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一.docx
- 文档编号:6153407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75.58KB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一.docx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一.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一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
年级:
八年级课时数:
3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
语文学科教师:
汪勇
授课类型
T小说中情节的概括
T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T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作用
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内容
1、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的一种文学体裁。
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2、概括故事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其中最为典型的题目是概括故事情节。
具体来说,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概括。
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题技巧:
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怎么样
注意:
情节总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情节的发展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推动。
3、小说的情节(细节)结构
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
可作线索的有:
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答题思路:
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答题思路:
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例题:
火车上的相遇
邓迎雪
(1)大二的时候,他的生活就像一幅乱七八糟的调色板——逃课、喝酒、玩网游、谈恋爱。
很忙,但都与学业无关。
(2)颓废、不求上进,他自己并不是没有警醒,只是计划容易,执行好难。
他还是会隔三岔五地玩个通宵。
(3)暑假,他原打算在学校补补功课,再打份工,可是朋友又邀他参加同学们的假期游。
无奈,他只好再次搁置计划,登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
(4)正值暑运,车上人满为患,他们只买到两张卧铺票。
大家只好轮换去休息,余下的就在硬座车厢里打扑克,玩得不亦乐乎。
(5)列车在他家乡停靠的时候,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听着浓重的乡音,有那么一刹那,他想起了在家务农的父母。
每次打电话,他们都说一切都好,让他放心。
他于是也就真的放下心来,不再惦记……想到这里,他有些走神,直到有人催促他发牌,他才又沉浸到游戏中。
(6)凌晨三点,他带着浓重的困意去卧铺车厢休息,人太多,走道里挤满了困倦不堪的人们,有好多农民工模样的人头枕在编织袋上。
昏昏沉沉地进入梦乡。
(7)在一节车厢的连接处,小小的空间里,人们横七竖八地或坐或躺。
他忽然像针扎一样,大声叫起来,只见他的父亲蜷在角落里,背倚着包裹,微仰着脸睡着。
(8)世界很大,有时却又很小,他竟会在这里和父亲相遇。
(9)父亲看见他也大吃一惊。
父亲说,他是去郑州的建筑队干活,农活忙完了,正好出去转转。
望着父亲皱巴巴的汗衫,乱蓬蓬的头发,黝黑苍老的脸,他知道父亲故作轻松的话语,是不想让他担心。
(10)父亲问他去哪里,他嗫嚅着说出行程。
父亲却鼓励他,年轻人就该这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
想到亮红灯的功课,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
(11)他劝说父亲不要再出去做工,父亲说,劳动惯了,闲不下来。
父亲从不在他面前诉说生活的苦,他也很少想过父亲的付出。
现在,在这个拥挤不堪的列车上,看着年老的他背着行李外出做工,他心里涌起一种难言的酸涩。
(12)那晚,父亲在他的卧铺位上睡得很香。
送父亲下车后,他发现自己的口袋里多了200元钱,两张皱皱巴巴、浸着汗渍的钞票,让他觉着沉重、烫手。
(13)他忽然就没有了出游的兴致,那场旅行,他的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满是皱纹的面容。
