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设备点检常识.docx
- 文档编号:6178409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14
- 大小:116.53KB
车间设备点检常识.docx
《车间设备点检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间设备点检常识.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车间设备点检常识
第一章设备全员管理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基础管理知识
设备管理的目的:
减少设备事故的发生,保持、提高设备的性能、精度、降低维修费用,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事后维修(BM):
所谓事后维修就是当设备发生故障或性能低下后再进行修理称为事后维修。
其特点是设备的维修费用最低,适合于辅助作业线的简单设备。
预防维修(PrM):
按规定的周期和方法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查(点检),以确定零件的更换周期,使故障停机损失降到最小。
预防维修适用于关键设备和重要设备。
改善维修(CM):
为防止和延缓设备的劣化或便于日常点检、维护、修理而对设备进行的改进,以提高设备的效率,减少重复故障,延长机件寿命,降低维修费用。
它适用于故障多、难维修、维修费用高的设备。
维修预防(MPr):
系无维修设计思想。
即在设备设计时设法做到设备投入使用后,不需要对它进行维修或只需进行少量而简单的维修。
它适用于有可能、有必要实行无维修设计的设备。
生产维修(PM):
所谓生产维修是以发展生产、减少故障、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对生产条件不同的设备分别实施预防维修(PrM)、事后维修(BM)、改善维修(CM)和维修预防(MPr)等不同的维修对策,也就是把故障造成的停机损失和防止故障的发生而投入的维修费用之和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维修方式。
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即TPM)定义:
1971年由日本设备工程师协会(JIPE)提出
(1)设备综合效率提到最高为目标;
(2)建立以设备一生为对象的PM总系统;
(3)涉及到设备的、使用、保养等所有部门;
(4)从最高领导到第一线工人全体人员参加;
(5)开展小团体自主管理活动,推进PM活动。
点检定修制:
点检定修制是一套加以制度化的、比较完善的科学管理方式。
它要求按规定的检查周期和方法对设备进行预防性检查,取得准确的设备状态情报,制订有效的维修对策。
并在适当的时间里进行恰当的维修,以有限的人力完成设备所需要的全部检修工作量,把维修工作做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使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其实质就是以预防维修为基础、以点检为核心的全员维修制度。
其主要内容有;
(1)实行全员维修制(a)凡参加生产过程的一切人员都要参加设备维修工作。
生产操作人员负有用好、维护好设备的直接责任,要承担设备的清扫、紧固、调整、给油脂、小修理和日常点检业务;(b)各经营、生产管理职能部门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都要参加设备管理;(c)设备管理工作纳入公司及各分厂的经营计划,设备管理目标是公司经理及各分厂厂长的任期目标之一。
(2)设备进行预防性管理:
通过点检人员对设备进行点检来准确掌握设备技术状况,实行有效的计划维修,维持和改善设备工作性能,预防事故发生,延长机件寿命,减少停机时间,提高设备的有效作业率,保证正常生产,降低维修费用。
