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手打整理111章.docx
- 文档编号:6178139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53
- 大小:55.73KB
辽宁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手打整理111章.docx
《辽宁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手打整理111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手打整理111章.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手打整理111章
教育学总结
绪论(选择、填空)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级任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级任务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重要)
3、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
3、教育两大规律:
教育规律既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有作用于某一局部的具体规律。
教育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教育同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二是教育同人的发展的本质联系。
(重要)
4、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了解;掌握)
二、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关系(了解)
1、逐渐形成一个学科群,统称为教育科学。
2、教育学是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科学。
(重要)
三、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教育学与哲学
1、德国设立教育学科最早的哥尼斯堡大学,所开的讲座名称就是“哲学与教育”。
(二)教育学与社会学
1、教育社会学把教育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和交互影响,教育与社会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范围。
(三)教育学与经济学
1、教育学需要经济学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四)教育学与心理学
1、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能够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萌芽时期的教育学也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特点是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总结概括教育经验。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以某种教育思想的形式呈现,并散见于各种著作中。
2、国内⑴孔子(重要)①代表作《论语》
②探讨人的本性,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③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④教学目的:
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⑤基本思想:
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重视德育。
⑥教学内容: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⑦基本方法:
因材施教(诱导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⑧基本原则:
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墨翟①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②“兼爱”“非攻”
③获得知识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⑶道家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⑷朱熹《语录》
⑸颜元《存学篇》
⑹韩愈《师说》
⑺乐正克《学记》(重要)
1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一本教育专著,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2教育作用:
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3课内外关系: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4教师观:
“师严然后道尊”
5“道而弗牵,強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同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义相同)
6教学方法原则:
“不凌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
国外⑴古希腊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
①苏格拉底讽刺
②定义
③助产术(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得出结论。
(与“不愤”,“道而弗牵”)(重要)
⑵柏拉图《理想国》把人分为三种集团或等级:
哲学家,军人,劳动者,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是通过教育。
(了解)
⑶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捷克夸美纽斯(重要)⑴《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⑵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⑶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⑷“泛智教育”
⑸普及初等教育
⑹班级授课制
⑺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
⑻教育学的奠基人和创始人,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2、法国卢梭⑴《爱弥儿》
⑵“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受夸影响,主张遵循人的自然成长规律,实施自然主义教育)
⑶卢梭对教育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3、德国康德⑴《康德论教育》
⑵第一位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⑶“只有人是需要教育的”
4、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遵循自然;培养小学教师,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5、英国洛克(重要)⑴“白板说”
⑵主张绅士教育:
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
轻视国民教育,主张绅士教育在家庭实施
6、德国赫尔巴特(重要)⑴《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
⑵强调教育学的两个基础:
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⑶传统教育三个中心: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⑷首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重要,教学原则)、“课程体系”、“管理制度”等教育范畴
⑸赫尔巴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⑹“四阶段说”——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1、英国斯宾塞⑴《教育论》
⑵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怎样生活
⑶重视学科教育,特别重视体育
⑷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2、美国杜威(重要)⑴《民本主义与教育》
⑵三个主张:
教育即生活;教育也是生长的;教育实际上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
⑶教育方法:
“做中学”
⑷杜威学说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以儿童中心主义为中心(三个中心:
儿童、经验、活动)
⑸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教师教材课堂)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儿童经验活动)的对立局面
⑹现代教育代表人物,实用主义学说
3、苏联凯洛夫⑴《教育学》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
律的的教育学。
⑵把教育学分为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
4、近代教育家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2、美国布鲁纳⑴《教育过程》
⑵科学的基本结构
⑶提倡发现学习
3、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促进学生一般发展
4、苏联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系统论的方法引进教学
第一章教育概述(填空,选择,通过案例分析提出概念)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1、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人才而教育之”。
2、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重点,填空,多选)
3、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教育而言的,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重点填空)
4、一些名人对“教育”的解释(选择)
⑴夸美纽斯:
"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
⑵裴斯泰洛齐:
"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⑶杜威:
"教育就是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新组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4)(多选)
(一)教育者
1、概念:
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2、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二)受教育者
1、概念: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手段)
1、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包括教育内容和手段
2、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主要体现在各种教科书、教育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如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
3、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
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
4、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三、教育的属性
(2)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重点填空)(自学成才不属于教学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4)(多选)
1教育的永恒性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⑵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2教育的历史性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都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3教育的阶级性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简答)为什么说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答:
教育为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但他还有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独立性.
