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统考版专题过关训练六小说阅读.docx
- 文档编号:6177708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5.65KB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统考版专题过关训练六小说阅读.docx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统考版专题过关训练六小说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统考版专题过关训练六小说阅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统考版专题过关训练六小说阅读
专题过关训练(六) 小说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中国小说
授课提示:
对应学生用书233页
一、[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 匠(节选)
葛亮
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
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
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
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
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
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
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
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
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
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
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
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
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
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
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
剩下的交给我。
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
《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
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
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
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
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
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
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
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
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
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
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墻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
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
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
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
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
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
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
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
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
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
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
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
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
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
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
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
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
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
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
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
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
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
老董摇摇头,说,不了。
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稀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解析:
“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牵强附会。
文中写小松鼠“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是为了烘托老董非常珍视“橡碗”的心情。
答案:
C
2.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答:
解析:
要紧扣画线句子中的重要词句,适当联系全文来分析作答。
画线句子有对老董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此时他已经找到了染蓝绢的办法,面对自己经常来的橡树林,感慨颇多。
回忆了刚到南京时老师傅们对自己的引领,这里有对自己职业起步时的怀想,也流露出了对前辈的怀念。
结合“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加上“静静地”“肃穆”“喃喃说”等词分析可知,表达了老董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答案:
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3.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答:
解析:
解答此题,主要结合老董的语言、行动和别人对他的评述来分析概括。
老董坚持不能破坏古籍原貌,不怕得罪专家,可见其不畏权威,坚持行规;父亲认为老董曾经得罪过领导,能有现在的工作不易,问他“为了一本书,值得吗”,老董斩钉截铁地回答“值得”,可见其恪守职业操守;为了把蓝绢染出来,老董在家里反复做实验,大费周折,最终才找到染蓝绢的方法,可见其在工作上精益求精。
答案:
①坚持行业规矩。
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
②恪守职业操守。
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
③修书精益求精。
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蜡梅花
侯文秀
母亲生我的时候,窗外蜡梅盛开。
耗尽最后一丝力气的母亲,以微弱的声音给父亲留下唯一的遗言:
他爹,孩子就叫蜡梅吧!
母亲死于难产。
母亲走时,我响亮的哭声和着父亲的悲恸令窗外蜡梅花簌簌落地。
人们说,是我克死了母亲。
但父亲却把我当成母亲的再生,给予了百般疼爱。
为了更好地照顾我,父亲拒绝了好心人的多次提亲,还固执地拒绝了到市里美院当老师的邀请。
他说他一生都要陪着母亲,哪里也不去。
父亲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每天傍晚,父亲从田间裹着一身泥回来,在炊烟袅袅中,不断呼唤我的小名:
蜡梅,蜡梅,回家吃饭了。
我就躲在蜡梅树下和父亲捉迷藏,最终还是被夜色的黑吓得挪动步子回家。
很快,热气腾腾的晚饭就上桌了。
桌上,父亲用围裙擦拭我的大花脸,爱怜地摸了摸我的头,假愠道:
快吃吧,疯丫头。
时光如梭,蜡梅花开了一次又一次,不知不觉中我已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
在一个清晨,我和父亲来到半山腰,已不再年轻的父亲,脸上写满了沧桑。
父亲说,蜡梅,快,给你娘磕头。
在父亲忧伤的目光中,我跪在地上,把头深深埋在长满茅草根的坟头上。
父亲在旁跟母亲唠嗑,她娘,蜡梅考上重点大学了。
你就放心吧,一切有我呢。
我的泪水无声地滴落在茅草根上。
父亲拍拍我的肩,说道:
记住,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屋后蜡梅还没开花之际,我收拾好行李,背起简单的行囊,踏着崎岖不平的山路,把孤独的父亲拉得越来越远……
岁月是一把犁,把父亲犁得不像样子了,可父亲脸上却始终挂着自豪。
父亲不止一次对艳羡的邻里说,其实,我没啥功劳,都是孩子争气,她娘保佑着她呢。
孩子,蜡梅花开了,可漂亮呢!
父亲再次见到我时,就絮絮叨叨说这些无聊的话。
我想取笑他,可最终没有笑。
从父亲的声音里,我似乎听到父亲对母亲的思念。
我说,爸,您放心。
我不会忘了您,也不会忘了娘,更不会忘了这片土地。
父亲做梦也没想到,我一个女孩子,竟然当上了交通局局长。
自从当上交通局局长后,我立誓要把柏油公路修到每家每户门口,给乡亲们实实在在的方便,人们再也不用像我儿时那样,一遇下雨,就挽起裤脚,在寒风凛冽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里前行了。
每次招投标,总有一些领导的亲戚托关系,明里暗里地希望我照顾照顾。
可我明白,修路来不得半点马虎,不能做豆腐渣工程,不然就愧对父老乡亲对我的信任。
我力排众议,把工程交给了一个没有任何后台、资质过硬的承包商,并亲自监督把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修到父老乡亲家门口。
竣工那天,乡亲们一个个提着鸡蛋和水果,送到父亲屋里。
父亲说什么也不接受,说我家蜡梅就是大家的孩子,孩子为父母做事是理所当然的。
工程结束,承包商很顺利地拿到工程款。
当承包商提着一个包来找我时,我一下变了脸,厉声喝道:
你这人咋回事?
