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著译编年提要013经学及子学4.docx
- 文档编号:6191061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4.51KB
何新著译编年提要013经学及子学4.docx
《何新著译编年提要013经学及子学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新著译编年提要013经学及子学4.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何新著译编年提要013经学及子学4
黄世殊何新著译编年提要(13)经学及子学-4
2013-06-2808:
29:
46| 分类:
默认分类|字号 订阅
《兵典:
<孙子兵法>新考?
序一》(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序一
《孙子兵法》之学近年有灼手之热。
译注蜂起,然而真知者几人?
拙译出自笔者的私见,与诸家多所不同。
其要义见之于每篇之篇题及按语。
注解则略取于《孙子》十三家旧注。
间有新意,则标“何按”。
孙子是百代兵家之祖,而其身世,则至今仍是个谜。
有必要重新考索,只是尚不可断其必然耳。
是为序。
何新
2006年6月10日
《兵典:
<孙子兵法>新考?
序二?
孙武子身世及其<兵法>略考》(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内容提要:
●孙武为中国及世界兵学(战略论)之祖。
●孙武字长卿,本是陈国公子陈完(田完)的后裔。
●田完五世孙田书(孙武祖父)以战功受封于齐之乐安邑。
●齐景公赐姓孙氏,孙书(田书)生子孙凭,孙凭生孙武。
●齐国贵族内乱,本属田氏一族之孙武为避祸而由齐奔吴。
●孙武生活年代应约略与孔子同时。
●孙子战略哲学中可见道家哲学思想影响。
●书中也有法术思想和阴阳术数思想的痕迹。
●齐有名将田穰苴,吴国孙氏世传之兵学或有渊源。
●孙子书中言战事注重车战而未言骑兵。
●战国中后期骑步混合之师阵方兴而战车之用渐衰。
●春秋时武士乃是贵族的世袭职业,野人无资格为武士。
●战国时魏秦变法改制扩拓兵源,战争规模亦大大扩展。
●孙武之子孙明归齐而生孙膑,学兵法于魏人鬼谷子。
●孙膑之师鬼谷子即滑稽子,诡谲子,疑即子夏。
●孙武出田氏,孙膑与齐司马田忌应有族亲。
●马陵之战乃是导致七国战略形势深刻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田忌失势,孙膑下落不明。
其子孙胜入秦为战将。
●20世纪末于银雀山有汉代《孙膑兵法》竹简残篇重新出土。
●孙武曾参加吴王阖庐对楚的战争,然而并非主帅。
●阖庐接受孙武建议,采取游击战法反复骚扰楚国。
●《尉缭子》记载表明孙武子用兵,善于以少胜多。
●吴国鼎盛而争霸中原盟会诸侯,孙子实与有力焉。
●孙子曾批评阖庐夫差长线远攻,穷兵黩武为失计。
●由于与吴王夫差政见不合,孙子未得大用而退隐。
●荀卿知兵,有云与孙氏亦出同祖,或亦孙武之后。
●从《孙子兵法》看,孙子主要是一位战略家。
●孙子是最早从整体大战略角度阐述战争理论的人。
●孙武见吴王时已著有十三篇兵法,战国流传已广。
●先秦《六韬》、《尉缭子》等多引用孙子兵法之书。
●孙子兵法一书在流传抄写中后人有所窜夺及附益。
●汉代国家曾经对古代兵书进行大规模的修订整理。
●任宏理兵书是刘向大规模整理图书工作的一部份。
●刘向校书规模实开清代设四库馆官修学术的先河。
●刘歆《七略》实相当于清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仅据只言片语而推测孙子著作真伪必然是荒谬之举。
●曹操以古本十三篇为依据对汉代传本《孙子》作了删削。
●今本“十三篇”,已非本来面目之“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子从宏观大战略角度总结了春秋时代至战国的战争及战史。
●现代毛泽东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可溯源于《孙子兵法》。
(注:
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兵典:
<孙子兵法>新考?
第1篇 始计:
论战略》(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第1篇 始计:
论战略
【何新按】
《说文》:
“计,会也,算也。
”从语源看,计,较也,量之比较曰计。
又,计、智古音通。
计谋,即智谋、计略。
此篇所言计,乃大计算也,而非狭义之小计小算。
“大计”以今语之即名“战略”者。
故“计篇”,实即孙子之战略论也。
有大战略,方能宏图久远;无之,则只能临事应付,无远见无预案,以之为战,必败无疑。
尤可注意者,本篇中设计战略,并非仅着眼于军事,首先确立总体目标,然后考虑诸方条件(天时、地利),其次选择安排将帅人事,最后布置后勤和组织,极备周密。
故李筌曰:
“计者,兵之上也,《太一遁甲》:
先以计,神加德宫,以断主客成败”
《兵典:
<孙子兵法>新考?