⑴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一种社会形态下的教育,就其思想,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来说都与
以往各个时代的教育有着继承的关系.
⑵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并非完全同步.表现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教育的独立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教育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
制度决定的.
四、教育的起源(4)多选,单选
(一)神话起源论:
教育是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
(二)生物起源论:
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
1代表人物: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2代表作:
《各人种教育的演化》
3观点:
生存竞争是动物界产生教育的基础
4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三)心理起源论
1代表人物:
美国孟禄
2观点:
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3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四)劳动起源论(教育的社会起源论)
观点:
1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
动因是劳动。
2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观点:
1教育的起源是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存在直接联系的
2教育就是生产的需要,是人能生存下去的需求.教育最根本的源泉首先是劳动.
五、教育的发展(5)(目前这一部分还未出过题,各历史阶段教育的特点——多选)
(一)原始社会教育
特点:
1没有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教育是统一,共同和平等的.
2教育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未分化出来.
3教育方式“口耳相传”
4教育内容简单,与生产生活现实需要直接相关.
5教育没有阶级性.
(二)奴隶社会教育
1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埃及
2夏朝就有名曰“庠”“序”的学校
3欧洲最早出现学校国家希腊
4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简答重要近几年没考过)
⑴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⑶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
⑷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5特点:
⑴有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产生学校教育.“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⑵教育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
⑶教育目的:
“明人伦”
⑷学校教育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⑸教育有阶级性
(三)封建社会教育
1我国封建社会学校大体分官学和私学两种。
唐朝由中央办的官学有二馆和六学
2教学内容“四书”“五经”
3特点:
⑴教育是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工具,教育目的培养官吏.
⑵教育有等级性
⑶教育内容“独尊儒术”
⑷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教育
(四)资本主义社会教育
特点:
1教育目的双重性(了解)
2教学内容:
自然科学
3教学方法:
现代化教学手段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了解)
特点:
1教育权为劳动人民所掌握
2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受教育者
3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
4教育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
5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各族人民都有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
6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反对宗教对教育的干预
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1广义的教育制度:
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
2狭义的教育制度:
即教学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填空)
3学校教育制度划分:
(没讲)⑴按教育程度: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⑵按教育性质:
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特殊教育
⑶受教育时间:
全日制、半日制、业余
⑷教育对象:
适龄期教育、成人教育
⑸按行政:
国立、公立、私立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简答,多选)
1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
4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特点,考虑国家原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整体结构中各级各类学校内在联系的合理性
二、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发展概况(没怎么出过题,了解某年某学制即可)
(一)建国前的学制发展(重点)
1.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始于清朝末期
2.1902年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1903年正式实施"癸卯学制";1912年国民政府"壬子"学制
3.1922颁布了“壬戌学制”也叫“新学制”即“六三三制”
(二)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7个)
1.1951年的学制改革
⑴1951.10.1《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⑵带有一定过渡性
2.1958年的学制调整
⑴1958.9.19《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⑵提出了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制订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结合”原则;建立发展三类学校
3.文化大革命时期学制的混沌
4.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重点,多选)
1985.5.27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⑴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⑵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⑶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⑷基础教育权属于地方,逐步实施校长负责制
5.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模式,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6.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重点)
⑴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这是关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和划分学校层次的根本规定.