(14)从风景区回来时,他在父亲打工的城市下了车。
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15)在郊外的建筑工地,他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父亲。
工地刚施工不久,楼房才建起一层多高。
在机器的轰鸣声里,父亲正踩着用木板搭起的脚手架,叮叮当当地捆扎钢筋。
看见他,父亲急忙从脚手架上下来,心疼地责备他大热天里来工地做什么。
看着父亲湿透的汗衫,被暑热熏得黑红的脸膛,他直觉着嗓子发堵,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从他脸上滑下,流进嘴里,咸涩的苦。
(16)正说着话,有工友从身边走过。
父亲自豪地介绍:
“这是俺上大学的儿子。
”那工友又问在学校学的啥。
“念的是计算机,开学就大三了。
”父亲大声回答,又侧头看看他,一脸欣慰的幸福的笑。
(17)他心里五味杂陈,想想那两门挂科的功课,无地自容。
(18)他在工地呆了两天,才知道,那天父亲在火车上把仅有的钱都留给了他,现在的生活费是拿工钱代扣的。
天气那么热,每天强体力的劳动,简单、粗糙的饭菜就是父亲全部的生活内容,他苦劝父亲回家,他留下来做工。
父亲有些生气:
“俺是干庄稼活的,这点累算啥,这哪是你读书人呆的地方,你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比啥都强。
”
(19)这些年,他变得浮躁无比,忘记了自己的来处。
如今,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
(20)那个暑假是他最难忘的一个假期,他感觉突然长大、成熟了许多。
从此。
他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路,和从前顽劣的他判若两人。
(21)多年后,当他和父亲聊天,还常常会提到那年夏天。
只是,他没有告诉父亲,如果没有那次火车上的相遇,他不知还要挥霍多久的时光。
(选自《青年文摘》2013年第3期)
19.请简要概括在“火车上的相遇”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
(4分)
(1)
(2)
(1)他的颓废不求上进
(2)他与父亲在工地上的交谈(各2分)
例题二:
喜欢废铁的沈老汉
⑴沈老汉守在收购点门外,远远地看见一个穿着破衣服的男子骑一辆旧三轮车过来,他满面笑容地迎了上去……
⑵沈老汉五十多岁,已是白发白须,一脸的憔悴。
沈老汉有个独子阿将,35岁了,还没有媳妇儿。
阿将处过几个女友,女方总嫌他家贫穷。
沈老汉为了挣钱帮儿子娶上媳妇儿,东借西凑一笔资金,办了一家废铁收购点。
⑶沈老汉给那个男子递了一支烟,倒了一杯茶。
男子叫火强,以前也卖给沈老汉废铁。
火强说:
“老头儿,你怎么看上去像我们外地人一样?
”沈老汉笑笑说:
“外地人怎么了?
与本地人一样啊,都是中国公民。
”火强弯腰开始从三轮车内搬废铁,沈老汉过去帮忙。
火强一看慌乱起来,忙挡住沈老汉说:
“这点小事,怎么能劳大叔出力?
”火强见沈老汉没有坚持,向那些废铁望了一眼,松了一口气。
如果沈老汉过去搬废铁,秘密一定会被发现——在两根粗铁管里,塞满了泥沙。
⑷称完废铁,没经沈老汉验收,火强快手快脚地把废铁倒入场地的铁堆里。
沈老汉笑呵呵地说:
“年轻人,辛苦了。
”火强偷偷地笑着想,沈老汉真是个糊涂蛋!
⑸阿将回来,他一眼便在铁堆里发现问题——新收的两根废铁管里塞满了泥沙。
阿将瞧着沈老汉说:
“爸,你怎么这样收废铁啊?
泥沙当废铁,我们亏损不起啊。
”沈老汉说:
“放心,我们没亏。
”阿将瞪着沈老汉。
沈老汉继续说:
“我收购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事,本想揭露出来,怕他丢了丑,今后不来做生意。
最后我也用了一个雕虫小技。
”阿将用疑惑的眼光望着沈老汉,沈老汉说:
“过秤时,我换了秤砣,把那四十多斤泥沙扣除了。
”
⑹沈老汉的生意逐步走上正轨。
沈老汉对待卖废铁的顾客总是满面笑容,有时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可是对来卖好铁、新铁的顾客,沈老汉总是眉头紧锁,一脸不悦,好像人家欠他什么似的。
一次,老张送来一车铁,沈老汉笑呵呵地把废铁收了,却对好铁不屑一顾。
老张火了,说:
“沈老头,你脑子有问题,人家千方百计要好铁,你却偏偏喜欢废铁啊。
”沈老汉说:
“收废铁我晚上睡得着,收好铁新铁晚上睡不着啊。
”老张说:
“怪人。
”摇着头离开了。
⑺一天晚上,火强载来了一三轮车新铁管。
沈老汉把头摇得如吊钟一样。
火强说:
“你真不会做生意,开收购点,不收好铁谁信啊。
”沈老汉来回走了几步,还是摇头说:
“我不能收。
”火强说:
“这些铁管,我也是收来的,挣点小钱。
我从来没做过偷鸡摸狗的勾当。
”沈老汉又摇了一下头,火强火了,说:
“如果这次你不收,今后我不会卖铁给你,还会叫我的老乡与你断绝业务。
”沈老汉全身一颤抖。
后来沈老汉颤抖着手收购了火强的好铁管。
⑻沈老汉为人诚实,价格公道,远远近近的拾荒者、小贩总喜欢把废铁卖给沈老汉。
沈老汉的生意渐渐旺了起来。
⑼那天,沈老汉出事了。
片警传唤沈老汉进了派出所。
原来火强卖的那些新铁管是赃物。
火强坐了牢,沈老汉也被行政拘留了10天。
⑽沈老汉进去后,阿将打听来打听去,终于弄明白那事是被人举报的,不然公安人员怎么会查到他们头上啊。
⑾阿将想来想去——自己家没有仇人啊,谁会是举报人呢?