第2篇 作战:
论备战(军事与经济)》(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第2篇 作战:
论备战(军事与经济)
【何新按】
原篇名“作战”。
作,为也,备也。
《说文》:
“作,起也。
”起者,始也。
本篇所言作战,实乃备战。
本篇讨论战争的后勤准备,讨论战争与国家财政、国家资源与财用调配之关系,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即与战争有关的经济事务也,实乃关于战争资源之经济学也。
孙子在本篇中提出以战养战之道,是军事史上一大发明。
《兵典:
<孙子兵法>新考?
第3篇 谋攻:
论进攻》(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第3篇 谋攻:
论进攻
【何新按】
谋,策划,攻,进军、进攻。
曹操曰:
“欲攻敌,必先谋。
此乃为庙堂之算也。
”
孙子认为:
战争的目的是摧毁敌人,而不是获取主观目标下的抽象绝对之“胜利”。
具体的斗争胜利,乃是摧毁敌人的必然结果。
而摧毁敌人的办法有多种,不一定必须取决于两军直接格斗的战场。
许多人面对战争时,所考虑和权衡的首先是能否取胜,因此若面临不利形势,在权衡之后即放弃了斗争。
然而孙子则告诉人们,战争乃是诡变之道,有些因素可以事前预料,有些因素则不可以事前预料。
所以胜利的一方是能够因势利导待机而动,充分发挥主现能动性的人。
【注释提要】:
●《司马法》曰:
“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周之军制,军下为师。
战国编制,列国有旅。
五百人为旅。
卒是先秦军队之组织单位。
卒者,萃也,聚也。
约相当于今之连队。
曹操曰:
一校已下至一百人也。
李筌曰:
百人已上为卒。
杜牧曰:
一校下至百人也。
●李筌曰:
百人已下为伍。
杜牧曰:
五人为伍。
何氏曰:
自军至伍,皆次序上下言之。
此意以策略取之为妙,不惟一军,至于一伍,不可不全。
张预曰:
周制,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五百人为旅,百人为卒,五人为伍。
自军至伍,皆以不战而胜之为上。
●不通过战场角逐而实现战略目标,是谓不战而胜。
此乃用老子“无为无不为”之术也。
故太公曰:
“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
”
《兵典:
<孙子兵法>新考?
第4篇 形:
论布局》(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第4篇形:
论布局
【何新按】
形,实际是指战争中的布局。
通过布局,使敌人难以胜我,而我则可以致胜于敌。
此言布形,乃未战之形,临战之形,先战之形也.故云: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也。
布局,即造形,“积水于千仞之谿(溪)”而待决之形态,即必胜之形。
曹操曰:
“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
”
何按:
其说未确。
李筌曰:
“形,谓主客、攻守、八阵、五营、阴阳、向背之形。
”杜牧曰:
“因形见情。
无形者情密,有形者情疏;密则胜,疏则败也。
”王皙曰:
“形者,定形也,谓两敌强弱有定形也。
善用兵者,能变化其形,因敌以制胜。
”张预曰:
“两军攻守之形也,隐于中,则人不可得而知,见于外,则敌乘隙而至。
形因攻守而显,故次谋攻。
”诸说中,以王说略得其真旨。
《兵典:
<孙子兵法>新考?