⑵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⑷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⑸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⑹实行学位制度.设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
7.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3、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系统(了解)
(一)学校的主要类型
1幼儿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分初中、高中两个阶段(填空)
4高等教育
(三)主要的学校系统(多选)
1普通教育的学校系统
2专门~
3成人~
四、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简答)
(一)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1社会教育化即教育对象的全面化
2社会教育化,不仅表现在正规学校向社会开放,更主要的是整个社会都将担负教育的职能
(二)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
(三)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四)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五)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六)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第三节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概述
(一)义务教育概念
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二)义务教育的特征(重点,选择,填空)
两个基本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
二、义务教育的意义(理解,案例分析)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3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3、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填空)
1982.12"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首次被写入新中国的法律
1986《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
四、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义务教育法》
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简答,比较偏,了解)
(一)把“普九”当作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二)从实际出发,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三)建立“普九”评估验收和表彰奖励制度
(四)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填空,简答近几年考黑体字)
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同时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三)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四)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3点,简答)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体现在:
(5点,简答)
1.教育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化的劳动者
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4.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5.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选择)
1.教育在科学知识再生产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它的继承性上。
教育把已经创建的知识不断地再生产出来,为新一代人所掌握和继承。
2.其次,通过学校教育所进行的再生产又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
3.最后,通过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又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
(三)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与新的生产力。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二)受教育权
(三)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一)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
(二)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
(三)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今年可能出题。
论述,简答,案例分析)
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了解)
2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构等,包括社会的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教育、社会风俗习惯以及规章制度。
3文化主要有五种存在形态:
物质,制度,观念,心理,活动形态(了解多选)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2点)
文化对教育所发挥的作用的性质基本上是一种影响性的。
(一)在宏观层次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生影响
1.社会文化背景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
文化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存在于社会的每个时间和空间,因此,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所以,教育必然要受到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两方面:
⑴社会文化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而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就必须发展教育
事业。
原因①文化的发展对享受文化的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②文化的发展使人们更
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价值。
⑵文化的发展促使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加强。
2.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
⑴民族文化传统,特别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需要一定的活动实现传承。
⑵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民族价值取向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对教育地位
的认识、对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选择。
⑶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制度的确立具有影响作用。
⑷无论民族文化传统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是否一致,民
族文化传统对教育都存在着影响。
(二)在微观层次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
1.社会文化影响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作为
社会的一个特殊机构,在其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社会文化的影响,并形成自身独特
的文化。
2.社会文化直接影响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
课程文化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
(填空)
一般说来,课程文化总是体现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的主流文化的。
3.社会文化影响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
⑴教师文化常常与一定的社会阶层相联系,体现着某一特定社会阶层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规范。
⑵学生文化是学生交往中的基本模式和行为方式(填空)
一方面,学生文化受家庭文化、教师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与教师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定需要,他们也会在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特征,构成学校文化中一种相对独特的文化形态。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简答,考的可能性大,展开)
(一)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有系统地、高效率地学习文化的最佳途径
(二)教育能够选择文化
(三)教育能够整理文化
1文化对通过教育整理文化具有客观要求
2教育自身具有整理文化的迫切需要
3教师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
4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也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
(四)活化文化
(五)促进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
教育是一种最积极、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这是因为:
1.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易于进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的新生一代。
2.教育帮助人们掌握多种语言,有利于不同文化的沟通。
3.教育促进新生一代民族自尊心的增强
(六)创造和更新文化
第四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教育的推动作用,是一种影响性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简答,多选)
(一)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
(二)影响学生
1科学技术的变化改变着人们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推动着教育、教学的科学化进程。
2科学技术在社会、教育领域的出现以及应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实践领域。
3学生对科学技术的了解、掌握程度是判断其是否文盲的标志之一。
(三)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四)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简答,多选)
(一)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
(二)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
(三)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相互转化
(四)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填空、选择)
1、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2、人的身体发展:
即人的生理发展。
包括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体质的增强;
人的心理发展:
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
包括认识的发展、意向的发展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观点、代表人物)
(一)内发论:
1观点:
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2代表人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省 教师资格 考试 教育学 整理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