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 文档编号:6200562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53.78KB
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奉化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奉化市人民政府
2006年2月
目录
序言………………………………………………………………1
第一章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1
第一节发展背景……………………………………………………1
第二节指导原则………………………………………………………4
第三节发展目标………………………………………………………6
第二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融入宁波大都市……………9
第一节明确总体功能定位…………………………………………9
第二节优化发展布局………………………………………………11
第三节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14
第三章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7
第一节巩固和发展农村经济………………………………………17
第二节构筑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18
第三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公益事业………………………………19
第四节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20
第四章加快结构调整,努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1
第一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22
第二节积极培育制造业集群………………………………………23
第三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25
第五章转变发展模式,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8
第一节加强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28
第二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利用·…………………….29
第三节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31
第六章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32
第一节加快科技事业发展…………………………………………32
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33
第三节注重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34
第七章坚持开放合作,构筑体制机制新优势………………36
第一节继续扩大对外开放…………………………………………36
第二节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37
第八章推进“法治奉化、平安奉化”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39
第一节加快发展卫生事业…………………………………………40
第二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40
第三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2
第四节积极扩大劳动就业…………………………………………42
第五节加快公共安全体系建设……………………………………43
第六节加强社会治安管理………………………………………….44
第七节保护人民合法权益…………………………………………44
第九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6
第一节组织保障……………………………………………………46
第二节政策保障……………………………………………………46
第三节要素保障……………………………………………………47
第四节法律、机制保障……………………………………………48
结束语……………………………………………………………48
附图1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区位图
附图2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功能分区图
附图3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产业布局图
附图4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开发区域图
序言
《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奉化市委关于制定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总体规划,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发展背景
“十五”期间,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齐心协力,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努力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任务提前完成。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4.51亿元,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55名,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特色农产品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行业龙头企业实力增强,规模企业快速增加;服务业快速发展,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旅游商贸业支撑作用明显。
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一体两翼”的城市框架不断完善,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
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
“平安奉化”、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成效,公共安全得到加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府依法行政得到加强。
生态市建设深入开展,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加大,环境建设渐入佳境,以滕头为代表的生态资源开发有了良好起步。
这些都为“十一五”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既存在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世界经济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加快。
在全面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我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互动明显增强。
这总体上有利于我市利用国际资源、吸纳高端要素、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汇率和国际油价变动的风险增加,围绕资源、技术、市场、人才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这对我市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国内看,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持长期稳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消费结构加速升级,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经济发展正处于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
这为我市加快发展步伐、拓展发展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形成,要求东部地区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我市实现新起点上的更高水平发展,继续走在前列,提出了新的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积累,我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具有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条件。
但同时也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结构性矛盾突出,增长方式粗放,要素制约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统筹发展的难度加大,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相对滞后;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公共安全和突发事故趋于增多,保持社会稳定的压力增大。
为此,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并充分运用重要发展机遇期和良好发展条件,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实现高水平发展,在新的环境中谋求全方位崛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专栏1“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计划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年均增长目标(绝对数)
预计完成实绩
绝对额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