报的价格也不高,挣得也不多,居然还有心思搞这个!
你有这心思不如踏踏实实做点对社会有用的事!
承包商感恩地拿着包走了。
可承包商似乎总觉得欠我点什么,听乡亲们讲起我母亲,便提议给我母亲修坟。
我不同意!
可承包商说干就干。
动工那天,父亲赶过去,躺在母亲坟前,说你们非要这样做,干脆将我一起也埋了吧。
父亲铁青着脸,把人赶跑了。
承包商临走前,对着母亲的坟深深地鞠了三躬。
隔了些时日,父亲托人送来一幅画。
我打开一看,是一幅残梅图,没有任何色彩,只有墨的浓淡,晕染出一些凄凉的意境。
虽然屋里悬挂的一幅精裱蜡梅图让父亲的残梅图黯然逊色,但我还是小心翼翼地将父亲的画换上去。
我突然想把父亲接到身边,安享晚年。
可父亲的固执却超乎我的想象,他说:
我哪儿也不去,我就在这里,静静地陪你娘。
我知道怎么劝都是徒劳,临走时,我找到村支书,托他好好照顾我父亲。
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
一次,村里的二狗来城里看我,无意中说我家蜡梅今年咋不开花呢?
没过多久,我接到村支书电话,说我父亲病倒了。
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一遍又一遍教我画蜡梅的情形。
用长锋羊毫蘸半浓墨,先画粗枝,再出旁枝,后用藤黄、赭石,浓淡点梅,很快生动形象的蜡梅就跃然纸上。
我匆匆赶回去。
回到家,我什么也没有说。
父亲说,孩子,快看,家里的蜡梅又开花了!
放眼过去,一朵朵蜡梅花,在风雪的包裹下,散发出阵阵幽香,沁人心脾。
我在手心里,轻轻画了一朵蜡梅花。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父亲的形象,突出了他情深义重、慈爱坚强、廉洁奉公的特点。
B.小说语言质朴无华而深沉感人,平实自然而富于张力,在深情的叙述中,蕴含着女儿对父亲的敬爱,让读者感受到人性人情之美。
C.修墓风波后,父亲送来的残梅图“没有任何色彩,只有墨的浓淡”,这是父亲以梅明志,同时又暗示着父亲对女儿保持清廉的期许。
D.小说结尾“我在手心里,轻轻画了一朵蜡梅花”,呼应开头,结构严谨,也表现了“我”要把父亲传给“我”的美好品格坚守到底的决心。
解析:
A项,“廉洁奉公”不是父亲的品格。
答案:
A
5.小说中画线处都写到了“蜡梅花开”,意图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题题干中“意图各有不同”规定了此题的答题方向。
分析意图,要结合画线句本身的含意和上下文语境。
第一处画线句处于文章开头,先从画线句本身看,交代了“我”出生的季节;再从下文母亲的遗言看,交代了“我”名字的由来,体现了母亲寄寓在“我”身上的美好期盼。
第二处通过画线句前面的内容可知“我”考上了重点大学,已走出大山,再由画线句后的“从父亲的声音里,我似乎听到父亲对母亲的思念”“我不会忘了您,也不会忘了娘,更不会忘了这片土地”,可知此处提到“蜡梅花开”,表达出父亲对母亲的思念和对“我”的提醒。
第三处联系上文,父亲病倒,“我”回家看望,可知此处提到“蜡梅花开”,体现了父亲见到“我”时的欣慰,也暗含了父亲对“我”的嘱托。
答案:
第一处:
交代“我”出生的时间(季节)及名字的由来(母亲寄寓的美好期盼)。
第二处:
表达出父亲对母亲的思念和对“我”的提醒(不要忘记父母与家乡)。
第三处:
表达了父亲病中见到“我”后的欣慰和对“我”的殷切嘱托。
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我”,有人认为是“父亲”,你认为是哪一位?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
判断一个人物是不是主人公,主要从以下角度考虑:
是不是作品着力刻画的形象,是不是情节发展的主导者,是不是主题的体现者等。
本题是开放性问题,答题时首先要明确主人公是谁,然后说明理由。
如认为“我”是主人公,可从“我”是作品主题的集中体现者,是作品着力刻画的人物,是故事情节的主导者等角度分析;如认为“父亲”是主人公,也可从这三个方面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示例一)本文主人公是“我”,理由:
①“我”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者。
本文通过“我”的成长经历及为百姓修路的故事,体现对正直无私、奉献社会的高尚精神的赞美。
②“我”是情节发展的主导者。
“我”作为叙述者和亲历者,贯穿起整个故事。
③“我”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着墨更多,形象更为丰满立体。
(示例二)本文主人公是“父亲”,理由:
①“父亲”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者。
本文通过“父亲”对女儿的教育引导,突显了对正直无私、奉献社会的高尚精神的赞美。
②“父亲”是情节发展的推动者。
从“父亲”抚养女儿到对女儿工作的支持,再到对女儿的思念、告诫和期许,推动着故事向纵深发展。
③“父亲”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
虽然小说对“父亲”的着墨相对较少,但女儿的作为都是受到父亲的教育和影响。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 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
”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
”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
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
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
“不要怕,娃娃!