阿将找片警几次,想知道举报人是谁。
片警说,你想砸我饭碗?
别说举报人我不认识,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的。
⑿沈老汉放出来后,大家很同情沈老汉,说他被贼害苦了。
新老顾客都来关照收购点的生意,收购点红火起来。
⒀阿将却念念不忘查出那个举报人。
他每天关注收购点进进出出的行人,可是观察了很长一段时间,就是没有发现可疑人员。
那天,沈老汉去了外面,搁在桌子上的手机响了。
阿将一听,吓了一跳,来电人自称是派出所的民警,请他去派出所领荣誉证书和举报奖金。
他更糊涂了,问,举报什么?
民警说,一起收赃案啊,让我们破了系列盗窃案件。
⒁阿将的头疼痛起来,想了很久也不明白,爸怎么会举报自己收购赃物。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0年第10期,有删改。
)
24.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请根据故事发展脉络补充完整下面的情节(每空仅限4字)。
(3分)
①智胜火强→②→③→④案发被拘→⑤
②拒收好铁(不收好铁、只收废铁)③收购赃物(收购新铁、被迫收赃)⑤真相大白(助警破案、接受表彰)(3分,每空1分,语意相近,表述恰当亦可,少于或超过4字不得分)
小试身手:
乡间学校的敲钟人
张蛰
①那是苏北乡间最普通的一所学校。
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灿烂的时光都交给了那所非常宁静的乡间学校。
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老师是无法抹掉的人。
②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我才注意到了王老师的存在。
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
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
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
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
“慢一点儿,别磕着!
”
③后来,做老师的我常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善良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承担着学校很多的工作。
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
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④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
⑤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
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准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老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
我高声答应着,问他什么事。
他说你有电话。
打开门,王老师已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
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老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老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如果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老师的宿舍去找人。
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有两百多米远,多数老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
那些年,王老师从未拒喊过一个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夸,他都要找到人。
⑥这些工作王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
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
他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
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
……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⑦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先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老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匀称。
(选自《时文热读》第3辑,有删改)
⒔文中写了王老师的哪几件事情?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
⑴打上课铃时友好提醒那些急匆匆跑向教室的同学别磕着;⑵为学生周而复始印讲义、刻钢板;⑶不论酷暑寒冬喊我和同事们接外来电话。
一、小说的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正面描写:
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
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
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
可以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2、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命题方式:
(1)你认为文中主要人物是怎样的人?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解题思路:
(1)、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2)、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
(3)、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答题模式:
从……(文中的具体事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人物)具有……的性格特点。
面对这些题型,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3、人物形象的作用:
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主要是赏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首先,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其次,结合社会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带来的某种启示。
②物象的作用:
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作用不外乎主要任务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的作用;有时物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的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③次要人物的作用:
为主角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的作用;解释或者暗示主题;线索人物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例题:
请客
①在大都市打拼,着实不易。
幸运的是部门徐经理知人善任,他聘用了麦科,而麦科也不负重托,经过反复摸索,终于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为本部门取得突出业绩奠定了基础。
近来,全公司从上到下,齐心协力,各部门的业务都做得有声有色,公司的效益蒸蒸日上,而麦科本人也受到了公司韩总经理的关注,很可能要得到晋升。
兴奋之余,他决定请客,答谢三个人:
韩总,徐经理,还有一位好朋友老刘。
几经周折商量好时间,地点定在一家高档酒店——请客这种事,麦科是不会让自己丢面子的。
②麦科提前半小时等候在酒店的包厢里,预定的是一桌高档套餐。
客人应该快到了,服务员问:
“现在可以上菜吗?
”“稍等。
”
③麦科给韩总打电话问到了哪里。
韩总疲惫不堪地说:
“唉!
小麦呀,真抱歉,我们孩子在学校总惹事,今天又和同学打架了,班主任找家长,他妈妈正好出差,就得我去了,孩子都快初中毕业了,我还没见过他的班主任呢,嗨,真是不凑巧,事儿都赶一块儿了,这不正往学校去呢嘛。
出发前我和小刘说了一声,他没告诉你吗?