12.0
124.5
15.2
一产
%
4.0
11.5
5.0
二产
%
13.0
64.0
16.2
其中:
工业
%
13.5
58.6
16.0
三产
%
13.9
49.0
17.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五年累计)
亿元
(90)
(135)
自营出口总额
%
18.5
9.4
44.8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13.5
38.4
14.0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15.0
15.0
29.1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
5.0
16752
11.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5.0
7188
8.8
人口自然增长率
‰
5.0以内
2.01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5以内
3.4
第二节指导原则
“十一五”时期,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八八战略”和宁波市委“六大联动”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沿海新兴中等城市的战略目标,实施“接轨宁波、融入宁波”战略和“生态立市”战略,切实推进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化,发挥特色优势,培育发展特色文化,加快“法治奉化”、“平安奉化”和宁波市南郊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和宁波市最佳休闲人居胜地”,实现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经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坚持城乡、区域、内外统筹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围绕上述总体思路和发展原则,今后五年必须牢牢把握七方面工作要点。
——立足区域联动,推进空间集聚。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进重点区域开发,实现与宁波市功能布局相对接,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指导,促进产业的空间集聚,形成配置合理、功能清晰、相对集中的产业空间组织形态。
——立足城乡联动,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统筹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发展思路,巩固发展农村经济,构筑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立足资源优势,推进经济结构优化。
坚持加大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优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巩固传统产业发展优势;培育新兴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发展协调性,增强产业竞争力。
——立足增长方式转变,推动集约高效发展。
坚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集约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积极倡导绿色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进消费模式转变,提高社会统筹协调发展能力,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立足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以科技进步推动自主创新。
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推进科技进步,激发创新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外延粗放式增长方式向内涵集约式增长方式转变,走出一条适合奉化实际的创新型发展路子,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立足开放合作,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抢抓机遇,加大开放的力度,积极参与区域和国际合作,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发展。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立足以人为本、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立足区域特色,发挥特色优势,不断挖掘新的增长点,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
把发展社会事业、增加劳动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加快“法治奉化”、“平安奉化”和宁波市南郊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和宁波市最佳休闲人居胜地,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调控方向和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500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突破2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3%。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基本形成以特色精品农业为基础、先进特色制造业为支撑、现代休闲旅游服务业为先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旅游经济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到6:
50:
44。
——对外开放水平有新提高。
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外贸出口在结构不断优化基础上实现稳定增长;利用外资实现质和量双提高。
——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一体两翼”的城市发展框架大幅度拉开。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创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
——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超过9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的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条件进一步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发展体制和机制不断创新、完善,社会保障和救济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良好,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深入开展生态市建设,到2010年,万元GDP水耗控制在50立方米以下,万元GDP能耗控制在0.55吨标煤以下。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城市人均公绿面积达到9平方米,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2%。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
专栏2“十一五”期间奉化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分类
指 标
2005年
2010年
年均增长(%)
指标
属性
经
济
发
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24.5
220
12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户籍)(元/人)
25000
44000
11.5
预期性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5
28
13
预期性
三次产业比重
9.2:
51.4:
39.4
6:
50:
44
预期性
科研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0.79(2003)
1.5
预期性
万人专利授权数(件/万人)
3
4.5
10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亿元)
135
280
15
预期性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8.4
70
13
预期性
自营出口总额(亿美元)
9.4
19
15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亿美元)
2.0
3.0
预期性
社
会
发
展
城市(镇)化率(%)(一体两翼)
42(2004)
60
预期性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3
3.5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3.4
≤4.5
约束性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4.5
5.4
4
约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
96.4
90
约束性
每千人医生数(人/千人)
1.88
2.5
约束性
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张/千人)
3.46
3
约束性
义务教育普及率(%)
99.8
100
预期性
高中段教育普及率(%)
90.9
90
预期性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0
10
预期性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0.97
1.2
预期性
体育人口比重(%)
42
50
预期性
各类人才资源总量(万人)
4.5
7.2
10
预期性
社区(村)依法自治达标率(%)
59
80