第5篇 势:
论指挥及主动之权》(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第5篇 势:
论指挥及主动之权
【何新按】
原篇名“势”。
势者,执也,主动权也。
本篇讨论统帅对于战争如何把握指挥主动之权。
势的概念,早见于《管子》,可能出于春秋时政治家管仲。
战国时法家乐言“术”与“势”。
战国诸子,讨论过“势”的包括慎子、荀子与其弟子韩非。
韩非云:
势分两种,一为“自然之势”,一为“人为之势”。
“夫势者,名一而变无数者也。
”势与道、术相对言。
道者,天道。
术者,权术。
势者,人之所造。
人力所造之潜能曰“势”。
【注释提要】: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
”斗乱,战斗中的混乱。
何氏曰:
此言势也。
善将兵者,进退纷纷,似乱;然士马素习,旌旗有节,非乱也。
浑沌,形势乍离乍合,人以为败;而号令素明,离合有势,非可败也,形圆,无行列也。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形圆,形态圆通。
张预曰:
此八阵法也。
昔黄帝始立丘井之法,因以制兵。
故井分四道,八家处之。
“井”字之形,开方九焉,五为阵法,四为闲地,所谓“数起于五”也。
虚其中,大将居之,环其四面,诸部连绕,所谓“终于八”也。
及乎变化制敌,则纷纭聚散,离乱而法不乱;浑沌交错,形虽圆而势不散。
所谓分而成八,复而为一也。
后世武侯之方阵,李靖之“六花”,唐太宗之破阵乐舞,皆其遗制也。
《兵典:
<孙子兵法>新考?
第6篇 虚实:
论真与伪》(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第6篇 虚实:
论真伪
【何新按】
原篇名:
“虚实”。
本篇讲战法,主要讨论军情之虚实与真伪。
篇中言及“越兵”,越国之兵,则本篇显然成篇于阖庐败越之役以前。
篇未以“五行”喻兵事。
五行相克之论,《史记》谓首创者邹衍,战国时人。
而《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则知其说早有渊源。
实际上,上古早有五行说。
孙子亦乐言“五行”。
原始之“五行”起源于历法之五季。
金木水火土,本为上古分时季节气之法。
木季,生长,主春;火季;炎热,主夏;水季,大雨,雨季;金季,焦黄,收割;土季,寒冷,主冬。
【注释提要】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
春秋时战争规模小,车不过千乘,兵不过十万,时不过一天。
像鄙陵之战这样罕见的大战也只不过从早晨到黄昏而已,小战持续时间更短。
故孙子言不知战地战日,左右且不能相救。
孙子据此总结出来的道理,至今仍具指导性。
(春秋战争规模情况,请参见蓝永尉《春秋时期的步兵》第8页)
●月有死生,月有朔望圆亏的变化。
阴历以月亮(太阳)的运行纪年月。
月亮从初生到消失为一个月。
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时,月亮以暗面对着地球,人们便看不见,此日称朔,月相为新月,谓月始新生。
运行到太阳、地球的延长线方位时,月亮已由峨眉至满圆,满月称望。
然后又逐步缩小以至消失。
消失的前一天为晦,晦为月末,只有一线昏暗残月。
然后又循环新生。
汉简在该篇末有“神要”二字,盖谓该篇为“神要”。
《兵典:
<孙子兵法>新考?
第7篇 军争:
论会战》(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第7篇军争:
论会战
【何新按】
原篇名:
“军争”。
孙子所谓军争,指:
(1)战役;
(2)会战。
《兵典:
<孙子兵法>新考?
第8篇 九变:
论灵变》(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第8篇九变:
论灵变
【何新按】
九,交也,交变,多变。
九变者,灵活、机变。
《兵典:
<孙子兵法>新考?
第9篇 行军:
论部署》(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第9篇 行军:
论部署
【何新按】
原篇名:
“行军”。
此篇题所言之“行”,非指出行,乃指“运行”也。
行军指运动和调用军队。
所谓“行军”之术,即布兵运兵之术,即调动部署之术也。
《兵典:
<孙子兵法>新考?
第10篇地形:
论战术地理》(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第10篇地形:
论战术地理
【何新按】
原篇名:
“地形”。
《孙子兵法》论地理,分战略地理与战术地理二篇。
本章讨论军事上的战术地理。
《兵典:
<孙子兵法>新考?
第11篇 九地:
论战略地理》(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第11篇九地:
论战略地理
【何新按】
原篇名:
“九地”。
本篇所言涉及战略地理问题。
现代称作“地缘战略”之学。
本篇还有一点值得重视之处:
文中讨论士气与环境,即战争心理学的问题。
著名的命题“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孙子在本篇中提出的。
《兵典:
<孙子兵法>新考?
第12篇 火攻:
论用火》(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第12篇火攻:
论用火
【何新按】
原篇名:
“火攻”。
火是一种超距离兵器。
是一种热兵器.是一种化学能武器。
在两千多年前的冷兵器时代,孙子对此术给予特殊注意,预示了后来大规模火器战争技术的萌发。
【注释提要】
●箕、壁、翼、轸:
均为二十八星宿之一。
上古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又由于农业生产需要,于是特别重视观测天象,二十八宿便是当时妇孺皆知的天文知识。
箕为东方苍龙七宿之一;壁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翼、轸为南方朱雀七宿之二。
古人通过长期观察,月亮与这些星宿运行到一起的日子,一般多风,这可看作上古气象资料。
李筌曰:
“《天文志》:
月宿此者多风。
”
《兵典:
<孙子兵法>新考?
