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答李淑一》.docx
- 文档编号:6186874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28.27KB
《蝶恋花答李淑一》.docx
《《蝶恋花答李淑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蝶恋花答李淑一》.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蝶恋花答李淑一》
《蝶恋花·答李淑一》
教材分析
《蝶恋花·答李淑一》原是毛泽东同志写于1957年的一首纪念亡妻杨开慧的悼念词(杨开慧逝世于1930年),其用词瑰丽而富于遐想,于1958年被弹词演员赵开生谱成弹词开篇。
该作品融合了苏州弹词的名派旋律、吸收了戏曲板腔体的唱腔,并运用了极富装饰的旋律和极具张力的节奏,表达了伟人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和崇高敬意。
在曾经的特殊年代里,作者以这种创造性的表现手法,将苏州评弹推向全国并蜚声中外,《蝶恋花·答李淑一》成了苏州弹词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该作品是本单元教学的第三课时。
基于前两课时的教学铺垫,该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围绕南、北曲艺进行对比性学习,有利于他们对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进行更好的感受与理解,因此教材的内容为教法的选用提供了思路。
课时目标
一、通过对歌曲《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欣赏学习,体验苏州弹词的词风曲韵,品味作品的精神内涵;初步认识苏州弹词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进而对中国悠久的曲艺音乐能够予以积极的关注。
二、在聆听、学唱等过程中,了解苏州弹词这一曲艺曲种的音乐风格、表演形式,进一步认识地方曲艺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通过“认知一探究一实践一讨论”的递进式教学流程,进行民主性、开放式、互动型的音乐学习;以“表演形式”为拓展内容,进行南北曲艺的对比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人
播放电视剧《四世同堂》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
教师:
这首歌曲具有哪种音乐体裁的风格?
又具有哪种曲艺的韵味?
学生:
曲艺,京韵大鼓。
教师:
又说又唱的曲艺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地方色彩。
如果说“京韵大鼓”敲击出了激情似火的北方风韵的话,那么,还有一种拥有同等地位的曲艺形式,则流淌出了柔情似水的南方风情,它就是被称为“曲艺活化石”的苏州弹词,让我们到“音乐教室”,一起来聆听弹词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
设计意图:
作为音乐课,听觉切人是十分重要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重整河山待后生》以“既听又看”的音乐性,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用它作导人,既有知识的铺垫,又能为后面对比南北曲艺的拓展性学习埋下伏笔。
(一)音乐教室(认知)
1.作品简介(播放配乐诗朗诵《蝶恋花·答李淑一》)
教师:
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所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
蝶恋花,古代词牌的名称,分上下两闽,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的诗词内容。
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表现了什么内容?
李淑一又是谁?
毛泽东为何要用这样的文学体裁作答李淑一?
让我们先把课外的自学作一下欣赏前的铺垫吧。
(1)学生简介诗词背景。
(2)教师简介歌曲创作背景:
1958年,苏州评弹演员赵开生被这首浪漫的诗词深深打动,遂创造性地运用评弹的曲调为诗词谱曲。
为表现革命者的浪漫情怀和高尚情操,曲作者在弹词的旋法表现中融人了时代歌曲的演唱技巧,使得原本难以顺畅的弹词演唱、难以倾诉的音乐情感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作品因此也被多次配以大型交响乐队伴奏及合唱队伴唱,开创了曲艺演唱之先例。
2.作品赏析(以问题逐层推进)
教师:
那么这首弹词到底具有怎样一种魅力呢?
让我们带着问题进行赏析。
(1)教师:
作品的演唱运用了哪些装饰音?
它们出现在歌词的哪些地方?
这些装饰音对旋律的进行起到什么作用?
(出示乐谱,播放送音频)
学生:
(略)
教师归纳—
前倚音:
“杨”、“君”、“柳”、“九”、“刚”、“所”、“捧”、“花”、“舒”、“袖”、
“空”、“忠”、“魂”、“人”、“雨”。
后倚音:
“上”、“霄”。
下滑音:
“失”、“骄”、“轻”、“顿”。
上波音:
“报”、“曾”、“飞”。
颤音:
“杨”、“柳”、“泪”。
以上这些装饰音对旋律进行了修饰,使得旋律更加柔美悲切、充分表达了伟人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之情。
学唱弹词—
内容:
上网首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肠直上重霄九”。
要点:
此句为散板,要利用气口的停歇,唱好装饰音、唱出曲艺的韵味。
(2)教师:
作品运用了哪种方言演唱?
它们有什么发音特征?
跟《重整河山待后生》相比,这种语言听上去给你什么感觉?