(3)以提高生产效益为目标,提高检修计划性。
(a)合理精确地制订定(年)修计划,统一设定定修模型;(b)提高检修人员的工时利用率,检修工作实行标准化管理。
预知状态维修(CBMCongtionBasedMnintenance)
是以设备状态为基础的维修。
应用设备诊断、状态监测技术来准确掌握设备的劣化程度和部件的剩余寿命,根据测得的定量数据,制订最合适的维修计划和维修手段。
这种维修方式避免了设备的过维修,又减少了设备故障的发生,保持了设备的精度,保证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降低了维修成本。
当然最理想的是对所有设备都实行预知状态维修,但现实状况还不能对所有的故障原因都确定一种诊断和监控方法,即使在技术上成立,由于经济原因也不宜全部实行,所以必须根据机器设备的重要性,维修性及经济性来综合考虑。
设备劣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1)机械磨损;
(2)裂纹;(3)塑性断裂和脆性断裂;(4)腐蚀;(5)劣变;(6)元器件老化等。
设备劣化的主要原因
1.润滑不良;2.灰尘沾污;3.螺栓松弛;4.受热;5.潮湿;6.保温不良等。
设备润滑的三个要点
(1)油种;
(2)给油量;(3)给油周期。
设备劣化的二种型式
(1)功能下降型:
在使用过程中,产量、效率、精度等性能逐渐降低。
(2)突发故障型:
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零部件损坏、失效,使设备停止工作。
预防劣化的对策
预防劣化对策:
预防劣化、测定劣化、修复劣化
预防劣化:
(1)日常点检维护:
给油脂、更换、调整、紧固、清扫;
(2)改善维修:
维持性能。
测定劣化:
点检检查-良否点检、倾向检查。
修复劣化:
(1)修理:
预防预知维修、事后维修;
(2)更新:
更新、改造。
机械设备的劣化部位
机械设备的劣化一般发生在以下六个部位:
(1)机件滑动工作部位;
(2)机械传动工作部位;
(3)机件旋转工作部位;
(4)受力支撑及连接部位;
(5)与原料、灰尘接触、粒附部位;
(6)受介质腐蚀、沾附部位。
电气设备劣化的主要原因
(1)电的作用;
(2)高温及温度变化的作用;
(3)机械力的作用;
(4)潮湿的作用;
(5)化学的作用;
(6)宇宙放射线作用。
电气(仪表、计算机)设备的劣化部位
(1)绝缘部位;
(2)与介质接触、腐蚀部位;
(3)受灰尘污染部位;
(4)受温度影响部位;
(5)受潮气侵入部位。
第二节设备点检
设备点检的定义
为了维持生产设备的原有性能,通过人的五感(视、听、嗅、味、触)或简单的工具、仪器,按照预先设定的周期和方法,对设备上的规定部位(点)进行有无异常的预防性周密检查的过程,以使设备的隐患和缺陷能够得到早期的发现,早期预防,早期处理,这样的设备检查称为点检。
设备点检工作的“五定”内容
(1)定点——设定检查的部位、项目和内容;
(2)定法——定点检检查方法,是采用五感,还是工具、仪器;
(3)定标——制订维修标准;
(4)定期——设定检查的周期;
(5)定人——确定点检项目由谁实施。
点检的分类及分工
(1)按点检的周期分:
(a)日常点检——由岗位操作工或岗位维修工承担。
(b)短周期点检——由专职点检员承担。
(c)长周期点检——由专职点检员提出,委托检修部门实施。
(d)精密点检——由专职点检员提出,委托技术部门或检修部门实施。
(e)重点点检——当设备发生疑点时,对设备进行的解体检查或精密点检。
(2)按分工划分:
(a)操作点检——由岗位操作工承担。
(b)专业点检——由专业点检、维修人员承担。
(3)按点检方法划分
(a)解体点检。
(b)非解体点检。
日常点检工作的主要内容
(1)设备点检——依靠五感(视、听、嗅、味、触)进行检查;
(2)小修理——小零件的修理和更换;
(3)紧固、调整——弹簧、皮带、螺栓、制动器及限位器等的紧固和调整;
(4)清扫——隧道、地沟、工作台及各设备的非解体清扫;
(5)给油脂——给油装置的补油和给油部位的加油;
(7)排水——集汽包、储气罐等排水;
