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初中必背40首古诗词赏析.docx
- 文档编号:6177607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56
- 大小:109.40KB
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初中必背40首古诗词赏析.docx
《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初中必背40首古诗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初中必背40首古诗词赏析.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初中必背40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
初中必背40首古诗词赏析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叙事,“单车”是说随从少,轻车简从,仪节规格不高。
“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
于叙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的。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蓬草”随风飞转,常用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
“归雁”喻诗人,是反衬,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境况迥然不同。
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庭的孤寂、飘零之感。
这两句在写法上借景抒情,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伤感和激愤抑郁之情。
“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描绘静态景物相结合,使画面富有变化,意境深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①“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出孤烟之高,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坚毅;“长”表现出大漠的无边无际,黄河的杳无尽头;“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大,给人苍茫壮阔中又显现柔和温暖的感觉,这两句极富画面感,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奇异景象,营造出塞外苍茫、空旷的意境,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②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像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第三,这两句话色彩很丰富,黄沙漫漫,橘红色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天空,形象鲜明突出。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
“燕然”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主旨】全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特壮美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由于被排挤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观沧海》(魏)曹操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虚景描写,这四句诗意境阔大,气势豪迈,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
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界万物,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所以沈德潜说:
“有吞吐宇宙气象”。
“若”字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体现了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及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饮酒》(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前两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三四句运用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所谓心静,境自静。
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
“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是无意中偶见。
表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采菊而见山,闲适而随意,“境与意合”,人与山谐。
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平静的美好结局。
(无我之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以飞鸟自喻,借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表达出作者弃官归隐的情怀。
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是指自然情趣,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能够悠闲自在的生活,不在世俗中迷失自我。
)这两句哲理性的总结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
【艺术特点】情、景、理三者的浑然融合。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诗人写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表达出诗人渴望归隐田园,悠闲自得的心境。
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诗歌中那个悠然望山的人和那只翩然归林的鸟,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陶诗富于理趣,这首就是一个代表。
《木兰辞》北朝民歌
《木兰辞》是一首著名的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
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木兰形象】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
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
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
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
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主旨】这首北朝民歌描绘了木兰代父从军和辞官还乡的不寻常经历,歌颂了她深明大义、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功名利禄、热爱田园生活的优秀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也体现了劳动妇女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英雄主义理想,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由此演变而来的成语是:
扑朔迷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感情:
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与友人真挚深厚的友谊。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哲理: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此诗是诗人在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时写的。
“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的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
向前望,望不见古代的贤君;向后看,看不到当今的英主。
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
“前”感怀历史,“后”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心怀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
一个“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艺术特点】这首诗风格是“沉郁悲壮”。
通过作者登台所见所感,以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为背景,来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来抒发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深重感慨。
使全诗染上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主旨】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而典型的社会意义。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对偶,写船上所见景色。
“阔”字直抒胸意地表达了春潮把江岸变得渺远无际,造成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
“悬”字是高挂着的样子,和“正”对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写出了江风的和缓和行船的平稳,两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①含义哲理:
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海日升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
)
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蕴含着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②修辞:
对偶,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琅琅上口。
“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日”“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富有情趣。
“日”“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主旨】这首诗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是所见到的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1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明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暗含悲痛之意。
诗人借用这两种一项,点明特定暮春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这两句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借景抒情。
拟人,诗句将月亮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主旨】本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烘托出全诗悲凉的基调,再借景抒情,借“明月”表达了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同情、关切以及思念之情。
12.《行路难》(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以乐景写哀情。
开头两句形象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金杯玉盘,佳肴美酒;“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出作者感情的激荡变化。
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
(苦闷彷徨)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正面写“行路难”。
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悲慨,具有比兴的意味。
(沮丧)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憧憬)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
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进退失据却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忧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表达了诗人在沉郁中奋起,坚定“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突出表现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才华的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和不断追求的积极乐观心态。
(乐观)
【主旨】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虽然情感大起大落,但基调豪放乐观。
全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13.《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潜在的铺垫。