(播放送音频)
学生:
(略)
教师归纳—
运用了苏州方言进行演唱。
苏州方言有很多特点,其中最有特点的发音有—
尖、团音:
“骄”、“君”、“霄”、“九”、“讯”、“酒”、“且”、“间”;
园、油音:
“柳”、“九”、“有”、“酒”、“袖”(每句句尾均押韵为园油音);
鼻、边音:
“我”、“君”、“轻”、“娥”、“魂”、“人”、“曾”、“顿”、“倾”、
“盆”。
俗称吴侬软语的苏州方言给人的感觉是纤细柔和、儒雅隽秀。
学讲方言—
内容:
下网首句“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要点:
要对应所学的具有典型发音特征的词语进行学讲,如尖团音“且”、园油音“袖”、鼻边音“魂”、“舞伙另有“寂”、“嫦”的浊辅音声母可机动教授。
(3)教师:
作品的上下两网分别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
学生:
(略)
教师归纳—
上阕以“散板”、“中板”的板式起首,凸显了旋律的起伏,表达了作者激动无比的情感,如“直上”与“重霄”以大跳的音程,唱出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下阕以舒展的慢板,形象地唱出了嫦娥在万里长空为忠魂翩翩起舞的意境,如“魂”字韵母的拖腔处理,抒发了作者对烈士的崇敬缅怀之情。
末两句则急转笔锋、直抒豪情,如“忽报”、“伏虎”、“顿作”的强音处理,“雨”字行腔的渐强气息,这些都大大突破了弹词温文尔雅的本色,仿佛是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汹涌澎湃,特别是末句的京剧倒板,以磅礴的气势为全曲音乐形象的完成、情感的升华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生试唱—
内容:
“倾盆雨”。
要点:
这是全曲最有难度的一句,时而高亢,时而低回,拖腔音量由弱到强,故演唱时要特别注意气息的控制以及尾音的甩腔。
(4)教师:
依照歌曲的词风曲韵,说说苏州弹词有何审美特征与人文风格?
学生:
(略)
教师归纳—
苏州弹词是一种发源于江苏苏州,流传于长三角地区,表现上以叙事为主(第三人称)、代言为辅(第一人称)的说唱艺术。
作为地方曲艺,它具有“音韵细腻委婉、语言秀媚儒雅、词风轻歌慢捻”的美学特征,这一特征与苏浙的自然风景(农田沼泽)、园林建筑(亭台轩榭)的人文风格是极其吻合的,它代表的是苏浙地区细腻婉约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品格,也凸显了该地区人与人之间和谐生存的价值观念,其词风曲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较深的人文含义。
设计意图:
欣赏课的主要任务是审美和认知,“音乐教室”即学习音乐文化的栏易。
该环节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引领学生体验音乐美感、获取音乐文化,从而使学生的听赏具有更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该栏目中的“学唱”与“学讲”原则上可放在后面的“音乐舞台”栏目去实践,但为了避免作品内容的后置分散,提前至了“音乐教室”来操作,这样可以内容紧凑、有讲有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音乐超市(探究)
1.对比南北曲艺的“表演形式”
教师:
刚才我们体验了苏州弹词的词风曲韵,那么这一曲艺的音乐表演形式是怎样的呢?
它与上次我们所学的京韵大鼓有何区别呢?
我们不妨到“音乐超市”找寻它们的踪迹,进行一下南北曲艺的大比对。
(1)苏州弹词的表演形式(播放《蝶恋花·答李淑一》视频)
学生:
(略)
教师归纳—
弹词的音乐表现特征可概括为“说”、“嚎”、“弹”、“唱”、“演”几方面。
说:
讲述故事、刻画人物。
嚎:
逗人发笑。
弹:
琵琶、小三弦。
唱:
“单曲体”、“联曲体”、“板腔体”、“综合体”(各概念见《教学参考书》)。
演:
有说有唱,自弹自唱,形式有单档、双档、三人档、多人档。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一首弹词开篇,故而淡化了“说”与“嚎”的戏剧因素,而突出了“弹”、“唱”、“演”的音乐成分。
(2)苏州弹词与京韵大鼓的对比(播放骆玉笙版本的《重整河山待后生》视频)
教师:
根据刚才对苏州弹词表演形式的归纳,对照《重整河山待后生》,我们能否找出代表南方弹词的苏州弹词与代表北方鼓词的京韵大鼓之间的区别呢?