第13篇 用间:
论谍报与反间(不对称战争)》(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第13篇用间:
论谍报与反间(不对称战争)
【何新按】
原篇名:
“用间”。
本篇论信息、情报、内奸、反间,即所谓“超限战”,不对称战争。
间谍战的本质是一种信息战争,隐蔽真信息和制造假信息以迷乱而操纵敌人,是重要的战争手段。
孙子是战争史上第一位从战争全局即战略观点,论述运用间谍作信息斗争的军事家。
在20世纪的第二次、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毛泽东、周恩来“以上智为间者”,提供了情报战争的若干经典范例。
【注释提要】
●间谍“之间”,古今无解。
《说文》无间字,但“人”部有“伣”字,“一曰间,见。
”间,伣也。
字又作“瞷”,“从目,閒声,江淮之间谓眄曰瞷。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间者,窥看、窃看也。
何按:
“间谍”一词,语源古老。
《说文》:
“谍,军中反间也。
”《左传》成公十六年:
“谍辂之。
” 正义曰:
“《说文》云:
‘谍,军中反间也。
’兵书有反间之法,谓诈为敌国之人,入其军中,伺候间隙以反告己军,今谓之细作人也。
”十家注及《武经七书》本均作“因间”,刘寅《武经七书直解》谓作“乡间”。
张预曰:
“此五间之名,因间当为乡间。
故下文云:
乡间可得而使。
”
●关于“死间”,大多注家以为:
我故意泄露假情报,让我间知道后传给敌人,事发后则会被处死,故称死间。
张预则认为:
“欲使敌人杀其贤能,乃令死士持虚伪以赴之,吾间至敌,为彼所得,彼以诳事为实,必俱杀之。
”
●殷指殷代。
公元前十七世纪,商汤灭了夏朝后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史称商代。
后来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称殷,亦称殷商。
夏,夏启所建立的奴隶制王朝,建都安邑(今山西闻喜东南)、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地,传到桀,为商汤所灭。
伊挚,即伊尹,一名阿衡。
实为汤妻有莘氏的陪嫁奴隶,后为汤发现其才能,任以国政。
汤灭夏前,伊尹曾去夏做过一段时间间谍,摸清夏的实情后,回汤之都亳。
后佐汤灭夏。
《史书·殷本纪》:
“伊尹名阿衡。
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汤举以国政。
伊尹去汤适夏。
既醴有夏,复归于亳。
”奸,干也,求也。
●吕牙:
即吕望、太公望、姜子牙。
初见文王于羑里,在献计使文王获释后,仍留于朝歌、孟津间“宰牛”、“市饭”,实为间谍。
摸清讨伐商纣王的必要情况后,接着便佐周文王、武王灭商。
(详见戴乐志《姜太公考——<史记·齐太公世家>探疑》,载《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三辑)
●战国末,燕欲攻齐,派纵横家苏秦入齐为间谍,诱使齐君灭宋、绝诸侯。
燕王乃遣乐毅会五国之师攻齐,大破之。
《论<诗经>》(2003年1月8日记于京华九龙居。
2005年4月18日改于上海。
本文为《何新国学经典新考*风与雅》序文。
2010年4月3日刊于何新网易博客,
内容提要:
●《诗经》所表达的意境、感情、感受、意识极具现代性
●《诗经》的表现形式,有写实主义,有象征主义,有结构主义,也有印象主义;其多样性,使得现代人的多数诗篇为之失色
●前人论诗之所谓“兴”,其实就是象征
●《诗经》几千年来基本上没有得到真切透彻的解读
●《诗经》所蕴涵的复杂情绪、心理和意象,是任何现代译者无法以同位的现代语形式全面转达出来的
●本书只能是对《诗经》这部伟大经典一种主观的现代诠释
●解译和诠释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道桥梁,一种正确的向导
●《诗经》所呈现的图景,是一个自由、浪漫且充满诗情画意的时代
