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等通用卷地区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 文档编号:6184757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0.32KB
北京等通用卷地区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北京等通用卷地区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等通用卷地区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等通用卷地区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9年北京等通用卷地区中考语文真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
汇编说明:
1.这些地区多以全省通用卷为主,涉及地方有北京、天津、安徽、河南、河北、重庆、陕西、山西、江西、吉林、新疆、海南等(如果有误,请指正)
2.为方便查阅对比使用,保持试题原题号不变,全部有答案,部分解析。
1.【北京中考】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
(共8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举于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轻举妄动
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
C.衡于虑不足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
D.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
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
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
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
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14.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4分)
【链接材料一】
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
左右曰:
“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
”泉子曰:
“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孔子闻之曰:
“赵氏其昌乎!
”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链接材料二】
(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
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
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⑧。
遂以四海之尊,殒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
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
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
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
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
⑤[虞]考虑,防范。
⑥[从]同“纵”。
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
⑧[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
⑨[殒(yǔn)]死亡。
答:
【答案】12.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难度易。
A.举:
被任用/提出/向上抬/行动;B.过:
犯错/经过/过错/超过
C.虑:
思虑/忧虑/思考/思虑D.色:
神态
13.【答案】【乙】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与理解,难度中。
【甲】中理解错误,理解中的内容相当于把“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翻译了一遍,其中“行拂乱其所为”,翻译错误,不是有做不完的事,而是扰乱他的行为,使他的行为不顺。
故选【乙】。
14.【答案】
(1)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
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也会灭亡。
是生于忧患的体现。
(2)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最后国家破灭,身首异处,被天下耻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
【解析】不随考查文言文翻译理解,难度适中。
结合题干,子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中的体现,大致理解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抓住材料一中的“忧”“”空,料二中的“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陨”即可。
2.【天津中考】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
①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②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岁:
岁月
B.不必若余之手录若:
像,如同
C.生以乡人予谒余谒:
拜见
D.言和而色衰和:
谦和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B.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C.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和生活衣食无忧,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B.作者以“其他人之过哉”这一反问句式,鲜明地表达观点,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力量。
C.因为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一句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的歪曲,从反面强化了本文的主旨。
【答案】9.A10.A11.C
3.【福建中考】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
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
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前承示谕③:
“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
”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
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已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
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①奉议:
官名,即奉议郎。
②奉思:
思念。
③前承示谕:
不久前你告知我。
④外慕:
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
⑤半古之人:
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不知其旨也旨:
(2)然后能自反也反:
(3)诚能如是是:
(4)令心意不驰走走: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分)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2分)
9.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6.(4分)
(1)味美
(2)反思,反省(3)这,这样(4)跑
说明:
意思答对即可。
7.(3分)B
8.(5分)
(1)(3分)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2分)(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9.(4分)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说明:
意思答对即可。
4.【重庆A卷】
(二)阅读《小石潭记》,完成9-12题。
(15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
(3)俶尔远逝()(4)以其境过清()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一一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12.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
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
(4分)
【链接材料】
仆[1]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2]复不乐。
何者?
譬如囚拘圆土[3],一遇和景[4],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1]仆:
对自己的谦称。
[2]已:
过一会儿。
[3]譬如囚拘圆土:
好像被囚禁在圆形围墙之中。
[4]和景:
温暖的日光。
【答案】:
9.①大约;②静止不动的样子;③忽然;④凄清。
10.①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②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交错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11.D
12.被贬谪的境遇,让柳宗元时时感到如同被囚禁在“圆土”中无法解脱。
面对小石潭的美景,作者也只能有片刻的欢娱,最终还是会泛起“凄神寒骨”的伤感。
5.【重庆B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5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阡陌交通(交错相通)⑵便要还家(同“邀”,邀请)⑶便扶向路(沿着、顺着)⑷处处志之(做标记)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3分)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12.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4分)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
①至治之极: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
②甘:
美味,以为甜美。
相似点是:
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6.【河南中考】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
(共10分)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二)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①,未之有也。
盖其操心制行②,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③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取。
言如蓍龟④,终身不易。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
①三代以降:
夏商周三代以来。
②操心制行:
思虑行动。
③孙氏:
孙权。
④言如蓍(shī)龟:
(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
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闻
不求闻达于诸候
隔篁竹,闻水声
B.明
明灭可见
以伤先帝之明
C.足
兵甲已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D.谋
陛下亦宜自谋
肉食者谋之
16.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7.语段
(一)作者追述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和先帝临终托孤三件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分)
18.结合两个语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的原因。
(3分)
【答案】
D(2分)
因此感奋激发(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感激”,1分;大意1分。
共2分)
①对先帝的感激之情。
②对刘备父子的忠心。
③^复汉室的决心。
(意思对即可u—点1分,共3分)
①颇具政治远见。
②忠心赤诚。
③感恩图报。
④治国有方。
⑤用兵仁义。
(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3分。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7.【河北中考】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7~10题。
(14分)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
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
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
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
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
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
古人之书,安可尽读?
