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16课表格式教案.docx
- 文档编号:6184562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6.79KB
八年级下册历史16课表格式教案.docx
《八年级下册历史16课表格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历史16课表格式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历史16课表格式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
一课时
主备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校
授课班级
课型
新授课
学情分析(授课教师分析所教学情填写)
教学目标
1、了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
2、掌握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
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
2.新中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了许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面是必须加以珍惜的。
重、难点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2.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的联系与区别;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知识线索
过度:
三大战役胜利不久,中国共产党就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为建立新中国做好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今天我们接着了解,当年怎样在组织机构上完成建国工作。
(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开国大典
1、让学生看第2、3页开国大典盛况的插图,开展“讲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活动。
·教师过渡(设问并回答):
在开国大典上,人们听到国歌、看到了国旗,这些新中国的象征是怎样确定下来的呢?
是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下来的。
2、这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与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首先倡议并得到多数民主党派的支持后,由国民党政府召开的,其任务原本是要准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所以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是很快就被国民党政府撕毁。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解放战争获得基本胜利、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已经结束的历史时刻举行的,其任务就是要正式建立新中国的国家机构,决定新中国的国家象征,产生国家政权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主要领导人等。
)
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简称什么?
他起了什么作用?
[提醒学生看课文注解]
(简称《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
4、会议还决定了新中国哪些国家象征?
(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都——北京,纪年方法——公元纪年。
)
A.根据第5页“自由阅读卡·国旗的诞生”回答:
国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红色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象征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着大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
B.根据第3页“动脑筋”回答:
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它是抗日救亡运动中诞生的革命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旋律激昂,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艰巨的民族复兴任务,需要不断振奋民族精神。
《义勇军进行曲》能够永远警示我们勿忘国耻,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卧薪尝胆,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崛起而努力不懈地学习和工作。
)
5、会议怎样产生新的国家机构和领导人?
(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人为副主席。
然后在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首次会议上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
·教师指出: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政治协商成为新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首次会议则是根据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召开的,除了时间先后承继外,会议内容也是先后承继的——前者是“纲领性”的,后者是具体“执行性”的。
6、组织学生进行第5页“活动于探究·2”:
如何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历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使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文生活水平从此可以得到切实保障并不断提高起来。
)
B.新中国的成立使世界历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
过渡:
新中国的建立确实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在名义上“统一”,实际上分裂的状态,由于西藏的和平解放而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西藏和平解放
1、西藏在什么时候和平解放?
(1951年)
2、西藏的和平解放有什么历史意义?
(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
)
·教师总结:
新中国建立起来了,祖国大陆也实现了统一。
但是,国内外敌人并不甘心失败,必然要处心积虑进行破坏活动。
所以,年轻的政权必须经受住各种各样严峻的考验,才能生存和巩固下来。
下一节课就是讲这方面内容的,建议同学们预习之。
二次备课
拓展延伸
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了,在政治上有了真正的地位。
从此不再受压迫和剥削了,请同学们再回头看看新中国的奋斗历程,体会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吧。
想想今天我们应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作业及配套练习。
2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最可爱的人>>。
板书设计
一、开国大典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二、西藏和平解放
课后反思
第2课最可爱的人
一课时
主备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校
授课班级
课型
新授课
学情分析(授课教师分析所教学情填写)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2、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和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人民军队是战胜国内外敌人的重要法宝,是维护新中国安全统一和开展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青年人经受锻炼和考验的好学校。
重、难点
1.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和志愿军将士的动人事迹。
2.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
从南昌起义以来,党所领导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先后战胜了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汉奸伪政权、日本法西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以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宣告结束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
美国作为当时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却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它本来就很不甘心。
新中国建立后,公开申明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美国更不高兴了。
当时它妄图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建立了一个针对中国的包围圈。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指导学生阅读本目课文,设问:
如果你生活在那时,你将怎么办?
无动于衷?
任人欺负?
(A.侵略者已经将战火烧到我国,炸我东北、杀我同胞、毁我财产,我们必须奋起维护自己的安全。
)
(B.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公开与新中国为敌,我们除了出兵反抗,别无选择。
(C.朝鲜在当时国力较为弱小,但是与我们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十分友好。
美国已是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又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攻占了朝鲜许多领土。
我们必须援助朝鲜抗击美国,才符合国际道义。
)
2.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后,由谁首先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彭德怀)
3.要求学生在课本《抗美援朝》图上圈出五次战役的相关地名。
(第一次战役的熙川、介川,第二次战役的宁远、五老,第三次战役的上甘岭,第四次战役的横里,第五次战役的县里。
)
·指导学生观看第10页“自由阅读卡·三八线”,体会人民军队战胜强敌的自豪感。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1、你知道哪些志愿军的动人事迹?
(让若干名学生讲故事,介绍毛岸英、罗盛教等人事迹。
)
2、黄继光与邱少云的事迹中,各有什么特点?
(前者是在上甘岭用胸膛堵敌人枪眼的英雄,后者是在另一个高地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不动摇的好汉。
)
3、他们的事迹体现了什么精神?