●通过本书译文及诠释,走向民族先祖们博大深厚的精神世界,走近辉煌的远古华夏文明
●《诗经》是上古诗歌之总集,亦是中国最古老之个性化的自由文艺创作
●“风”多数来自民间,是上古的情歌与民歌。
“雅”是贵族士君子的献诗。
“颂”则是歌颂先祖的史诗。
●“风”者,放也,赋也。
直言抒情曰“赋”,放情赋歌谓之“风”。
●“雅”者,谣也,吟哦也。
“雅”中多是贵族君子的创作。
●又雅者,正也,政事也。
小雅,叙小政,大雅,叙大政。
●“颂”者,讼也,容也。
讼者,群言。
容者,舞容,表演也。
颂就是史诗与上古之歌剧。
●“颂”主要是于国家宗庙祭祀赞颂先祖的史诗,具有宗教性的神圣意义
●对孔子而言,“风”是现代诗。
“雅”是近代之诗。
“颂”则是古诗及史诗
●古代先王之政有到民间采诗的“采风”制度。
●周代设有“酋人”(即“游人”)或“行人”,即采诗之官。
●上古大量的民歌和贵族诗篇依靠国家采诗献诗制度而保存下来
●所采之诗由“太师”(大司乐)将其编攒成集,选择而教授学子
●诗三百篇则是孔子从官方所保存的三千余篇诗歌和民歌中筛选编纂
●《诗经》三百零五篇的内容大体分作三类:
第一类是民间歌谣:
1 、恋歌(例如:
“关睢”、“静女”、“将仲子”、“溱洧”诸篇。
)
2 、婚姻之歌及祈子歌(例如:
“桃夭”、“螽斯”、“苤苢”诸篇。
)
3、哀歌及悼亡之歌(例如:
“蓼莪”、“绿衣”诸篇。
)
4、农事歌曲。
(例如:
“七月”、“甫田”、“行苇”、“既醉”诸篇。
)
5、时事讽刺歌曲(如:
“新台”、“伐檀”、“狼跋”)。
第二类是贵族诗人咏怀之创作:
(例如:
“东山”、“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崧高”诸篇。
)
第三类是宗庙(閟宫)及宴会乐舞歌(所谓“升歌”):
1、宗教乐舞歌(例如:
“文王”、“下武”诸篇。
)
2、颂神祭祝乐舞歌。
(例如:
“思文”、“云汉”诸篇。
)
3、宴会乐舞歌:
(例如“庭燎”、“鹿鸣”诸篇。
)
4、田猎舞歌,(例如:
“常武”、“兔罝”、“驺虞”诸篇。
)
5、军旅之歌。
(例如“击鼓”、“无衣”、“破斧”)
6、教诲之歌(如“鸤鸠”)。
●采诗察民实际是行之于上古的一种高明政治制度
●上古乐官本源于先秦宗庙閟宫中以职业歌舞而娱神者
●上古乐官亦名“乐正”。
正者,政也。
乐政,乐官也。
●乐官即儒师之本源(“乐胥”,“太师”,师胥者,儒也)
●汉武帝立乐府而恢复了古代采诗之制
●乐官之制,其来已久。
“乐府”一名,并非武帝始创
●后世道学家视“国风”情诗为“淫”,孔子当年则不以为然。
可见孔子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禁欲先生。
●西周《诗经》藏于乐官,为乐官所用之曲调名及所歌诗之底本
●《诗经》三百篇本来都是有乐调而配唱的,实际本来都是“歌”
●春秋之世诸侯卿相宴飨会盟之际,犹以赋诗为交际上必须之礼仪
●在周代《诗》乃是贵族士子们于青少年时代启蒙教育的必修课目
●《诗》在春秋时代大概有四种用处:
一、宗教仪式——举凡祭祀神明,破除灾殃,丧葬等仪式,都有专门的诗歌诵唱。
二、日常交际——祭祀、盟誓、射箭、宴宾、乡饮酒等重大聚会,都要诵唱诗歌。
三、外交礼仪——“行人”之官(即外交官)出聘国外,往往赋《诗》以寄言。
四、以《诗》代言——春秋时之“君子”喜欢引用《诗》以代言。
如果一个人不会引《诗》,一般人便会讥笑他不会讲话。
●诗之作者,一为贵族及士君子,一为民间游吟者。
●孔子传之于子夏。
子夏传曾申,申传魏人李克(悝),克传鲁人孟仲子。
孟仲子传牟根子,牟根子传赵人荀卿。
●荀子以下,《诗》学传授分为四脉:
(1)荀子传鲁人大毛公,即毛亨,大毛公。
传小毛公,即毛苌。
(2)“鲁诗”,也为荀子所传。
(3)韩婴之“韩”诗,也是源于荀子。
(4)辕固生的“齐诗”,也是荀子所传。
●韩、鲁、齐三家诗属于西汉经学中的今文学派,在汉初居于显学地位。
●汉儒望文生义攀援比附政治史事,臆测诗中莫须有的伦理政治意义
●所谓小序、大序,以字数之多寡言。
字数少,故称“小序”;字数多,故谓“大序”。
●《诗序》之用心是要防止人们以真情读《诗》,而要以《诗》设“教”