咱们吃饭的事改天再约吧。
”麦科连忙说:
“没关系,没关系,孩子的事要紧,理解理解,改日我再请您。
”挂断电话后,他喊来服务员,试探着问:
“把套餐换成中档的,行吧?
有位客人不来了……”
④正说着,又来了个电话,是徐经理。
徐经理在电话那头有气无力地说刚要出家门突然感到极不舒服,其实这种状况已经好长时间了,夫人看他脸色实在难看得吓人,押着他去了医院看急诊,现在正打着点滴,恐怕还要留院观察一段时间,不能来了。
麦科慌忙安慰了徐经理几句,说晚上去医院看他,挂了电话赶紧问服务员:
“又有客人来不了了,套餐换成低档标准的,行不行?
”服务员嘴上很客气地说:
“没问题,放心吧。
”眼神却有些不屑了。
⑤菜快上齐的时候,朋友老刘的电话也来了,让麦科万分沮丧的是他也来不了了。
老刘兴奋不已地说:
“麦子,还记得上次我跟你说的那个大客户吗?
刚听说他今晚会去看艺术展,正好我有个朋友能弄到那个展览会的票,这可是增进感情的好机会,真抱歉,你这边我只好爽约了。
哦,对了,韩总有事也不去吃饭了,让我和你说一声。
你和徐经理先吃吧,改日我请你啊,哈哈哈……”麦科嘴上说没事没事,心里却在埋怨朋友重财轻友,不像以前那么亲密了。
⑥客人都来不了了,退菜也不可能了。
满满一桌菜怎么解决?
这时,电话再一次响起来,是麦科的父亲打来的,
⑦父亲问:
“儿子,你还在加班呢吗?
最近如果不太忙的话,抽空回家看看吧,已经一个多月没回家了,你妈怪想你的。
”麦科答:
“我……在酒店里。
哦,对了,您和我妈吃过饭没有?
”父亲说:
“还没呢。
”麦科说:
“那就过来一起吃吧!
”麦科感觉父亲在那边愣了很久,然后问:
“你刚才说和我们一起吃饭?
”麦科说:
“是啊,是啊。
我请客,我请您二老。
”
⑧放下电话,麦科想起一个连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的事实:
工作以后,自己请了无数次客,唯独没有请父亲和母亲吃过一顿饭。
有太多需要在意的人,上司、同学、朋友……于是父母成了心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工作太多,应酬太多,“忙”字让家中儿时的欢声笑语无迹可寻,一家人其乐融融围桌而坐的团聚成为了一种奢侈,有多少次自己也像刚才那几位“大忙人”一样,让父母在饭桌旁苦等良久,最终却大失所望,坠入一片落寞凄惶。
当初自己置身在灯红酒绿、觥筹交错之中,竟然那般心安理得,现在想来真是太过分了!
他忽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真恨不得抽自己两下。
⑨父亲和母亲很快赶来了,三个人第一次在家以外的地方一起吃饭,吃一份高档酒店里档次最低的套餐。
席间,麦科分别敬了父亲和母亲一杯酒,在将酒一饮而尽的时候,他心里百感交桑,五味杂陈。
⑩周一刚上班,和父母同住一个小区的同事就走进了麦科的办公室:
“这两天你爸妈乐开花了,在小区里到处宣传,说儿子请他们客了,在大酒店吃了一顿最高档的套餐,还给他们敬酒呢!
走到哪儿说到哪儿,直夸你真孝顺……”
8.文中的麦科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4分)
麦科的形象在文中较为鲜明。
示例:
(1)聪明能干,从原文写他不负重托,反复摸索,解决了部门技术上的难题等可以看出;
(2)好面子逞强,从原文写他请客吃饭要高档,改标准怕服务员不屑等处可以看出;(3)懂人情世故,善为人处事,从原文写他会请客吃饭,打电话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等可以看出:
(4)不够孝顺,忽视家人,有点自私,从原文写他长期不回家,使父母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等可以看出;(5)善良,能够反思自己的错误,从原文写他想起自己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两次想哭等可以看出;(6)有些势利,从原文写他不断降低套餐标准,对不同级别的人打电话语气不同等可以看出。
例题二
照夜白
15年前,她丈夫去世之后,每次朋友操心他们母子的生活,她都笑笑说:
“还好!
我老公留下一卷名画,值不少钱,真急了,大不了卖掉。
”她的儿子想必也知道,提到如果考不上公立大学,私立的学费不低,也自信满满:
“还好!
