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题背景下教师必备的素质研究.docx
- 文档编号:6160952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77KB
新课题背景下教师必备的素质研究.docx
《新课题背景下教师必备的素质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题背景下教师必备的素质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题背景下教师必备的素质研究
新课题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研究
作者:
宋瑞鑫
学校:
曲阜师范大学
院系:
政治学院
【摘要】教师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概念,是教师各种素养的集合体,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内外品质的总和。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决定教育工作优劣的是教师的素质,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
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正确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形象;多元的知识结构;多向的教育交往;完善的能力结构;完美的人格态度;执著的创新精神。
教师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
作为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关键词】新课题;教师;基本素质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教育在促进先进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方面有特殊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育方针,教育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教师来实现;各项教育制度,要通过教师来执行;教育质量,学生素质,要通过教师来提高。
因此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社会的进步。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育价值观,主要的价值取向在于: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培养出健全的人格。
要把新课程的个性发展价值观视为根本价值观,让每一个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去健康地接受社会的磨练和挑战!
基于新课题提出的新的教育价值观,作为体现教育价值,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实施也必定给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一)正确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首先现代教师应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如现代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评价观等。
特别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应认识到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要相信学生的潜力和发展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认识到学生是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的人。
教育活动要以尊重学生为基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着力挖掘学生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进行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其次是对教育工作的深刻理解:
要认识到教师从事的事业是关系到社会发展、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个家庭幸福与希望的重要事业,从而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做到以素质教育为本:
把发展人的智力、开发人的个性放在首位。
参与教改与教育科研:
努力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在教育活动中不断的完善自己,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使自己成为“专家型”“科研型”教师。
(二)良好的职业形象
教师劳动特点是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教师自身形象对学生的发展有强烈的示范型与感染性。
教师的仪表、工作作风、言谈举止和良好习惯,是教师良好素质的外化,而教育魅力源于做人的楷模。
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
对祖国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对教育事业有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对学生有高尚的情感;对自己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遵纪守法。
这样才能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
品德内在,言行外显。
个体品德的好与坏。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言语和行动的优与劣来体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就要遵从教师这个职业的规范,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要中规中矩。
甚至于参加社会活动时也要有一定的约束。
使自己有别于其他行业的人员。
(三)多元的知识结构
学科教育的整体化是21世纪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
教师必须具备能够适应现代教育对本学科教学所要求的专业知识。
要有从事教师职业所规定的合格的学历和文凭。
但是,作为现代教师,只掌握单一学科的知识还远远不够。
还要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等。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教师的教育功能。
我认为,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可以包括三个大的方面: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古今中外科学的思想理论。
2.精湛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主体知识、专业前沿知识。
3.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
现代教师的知识结构。
应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教师的素质结构应围绕学科目标来构建。
在数量上,要远远超过教科书的知识含量;在分布上,理论性、基础性的部分密度要大一些:
在排列上。
系统性要大一些。
教师的知识一定要处于不断的更新、发展和调整中,以适应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需要。
(四)多向的教育交往
在21世纪人的素质已得到普遍的提高,人与人的交往也成为了一种艺术。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他们的存在是共生性的存在,相互交往、理解、促进、制约,也各有自己的个性。
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被异化了的主体,其主体性要么无从彰显,要么过度张扬,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教育客体的异化。
作为客体的教育内容被狭隘地界定为科学知识,而教育活动就只专注于知识的传递,乃至灌输,致使主体被异化。
教育要使人真正成其为自主自觉的主体,教育内容必须从科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世界。
教师为实现有效教育,必须理解任何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教师要与学生沟通,建立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的平等关系。
