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专题7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docx
- 文档编号:6168799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57.87KB
高考复习专题7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docx
《高考复习专题7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专题7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复习专题7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中南大学附属中学2011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系列:
专题7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2010高考考纲解读】2010年《考试大纲》要求: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D级(表达应用)
“修辞方法”指的是“积极地随情应景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说所写呈现形象性、具体性和体验性”实质上,修辞是一种同义语言比较,即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言(客体)比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常规语言(本体)表达要更形象、更具体、更易于感受
“常见的侈辞方法”,即所考查的都是常见、常用或熟悉的《考试大纲》对此作出了十分明确的界定,规定考查九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这就明确了复习的重点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指能用(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的上述九种修辞方法自然生动地表达,重在考查运用不考名词术语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方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我们可以分解出以下五个能力考查点:
①能够对语言运用中的常见的修辞方法(考纲所述九种)进行辨识;②能够对语境中运用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进行理解;③能够对语言运用修辞方法的恰当与否、优劣进行鉴别评价;④能够根据语意和语境要求运用修辞方法表达;⑤能够对作品中修辞方法运用的修辞效果进行鉴赏
【高考考点】
考点一:
比喻
【考点解说】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方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
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
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
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
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
②暗喻:
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不用比喻词语,典型的形式是:
甲是乙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联结例如:
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徐志摩《曼殊斐儿》)
③借喻:
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典型形式是:
甲代乙例如:
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例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①同类比较: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④表示列举:
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考点二:
比拟
【考点解说】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
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
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例如:
下面溪水大概是干涸了,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了一溪沟(沈从文《遥夜》)
②拟物:
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甲物)当彼物(乙物)来描写例如: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运用比拟应注意的问题
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性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
‘再见’!
”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星星的特征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比拟和比喻的异同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其不同点在于:
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即“比作、当作”),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浑然一体;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即“比方”),即以乙事物(喻体)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③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考点三:
借代
【考点解说】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与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人或事物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
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
“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
“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符合“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
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做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反面人物
③借代不当常表现为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不明确
★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但是也有不同之处:
①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而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
②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而借喻的作用是“比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③借代是“代而不喻”,没有可比物,不能改为比喻;借喻是“喻中有代”,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改为明喻或暗喻
④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考点四:
夸张
【考点解说】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效果,故意言过其实,对原有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要求使用时合乎情理,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
“平原上整天都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人们就在这大风中刨地耕地……”风既然那么大,人们怎么还能刨地种田?
自相矛盾又如:
“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
⑤如果夸张脱离了现实基础,或与思想感情不协调等,易造成夸张不当
★比喻、比拟和夸张的区别
因为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如果有夸张的成分,尽管使用了比喻或者比拟的修辞格,也应当归于夸张
考点五:
对偶
【考点解说】将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似、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放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了
★对偶的种类
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①正对: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田园居》)
②反对:
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串对:
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
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①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例如: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①成分对偶例如: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②句子对偶例如: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王勃《滕王阁序》)
★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对偶与排比在结构和作用上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对偶项只能是两个,排比句却至少有三个;第二,对偶在字句上的要求比排比严格;第三,对偶的目的是使上下联互相映衬或补充,排比的目的是要加强语气
②现代人写的对偶有时上下联对得并不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个别时候还会差一个字),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三种:
如果上下句意思相近,是从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个内容,前后互补,就是“正对”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如果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互相映衬,以更好地揭示事物本质,就是“反对”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如果上下句之间包含因果、承接、条件之类的关系,就是“串对”例如: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①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②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③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类现象
考点六:
排比
【考点解说】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排比的种类
从结构上,排比分四类:
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
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余秋雨《上海人》)
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单句排比例如:
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季羡林《八十述怀》)
④复句排比如:
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使用排比应注意的问题
排比和反复的运用,都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失之于滥如:
“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表率”这句中几个词语意义相同,生硬地排列,显得重复,无病呻吟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①排比必须由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
②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
③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
④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考点七:
反复(重现)
【考点解说】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这种住辞方法叫反复例如:
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遗体的灵车,碾过我的心;等待着,等待着,把一个前方战士的崇敬,献给你四次反复使用“等待着”,表达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悲痛之情
★反复的种类
①接连反复例如:
沉默啊,沉默啊,不再沉默中爆发,就是沉默中灭亡
②间隔反复例如:
好个“友邦人士”!