我爸留下一卷好画,大不了卖了。
”
有一天,她果然抱着一个匣子来找我,一边打开盖子,一边说:
“不得已,得卖了,您看看值多少?
”她小心翼翼地拿出个手卷,题签上写着:
韩斡照夜白。
我一怔,沉吟道:
“韩斡照夜白?
韩斡是唐代画马的名家。
” “是啊!
所以我丈夫说是国宝级的。
”
我没做声,慢慢打开手卷,看后确定:
假的!
且不说画笔不精,连伪刻的印章都拙陋。
只是我不知该怎么说。
偏偏她还喜滋滋地指着画:
“乾隆皇帝也收藏过呢!
”
我耽豫再三,还是心一横说:
“抱歉!
我得告诉您实话,这是假的!
” 她的脸一下子苍白了,扶着桌子,往下坐,没坐上椅子,滑到了地上。
我赶紧过去扶,她却把手一挥,蒙着脸。
看不见她的表情,看到的是一片花白的头发。
“您确定?
”她低着头问。
“确定!
这是伪的,原件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
她没再说,站起身,很快地收好那卷画。
临走,用硬硬的声音说:
“求求您,可别让我儿子知道。
他要是问,就说是真的。
”
后来有一次遇到他们母子,谈到留学,那大男生又自信满满地说:
“我们不怕!
我们有爸爸留下的无价之宝。
”
我立刻心里一揪。
今年二月,我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才走进明轩,就看见一位男士正贴着橱窗看那幅著名的手卷。
画中是骠壮硕骏、鬃毛直立、昂首扬蹄、想要挣脱缰索的白马,旁边有南唐李后主书“韩斡照夜白”。
男士见我靠近,微微让位,抬头。
挺面熟,不是……
我妈去年过世了,和爸爸一样,也是心脏病,走得突然。
”已经在大学教书的男士有点腼腆,“我特别从芝加哥过来,看这幅画。
”
“你们家……”
“我爸也留给我们一幅,假的,因为高中美术课本上印了这张画,我早就知道真迹在这儿。
所幸我妈不知道,她一直认为是真的。
”他笑笑,“也多亏那张假画。
我怕我妈拿去卖,知道是假的,一下子崩溃,所以拼命用功,一路拿奖学金。
”
“那张画……”
“我带到美国了,常看,觉得它比这幅真的还真,真是一匹仰首长嘶的‘照夜白’。
” 走出博物馆,我站在门口好几分钟,心想是不是该回去,告诉他,其实他妈妈早就知道画是假的。
只是又想起答应过他母亲„„
我的眼前突然飘起密密的雪花……
4.读了这篇小说,你对“儿子”这个形象有怎样的认识?
(4分)
(1)热爱(孝敬)父母;
(2)体谅母亲(善解人意)(3)为爱用心良苦;④有奋斗精神。
小试身手:
老屋小记(节选)
史铁生
U师傅的脚落在地上从来没有声音,走在深深的小巷子里形单影只,从不结群。
U师傅走进老屋里来工作,就像一个影子,几乎不被人发现。
“U师傅来了吗?
”——如果有人问起,大家才往他的座位上望,看见一个满头乌发身材颀长的老女人,跟着听见一声如少女般细声细气的回答——“来了呀。
”
我初来老屋之时,听说她已经有五十岁——除非细看其容颜,否则绝不能信。
她的身段保持得很好,举手投足之间会令人去想:
她必相信可以留住往昔,或者不信不能守望住流去的岁月。
无论冬夏,她都套一身工作服,领口和袖口都扣紧。
她绝不在公用的水盆中洗手,从不把早点拿来老屋吃。
她来了,干活;下班了,她走。
实在可笑的事她轻声地笑,问到她头上的话她轻声回答,回答不了的她说“真抱歉,我也说不好”,令她惊讶的事物她也只说一声“哟,是嘛”。
“U师傅,您给大伙说两句外国话听听行不行?
”
“不行呀,”她说,“都快忘光了。
”
小T说:
“U师傅,您听D唱的那些嘀里嘟噜的是外语吗?
”
她笑笑,说:
“我听不懂那是什么语。
”
小T便喊:
“嘿,你听见没有,连U师傅都听不懂,你那叫外语呀?
”
D走到U师傅跟前,客客气气弓身道:
“有阿尔巴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现代文 阅读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