”她把灯点着了。
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
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
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
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
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
他懊恼着自己。
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
洞口塌了。
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
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苞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
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
“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
他暂时忘却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
“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
老太婆也扁着嘴笑:
“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
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
“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
“砰!
”窑门被枪托撞开了。
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
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
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
“这老死鬼干吗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
”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
孩子被抓到跟前。
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
”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
”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
”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
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
”老太婆号哭起来。
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
“是她的孙子。
”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
“搜他!
”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
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
纸票反面有一排字: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
”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
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
“招来吧!
”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
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
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
”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
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
“你怕死不怕?
”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
“怕死不当红军!
”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
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
“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
”
老太婆又号哭起来了。
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
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
“大家的良心在哪里?
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
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
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
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
“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
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解析:
D项错误,小说以连长拥抱孩子结尾,与前面他说的“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形成明显反差,看似突兀,但又“在情理之中”,是因为连长的变化是由其内在情感的变化造成的:
开始时“冷冷地看着”“冷冷地问道”,这是在不动声色试探孩子;后面“忍不住了”“跑过来用力拥抱”是对孩子至死不忘抗日的精神的敬佩。
所以D项第一句表述没有问题,错在后半部分,一是“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是认同抗日的,这样他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之常情,所以说他“彻底改变了立场”是不对的。
另外,最能打动连长的,不是“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
答案:
D
8.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解析:
要阐释标题的内涵,首先要分析这个标题的构成:
“一颗未出膛”是定语,强调其尚未完全表现“枪弹”这一特征;“枪弹”这一中心语,它可以实指“枪弹”,也可以是喻体,指向充满力量的对应之物。
然后,要把题目与文本关联起来,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一是指向小说情节,二是指向小说的主人公,三是指向小说的其他人物。
它们都与题目存在密切的关联。
还要注意答题时,除了第一点答情节是实指外,另外两点,既要突出其“未出膛”的特征,又要体现与喻体“子弹”的相似性。
答案:
①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最后却没有执行;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让这颗枪弹出膛。
②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
③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
9.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解析:
要分析“小红军”这一形象的真实性,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角度切入,但要紧扣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中心话题。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说,言、行、心、貌等细节都切入人物的年龄特点;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也能突出主要人物的真实性;从情节来看,大量铺垫为人物行为提供更多的合理性;从环境来看,真实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离不开具体真实的环境的,外在环境是影响人物性格、选择的重要因素。
答案:
①如实(或通过细节)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理,符合“小红军”年龄与身份特征。
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身份。
②通过合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象真实生动。
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东北军时的英勇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后又照应升华,真实自然地突出“小红军”的形象。
③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使之真实可信。
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的形象,使其言行举止均有了现实基础,从而真实可信。
④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的形象,使之真实可信。
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其“小红军”形象,使之更加真实。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外国小说
授课提示:
对应学生用书237页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外的帮助
[美]海伦·卡伦
18岁那年,我只身离开纽约,来到位于英国约克郡的利兹大学研读历史。
我一边努力去适应陌生的环境,一边默默忍受着内心巨大痛苦的煎熬——我的父亲最近去世了,我不知道这种痛什么时候是尽头。
一天下午,我来到集市,打算买一束花回去装饰我那简陋的学生公寓。
在花店前,我看到了一位老人,他一手拄着手杖,一手提着一袋苹果,摇摇晃晃的,好像就要摔倒。
我赶紧上前扶住他。
“谢谢你,宝贝儿!
”他用那种我从来都听不厌的轻快调子对我说,“我现在感觉好多了,不用担心。
”说完,他微笑地看着我,双眼闪动着老年人少有的明亮的光芒。
“我可以和你一起走吗?
”我说,“免得让这些苹果过早地变成苹果酱。
”
他哈哈一笑,说道:
“小姑娘,你一定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
对吧?
”
“是的,我从纽约来。
”
我和本斯先生的友谊就这样开始了。
路上,本斯先生一直依靠他的手杖走路。
回到他的家,我扶他坐下后,我坚持要帮助他准备晚饭。
做好饭后,我问我是否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二轮 专题 复习 统考 过关 训练 小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