日本帝国主义拒绝赔款,强占钓鱼岛,他们不惊诧;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命,他们不惊诧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产,先奸后杀,秘密杀戮,放火烧人,他们也不惊诧在上访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层递、排比、反复的区别
①从语言单位的数量看,层递、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才能构成这两种修辞方式,而反复这种修辞方式只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反复,即可构成例如下面的前一例不是层递,后一例不是排比:
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工作起来才能克服困难,才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②从语言单位间的关系看,排比是并列的意思,递进在形式上特别像排比,但在意思上一层比一层向深(浅)发展;反复虽然也可以有两处以上,但反复部分的语句是相同的,意思自然是一样的
③从语言单位的文字看,排比和层递的各语句之间有时只有个别字相同,但反复必须是语句中所有的字都相同例如: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哪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排比)
工作需要你们,人们需要你们,新的中国需要你们,新的时代需要你们(层进)
一幅漫画画着一位厂长,有人告诉他车间停工待料了,他无动于衷;一会又告诉他产品大量积压了,他无动于衷;又有人告诉他厂房着火了,他无动于衷;来人又告诉他局长来检查了,他便立即活动起来(反复)
考点八:
设问
【考点解说】“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
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
一般以为是剧作家,认定剧本为一剧之本(柯灵《戏外看戏》)
★设问的作用
①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
③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承上后下的过渡作用
考点九:
反问
【考点解说】反问也是“无疑而问”,往往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
★反问的种类
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它有两种形式: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
你可以说他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
(余秋雨《上海人》)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
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郭沫若《习习谷风》)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在于:
设问句的特点是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例如: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反问句的特点是有问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肯定,突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例如:
“虽然天山这里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
”
总之,学习和研究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表达,高考的命题也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和练习,都要从理解运用着手,要能分清这八种修辞手法,能分析其作用,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
【考点回放】
1.(2009全国卷I)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例相同
工作是等不来的,有无机会,看你怎么争取;业绩是要不来的,有无成效,看你怎么努力;前途是盼不来的,有无出路,看你怎么奋斗
答:
【答案】机会是盼不来的,有无运气,看你如何行动;机遇是碰不到的,有无可能,看你怎样追求;成功是等不来的,能否实现,看你如何突破
【定位】本题重点考查考生仿用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解析】要特别注意示例句形式,同时也要注意语段在内容上应相成递减或递增的排比关系,整个情感基调为赞扬或表彰的“工作”“业绩”“前途”有递进关系
2.(2009全国卷II)仿照下面的事例,自选话题,写出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
金钱不必车载斗量,够用就好;友谊不必甜言蜜语,真诚就好;人生不必惊天动地,踏实就好
答:
【答案】房屋不必豪宅别墅,舒适即可;朋友不必前呼后拥,知心即可;生活不必波澜起伏,平淡即可
【定位】本题重点考查考生仿用句式的能力,要特别注意暗示信息的处理,一是内容上,不“破”不“立”,“破”“立”结合,先否定后肯定;二是感情基调上一定要切合要求,昂扬向上,健康主流
【解析】注意例句形式“……不必……,……就好”,要形成排比;内容上注意相关性
3.(2009湖北卷)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学校拟编辑出版诗歌征文集现有两个备选书名《献给母亲的歌》和《山河岁月欢乐颂》,你喜欢哪一个?
请写下你喜欢的书名并说明理由
我喜欢的书名:
《 》
理由:
【答案】示例:
①我喜欢的书名:
《献给母亲的歌》理由:
把祖国比喻为母亲,给母亲献歌,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深爱,直抒胸臆,情真意切②我喜欢的书名:
《山河岁月欢乐颂》理由:
山河是祖国的代表,岁月是祖国的历程,欢乐颂是我们赞美祖国的共同心声
【解析】诗歌集的主题思想史“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所以①两个标题中都使用了修辞手法,前者是比喻,后者是借代;②这种含蓄的表达风格,前者更强烈直接地抒发了对祖国母亲的深爱,后者委婉深沉地抒发我们赞美祖国的共同心声
【考点定位】本体考查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做这种题,一要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等)的一般作用和效果;二药理解具体语境中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的含意
4.(2009四川卷)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
【答案】示例:
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刺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飞腾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熟练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此外还要注意句式的一致性,讲求一点文采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仿写能力以及一定的语言文采
5.(2009重庆卷)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
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
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不苟且,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要懂得尊重别人, , ;人要懂得尊重自然, ,
【答案】尊重别人所以不傲慢,不傲慢所以有品位尊重自然所以不自大,不自大所以有自知
【解析】题目明确要求将补写的句子写成排比句,但考生不要只看到这一点,细看给出的句子,还有顶针的特点,即前一句话的最后一个短语必须位于后一句话的最前面,因此,仿写时,除了看题目要求外,还要看被仿写的句子的结构特点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6.(2009浙江卷)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不少于50字)
答:
【答案】(示例)这是一幅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运动员奋力击球的感人画面她挥动球拍,展开青春的翅膀;驰骋球场,追逐人生的梦想
【解析】本题虽属图文转换,但形式新颖以前图文转换是直接用文字表述图表中的信息,而本题则是要学生展开想象,表现画面的意蕴,揭示画面的内涵
【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和修辞的运用能力,兼考语言生动、形象、简明此类题解题关纽在:
一是明晰要求,读懂图表;二是要明确主体,确定方向;三是借助修辞,展开想象;四语言精练,形象生动
7.(2009安徽卷)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目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答案】(新春对联)上联:
翠柳迎春千里绿下联:
黄牛耕地万山金(教师办公室对联)上联:
桃李满目春绣锦下联:
芝兰绕阶座凝香
【解析】七字对联,做这道题要把握对联的一些基本规律,对联基本要求是:
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平仄相谐对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一般押的是仄声韵再根据“新春”和“教师办公室”等关键词选取搭配
【考点定位】本体重点考查对联这种句式的选用
8.(2009湖南卷)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答案】A
【解析】上下联词组要相同:
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词性要相同:
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上下联句法要一致:
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因此,C项“展翼”为动宾式,与“芙蕖”这一名词词性不相同,首先排除;D项“身正”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复习 专题 正确 运用 常见 修辞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