“空”,只、只有。
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不复返”包含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变幻难测,寄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感叹。
“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而“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
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乐事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了世事茫然的空幻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空”,空空的、空荡荡。
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两句写诗人登黄鹤楼眼前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万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作以“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出缠绵的乡愁。
“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主旨】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14.《望岳》(唐)杜甫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以设问统领天下。
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
“未了”写出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山势绵延不尽。
这是写远望所见,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生动有力地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下句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是实写。
“割”字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形象贴切地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用字极富神韵。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由静转动,写细望之实景。
用“曾云”衬托出山高。
“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小”托出泰山的高大。
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蕴含的人生哲理是:
站得高,看得远;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
【主旨】全篇紧紧抓住题目中的“望”字写景,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积极向上,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15.《春望》(唐)杜甫
诗题中的“望”字包含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总写春望所见。
“破”字写尽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使人怵目惊心。
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再现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诗人写今日景物,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氛围。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通常解释为: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
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溅”字运用拟人手法,把诗人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表现出来。
“感时”“恨别”都凝聚着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这种以乐景现哀情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结构】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本诗触景生情,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家书抵万金”与“恨别”相照应,写出了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音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用对偶的手法具体写国事和家事。
由于战乱长久,国家危难深重,诗人与家人音信阻绝,因而把家信看得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
可见诗人思乡盼信的心情是多么迫切!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不仅流露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使他的忧国感情不断得到深化。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白头”为愁所致,“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
“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细节,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忧愁,烦闷的情状,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忧时、思家的情怀。
从“烽火连三月”可见祸乱之久,家人生死未卜,尤为悬念。
一句“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诗人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主旨】全诗围绕“望”字展开,用春城破败的感叹,离情中思念亲人的境况,融情于景,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①(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一个“怒”,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
“卷”“飞”“渡”“洒”“挂”等动作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呼号图,渲染了凄苦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焦灼、痛苦的心情,并为下文作铺垫。
①秋风破屋——惨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也反映了诗人穷困的现实。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倚仗”照应“老无力”。
叹息: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后两句写诗人面对群童抱草逃走二气喘吁吁、悲叹不已的情形以及屋破难修的无奈心情。
②群童抱茅——悲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写屋破又逢连夜雨。
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渲染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暗淡悲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胸襟蓄势。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表现生活穷困潦倒。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经”二句,一纵一收。
一纵,从眼前的处境延伸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自然过渡到全诗结尾。
③长夜难眠——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表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
这三句诗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其中的“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安如山”等词,声音洪亮,节奏铿锵,境界开阔,恰当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在这狂风暴雨袭击的秋夜,诗人不仅仅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他发出的是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疾呼。
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荡着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直抒胸臆,写出诗人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的宽广胸怀。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明了作者急切地希望实现理想的愿望,把诗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广厦庇寒——愿
【主旨】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悲惨遭遇和困苦凄凉的生活,表达了他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以及博大宽广的胸怀。
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突出边塞的气候特征。
“卷”字从正面写出了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
“折”字从侧面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神情毕肖地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时的惊异心情。
“飞”勾画出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
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胡天八月”的气势,竟然以为这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画面】雪花给树木坡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赏析】诗人发挥想象,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营造出一种情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想象的意境堪称奇绝。
而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前两句把视线从室外拉到室内,后两句用互文手法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角度新颖。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写边塞之景,有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作用。
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愁”“惨”二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
“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为下面的送别营造一个奇异壮伟、广袤辽阔的背景。
【评析】前十句写“壮丽的雪景”,后八句写“送别”。
惜别之情融会在雪景的描绘中(情景交融)。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自这两句入题,用“胡琴”“琵琶”“羌笛”三种典型的西域乐器渲染出送别的场景和气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观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
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
从视觉角度写红旗与飞雪的色彩,动静结合。
“掣”真实地描绘出红旗被冻住,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运用夸张和反衬的手法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用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的意象,象征了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景,诗人送友人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雪大风狂,归途遥远,诗人在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担忧,情绪复杂。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从壮丽的雪景回到送行的主旨,感情真切,韵味深长。
“空”字写出了边塞的空旷苍凉之景,表明了处境的恶劣,表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和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主旨】这首诗以送别为主旨,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描绘特殊的环境背景,衬托出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语文 中考 专题 复习 初中 40 古诗词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