(8)使用记录——点检内容及检查结果作记录。
定期点检的内容
(1)设备的非解体定期检查;
(2)设备解体检查;
(3)劣化倾向检查;
(4)设备的精度测试;
(5)系统的精度检查及调整;
(6)油箱油脂的定期成分分析及更换、添加;
(7)另部件更换、劣化部位的修复。
专职点检人员的点检业务及职责
(1)制订点检标准和给油脂标准,零部件编码,标准工时定额等基础资料。
(2)编制各类计划及实绩记录。
(3)按计划认真进行点检作业,对岗位操作工或运行工进行点检维修业务指导,并有权进行督促和检查,有问题要查明情况及时处理。
(4)编制检修项目预定表,并列出月度检修工程计划。
(5)根据点检结果和维修需要,编制费用预算计划并使用。
(6)根据备件预期使用计划和检修计划的需要,编制维修资材需用计划及资材领用等准备工作。
(7)收集设备状态情报进行倾向管理、定量分析、掌握机件劣化程度。
(8)参加事故分析处理,提出修复、预防及改善设备性能的意见。
(9)提供维修记录,进行有关故障、检修、费用等方面的实绩分析,提出改善设备的对策和建议。
(10)参与精密点检。
点检管理的四个环节
(1)制定点检标准和点检计划(P)。
(2)按计划和标准实施点检和修理工程(D)。
(3)检查实施结果,进行实绩分析(C)。
(4)在实绩检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措施,自主改进(A)。
精密点检的定义
用精密仪器、仪表对设备进行综合性测试调查,或在不解体的情况下应用诊断技术,即用特殊仪器、工具或特殊方法测定设备的振动、磨损、应力、温升、电流、电压等物理量,通过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定量地确定设备的技术状况和劣化倾向程度,以判断其修理和调整的必要性。
劣化倾向管理的定义
为了把握对象设备的劣化倾向程度和减损量的变化趋势,必须对其故障参数进行观察,实行定期的劣化量测定,对设备劣化的定量数据进行管理,并对劣化的原因、部位进行分析,以控制对象设备的劣化倾向,从而预知其使用寿命,最经济地进行维修。
劣化倾向管理的实施步骤
(1)确定项目——即选定倾向管理的对象设备和管理项目;
(2)制定计划——设计编制倾向管理图表;
(3)实施与记录——对测得的数据进行记录,并画出倾向管理曲线图表;
(4)分析与对策——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劣化规律,预测更换和修理周期,提出改善对策。
点检的十大要素(点检内容)
(1)压力;
(2)温度;(3)流量;(4)泄漏;(5)给脂状况;(6)异音;(7)振动;(8)龟裂(折损);(9)磨损;(10)松弛。
确定点检周期的因素
(1)设备的作业率;
(2)设备使用条件;
(3)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粉尘等);
(4)润滑状况;
(5)对生产的影响程度;
(6)使用实绩值;
(7)制造厂家的推荐值。
精密点检的主要检测方法
(1)无损探损——用于检测零部件的缺陷、裂纹等;
(2)振动噪音测定——主要用于高速回转机械的不平衡,轴心不对中,轴承磨损等的定期测定;
(3)铁谱、光谱分析——用于润滑油中金属磨粉数量、大小、形状的定期测定分析;
(4)油液取样分析——用于润滑油、液压油、变压器油的劣化程度分析;
(5)应力、扭矩、扭振测试——用于传动轴、压力容器、起重机主梁等;
(6)表面不解体检测——为一般工具无法检测的部位,使用专门技术与专门仪器进行检测;
(7)继保、绝保试验——用于变压器、电机、开关、电缆等周期性的保护试验;
(8)开关类试验——SF6等开关的接触电阻值测试;
(9)电气系统测试——有可控硅漏电测试,传动保护试验,传动系统接触脉冲及特性测试等。
无损探伤的主要方法及特性
序号
名称
适用范围
基本特点
1
染色探伤
表面缺陷
操作简单方便
2
超声波探伤
表面或内部缺陷
速度快,平面型缺陷灵敏度高
3
磁粉探伤
表面缺陷
仅适用于铁磁性材料
4
射线探伤
内部缺陷
直观、体积型灵敏度高
5
涡流探伤
表面缺陷
适用于导体材料的构件
第三节维修标准
维修标准
