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监测方案.docx
- 文档编号:6186873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131.07KB
XXX监测方案.docx
《XXX监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监测方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X监测方案
XX高架路道路新建工程监测技术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xxx检测有限公司
二O一三年三月
XXX高架路道路新建工程监测技术方案
1工程概况及监测概况
1.1工程概况
XX高架路道路新建工程JMN1-4标东临沪昆铁路,与小涞港河道相互交错。
主线桥梁上部结构主要形式为预应力砼简支小箱梁,其中K11+847到K11+899段右幅主线桥上部结构形式为52m钢叠合梁,主线下部结构采用矩形钢筋混凝土单、双柱墩,下设钢筋混凝土矩形承台,柱基为钻孔灌注柱。
本工程主线桥起点桩号为K11+777.00,终点桩号为K13+107.00(不含对应墩及伸缩缝)。
本标段深基坑承台共23个,承台高度均为2.2m。
其中Pm156-Pm168墩位于小涞港河规划线范围内,Pd12墩位于蒲汇塘河床侧边,最低承台底标高为-3.2m,埋置深度为7.7m,基坑深度为6.0m。
1.2基坑概况
1.2.1环境情况
其中Pm156-Pm168墩位于小涞港河规划线范围内,Pd12墩位于蒲汇塘河床侧边,承台埋置较深。
东侧Pm157、158、164及Pm165、Pd12墩承台均处于现状河道内,其余的均处于地面标高为+4.5m的陆地区。
承台深基坑安全等级为三级,周边环境等级为三级。
表1-1承台基坑概况表
适用承台墩号
承台底标高(m)
埋置深度(m)
基坑安全等级
周边环境等级
左幅
右幅
Pm168
-0.7
5.3
三级
三级
Pm167
-2.2
6.0
三级
三级
Pm156-Pm165
Pm157-Pm166
-3.2
6.0
三级
三级
Pd12
-3.0
6.0
三级
三级
1.2.2基坑支护结构概况
本工程深基坑承台采用拉森SP-Ⅳ型钢板桩施工,钢板桩平面形式与承台形状相似,单根钢板桩长12m,钢板桩距离承台边缘1.6m;地面标高+4.5m,最低承台底部标高-3.2m,围堰内设置围囹及斜支撑。
Pm168墩基坑设置一层围囹,其余的均设置2层围囹。
①单层围囹设置:
围囹设置在钢板桩顶部往下距离1m处,采用4肢32a槽钢;斜支撑采用2肢32a槽钢,与围囹焊接连接,焊接点距离围囹端部约1/3处。
②双层围囹设置:
围囹安装中第一层围囹及斜支撑均采用2肢32a槽钢,第二层围囹采用4肢32a槽钢,斜撑为2肢32a槽钢,与围囹焊接连接,焊接点距离围囹端部约1/3处。
表1-2各承台围堰设计参数表
墩号
承台尺寸(m)
基坑尺寸(m)
基坑深度(m)
围檩支撑层数
Pm158
5.8×7.9×2.2
9.0×11.1
6.0
2
西侧Pm156-Pm157、Pm159-Pm165东侧Pm157、Pm159-Pm166
7.4×7.9×2.2
10.6×11.1
6.0
2
Pm167
6.0
2
Pm168
5.3
1
Pd12
5.8×3.7×2.2
9.0×6.9
6.0
2
注:
钢板桩至承台设计边线距离由原方案1.8m减少至1.6m。
1.3场区地质情况、水文地质条件
1.3.1地质情况
根据地质勘查报告,本标段范围地质土层工程地质特征表见表1-3
根据承台设计标高,深基坑承台施工涉及的土层如下:
第①层杂填土,松散,表层夹碎砖、碎石等杂物,局部以粘性土为主,夹植物根茎、石子等。
第②层褐黄~灰黄色粉质粘土,可塑~软塑,含氧化铁斑点和铁锰质结核,杂填土较厚及明、暗浜分布区该层变薄或缺失。
第③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流塑,夹薄层状粉性土,土质不均;该层在拟建场地沿线大部分区域均有分布。
第③层中部普遍分布第③夹层灰色粉砂,松散~稍密,夹砂质粉土及薄层粘性土,土质不均。
第④层灰色淤泥质粘土,流塑,夹极薄层粉砂;该层在拟建场地沿线大部分区域均有分布。
表1-3工程地质分区范围及特征一览表
工程地质分区
范围
沉积类型
揭露的主要地层
地层主要特征
孔号
桩号
Ⅰ5
ZK49(A)
~JK270
(K12+865)~K13+025
正常
沉积
①1、②1、②3、③、④、⑤1、⑥、⑦1-1、⑦1-2、⑦2、⑧1、⑧2、⑨。
地层分布大多较平稳且连续;浅部②1层、②3层分布连续;③、④、⑤1层较平稳且连续;普遍分布暗绿色标志层⑥层;局部⑦1-1、⑦1-2层之间夹⑦1-T层粉质粘土;⑦1-2层厚度较薄;⑦2层分布较稳定且厚度较大;⑧1层普遍分布;⑧2层厚度较薄;⑨层埋藏较深,出露在66m左右。
Ⅱ5
JK271~JK272
K13+025~K13+095
古河道
沉积
①1、②1、②3、②3-T、③、④、⑤1、⑤3-1、⑦1-1、⑦1-2、⑦2、⑧1、⑨。
浅部②1、②3层分布较连续;③、④、⑤1层较平稳且连续;古河道沉积厚薄不均的⑤3-1层;古河道最深切割至⑦1-1层;⑦1-1、⑦1-2层厚度变化较大;⑦2层厚度较大;⑧1层普遍分布,土质不均;⑨层埋藏较深,埋深66m左右。
1.3.2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闵行区河道属太湖流域黄浦江水系,大小河道密布。
现有河道3724条,水面积25.5km2,占全区面积6.86%。
市级河道2条(不含黄浦江、吴淞江),区级河道19条,镇级河道189条。
区内地表水资源总量27.3亿立方米(含本地区径流、黄浦江支流进潮量、各闸门引水量),年内地表水取水量9634立方米。
按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大部分河道水质为Ⅴ类,黄浦江上游闵行第二水厂取水口水质达到Ⅱ类。