(出示空白下表)
学生:
(略)
教师归纳—
整理学生答案填人下表:
2.了解各地曲艺的说唱形式
教师:
曲艺是说唱艺术,说和唱自然是它的表现灵魂。
说唱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有只说不唱的、以说为主的、以唱为主的、似说似唱的、有说有唱的,甚至还有说、唱、舞兼容的走说走唱,那同学们能否根据教材中的“说唱集锦”音响来竞猜一下呢?
(播放重新编辑的各地“说唱集锦”)
学生:
(略)
教师归纳—
只说不唱:
南北评书;
以说为主:
相声、独角(脚)戏等;
以唱为主:
京韵大鼓、天津时调、福建南曲、四川清音、青海平弦、蒙古好来宝等;
似说似唱:
快板书、锣鼓书等;
有说有唱:
苏州弹词、河南坠子、宁夏坐唱;
走说走唱:
东北二人转、凤阳花鼓等。
设计意图:
曲艺是音乐中的大门类,“音乐教室”的认知是有限的,故而拓展性质的“音乐超市”栏目由此而生。
该环节在引领学生感知苏州弹词的音乐特征与了解其文化价值后,对表演形式进行了纵向的拓深,并对曲艺种类进行了横向的拓宽。
为了紧扣教材、延续知识,拓深的表现形式对接了教材中“实践与创造”的“南北曲艺对比”,拓宽的曲艺种类对接了教材中的“说唱集锦”。
(三)音乐舞台(实践)
1.家乡曲艺展示
教师:
我国地域广裹、民族音乐资源丰富,曲艺品种多达三百余种,它们遍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那么,当同学们熏染于家乡的艺术土壤时,你们有没有关注过家乡的曲艺?
在今天这个“音乐舞台”上,我们就把课前自学的成果作一下交流吧,我们来说说家乡的故事、秀秀家乡的曲艺。
(1)老师带头示范表演“上海说唱”—《金陵塔》
(2)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曲艺段子进行表演
可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以说为主的传统曲艺,如相声、快板;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只说不唱的现代曲艺,如“海派清口”、“脱口秀”等。
设计意图:
新课程要求新教法,师生互动是其中的要点,“音乐舞台”栏目就是专门为学生展示才艺而搭建的“舞台”。
从“作品模唱”到“家乡曲艺展示”,音乐的实践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学生的实践能力则得到了递进式的提升。
(四)音乐茶室(讨论)
1.“书场评说”之场景模拟
教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曲艺是中国的传统音乐,并且已经感受到这一文化的博大精深。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包括曲艺在内的很多传统音乐都无可置疑地受到了流行思潮的冲击。
因此,在课的最后,我们有必要围绕“传统曲艺如何发展”的话题到“音乐茶室”去畅所欲言。
(1)场景模拟
请一男一女同学上台,男同学手执三弦,女同学怀抱琵琶,在苏州弹词的音乐声中,以弹奏姿态同步模拟弹词的表演;
(2)主题议论
在苏州弹词的音乐背景下,在台上同学的象征性演奏下,全班同学模拟书场的观众或茶馆的茶客,进行主题性的议论或辩论。
(3)观点引导
教师模拟服务员来回斟茶、参与每一组的聊天群。
观点归纳:
曲艺是中华艺术之瑰宝—曲艺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曲艺的传承要靠创新发展—新生曲艺必将拥有旺盛的艺术生命。
2.“终场创演”之观点亮相
教师:
茶馆的气氛很浓厚,大家的辩论很激烈!
老师不禁跃跃欲试,想以一段自编的唱词亮出自己的观点(卡拉OK伴奏下,老师以茶馆演员身份,编唱以下内容的弹词)
鼓词弹词和评话,
传统曲艺显文化。
与时俱进谋发展,
新生艺术放光华!
设计意图:
文化的认识是有主观认同性的,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是褒贬不一,“音乐茶室”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发表见解的场所,它体现的是“互动”、“合作”、“民主”、“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模拟书场又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学生可以以当事人的身份真情谈吐。
当然,为了“民主集中”,最后老师的观点导向也是必不可少的。
(五)总结
教师:
民族音乐繁殖于民间土壤,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曲艺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就存在着地域间的文化差异。
苏州弹词,南方曲艺的代表,它所折射的正是该地区独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聆听这些弹词雅乐,人们分明品味到了传统艺术的幽幽芳香、中华文化的迷人气韵……
设计意图:
总结是导人的呼应、教学的概括。
承接导人的思路、重审课题的主旨,“弹词”、“人文”、“审美”、“文化”成为了总结的关键词。
它引导人们从古朴的声音体验转为更多地关注由这种声音带来的价值取向。
课后思考
曾经,在每次执教“民族花苑”、“梨园春秋”一类传统音乐之前,心里总有些许忐忑,原因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自从进行了《中学艺术教育执行“民族精神纲要”的行动研究》(上海市教委的2005年出台的《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的课题研究后,这种担忧逐渐消失,因为研究表明:
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偏爱是社会思潮的冲击,而学校是有别于社会的,其教学是有正确导向的,因此对于课堂教学,只要教师潜心研究,对于传统音乐学生是愿意倾听和接受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所谓的研究,其实质是指什么呢?