维修标准有维修技术标准、点检标准、给油脂标准和维修作业标准四项,简称维修四大标准。
各级设备的维修方式及对维修标准的要求
设备级别
维修方式
要求的标准
维修技术
标准
点检标准
给油脂标准
维修作业
标准
A
预防维修
√
√
√
√
B
预防维修
√
√
√
√
C
一般性预防维修
√
√
√
简单
D
事后维修
√
维修标准的编制分工和审批程序
标准名称
编制
审核
维修技术标准(地区专用)
地区技术人员
A、B级设备由技术室,C级设备由地区技术主管
通用维修技术标准
技术室
设备技术助理
点检标准
专职点检员
点检作业长
给油脂标准
专职点检员
点检作业长
维修作业标准
检修单位检修人员
检修单位作业长审核后交专职点检员确认
标准修订与上述程序相同。
设备改动审批程序
改动设备级别
审核
批准
A级关键设备
地区设备部门负责人
设备部长
B级重要设备
地区设备部门负责人
设备技术助理
C级一般设备
D级次要设备
地区设备部门技术主管
地区设备部门负责人
设备润滑油脂牌号、品种、规格变更、代用审批程序
机电设备的润滑方式,润滑油脂牌号、品种、规格、性能及国产化代用均由设备技术室审批。
备品、备件的试制、代用
(1)关键设备和重要设备(A、B级)备件试制中的技术问题由设备技术室决定。
(2)一般设备和次要设备的备品备件的试制代用中的技术问题由地区技术部门决定。
维修技术标准的编制依据
(1)制造厂提供的技术图纸和使用说明书。
(2)国内外同类设备或使用性质类似设备的维修技术管理值。
(3)实践经验。
点检标准的编制依据
(1)维修技术标准;
(3)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有关技术图纸资料;
(4)同类设备的实绩资料;
(5)实践经验。
给油脂标准的编制依据
(1)设备使用说明书,图纸资料;
(2)同类设备的实绩资料;
(3)实践经验。
给油脂标准的主要内容
给油脂部位、给油脂方式、油脂牌号、给油脂点数、给油脂量与周期、更换量及周期、作业分工等。
油品采样的一般要求
为保证油品分析结果能正确反映油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油品采样必须遵守以下要求;
(1)定点、定人采样,采样工具要清洁干净;
(2)对循环润滑设备,应尽量在运行中,从进油管道的油过滤器后取样;
(3)对飞溅润滑设备,则多在停车后采样,采样部位在油箱底部上约25cm处,不能在油箱底部或污染排放口采样;
(4)采样口采样时,应放掉相当于该管内储油量二倍的油量,然后采样。
编制维修作业标准的目的
(1)提高检修作业质量;
(2)缩短检修作业时间;
(3)防止检修作业事故的发生;
(4)有利检修作业管理。
(5)设备故障、状态管理。
维修作业标准的主要内容
内容包括:
设备名称、作业名称、使用共器具、作业条件、保护用具、作业人数、作业时间、总工时、作业网络图、作业要素(项目)、作业内容、作业者、技术安全要点。
设备事故定义
凡正式投产的设备,在生产过程中造成设备的零件、构件损坏,使生产突然中断者,或由于本企业设备原因直接造成能源供应中断使生产突然停顿者称为设备事故。
不属于设备事故范围的几种情况
(1)设备技术状态不良安排的临时检修;
(2)生产线上的建(构)筑物因使用长久而自然损坏危及生产或迫使停产者;
(3)生产过程中设备的安全保护装置动作,安全件损坏使生产中断者;
(4)生产工具损坏,如轧辊等损坏;
(5)生产工艺事故未涉及设备及厂房损坏者;
(6)检化验测试事故;
(7)人身事故未涉及设备损坏者。
设备事故分级标准
按公司设备事故管理制度规定,设备事故分为四级:
(1)一般设备事故:
设备事故的设备修复费在一百万元及以上者。
(2)二级设备事故:
凡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
(a)设备事故的设备修复费在十万元及以上,一百万元以下者。
(b)主作业线或主要生产设备停机在24小时及以上者。
(3)三级设备事故:
凡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
(a)设备事故的设备修复费在五万元及以上,十万元以下者。
(b)主作业线或主要生产设备停机在8小时及以上,24小时以下者。