●《诗序》中种种僵化迂腐的伦理说教与实用主义的子夏大不相合
●宋代以来,《诗经》学之研究得到了重大突破
●春秋以前之所谓“后”有君后、君主(男性)之意
●“妃”指君主从婢,与母后地位不可相提并论
●故“后妃”联言,非西周春秋习用之语
●《诗序》产生于汉世,绝不可能是孔子所传,子夏之作
●《诗序》的真正作者乃是东汉之儒家原教旨主义者卫宏
●《毛诗序》乃卫宏托毛氏之名的伪作。
●《毛诗传》传自卫宏的老师谢曼卿,后传于郑众、贾逵、马融。
●《毛诗传》多采先秦“故训”,确与子夏、大小毛公所传授有所渊源
●传注多存古训诂之义,读毛《诗》,当将其“序”与“传注”离异分别
●朱熹于《诗经》之学有返本归真的革命性见解
●明代陈第、顾炎武以语言学的突破,寻求《诗》义的重新阐释
●以训诂学方法解读《诗经》,常有出人意表之心得
●20世纪以来王国维、郭沫若、闻一多、孙作云等开拓了《诗经》前所未有的新的诠释境界
●本书以诗解诗,与前人具有重大不同,译文采用对句对词的对译之法。
●本书之考注包涵着大量新鲜而尚不完整的思绪和信息
●学术可以猎名,可以济世。
猎名者,小我也。
济世者,大仁也。
(注:
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风与雅?
<诗经>新考》(上卷)十五国风[周南](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内容提要:
●周南即周公所治之“南国”,乃先楚之故地
●东西南北在上古本为四大方国之实名
●国(郭)者,城也。
中国即中央之城
●中国之周边划分为四大政治方部
●四部与中央合而为五,即“五方”
●五方之中心各有都邑,称“五都”
●各部又称为“域”、“国”、“土”
●五方在甲骨卜辞中又称“五土”
●四部亦称“四国”, 周南、召南皆属南国
●方、邦、封、服并通,故方国即邦国
●四国与四方相互为文,四国即四方
●凡所称四国,犹后世之言东南西北四方
●盖言四方四国,必以京师(中国)为中心
●域、原古通,中国又称中域,音转即中原
●周公分商代之南国为周南、召南二部
●周人灭商以前,势力范围仅在渭、汾流域
●周建洛邑并置重兵,有警卫南国和镇抚东国之意
●南阳平原是先秦时期兵家必争的战略之地
●“南”字甲金文象羽鼓之形,本有乐舞之义
(注:
本提要由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整理)
《风与雅?
<诗经>新考》(上卷)十五国风[周南]关雎(杜鹃)(何新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题解】
《关雎》是一首贵族君子的爱恋情歌,而不是一个普通民间男子与采荇姑娘的恋歌。
孔子以此诗为《诗经》之首篇,似寓有深意。
盖以“美人”(淑女)作为其所期待的政治理想之诗化象征。
理解《关雎》、《葛覃》以及秦风《蒹葭》等诗的关键是了解古代社会的男女隔离制度。
《诗序》:
“《关雎》,后妃之德也。
”《疏》:
“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
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也。
”
朱熹《诗集传》引孔子曰: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愚谓此言为此诗者,得其性情之正,声气之和也。
盖德如雎鸠,挚而有别,则后妃性情之正,固可以见其一端矣。
”其说迂阔不着边际。
●古代学宫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集体的同性宿舍制度
●这种制度建立在由六岁到十五岁逐渐严格化的男女隔绝
●这种学宫的隔绝时期恰恰开始在“少长,知妃色”之后
●学宫寄宿制度渊源于母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何新著译编年提要013 经学及子学4 新著 编年 提要 013 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