本项目标段沿线河道有小涞港、三号桥港(K12+210)处等。
2、地下水
本场地地下水由潜水、承压水组成。
其中微承压水位于③T、⑤1-T、⑤3-2层中,第一承压水⑦层及第二承压水⑨层为粉、砂性土,渗透性好,水量丰富,由于埋藏较深,对本工程影响不大。
上海市潜水水位埋深一般为0.3m~1.5m,本次勘探期间测得地下水(潜水)稳定水位埋深约0.4m~2.0m,标高4.26m~2.38m。
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泾流及附近河道侧向补给,且受气候、季节、降水量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上海地区属于湿润区,本工程场地属Ⅲ类环境。
拟建工程附近无污染源存在,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12.2条及水质分析结果判定,地表水、地下水对混凝土呈微腐蚀性;对长期浸水条件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呈微腐蚀性;对干湿交替条件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呈弱腐蚀性。
1.4监测概况
1.4.1监测目的和原则
工程进行信息化施工,通过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基坑围护体系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测,汇总各项监测信息,可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指导施工的进行。
采取各项施工措施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
根据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要求和现场具体情况,本监测方案按以下原则进行编制:
1)该项目基坑监测按三级基坑变形控制,监测范围确定为基坑本体。
2)监测内容及监测点的布设必须满足本工程设计和有关规范的要求,应能满足全面监控施工过程中的基坑变形情况,使施工单位能随时了解变形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关措施,调控施工步序与节奏,做到信息化施工,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3)监测点位的布设需在同一断面上,以便于综合分析变形情况。
4)施工中加强监测点的保护工作,以便于后续监测数据的连续性。
5)监测实施中采用的方法、监测仪器及监测频率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除能保障工程施工阶段的正常监测工作外,还必须满足特殊工况下的特殊监测要求,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
6)监测人员、仪器设备安排除应保障正常工作外,还应该充分考虑突发应急状态下的配置。
7)监测数据的处理和提交应能满足现场施工进度、工况及特殊工况要求。
1.4.2监测依据
监测工作执行的相关规范、规程、标准和文件如下表:
序号
名称
备注
1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上海市)
DG/TJ08-2001-2006
2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3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
4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2897-2006
5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
6
工程相关设计、计算资料
电子版
2监测实施方案
2.1施工监测内容设置
监测内容设置取决于工程本身的规模、施工方法、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等,本着经济、合理、有效的原则,遵守工程施工的规律,按要求合理设置监测内容。
基坑开挖是土体卸荷产生应力释放的过程,也是一个应力重分布的过程,引起围护体的变形。
这种变形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但是这种变形也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有效的施工措施结合“时空效应”理论的信息反馈技术等方法进行有效监控,将变形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这时,有效、准确、及时的施工监测是信息化施工的关键。
针对该工程各施工段的不同条件,基坑监测总体设置以下监测内容:
围护体垂直位移与墙顶水平位移监测。
根据围堰设计拟定每个基坑布设12个监测点,同时测量垂直位移与墙顶水平位移,具体点位布设和支护系统平面图见附图。
监测点埋设好后应做好标记,加强测点的保护工作,提高测点的成活率。
2.2监测频率安排
根据三级基坑监测时间间隔要求,监测工作自始至终要与施工的进度相结合,监测频率应满足施工工况的要求,监测频率详见下表:
表2-1施工监测频率表
监测项目
施工工况
围护顶沉降、水平位移
施工前
测量2次初值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2次/7d
土方开挖~结构底板浇筑后3d
1次/d
结构底板浇筑完成后3天到承台砼浇筑结束
2次/7d,其中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3天内为1次/天