(4)四级设备事故:
凡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
(a)设备事故的设备修复费在三万元及以上,五万元以下者。
(b)主作业线或主要生产设备停机在1小时及以上,8小时以下者。
设备故障
在生产过程中,设备的零件、构件损坏,或并未损坏,但设备动作不正常,控制失灵,需停机检查调整,未构成设备事故者。
设备故障次数的计算方法
设备发生故障使生产中断,一般中断一次计算一次,如果一台设备发生故障,修复开机还没有达到正常生产时,在同一部位又发生故障,后一故障应视为前一故障的继续,次数只记一次,故障时间和故障修复费则要累计计算。
设备故障时间的计算方法
(1)主作业线故障时间:
一般为从主作业线停产至主作业线恢复生产之间的时间。
(2)设备停机时间:
一般从设备停机开始至修复运转为止的时间(工业炉窑要加上烘炉时间),事后修理设备或有备用机的设备可按设备的实际修理时间,即从修理开始至修理完了为止的时间。
设备事故修复费的技术方法
设备事故修复费为修复或更换损坏的设备而发生的备件备品、材料、人工及管理费用。
设备损坏严重无法修复的,其修复费应为更换与该设备规格、装备水平相应设备的现行价格。
设备事故处理的“三不放过”原则
事故原因不清、责任不明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有关人员没有真正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防范设备事故的主要措施
(1)操作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上岗;
(2)严格执行各项标准和岗位责任制;
(3)做好日常点检、维护、紧固工作;
(4)加强设备的定期点检工作;
(5)认真做好计划检修工作;
i.提高检修质量;
ii.按备件消耗规律,准备必要的备件;
iii.做好设备的润滑工作,保证润滑良好;
iv.进行预想事故演习,提高处理事故的应变能力。
设备事故报告表的上报时间
(1)一、二级设备事故,须立即用电话向设备部和归口管理部门报告,并于事故处理完后一周内向设备部设管室报设备事故报告表。
(2)三、四级设备事故,应在事故后三天内报告。
主要生产设备事故与故障停机率及千元产值事故损失费
主要生产设备事故与故障停机率=设备事故与设备故障时间/工作制度时间×1000‰。
千元产值事故损失费=设备事故损失费(元)/总产值(千元)
设备利用率、高炉休风率、设备有效利用率(%)
(1)设备利用率(日历作业率)%=实际开动时间(h)/日历时间(h)×100%
实际开动时间(h)=日历时间-(计划停机时间+设备及生产故障时间)
(2)高炉休风率(%)=Σ休风时间(h)/日历时间(h)×100%
Σ休风时间为定修、设备故障、生产故障等引起休风时间的总和。
(3)设备有效作业率(%)=实际作业时间(h)/规定工作时间(h)×100%
规定工作时间(h)=日历时间-计划停机时间
计划停机时间是指计划规定的实际停机时间,包括年修、定修、生产调整、换棍、停产点检、交换班等停产时间。
设备功能投入率、设备精度保持率(%)
(1)设备功能投入率(%)
=工作制度时间(h)-设备功能故障时间(h)/工作制度时间(h)×100%
(2)设备精度保持率(%)
=工作制度时间(h)-精度超标故障时间(h)/工作制度时间(h)×100%
设备分级的十条评价标准
可靠性指标:
(1)故障时可否代替;
(2)专用程度;
(3)影响作业程度;
(4)故障对安全环境的影响;
(5)对产品的影响;
维修性指标
(6)修理难度;
(7)可修性程度;
经济性指标
(8)价值大小;
(9)年计划检修次数;
(10)备件提供难易。
评定设备有效或失效的七条标准的主要内容
(1)对生产有无影响(质量、品种、规格、成本);
(2)设备运行参数如功率、压力、速度、振动、温度是否超过规定;
(3)有无威胁设备、人身安全或影响主要零部件的隐患缺陷;
(4)对设备有重要影响的外部工作条件是否正常;
(5)主要能源消耗指标是否已超过规定值;
(6)主要零部件磨损程度是否已超过规定;