预期性
人
民
生
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
2.01
≤3.0
预期性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3:
1
2.3:
1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6752
23000
7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7188
10000
7
预期性
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农村居民)(%)
35.1/40.1(2004)
32/36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
32.8
35
预期性
资
源
环
境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
0.59(2003)
≤0.55
约束性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立方米)
51.5(2003)
≤50
约束性
城市污水处理率(%)
27.32(2003)
70
约束性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6.7
98
约束性
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人)
7.5
9
预期性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5.14(2003)
40
预期性
森林覆盖率(%)
62(2003)
62
预期性
专栏3 规划指标的属性
本规划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预期性指标是体现政府实现意愿的指标。
要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产业、投资和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意志的指标,主要是公共服务和公众利益领域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
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第二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融入宁波大都市
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功能区划,合理配置资源,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发展布局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与宁波城市功能互补,全面融入宁波大都市。
第一节明确总体功能定位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明确发展方向,科学划分功能区块,抓好重点开发区域。
总体发展方向:
按照“十一五”期间的总体发展思路和“一体两翼”的城市框架体系,我市区域发展的重点方向是“北连、东拓、西延”。
“北连”,就是城市主体向北发展,通过重点建设奉化高新科技园区、宁波明州工业园奉化组团(方桥),完善“南城北园”的城区格局,强化城区经济集聚功能,拓展中心城区框架,增强城区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品位,主动融入宁波大都市发展。
“东拓”,就是要向东部沿象山港区域拓展发展空间,通过莼湖、裘村和松岙的滨海区块保护和利用,着力打造滨海综合生态经济区,培育我市东部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产业,整合提升海洋渔业等传统行业,积极参与环象山港区域产业分工,主动融入环象山港区域发展。
“西延”,就是要实现西部旅游区与中心城区的功能互补、资源整合、协调发展。
依托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强化对西部区域的辐射和支撑,提高西部旅游区的品位,拓展西部旅游区发展空间;发挥西部旅游资源和生态人居优势,打造最佳休闲人居区和旅游度假区,带动中心城区人文资源的开发,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功能。
总体功能分区:
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在城市总体功能分区上形成“四区”布局,即中部城市功能区、西部旅游经济区、东部滨海经济区、西南部生态控制区。
中部城市功能区。
主要分布于市域中部地区,即中心城区,包括锦屏、岳林、江口、西坞、萧王庙5个街道和尚田镇区。
功能定位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发展方向是着重提升城区功能和城市品位,强化产业、人才等资源集聚,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区域运作机制,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城区的集聚功能、辐射功能、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
西部旅游经济区。
主要分布于市域西部地区,包括溪口镇区和溪口旅游景区。
功能定位是休闲旅游业为主导的旅游经济区。
发展方向是依托生态、人文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业,强化旅游经济的功能;加快溪口中心镇建设,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打造高品位的休闲旅游区。
东部滨海经济区。
主要分布于市域东部沿象山港湾的区域,包括莼湖、裘村、松岙三个镇。
功能定位是滨海休闲旅游业为主导的生态型滨海经济区。
发展方向是开发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业,兼顾发展清洁工业、特色生态农业、现代渔业;加快推进莼湖中心镇滨海旅游城镇建设和裘村、松岙镇生态城镇建设,优化区域发展布局,着力建设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基地、船舶修造基地、中转物流节点。
西南生态控制区。
主要分布于市域西南部地区,包括溪口、尚田镇的部分山区和大堰镇。
发展方向是以加强生态保护为核心,适度发展生态经济,承担景观服务、水土保护、调节气候等功能。
专栏4重点开发区域
城市中心区和溪口、莼湖两个中心镇:
城市中心区:
要按照全面融入宁波市的要求,继续强化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
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加大锦屏、岳林、江口、方桥、西坞、萧王庙等六大片区功能的整合,强化区域主导功能;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城区到溪口生态公路建设,启动城区到莼湖的一级公路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现代化服务业,进一步强化城市服务功能;培育城市特色文化,继续推进城市中心区改造,提升城市品位。
溪口镇:
结合全国卫生城镇创建和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建设,突出强化旅游服务、休闲人居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城镇拆迁改造,强化规划管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景区相适应的生态休闲旅游城镇。
莼湖镇:
抓住开发东部沿海的有利时机,结合中心镇建设,重点是按照区域发展布局,深化中心镇建设规划研究,完成区域经济布局和城镇发展规划定位,搞好交通道路、通信设施、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滨海旅游特色,打造成为著名的滨海休闲旅游城镇。
经济开发区:
按照“大开发区”的理念,整合各类开发区块的资源,明确功能定位,理顺大开发区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启动园区新一轮发展规划研究,做好扩区准备工作,加快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坚持生态化发展方向,强化园区特色,启动溪口工业区块和高新技术园区的生态园区建设试点,逐步形成符合生态园区要求的生态开发区,提升园区的品位和档次。
溪口旅游区:
加快提升溪口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功能,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休闲度假旅游资源,规划建设民国风情、中国佛教名山和亭下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重大项目;树立发展大旅游的理念,进一步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对旅游的主导作用,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
创新溪口旅游集团公司运作机制和体制,拓展投融资渠道,强化溪口旅游集团公司龙头作用。
东部滨海旅游度假区:
以开发悬山岛—双山—红胜海塘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为重点,加大规划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海洋和岸陆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适度开发景观房产;整合该区域现有经济资源,优化功能布局,适度发展造船、物流等临港产业,提升生态农业和现代渔业,提高产业发展协调性,使东部发展成为生态型滨海旅游度假区。
第二节优化发展布局
根据区域总体功能定位,按照“一体为主、两翼齐飞、旅游名市、生态靓市、制造业强市”的发展思路,优化发展布局,实现空间集约和协调发展。
空间布局:
综合考虑城镇布局现状、交通网络及经济发展基础等因素,“十一五”期间,我市要形成“一体两翼三带”的城市发展空间布局。
“一体”即中心城区。
发展定位为奉化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宁波市南郊现代化生态城市。
“两翼”即溪口、莼湖两个中心镇。
溪口发展定位为西部区域经济中心;莼湖发展定位为东部区域经济中心。
“三带”即沿海经济带、沿路经济带和西部生态带。
沿海经济带:
以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业为重点,兼顾发展清洁工业、物流等临港产业和滨海景观房地产业,同时整合下湖线沿路经济布局,强化产业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奉化市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