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docx
- 文档编号:6188903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7.77KB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docx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讲稿)
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和“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这两章,但作为大学生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科学的理解和把握。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名言】
人类处于神与禽兽之间,时而倾向一类,时而倾向另一类;有些人日益神圣,有些人变成野兽,大部分人保持中庸。
——普罗提诺
一、人性和人的本质
(一)何为人?
人是会思维、能劳动的高级动物,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是物质、精神的统一体。
下面我们从汉字“人”的构成,分析人的基本含义。
“人”的左边一撇代表人的自然属性,表明人是一种自然的、物质的存在物(humanbeing),生活在大自然包围之中。
“人”的右边一捺代表人的社会属性,表明人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的存在物(personinaparticularlineofwork),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人”正是靠这一撇一捺相互支撑,从而成为堂堂正正的人。
郝德永指出:
从根本上讲,人作为人而能称之为人,主要依赖于以下三种存在方式:
人是精神的存在、人是自由性的存在、人是创造性的存在。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人性理论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有关人的理论更多的是从人的本性角度进行探讨的。
1、中国古代的人性理论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就有人试图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
但也只限于从人的特征上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
中国思想史上,孔子最早提出人性命题,指出“性相近、习相远”,但未赋予人性以具体内容。
第一个对人性进行界说的是告子,指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孟子认为告子的观点不能把“犬之性”、“牛之性”与“人之性”区别开来。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提出“人性善”的观点,指出:
“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提出“人性恶”观点,指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要求人们要“化性起伪”,即通过人为努力转化所谓“恶”的人性,而获得所谓“善”的品质。
西汉至隋唐时期,有董仲舒提出又被韩愈发展了的“性三品”说。
董仲舒(西汉初期、公无前179-前104年)将人性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情欲很少,不教而善的“圣人之性”;第二类是情欲多、虽教也难能为善、只能为恶的“斗筲之性”(斗筲形容才识短浅);第三类是虽有情欲,但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的“中民之性”。
“中民之性”的人的善恶主要在引导;而“圣人之性”、“斗筲之性”这两类人的差异则在天性。
总结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看法,可以看到:
其一、绝大多数思想家都认同人性是一切人所具有的共性,并且与动物的“兽性”相区别:
这种人性或者是人的自然属性,或者是人的社会属性。
其二、有的思想家朦胧地感到了人性中社会关系的内容,并强调后天的环境、教育或自我修养对人性的影响,但却未能很好地加以阐发。
其三、唯物主义思想家试图阐述人性产生的物质根源,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没有认识到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关系,最终也未能得出关于人性问题的正确结论。
2、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人性理论
从以“人”为谜底的“斯芬克思之谜”可以看出,西方探讨“人是什么”的问题也是由来已久的。
在西方,最早力图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把人定义为:
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够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或者说“人是理性动物”)。
在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统治着哲学和思想领域。
神学家们认为人没有独立的本性,人是上帝创造的,应该具有上帝的本性,但由于人的祖先亚当、夏娃犯了罪,而丧失了这种本性,从而人应当否定自己,通过禁欲和苦修才能得到上帝的宽恕,才能重新获得其本性。
文艺复兴时代,资产阶级人性论开始产生,并通过绘画、雕塑、戏剧和文学作品反映出来的。
资产阶级人性论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1)16-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1588-1679年):
人生来自私,所以人性是自私的、利己的。
(2)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法国唯物主义的创始人拉美特利(1709—1751):
强调人和其它动物一样,都受同样的自然规律支配,人具有享受幸福的权利,人人都有权追求幸福。
(3)18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1715-1771):
继承了霍布斯的主要观点,认为,人首先是生物的人,自然赋予人以感受性,人的肉体感觉能力是人的基本生活基础,使人能够感觉到快乐与痛苦,追求欢乐和避免痛苦的欲望就是“自爱”。
自爱是人的本质特征,是普遍存在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自爱心是伦理道德的唯一基础。
(4)德国古典哲学家重要代表之一黑格尔(1770~1831):
第一次把劳动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认为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过程,人是自己劳动的结果,所以人的本质应该由劳动来决定。
(5)德国古典哲学最后的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1804~1872年):
以人本主义哲学为基础来考察人,建立了他的人本主义人性学说。
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自然属性,人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从自然界获取食物、维持生命并繁衍后代,人的本质是人的一切本能的需要和本质的总和。
总结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人性理论可以看出:
(1)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人性理论基本上把人性等同于人的生物性或自然属性,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属性,即使有人意识到人的社会属性,但也未能进行深刻的分析;
(2)没有正确理解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关系,将人性等同于人的本质,混淆了二者的界限。
但也应该肯定,西方近代的人性理论,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人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人的本质的理论。
1、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联系和区别