教师要克服个体工作意识,建立与其他教师的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工作关系。
教师还要建立与家长的相互支持和合作关系,与社会有关人员的协作关系。
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进行有效的工作。
(五)完善的能力结构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只有高深的学问,不懂教育规律,课是上不好的,或者事倍功半。
拥有现代教学能力的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体现在教学的细节上。
处理教材是艺术,设计教学是艺术,提问是艺术,启发诱导是艺术,与学生交流是艺术……在这里,教学艺术是能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的各种知识、手段、方法的总和。
教师只有准确、熟练、灵活地运用一切教学手段,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魅力,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
教师的能力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认知能力:
第二个层次为应用能力,由自学能力、审美能力、适应能力、自我修养能力等构成;第三个层次是工作能力。
三个层次中,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获得。
一般说来,教师在取得相应学历后,就证明已经获得或已经基本具备这些能力。
而第三个层次的工作能力,则是教师专业方面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通过多年实践的积累和深人钻研而获得,其中教育科研能力是重点。
教育科研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教师要把教育科研看成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能用现代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展开研究,并不断反思、总结,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以教育的科学推进科学的教育。
学校努力营造以科研为先导的气氛,使教育科研成为教师常规化、普及化的行为,使教育科研能力成为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
(六)完美的人格态度
首先,要有强健的体魄,这是所有人事业成功的基础。
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担负起繁重、艰巨的工作,并按时完成任务。
教师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的身体素质要全面发展。
而重点应体现在耐力较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耳聪目明、声音洪亮等方面。
其次,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
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教师要“予人健康”,首先要“自己健康”,要有乐观开朗的性格、坦荡宽广的胸怀、积极进取的精神、正确的角色认知、饱满的工作热情、融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善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勇于面对挫折的勇气,这些都是为人师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第三,要有良好的个性特征。
个性即特色,是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良好的个性是一种优势资源,与创新能力和事业成功关系密切。
教师的个性不仅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智能的发挥,而且影响他们品德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
”任何一位教师,都会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挥洒着自身个性。
教师良好的个性特征、人格魅力会如春风化雨,在教育活动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七)执著的创新精神
新课题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
所谓“扩展能力”是指非常灵活地适应科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能力,主要是指信息处理能力(即吸取、更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即获得新知识、扩充新知识的能力)。
拥有扩展能力的教师,就是创新型的教师,他们能“吸取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运用,并且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方法”(美国学者史密斯)。
不论在哪个岗位、哪种专业,教师都应该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开发者,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素质,怎么能以“身教”的师表来树楷模、导方向、做人梯,怎么能有创新教育?
因此,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
要成为一个创新型的教师需要一个过程,要有知识、技能与经验的深厚积累;要有深刻的见解;要有无私无畏的勇气;要有独立的品格,不迷信权威,不屈从传统,看准了就一“创”到底;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要有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与气魄;要有价值理想,虽未必能至,心向往之!
教师的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的职业形象、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充实,不断具有新的内涵。
教师要不断的自觉的完善自己,使自己具有优良的素质,成为一名素质教育的操作者。
只有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促进教育的发展。
那么新课题背景下该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呢?
针对新课题的要求提高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有:
(一)以法律为依据,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保证。
《教育法》、《教师法》的实施,使教师队伍建设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
国家在“九五”期间陆续颁布的系列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条例、办法,如《教师资格考试办法》、《教师职务条例》及其实施意见、《教师考核工作意见》、《教师聘任办法》、《中小学教师进修规定》等,对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教师编制管理,完善教师职务评聘制度,建立健全教师考核制度,逐步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制定标准,严格依照条例、法规,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对教师进行要求、考核、聘任,将大大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如我县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目标的三个层次:
一是以“名校长”“名师”为龙头、二是“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为中坚,三是“中青年合格教师”为主体的优秀教师队伍,并明确了全县整体教师队伍建设管理的目标任务,作为基层管理要着重从三个层次考虑学校教师的建设与管理,作为全体教师要树立明确目标,在三个层次上不断进步,使自身的素质不断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有所作为。
(二)提高自身素质是提高整体素质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再怎么改,再怎么“新”,也不能脱离了教师这一最基本的要素。
如果教师没有具备一个教师的素质,怎么能进入课程,又怎么能去实施新课程呢?
