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 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docx
- 文档编号:6147609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19.65KB
历史选择 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docx
《历史选择 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选择 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选择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
历史选择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党的90周岁生日即将到来。
抚今追昔,我们心潮澎湃。
近代以来,为了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但直到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才真正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光明道路。
任何政党的兴衰存亡,归根结底取决于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取决于人民群众对这个党的信赖与认同。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回望90年,我们从历史的昭示中汲取智慧。
这90年,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选择的历史,请听本期“大讲堂”特邀嘉宾复旦大学杨宏雨教授的讲述和解读。
党的成立及执政是历史的选择
本刊记者:
我们党走过了不平凡的90年。
回顾90年的历程,总体而言,您会做出怎样的评价和概括?
杨宏雨:
从大方向来看,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年,是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发展的90年。
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把党的这90年历史宏观地概括为“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两句话。
“历史的选择”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共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选择的历史”概括了在90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
本刊记者:
我们注意到,从1840年到1920年,近代中国经历了八十年的屈辱、八十年的求索、八十年的失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未能完成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任务。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掀开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杨宏雨:
没错,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执政地位的确立,都是历史的选择。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的仁人志士发起了一次又一次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突出的几次。
所有这些努力都失败了,但运动所显示的水平越来越高,对中国社会变革问题的探索越来越透彻。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十月革命的启发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批判地继承从林则徐到孙中山的思想遗产。
1922年7月,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仅一年,就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把近代中国以独立、富强、现代化为核心的社会改造方案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
因此,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对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承接与推进。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同样是历史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迅速承担起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
党的“二大”提出了适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三大”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有力地推进了中国革命。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没有消沉,及时调整自己的方略,通过土地革命在农村站稳了脚跟。
1931年“九?
一八”事变以后,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中共捐弃前嫌,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在八年抗战中,中共一方面积极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一方面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大量的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中流砥柱。
抗战胜利后,中共顺应国内和平的要求,毛泽东亲自赴重庆和蒋介石和谈,达成了“双十协定”,赢得了民心,赢得了舆论。
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及时制定和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渴求,解放区出现了“分田分地真忙”、“送儿送郎上战场”的热闹景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在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战略的配合下,中共仅用了三年,就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符合规律的选择才会成为历史的选择
本刊记者:
“历史的选择”,这一说法许多专家学者都作过论证。
但提“选择的历史”的学者并不多,不知您是如何解读这个命题的?
杨宏雨:
选择,就是做决定,就是要确定中国现代化的旗帜、方向和路径。
正确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选择,才会成为历史的选择。
所以选择本身很重要。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分子的一次正确抉择,这次历史性选择,决定了随后的历史走向。
历史选择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欧洲,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中国人第一次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1898年。
当时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潮是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那个年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口号。
但是进化论没有能解决中国的独立和发展问题,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以失败而告终。
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各样的西方思潮都被介绍到中国。
实验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新村主义、泛劳主义、互助论、“超人”思想等是五四时期活跃在中国的主要思潮,但这些思潮在和马克思主义的竞争和较量中,一一败阵下来,声势越来越弱。
为什么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没有选择其他主义,除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外,还有马克思主义的正义性。
中国是一个饱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近代对中国一次又一次的侵略,让中国人对那些以肯定资本主义为前提的西方文化在心理上“欲迎还拒”。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彻底的批判态度,完满地解决了近代中国人既厌恶西方又不得不学习西方的矛盾性,最终赢得了中国。
从1921年开始,中国的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地探索中国社会的变革之路,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并在改革开放中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大思想体系。
本刊记者:
“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存在怎样的关系?
杨宏雨:
很显见,“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是辩证的统一关系。
一个党只有作出符合国家、民族、人民利益的选择,作出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选择,才能成为历史的选择。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党在民主革命中发展壮大——党的执政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党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程,是一个“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过程。
关键选择驱动历史发展进步
本刊记者: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党是怎样不辱使命,引领历史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呢?
杨宏雨:
历史的发展进步,往往取决于关键时期的关键选择。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在不断变动的时局中寻找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为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具体而言,我们党一路走来,至少作出了三次重大的历史性选择,也正是这种选择,保证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方向。
其一,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
1917年11月,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十月革命震撼了全世界,极大地影响了正在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中国人。
毛泽东说: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中国革命需要学习十月革命的经验,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俄国有俄国的实际,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学习、借鉴可以,照抄照搬则是绝对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从一成立就非常注重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一大”通过的党纲就提出“联合第三国际”,但后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没能坚持下去。
大革命的失败,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在共产国际的包办指挥下,中国共产党无法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这是一个最关键的原因。
那时,中共所有的行动要服从共产国际的决议,共产国际一纸电文就能罢免中共的最高领导人。
大革命失败后一段时期内,共产国际频繁更换中共领导人,但换来换去,中国革命还是失败。
“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反思历史,从失败和血的教训中得出的伟大真理。
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竭力反对20世纪30年代中共党内流行的那种照抄照搬苏联经验、惟共产国际马首是瞻的做法,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完善是中国共产党人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胜利。
其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关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究竟应该走什么路、打什么旗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地提出要树社会主义旗帜,走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说:
“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
历史选择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如果不搞社会主义,那就要两头落空。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伟大的有远见的选择。
现代化是人类进步的必由之路。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现代化绝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增长的问题,它还内在地包含了经济平等的要求。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不断进步、日趋和谐的过程,是富和均逐步趋于完美结合的过程。
从鸦片战争开始,实现现代化,谋求国家独立、人民富裕的任务就历史地摆在了中国人民面前,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社会主义,也就意味着选择了现代化的两种价值,选择了社会和谐发展的道路。
新中国60多年的历史证明,尽管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经济增长和经济平等的关系问题上偶有失误,但总体上是成功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主要的。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已经是一个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事实。
其三,选择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关键。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指出,中国的革命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中国的建设也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
中国要“以苏联为鉴戒,走自己的路”。
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当时的探索从总体上说还没有摆脱苏联模式。
“文革”结束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反思自己走过的历程,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改革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同时又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和平的自我变革的方式,打破旧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
“改革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
开放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开放,睁眼看世界,才能避免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的世界奇迹。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再次结合,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选择 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 历史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