人性和人的本质,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人性相对于人的本质而言,涵义较广,指人的各种属性,而人的本质则是人的诸种属性中带有综合性的根本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
所以,正确分析和理解人的本质,首先要从人性即人的诸种属性谈起。
人的属性多种多样,如食欲、性欲、生欲,有理性,会思想,造工具,能劳动等等,都是人的属性。
但概括地说,人的属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其中,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2、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人的自然属性
所谓自然属性,就是人的生理构造和自然本能。
但是人身上的自然属性,无论是生理构造,还是本能冲动,都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属性,而是“人化”了的自然属性,即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烙印的自然属性。
(2)人的社会属性
人不但有自然属性,同时还有社会属性。
所谓社会属性,是指在人与人结成的社会关系中不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属性,如劳动、语言、思维、理性等。
社会属性是在人的自然属性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而形成的。
决定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的社会属性。
3、人的本质
把握人的本质,关键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
故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科学地指出: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二、人生观的科学内涵
(一)人生观的含义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二)人生观的基本内容
人生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人生目的。
即人为什么活着?
第二,人生态度。
即怎样活着(怎样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三,人生价值。
即怎样活着(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人生观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相互区别又有着密切联系。
其中:
人生目的是核心,它决定其他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尺度。
三、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一)影响人生目的形成的主客观条件
1、影响人生目的的客观条件:
第一,人生目的取决于人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第二,人生目的取决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第三,人生目的受制于社会环境和社会风尚。
2、从形成人生目的的主观条件看,人生目的的最终形成取决于人们的自觉选择。
(二)人生目的的作用
1、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一方面,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
另一方面,人生目的又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为实现人生目的,人们会注重培养能力、磨炼意志、奋发进取、努力拼搏。
2、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人生道路崎岖不平,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不同的人生目的会使人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目的可以使人无所畏惧、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或是投机钻营、铤而走险、违法犯罪,或是虚度人生、游戏人生、放纵人生,或是悲观消沉、看破红尘、厌世轻生。
3、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把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或他人进行索取,从而以追逐个人私利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以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尽义务为无价值、无意义的人生。
(三)人生目的的追求和确立
我们每个人要追求和确立的人生目的,必须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换言之,只有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建立在同人民的命运、国家的前途相一致的基础上,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人生目的才是正确而高尚的。
在今天,我们所要追求、确立崇高的人生目的,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只有追求、确立这样的人生目的并付之行动的人才是高尚的人,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赞誉。
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人生态度的含义
1、态度的含义
社会心理学认为,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事物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
态度主要有三种功能:
(1)认识功能。
(2)调节功能。
(3)自我防卫功能。
2、人生态度的含义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引导下,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人生态度体现了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行为倾向。
它由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基本因素构成,人生态度就是人们对人生的知、情、意的统一。
(二)人生态度的作用
1、对人生过程的制约作用
2、对人生行为起到教育示范作用
3、对人生价值的评价作用
(三)积极端正人生态度
当代中国大学生身处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难得的人生机遇,也面临着艰巨的人生挑战,在人生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需要端正人生态度。
1、人生须认真
2、人生当务实
3、人生应乐观
4、人生要进取
(四)正确对待人生境遇与机遇
1、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人生的境遇受历史条件、现实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也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这些主客观因素从不同角度制约着我们,有的人顺境多一些,有的人逆境多一些。
顺境和逆境具有两重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对待。
积极利用顺境的有利条件,避免顺境的消极影响,必须有所节制,莫要得意忘形。
逆境是人在人生道路上遇到麻烦和挫折。
比起顺境,逆境确实是不利的。
但是,逆境只是增大了我们向理想、目标前进的难度,而不是剥夺了我们为理想、目标奋斗的权利和实现理想目标的可能性。
逆境的恶劣环境,不利的条件,经过人的主观努力,往往会成为人们创造有利条件的催化剂和发愤图强的助力。
要充分利用和珍惜逆境给予自己的启发和教益,加深人生体验,体味生活的真谛,发现和研究生活的本来面目。
顺境和逆境不仅可以交替出现,还可以同时存在。
人生都是在顺境或逆境以及两者同时并存、相互交替和转换中度过的。
2、在积极进取中把握机遇
机遇是指有利于事物发展的境遇、时机和机会。
机遇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能否抓住机遇,取决于人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而锲而不舍的努力往往又可以创造新的机遇。