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
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⑭。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
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
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①迥异:
相差根远。
②开:
开导,启发。
③古奥:
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
④倍蓰(xǐ):
数倍。
⑤影响:
影子和回声。
指不切实际、不持久。
⑥时文:
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利学应试之文。
⑦华:
花。
⑧诡辩:
荒谬邪僻。
⑨《左》《国》:
《左传》《国语》。
⑩华腴(yú):
丰美有文采。
⑪曹:
辈。
⑫拱璧:
大壁,泛指珍宝。
⑬义蕴:
内在的意义。
⑭发越:
散播。
⑮举:
举出。
⑯去:
距。
⑰枵腹:
腹中空虚。
⑱极:
通“亟”,急。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每小题1分,共4分)
(1)时文固不可不读
固:
(2)若朝华夕落
若:
(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
尽:
(4)然后思通其义蕴
通: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
(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9.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诞古奥。
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
(3分》
10.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3分)
【解答】
7.固:
本来;若:
像;尽:
全、都;通:
通晓、理解。
8.
(1)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安”、“以”各一分,句意通顺)
(2)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宜”、“省”各一分。
句意通顺)
9.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10.
(1)读书务求成诵
(2)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
(3)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8.【海南中考】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1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与)谢中书书》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
8.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晓雾将歇(hé)
B.沉鳞竞跃(yào)
C.参差披拂(cī)
D.佁然不动(tái)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青树翠蔓
(4)俶尔远逝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实是歌界之仙都。
(2)潭中鱼可百许头。
11.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
(2分)
【解答】
8.(2分)C
9.(4分)
(1)交相辉映
(2)四季
(3)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4)忽然[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
有错字、别字,不给分]
10.(4分)
答案示例:
(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
(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
[评分标准:
每题2分。
翻译正确,表意通顺给2分,有欠缺酌情扣分]
11.(2分)
清澈、透明、纯净[评分标准:
意思相近即可]
9.【吉林中考】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3题。
(10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
(1分)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又何间焉/间不容发B.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C.公将鼓之/锣鼓喧天D.小信未孚/信手拈来
11.对“齐师伐我”一事,曹与“乡人”的态度有何不同?
(2分)
12.阅读第二段,从曹刿简短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当时怎样的战斗形势?
(2分)
13.本文借曹刿之口,揭示了战争中的哪些制胜之道?
(3分)
(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5分)
造白糖
凡闽、广南方经冬老蔗,用车同前法。
榨汁入缸,看水花为火色。
其花煎至细嫩,如煮羹沸,以手捻试,粘手则信来矣①。
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
然后以瓦溜②置缸上。
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
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④淋下。
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
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
(节选自《天工开物》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释】①粘手则信来矣:
如果粘手就说明火候到了。
②瓦溜:
用糖膏重力分离糖蜜以取得砂糖的陶制工具,类似过滤漏斗。
④黄泥水:
取黄泥水上层溶液,起脱色、除蜜作用。
14.“量上一层厚五寸许”中“许”字在文中的意思是(1分)
1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
16.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2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3题。
(10分)
9.肉食者鄙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彼竭我盈辙乱旗靡(答出任意一个即可,错字不给分)
10.解析:
A参与/空隙;B倒下;C击鼓进军/打击乐器;D信用/随意。
11.曹刿积极参与,挺身而出,献计献策。
“乡人”置之不理,漠然视之。
(围绕曹刿“积极”的态度与“乡人”“消极”的态度回答即可。
曹刿与“乡人”的态度各1分)
12.紧张(紧迫)(紧急)(形势危急)。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13.①战前要取信于民(或者得民心);②战场上要一鼓作气(或者沉住气,不能硬冲硬
撞)(或者要善于蓄士气)(战中把握战机);③要细心,胜利当前,要详察敌情再追击。
(围绕“取信于民”“把握战机”“详察敌情”回答,答出三点,每点1分)
(乙)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5分)
14.左右,大约(表示约计的数量即可)
15.此时(蔗汁)仍然是黄黑色,拿桶盛放,(蔗汁)凝结成黑沙。
(“将”释义1分,语句通顺1分。
将:
取,拿,用。
)16.时间顺序
10.【新疆、兵团】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16分)
阅读下面【甲文】【乙文】两段文言文,完成9~13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 通用 地区 中考 语文 汇编 文言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