说明1、现场监测将采用定时观测与跟踪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2、监测频率可根据监测数据变化大小进行适当增、减调整;
2.3变形警戒值的确定
表2-2监测报警值拟定表
序号
监测内容
变化速率(mm/d)
累计变化量报警(mm)
备注
1
围护墙顶水平位移
±5mm
±20mm
按设计
2
围护墙顶垂直位移
±5mm
±20mm
按设计
2.4监测技术方法和质量要求
1)沉降测量
在施工区域外不受影响处各设置稳固水准点(每个测区不少于3个水准点),作为监测基准点,按国家Ⅱ等水准测量规范各限差要求进行测量,闭合差或附合差小于±1.0×
毫米,n为测站数。
历次沉降变形监测是通过高程基准点间联测一条闭合或附合水准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
各监测点相对高程初始值在施工前测定(至少测量2次取平均)。
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沉降量,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沉降量。
采用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加测微器来进行观测,仪器精度指标如下表:
表2-3精密水准测量的主指术要求
测站高差中误差(mm)
水准仪
等级
水准尺
往返较差、附合或
环线闭合差(mm)
0.5
DS
铟钢尺
±1.0
注:
n为测站数
注:
精密水准仪定期检核,出测前保证仪器i角不大于15″。
表2-4测站视线长、视距差、视线高要求表
标尺
类型
视线长度
前后视
差距
前后视距
累计差
视线高度
仪器等级
视距
视线长度20m以上
视线长度20m以下
铟钢尺
DS1
50m
≤2.0m
≤3.0m
0.5m
0.3m
表2-5测站观测限差表
基辅划分
读数差
基辅分划所测
高差之差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
与中丝读书之差
检测间歇点
高差之差
0.5mm
0.7mm
3.0mm
1.0mm
计算公式如下:
Δhi=hi-hi-1
∑Δhi=(Δh1+Δh2+…….+Δhi)
Δhi——本次沉降量
hi——本次测量标高
hi-1——上次测量标高
∑Δhi——本次累计沉降量
仪器:
苏光精密水准仪,国产铟钢尺;
2)水平位移测量
平面位移观测采用轴线投影法或小角度法观测。
轴线投影法:
采用索佳全站仪观测,在某条测线的两端远处各选定一个稳固基准点A、B,经纬仪架设于A点,定向B点,则A、B连线为一条基准线。
观测时,在该条测线上的各监测点设置觇板,由经纬仪在觇板上读取各监测点至AB基准线的垂距E,某监测点本次E值与初始E值的差值即为该点累计位移量,各变形监测点初始E值均为取两次平均的值。
小角度法:
在选定的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上安置全站仪,精确整平对中,瞄准另一端的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作为起始方向,依次按方向观测法测定两监测控制点间的水平位移监测点与测站连线偏离起始方向的角度,以所测角值和测站点到后视监测控制点的水平距离值(由全站仪测出)作为计算变量,从而计算出监测点沿垂直于起始方向的位移。
影响测量精度的误差来源主要是测角误差,包括瞄准误差,仪器对中误差等。
3监测技术管理措施和质量控制措施
监测是施工的眼睛,为信息化施工提供准确的数据。
为保证真实、及时、准确地做好监测数据预报工作,监测人员首先要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主动、积极、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3.1监测项目现场管理组织
我公司长期从事建设工程检测及社会建设项目的施工监测工作,有市政建设工程施工监测的业绩和大量实际工作经验,并聘请了部分知名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对重大监测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
图3-1监测项目管理框架图
3.2质量管理措施
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执行公司、项目管理部、项目小组三级质量管理,项目配备有经验、有专业技能的组织管理者,做到快速、准确、及时提供监测信息。
2)有效的工作程序:
建立规范的工作程序,从现场数据的采集、工况信息收集、数据综合分析、检核,形成成果报告,报告送达等。
3)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
监测信息的准确获得只是工作的一个部分,还必须将获得的重要监测信息及时传递到相关单位(管理机构),以便综合分析,为快速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主要是与相关单位建立一一对应的信息互递,与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能及时进行沟通,指定专人负责,做到资料交接清楚。
4)技术保障:
监测过程中,从测点埋设、原始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检核、成果提交等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技术规程、规范。
5)仪器保障:
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完全满足工程监测精度要求,并经国家法定计量部门检定。