机遇的出现是偶然的,但从本质上看,它又是事物必然性的表现。
人的主观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和减少机遇的偶然性成分,增加机遇的必然性。
机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同等的,但“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里的准备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是知识的积累。
一是思维方法的准备,只具备知识,而没有必要的思维方法,机遇便会默默地从你身边溜走。
因此,我们既要勤于思索,又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机遇并不等于成功。
抓住机遇只是获得了成功的希望,并不是成功的现实。
成功的峰巅必须靠自己一步一步去攀登,要靠不懈地努力,才能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
五、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一)科学高尚的人生观的内涵
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也就是指为人民服务人生观。
其内涵具体包括:
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人生目的;以科学务实、乐观向上为人生态度。
(二)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形成
1、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2、列宁提出:
“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3、毛泽东精辟概括为“为人民服务”。
(三)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作为无产阶级的人生观、道德观,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熏陶、感染了一代代革命者。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地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人生的价值。
(1)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对人生的目的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力求为人民多做好事。
(2)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不良影响。
错误的人生观包括拜金主义人生观、享乐主义人生观、个人主义人生观等。
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人生价值与人生价值观
(一)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就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所具有的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价值观的内容: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
(二)人生价值与人生价值观
1、人生价值的概念和内容
(1)人生价值的概念和特点
人生价值的概念: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具体地说:
人生价值是人自身的价值,是人们对自身生命意义的估价,是一个人的存在和活动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他人、集体、社会及个人的需要。
人生价值的特点:
第一,创造性。
第二,社会性。
第三,客观性。
(2)人生价值的内容
人生价值的内容包含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社会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实现;另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进一步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前提条件。
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不能否认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然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第一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人生价值观的概念和种类
人生价值观:
就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目标、意义及行为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的基本观点和主观认识。
纵观目前社会上的人生价值观,主要有这么几种:
第一,民本位价值观,又称社会本位价值观或集体主义价值观。
这是我国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也是我国社会目前价值观中的主导方面。
第二,钱本位价值观,又称为货币拜物教、拜钱主义价值观或拜金主义价值观。
第三,欲本位价值观,亦即享乐主义价值观。
第四,权本位价值观,又可称官本位价值观、关系本位价值观或拜权主义价值观。
第五,个人本位价值观,又叫个人主义价值观或利己主义价值观。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一)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生价值的标准:
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
(二)人生价值的评价
要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科学的标准外,还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做到以下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第二,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第三,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第四,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三、人生价值的实现
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实践过程,既要有良好的客观条件,也要有主观不懈的努力,还要找到实现的正确途径。
(一)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生价值的实现,要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等条件的制约。
这就要求: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我们只有尊重并依据这些客观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很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的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
(二)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客观地认识自己,既不能眼高手低,也不能对自己缺乏信心,这是确定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
2、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综合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
(三)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
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是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创造人生价值的源泉和基本途径。