(7)设备主要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是否明显缩短。
设备分级
共分为四级
A级关键设备;
B级重要设备;
C级一般设备;
D级次要设备。
设备使用的“三好”、“四会”
要求岗位操作工、岗位维修工做到的“三好”、“四会”是
“三好”是用好设备,管好设备,修好设备。
“四会”是会使用,会维护、会点检,会紧急处理故障。
使用设备的“六不准”规定
(1)不准拼设备,严禁超压、超速、超载、超温等超负荷运行;
(2)不准乱开、乱拆、乱割、乱焊;
(3)不准随意改动调整值、严禁取消安全装置;
(4)不准在无润滑状态下运行;
(5)不准考试不合格人员上岗操作及独立从事维护工作;
(6)不准未持有“公司岗位操作证”的人员操作及检修设备。
“四整”活动(4S)
(1)整理:
把不用的物品清除掉;
(2)整顿:
把有用的物品有顺序地存放好;
(3)整洁:
保持工作场所的清洁整齐;
(4)整修:
物品、道路及安全防护设施损坏时要及时修复。
设备清扫的一般分工
(1)设备外表面清扫—岗位操作工;
(2)电气室内设备外表的清扫—岗位维修工;
(3)设备内部的清扫—由点检委托检修工进行。
设备环境管理的标准
(1)无垃圾、无积尘、无积水、无油垢;
(2)根据设备性能的要求和工作条件,分别设有放火、防爆、防冻、防漏、等措施,无易燃、易爆危险;
(3)规定安全走行路线,设置安全标记;
(4)各种设施和管道涂色鲜明,易于识别;
(5)场地平整,物品堆放整齐。
设备“四保持”的内容
设备“四保持”是保持设备的外观整洁;保持设备的结构完整性;保持设备的性能和精度;保持设备的自动化程度。
定(年)修管理
主作业线设备及普通作业线(非主作业线)设备定义
所谓主作业线设备是指工厂内生产主要产品的工艺线设备,它的停机将直接对全公司生产计划的完成造成影响和间接对生产有重大影响的设备。
普通作业线(非主作业线)设备指的是主作业线以外的设备,它的停机对工厂生产计划的完成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没有影响的设备。
计划检修的分类及定义
(1)定修—凡必须在主要生产作业线停产条件下进行的或对主作业线生产有重大影响的计划检修。
(2)年修—连续几天进行的定修;
(3)日修—不需要在主作业线停产条件下进行的检修。
定(年)修业务分工
部门
业务内容
设备管理
(1)制订定(年)修计划;
(2)确定检修日期、时间;(3)平衡检修力量。
设备管理
(1)落实检修力量;
(2)现场施工协调。
地区设备部门
(1)编制施工日程计划;
(2)确定施工项目数;(3)现场施工组织。
施工部门
(1)负责项目施工及管理;(20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定修模型定义
公司各主作业线设备的定修周期、定修时间、工序组合、施工日,负荷(人数)的综合平衡表称为定修模型。
定修模型由设备部负责设定。
定修计划分类
(1)长期定修计划—一般期限为二年,地区设备管理部门在编制年度生产计划期间,预先设定第二年或后几年的定修日程、时间及主要工程项目。
(2)年度定修计划—设备部设管室根据各单位的长期定修计划,经综合平衡修改后制订公司的年度定修计划经公司主管副经理批准后随公司年度计划下达。
(3)季度定修计划—由设管室提前45天编制,经生产部确认,设备部主管副部长审定后报公司随季度生产计划下达。
(4)月度生产计划—设管处提前30天编制,经地区主任讨论,设备主管部长批准后下达。
定(年)修实绩的报告
(1)定修延时作为主作业线故障停机论处,超过2小时的要召开定修延时专题会,总结报设管室。
(2)定修(年修)结束后的第二天应将定(年)修时间、项目和完成情况,以电话报告形式报设备管理室。
(3)定(年)修时间、项目及人数情况分析在次月三日前报设备管理室。
检修工程管理的定义
是指检修工程的立项、计划、工程委托、受理(包括检修前的工程准备),直至计划的实施,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车间 设备 点检 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