一、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简言之就是教学内容既要有经典力作,又要有时代新曲;既要尊重统编教材,又可开挖相关知识。
从教材的角度,曹理老师主编的这套教材,已经很好地将传统曲艺(京韵大鼓)与现代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进行了组合;从教学的角度,教案设计则应该尊重教材,并适度开挖。
本教学设计以教材为蓝本,以教参为依据,将苏州弹词的含义、风格、形式等知识的传授作为首选,但是实施下来有一种感觉:
如果缺少恰当的教学方法,这些内容会显得有点理性化、概念化,学生的“听”会游离老师的“讲”,甚至一节课上完还是有人把曲艺混淆为戏曲。
为此,本教案在“音乐超市”的拓展栏目中延伸了“说唱形式”这一教学内容。
果然,学生此时才恍然大悟:
原来曲艺就是说说唱唱的艺术,原来大家熟知的相声、快板,甚至讲故事(评书)等就是曲艺啊!
“高高在上”的曲艺终于和学生拉近了距离。
自然,此时的曲艺概念迎刃而解了,其他的学习也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二、有效创新教学方法
简言之就是避免教师“一言堂”局面,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形成教与学的互动。
对于民族音乐,教法的创新尤为重要,因为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o分钟)和有限的空间内(学校课堂),去消除长期以来流行思潮对传统音乐的影响,去扭转长期以来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看法。
本教学设计首先从战略的角度运用了“实践·示导”的双板块模式和“认知一拓展一实践一研讨”的四环节流程。
教学中,无论是“音乐教室”的认知、“音乐超市”的拓展、“音乐舞台”的实践,还是“音乐茶室”的研讨,无不看见师生互动的身影,而且基本都是学生先“实践”、教师后“示导”,这种互动不仅刺激了学生去主动探究音乐,而且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毕竟所探究的知识是自己研究的成果,所表演的角色是自己塑造的啊!
于是,曲艺教学搭乘人性化学习的快车顺利前行。
本教学设计还从战术的角度,采取了“民歌流行化、民舞现代化、民乐时尚化”的激趣三法(《前门情思大碗茶》和《重生河山待后生》其实都结合了现代歌曲和流行配器)。
教学中,针对问题“音乐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本人选用的音频是表现力和戏剧性更强的交响乐版本,让学生在古朴的雅乐声中感受到现代的艺术气息;而在表演曲艺段子时,允许学生选择时尚的“海派清口”(南方)和“脱口秀”(北方)等。
这些举措无疑都提高了学生对曲艺的兴趣,拉近了高雅艺术和学生的距离。
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曲艺开始注人学生心田,教学不再让人忐忑。
三、其他教学思考
(一)本课课型为欣赏课,学生必须做好课前的艺术文化的学习准备:
了解文学作品《蝶恋花。
答李淑一》的背景以及词意;搜集家乡曲艺种类并作好表演的准备。
(二)有关装饰音的几个观点:
装饰音的使用与各流派的唱腔有直接联系,故其出现的位置是不固定的;装饰音的乐谱记录也是有限而不能穷尽的;装饰音的听辨要与一字多音区别开来。
(三)有关苏州方言的几个观点:
苏州方言具有很多发音特征,教案中罗列的仅为最典型的发音;和沪语一样,苏州话经历了时代的年轮后已有老派与新派之分,音乐课不必把它放大进行研究。
(四)曲艺是地方的曲艺,地域性强,故曲艺教学应该对接该地区的曲艺品种。
本教案的内容是苏州弹词,比较适用于江浙地区的曲艺教学。
(五)本教学设计文化信息量较大,如若时间不够,“音乐教室”的四个问题可重点选择第1,2,4个问题;“音乐超市”中的“了解各地曲艺的说唱形式”可将“说唱集锦”的音响编辑得短而少(即每种种类仅选一例,甚至仅选有影响的曲艺品种,如“京韵大鼓”、“苏州弹词”、“二人转”、“凤阳花鼓”等);“音乐舞台”中的“家乡曲艺展示”,可将“老师的示范表演”删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蝶恋花答李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