在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我们只有投身于这个伟大实践,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一)身体素质的涵义
身体素质是个综合性问题,体力因素是身体素质的首要构成部分,指与人的体力相关的生理学意义上的器官或系统发育及其健康状况。
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同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加强身体锻炼;二是加强身体的营养;三是适合自身的药物治疗。
(二)心理素质的涵义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
也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应从其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与否这五个方面全面评估。
性格品质是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品质在人的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不同的性格品质对自身及社会的价值上存在质的差别,有优劣之分,将直接或间接地制约其他方面。
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和心理适应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
在认知方面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创造能力等。
心理适应能力包括许多方面,主要为:
适应客观的自我意识能力,如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及自我接纳能力;适应自我发展所需的自我定向、自我设计、启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扬弃、自我表现的能力;适应他人所需的知觉他人、理解他人,人际交往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适应社会所需的社会知觉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竞争及协作能力;适应生活与环境所需的自理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承受挫折能力、情绪调适能力、心理保健能力、行为自控能力等等。
心理动力是指由个体的需要、兴趣、动机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个性心理倾向所产生的,来自主体自身的驱动力。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标准是:
看个体是否存在情绪、认知、性格缺陷等方面的心理障碍,有没有心理疾病。
性格健全、具备必要的心理能力、行为适应良好、内在动力强大而又积极,这些既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又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标志。
心因性行为是指直接由个体的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状况所引发的行为表现。
心因性行为表现的适应与否是一个人心理素质高低与否、心理健康与否的外在体现。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良好,心理健康,那么他的适应的心因性行为就增加,被动服从的行为就会减少。
(三)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关系
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甚至互为因果的。
第一,生理素质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心理素质。
第二,心理素质每时每刻都会影响人的生理素质。
(四)保持自我身心健康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良好的人格品质。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加强心理调节。
3、合理调控情绪,养成良好的心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5、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一)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1、人际交往的概念及特点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在心理或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人际交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显著特点:
(1)社会性。
(2)主观性。
(3)复杂性。
2、人际关系的含义和作用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为满足自身生活需要而进行的劳动创造活动中产生的直接交往关系。
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1)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2)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3)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自我认识的深化。
(4)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拓宽知识面。
(二)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坚持的原则
1、平等尊重的原则
平等尊重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前提。
人际交往中的平等,主要指人格上的平等。
表现为:
第一,对他人:
尊重他人的自尊心、感情和承受力,不干涉他人的正常私生活,不践踏他人做人的权利、不得把友谊当作巧取好夺的筹码;第二,对自己:
既不自卑、也不自傲。
人格平等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没有人身依附关系,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人格。
2、真诚信任的原则
真诚信任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础。
所谓“真诚”,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所谓“信任”,就是对人不能乱怀疑。
只有信任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有时信任一个人可能会对这个人产生积极而有益的影响。
3、道义守信的原则
道义守信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保证。
(1)人际交往要讲道义。
在人际交往中,一方面,要关心、帮助、体贴他人;另一方面,对他人的隐事和不宜被人所知的其它事项注意保密。
然而讲“道义”并不是无限制的。
在人际交往中,讲“道义”必须符合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2)人际交往要讲信用。
所谓讲“信用”,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信守诺言。
做人讲作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们和讲信用的人交往,有一种安全感;和言而无信的人交往,内心充满焦虑和不安。
4、包容理解的原则
包容理解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不可缺少的条件。
如果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能忍受一时的委屈,就可以避免很多冲突。
相反,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必然伤害感情,影响关系。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中的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三 领悟 人生 真谛 创造 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