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41435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
- 文档编号:619317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57.13KB
届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41435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
《届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41435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41435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41435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三十五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展示]
1.实践:
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
核心考点一 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
客观
物质性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
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2大纲全国卷·29
2012四川高考·34
2010上海高考·17
2009海南高考·22
重点围绕实践的基本特征展开测试,并常常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等结合起来进行考查,材料灵活多变,理解力要求较高,选择题为主,难度较高。
命题点1 实践的含义
典例1 (2010·上海高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 )
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
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践的理解能力。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故B正确。
命题点2 实践的特征
典例2 (2012·大纲全国卷)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人们对河流的正确认识是基于实践活动,①正确;②说法错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而不是形成理性认识;不同时期人们对河流的利用有不同的认识,说明认识具有历史性,③正确;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说法错误。
1.就销售商品而言,人类经历了货郎挑卖—门市销售—网络销售的变化过程。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实践的目的性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的社会性D.实践的历史性
答案 D
解析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故D正确。
2.“一核四城”是苏州城市的新定位,姑苏区是这一发展格局中的一核。
2012年9月,苏州市合并沧浪、平江、金阊三区为姑苏区。
“历史文化保护示范区、高端服务经济集聚区、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区、和谐社会建设样板区”,是姑苏区的发展定位,是苏州人民对姑苏区发挥中心城市之“核”的作用的期望。
建设姑苏中心城市之“核”体现了( )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④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苏州成立姑苏区,目的是“发挥中心城市之‘核’的作用”,这体现①④;意识有正误之分,②错误;要创造奇迹,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③错误。
3.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25分45秒,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这体现了实践是( )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C.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D.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活动
答案B
核心考点二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
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提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
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2北京高考·40
(2)
2012上海高考·30
2012大纲全国卷·29
2011大纲全国卷·28
2011山东高考·28
(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属于认识论部分最重要的理论,重点围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展开,难度适中,选择题和主观题均有测试。
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命题点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典例3 (2012·北京高考)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
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
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
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
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之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
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
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答案 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
解析 本题以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已经给定原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就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具体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真理性的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等。
其次分析材料可知,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人们对世界地图的绘制也是有限的,可见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随着人类实践范围的扩大及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地图日益精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及检验标准。
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回答的关键是按着材料+原理或原理+材料的模式,不能就理论说理论,或者抛开理论只谈材料,这都是片面的。
命题点2 认识的反作用
典例4 (2011·大纲全国卷)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
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27%~58%。
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 )
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
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 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其实在考查科学认识的作用,①的说法“化害为利”不妥,这样说有点绝对和夸张;②说法错误,“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也是夸大了科学认识的作用。
③正确,因为科学认识能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发展;④说法正确,体现了科学认识的特点。
4.美国科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收集的数据,发现并证实了暗能量的强度以及它对宇宙膨胀的加速作用,并进一步测算出宇宙的实际年龄为137.5亿年。
人类在科学解释宇宙大爆炸,揭示生命、宇宙、万物形成的奥秘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这说明(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②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真理来源于大胆假设和科学实验 ④真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身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D
解析 题意强调科学家的实践,使人类在科学解释宇宙大爆炸,揭示生命、宇宙、万物形成的奥秘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说明②④正确。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①错误;真理来源于实践,③错误。
5.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9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名单揭晓。
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SergeHaroche)与美国科学家大卫·温兰德(DavidJ.Winland)获此殊荣。
材料二 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之一。
两位科学家独立地发明并拓展出能够在保持个体粒子的量子力学属性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测量和操控的基础性方法,而这在之前被认为是不能实现的;他们研究方法为量子物理学实验新纪元开辟了一扇大门。
对于单个光子或物质粒子来说,经典物理学定律已不再适用,量子物理学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配套word文档41435 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考 政治 一轮 复习 配套 word 文档 41435 求索 真理 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