6)现场监测人员持证上岗。
进场开展监测工作前,单位主管领导对项目部所有成员进行技术交底。
7)监测报表提交前,需经现场监测人员自检,项目负责人复检,检核无误方可提交。
8)监测现场所有来往文件按规范格式作好书面签发记录。
4信息化监测和成果反馈
4.1信息化监测
工程建设信息作为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相互沟通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为规范信息管理、完善信息内容、畅通信息渠道,客观、真实地反应施工过程中的形象进度和质量安全情况,并使信息具有共享性和传递性,须建立一套信息化监测的组织管理体系。
工作原则:
信息化监测应根据“及时有效、准确可靠”的原则,建立项目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对监测项目进行信息(数据)采集、整理、储存、传递,并应遵循“有效传递、综合分析”的原则,对监测信息进行汇总,为施工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
组织体系:
工程监测信息管理工作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监测项目组负责对监测数据的采集、整理、汇总和填报。
管理要求:
监测项目组应通过各类信息报表、质量安全例会、专题会、定期和不定期的工作检查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信息沟通;每次现场监测完成后,及时整理、汇总资料,经现场负责人校对监测数据正确后,上传监测报表,信息填报应准确全面,内容务必准确翔实,包括工况说明、数据分析等。
如遇特殊情况(如变形量较大、一天多次跟踪监测等)应每次测量完成后立即将监测结果上传,并尽可能详细描述现场施工状况,必要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联系管理人员,说明工程情况。
4.2成果反馈
监测数据的提交分监测报表和最终报告,其主要内容有:
●施工工况情况(开挖情况、地质情况、围护结构形式及布置等)监测项目及所有监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
●采用的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监测成果(包括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监测结果处理过程曲线、相应工况、天气情况、周围环境情况等)
●监测期间采取的相关措施及效果
●监测结果以及分析评价
●监测成果
监测成果主要内容有:
●水平位移成果表
●观测点平面位置图
●水平位移曲线图
●变形分析等
沉降(竖向位移)成果,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沉降位移成果表
●观测点平面位置图
●沉降速率、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变形分析等
全部监测工作结束后两周内提交总结报告。
5现场巡视
5.1现场安全巡视范围
1)明挖基坑周边2.0H影响范围之内的外部周边环境对象。
2)明挖基坑全部开挖面。
5.2现场安全巡视
1)开挖面地质状况
2)周边环境
5.3巡视检查方法
(1)检查的方法主要依靠目视、耳听、手摸等直观方法,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望远镜、照相机、摄像机等工器具进行。
(2)巡视检查应做好记录,每次检查均应按各类检查规定的程序做好现场填表和记录,必要时应附有略图、素描或照片。
现场记录及填表必须及时整编,并将本次检查结果与上次或历次检查结果对比,分析有无异常迹象。
在整编分析过程中,如有疑问或发现异常迹象,应立即对该检查项目进行复查,以保证记录准确无误。
重点缺陷部位和重要建(构)筑物,应设立专项卡片。
6后续服务承诺
6.1监测服务质量承诺
1).质量目标:
严格执行各相关测量规范,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标准。
2).我单位将对提供的监测数据及测量成果质量全面负责。
3).在监测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取得联系,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4).在监测工作结束后,主动征求建设、设计单位的意见,进行监测质量、服务态度的回访工作,不断改进与提高监测工作质量。
6.2工期
监测工期:
按承台施工计,监测至承台砼浇筑完毕。
7监测人员配置
序号
姓名
项目职务
年龄
性别
学历
专业
职称
1
项目负责
地下工程
高级工程师
2
项目负责
岩土工程
高级工程师
3
技术员
分析化学
工程师
4
技术员
园林
工程师
5
技术员
大地测量
工程师
备注
8监测工作配备的设施
投入的主要仪器设备表
名称
型号规格
数量
精度
产权
备注
水准仪
苏光
1
0.5mm
自有
带测微器
全站仪
SET230R
1
2"
自有
索佳
计算机、打印机
自有
附图一:
附图二(JMN1-4):
弯矩图(单位:
KN.m)
收费标准及说明
说明:
①每个承台基坑监测费用:
监测基准网+监测技术工作费+1248*监测次数。
②每个承台基坑预估监测次数为15次,则其总费用为(人民币):
4362+1216+1248*15+1248*15*22%=28416.4元。
本标段深基坑承台共23个,则总费用预估为人民币530861(
)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XXX 监测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