就不可能发挥新课程所带来的优势,这不是可笑致之,所以教师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
作为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还要有较强的思想素养,这是一个合格教师必备的两手。
每一个教师都应把提高思想素养放在重要位置,从“树形像、铸师魂、做表率”出发,要求自己事事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高雅的气质影响人。
(1)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
教师教育学生,不仅仅用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德,用自己的修养,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此,学校要将师德师风建设常抓不懈,要在教师中积极倡导“应事忌事”、“应语忌语”活动,号召全体教师修正自身言行,履行师德规范。
如我们学校每学期都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课堂教学十不准》等,并召开教师座谈会,要求教师定期自查,写出自查材料,定期召开家长和学生座谈会,让家长和学生对教师言行做全面评定。
这样,久而久之,很快就在广大教师中形成了一种文明执教的风气,在整个校园形成了师爱生、生敬师的和谐氛围。
(2)政治理论学习是提高教师理论水平的一项有利措施。
因此,学校必须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
如我校为了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水平,学校将政治学习拿入考核。
每周星期一晚上6:
30-7:
30为政治学习时间,学校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三个代表”和十七大的有关精神的重要思想、时事政治等内容,在认真学习的同时,还要认真做好笔记,在学期结束时还要写好学习心得。
这样,不仅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还为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3)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中心环节。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有在学生的心中树立美好的形象,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渗透、感染学生,才能把知识顺利地传授给学生。
当代教师的理想形象,要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
(4)坚持教学基本功训练活动。
一是一般教学基本功,包括三笔字、朗读、普通话、简笔画、使用工具书、作业设计、备课、课堂教学、教学研究,作业设计、考核、批改作业等。
二是学科教学基本功,包括掌握学科知识结构与特点,探索在学科领域中提高课堂效益和质量的办法与途径,发挥与本学科相适应的教学风格与个性,让学生学会学习,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是专业特长基本功,主要指教师除了精通所授学科知识之外,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基础上,具有收集运用各种信息的能力,并能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音像阅览、计算机操作、教学课件的制作、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等。
(三)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和知识观。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平庸的教师,无视教育的伟大和自身的使命,只会照本宣科,不思进取,不信学生有创新潜能,不会发现学生创新的火花,只会用冷眼,教鞭摧残创造幼芽;新型教师有较强的创造意识,用创造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以人为本,培养学生主体精神。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
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特征,使传统形态的“说教”变为学习者思维形态的感悟,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完备性。
教师应不求人人语数优秀,必求每生各科合格,做到让每生有所长,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特长。
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处理好“减负”与全面负责的关系。
帮助学生立志、乐学、慎思、立志是学习的动力;乐学可以使学生持之心恒,坚持不懈,慎思能使学生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处理好师生、教学的辨证关系。
做到转化有决心,提高有信心,思想要关心,辅导要耐心,对学生有爱心,以朋友的真诚去拨动学生的心弦。
自古以来,中国教育的核心是文化知识。
今天全球化的网络知识已使人目不暇接,而知识进入书本就陈旧了。
因此,提出了“联系生活,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虽然知识的传统是有限的,有了方法,知识的获取就更无限了。
变“教书匠”为“研究型”教师这是时代的要求。
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要全面提高适应素质教育的业务能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
要具备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教师应掌握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语言实验、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
遵循教育规律,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参与“素质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对“素质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内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教育地位和作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
研究系统的学科方法论。
这是每一个教师的工作需要。
如,学科教育中的理论问题,学科知识的学与教,学科技能的训练和掌握,学科改革的方向,如何迎接知识的挑战。
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推广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成果。
(四)科学的管理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保障。
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就必须有一系列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
学校应制定和实行必要的制度和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校应该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要定期开展公开课、论文评选等活动,也应该建立教师违纪档案,这对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教学气氛将是十分有益的。
学校领导还应该从学校的长远利益出发,建立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突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采取以老带新的措施,使他们尽快成为业务上的骨干,并为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创造继续求学深造的机会;针对中老年教师知识逐渐老化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展以知识更新为目标的在职培训。
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
只管教书,不搞科研不是好老师,只有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的老师,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的好老师。
因此,学校应积极教研的有利条件,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
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又可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桥梁,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和创造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的专职教育者。
教师的任务是向受教育者――年轻的一代的身心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对他们进行教育培养,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新一代,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等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
总之,新课题中教师执教讲台,应纵观全局,高瞻远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在创新精神的支撑下,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创新智慧与能力,那么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就一定能够产生质的飞跃,我们就一定能够开创21世纪中国教育的崭新局面。
。
致谢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
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
参考文献:
1、王桂英著《新型小学教师素质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郝文武著《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3、班华著《中学教育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4、周建民著《教师素质提高丛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汪馥郁杨建光著《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
6、欧阳芬黄小华著《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题 背景 教师 必备 素质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