(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私的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
)
4、根据第9页“动脑筋”:
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A.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
B.他们为保家卫国、支援朝鲜,赴朝作战。
他们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赢得这场战争,伸张了正义,援助了朝鲜,保卫了祖国,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崇高的国际荣誉。
)
二次备课
拓展延伸
为让了今天的人们过上好日子,我们身边的人民英雄曾今以自己的生命换取祖国美好的未来,大家想想人民英雄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作业布置
1、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土地改革》。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时间、目的、战绩)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与邱少云
课后反思
第3课土地改革
主备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校
授课班级
课型
学情分析(授课教师分析所教学情填写)
教学目标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2.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重、难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2.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
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
(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
2、承上启下: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农民的支持。
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集体阅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
2、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
·过渡:
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
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起了巩固的作用。
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
二次备课
拓展延伸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农民的支持。
所以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实行惠及三亿农民的新的土地政策,课后调查一下自己家乡在土地改革前后,农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变化,加深自己对1950年土地改革的理解。
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14页“练一练”:
应选C
(那时农民对于分得的土地拥有支配权,土地归于农民私人所有,尚未“建立土地的公有制”。
)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一、《中华人民土地改革法的颁布》颁布的原因、时间、采取的措施、完成的时间
二、土地改革完成的意义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一课时
主备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校
授课班级
课型
新授课
学情分析(授课教师分析所教学情填写)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2、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
2.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重、难点
1.“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2.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
1、建国初期的任务(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2、建立人民政权
3、统一大陆、民族团结保家卫国满足农民需要
4、召开新政协、成立新政府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师承上启下:
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这差距有多大?
如何赶上去?
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内容。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
(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
过渡:
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党中央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
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15页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
师小结、过渡:
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
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2、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
3、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
(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
二次备课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重新梳理一五计划与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相关内容。
引导学生明确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在国家经济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注意宪法在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作业布置
1.布置学生完成课课本其余题目和配套练习。
2.提醒学生预习第5课《三大改造》。
板书设计
一、“一五”计划:
时间、目的、成果、意义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颁布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课后反思
第5课三大改造
一课时
主备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校
授课班级
课型
新授课
学情分析(授课教师分析所教学情填写)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掌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培养学生的爱党情结。
2.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也多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重、难点
1.三大改造的形式。
2.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
(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速度快;而农业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所以发展缓慢。
)
承上启下:
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
2、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农民入社时,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统一经营或使用,提高了效率和产量。
)
3、第21页两幅插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
(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
过渡:
与小农经济很相似的手工业,在农业合作化的推动下,也形成了合作化高潮。
到1956年,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主要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作好读书标记,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予以鼓励。
)
(二)公私合营
1、“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
(国家)“私”指什么?
(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2、怎样实行“公私合营”?
(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
)
3、根据21页“动脑筋”:
三大改造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二次备课
拓展延伸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大改造也有缺点。
这些缺点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22页“练一练”。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一、农业与手工业合作化
二、公私合营
三、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课后反思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课时
主备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校
授课班级
课型
新授课
学情分析(授课教师分析所教学情填写)
教学目标
1、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先进人物的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民族脊梁,值得学习。
2.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产生失误后,党和人民有能力自我纠正,并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新成就。
重、难点
1.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2.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
1、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在哪些行业里进行?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三大改造”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三大改造”的后期,存在着哪些缺点?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后遗症。
)
承上启下:
所以,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现了严重失误。
党和政府自己纠正失误,调整国民经济,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标出基本知识点和重要内容)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中共为什么要召开八大?
(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为此,中共在当年9月召开八大,开始探索。
)
2、八大确定了什么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
3、为什么说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三大改造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私人生产资料转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资产阶级大多数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八大对上述国情作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生产力,完全符合实际需要,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
4、1958年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5、怎样评价1958年的“总路线”?
(它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因大家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教师指出:
三大改造后期就已经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现象,这时人们的思想情绪更加狂热起来,终于导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6、根据25页插图《“大跃进”时的壁画》和相关课文讨论:
这些严重失误表现怎样?
(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画中诗句里,“肥猪赛大象”属于浮夸,“全社杀一口”的“社”指人民公社,“足够吃半年”是社员共同吃“大锅饭”,属于“共产”风。
)
7、根据26页“动脑筋”:
你怎么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这种宣传是错误的,违背了客观规律。
)
8、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严重失误?
(对国情分析不够细致,缺乏建设经验,存在急于求成情绪,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等。
)
9、这些严重失误产生了什么危害?
(由于这些严重失误加上自然灾害,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困难。
)
教师指出:
为此,党和政府从1961年春天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缩短基建战线,保证重点工程;在农村坚决纠正“共产”风;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等。
这些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
在这个时期的探索过程中,从群众和干部中都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人物,取得显著的建设成就。
(二)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建设成就”可归纳为“二钢二铁弹油素”:
A.二钢——武汉钢铁厂、包头钢铁厂B.二铁——包兰铁路、兰新铁路C.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罗布泊]D.油——大庆油田建成投产E.素——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上海]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可归纳为:
A.领导正确:
“一五”计划符合当时国情和发展趋势,有效地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项目,带动经济建设全面展开,还取得了苏联的援助。
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历史 16 课表 格式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