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
- 文档编号:6141133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7.31KB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zōujìfěngqíwángnàjiàn
选自西汉刘向编纂的《战国策·齐策一》
讽:
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纳:
接受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是战国时期各国历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这是一部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原作者已无从考证,西汉末刘向整理并编辑,有十二国策,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此书并非西汉刘向所著,实为刘向集百家作品而编辑整理。
劝说往往需要讲究策略。
邹忌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
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
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
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
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邹忌
邹忌,《史记》作驺忌子,齐国人。
田齐桓公(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那个公子小白,是田氏代齐之后的齐国君主)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
后又事齐宣王。
齐威王立志改革,思贤若渴。
他鼓琴自荐,被任为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
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吏,严明赏罚,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
推行的改革,使齐国国力渐强。
时势造就英雄,邹忌有才华有才干,大度颇有君子风范.是齐威王的得力助手,帮助他持政,出谋划策.后孙膑、田忌威望提高,邹忌因担心相位不稳而置田忌于死地。
此外,邹忌还以相貌著称。
修法律而督奸吏
邹忌接受相印后,淳于髡前去会见他,向他提出五点建议。
其中一条是"大车不经过校正,就不能托载规定的重量;琴瑟不经过校正,就不能成就五音"。
意即一个国家的政治,就像大车运转、琴瑟弹奏和弦一样,要有一定的制度约束,使百官协调一致。
邹忌回答说:
"谨受令,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
"即颁布法律,督责不法官吏,不使为非。
这样就树立起正气,打击官场中阿邑大夫之徒的歪风邪气。
原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旦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一些,并且容貌光艳美丽。
(一天)早晨穿戴好衣帽,照了照镜子(里自己的形象),对他的妻子说:
“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
”他的妻子说:
“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
“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呢?
”妾说:
“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呀。
”第二天,(有)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邹忌)问客人:
“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
”客人说:
“徐公及不上您的美丽啊。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观察他,自认为(自己的样貌)不如(徐公)美;(又)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形象),更(感觉)远不如(徐公美)。
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思考这件事,说: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畏惧我;客认为我美,(是因为)想要有求于我。
”
(邹忌)于是入朝拜见齐威王,说:
“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畏惧我,我的客人有事情想要求助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在国家中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
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
齐威王说:
“好!
”于是发布命令:
“能够当面指责我过错的所有大臣和百姓,授予上等的奖赏;能够上书劝诫我的,授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并能使我的耳朵听闻的,授予下等的奖赏。
”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要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这件事,都来齐国朝拜。
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加点字解释
(1)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
邹忌,战国齐国人,善于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
讽:
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
纳:
接受。
谏(jiàn):
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2)修:
长,这里指身高。
八尺:
约等于现在的1.84米。
战国时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0.23米。
(3)昳(yì)丽:
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
早晨穿衣服、戴帽子。
朝:
早晨。
服:
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5)窥(kuī)镜:
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漂亮。
孰:
谁。
孰与:
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7)君美甚:
您美极了。
(8)及:
赶得上,比得上。
(9)不自信:
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10)复:
又。
(11)妾:
旧时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12)旦日:
明日,第二天。
(13)与坐谈:
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
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4)若:
如。
(15)明日:
又过了一天。
孰视之:
仔细地察看他。
孰,通“熟”(shú),仔细。
之,指城北徐公。
(16)弗如远甚:
远远不如。
(17)弗如:
不如。
(18)私:
偏爱
(19)畏:
害怕
(20)欲:
想要
(21)暮寝而思之:
晚上躺在床上并且思考这件事情。
暮,夜晚。
寝,躺在床上。
之,代词,指妻、妾、客“美我”一事。
(22)之:
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美,认为……美。
(23)朝:
朝廷。
见:
拜见。
威王:
即齐威王。
私:
动词,偏爱。
(24)诚:
确实。
知:
知道。
(25)皆以美于徐公: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26)齐地方千里:
齐国土地方圆千里。
方:
方圆。
(27)宫妇左右:
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
莫:
没有人,没有谁。
(28)四境之内:
全国之内(的人)。
(29)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
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之: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
厉害。
(30)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
面刺,当面指责。
过,过错。
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31)受:
同“授”。
给予,付予。
(32)能谤讥于市朝:
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讥讽。
谤讥,指责、议论。
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33)闻寡人之耳者:
让我听到的人,闻,让……听到。
(34)门庭若市:
宫门口,庭院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35)时时而间进:
常常偶尔有人进谏。
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
进言劝谏。
(36)期(jī)年:
满一年。
(37)虽欲言,无可进者:
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谏的事情了。
(38)朝于齐:
到齐国来朝拜。
(3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动兵,就战胜了敌国。
(40)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
确实
(41)市朝:
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古汉语现象
词性
朝
zhāo早晨(名词)
cháo朝廷(名词)
cháo朝见(动词)
私
私人,自己(代词)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偏爱(动词)
脩
通“修”,身长,长(形容词)
修建(动词)
整治(动词)
莫:
不定代词,指人。
译为“没有谁”。
孰
谁(代词)
仔细,周详(副词)
方
古义是两个词:
土地方圆、地方
今义是一个名词
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形容词作动词〔私〕我也∶(“偏爱”)名词作状语〔面〕刺∶(当面)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名词作动词朝〔服〕衣冠∶(穿戴)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朝)服衣冠:
在早晨名词作状语(暮)寝而思之:
在晚上
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其中
(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
受强调而被提前,是
(2)句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判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者,……也。
式标志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
式标志
省略句
(忌)与(之)坐谈
皆以(我)美于徐公
(忌)问之客
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蔽,意含被动。
通假字
脩:
通“修”,长,指身高
孰:
通“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
受:
通”授“,赐予,赐给(受上赏)
有:
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一词多义
之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代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主谓之间独立性)
e.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h.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的)
j.王之蔽甚矣(取消主谓之间独立性)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l.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
m.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朝
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b.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c.朝服衣冠早晨(zhāo)
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向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在
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向
上
a.受上赏(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修
a.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红楼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
《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e.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史记·陈涉世家》(果真)
f.诚如是,汉室可兴矣。
(如果,果真)
方
a.今齐地方千里:
方圆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地点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将要,正
若
1、徐公不若君之美者(及,比得上,动词。
)
2、门庭若市(如,像,动词。
)
美
1、不如徐公美(美丽的)
2、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蔽
1、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遮蔽)
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
古:
规劝今:
讽刺
2.窥镜
窥:
古:
照,看今:
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
古:
第二天今:
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古:
土地方圆今:
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
古:
批评今:
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
指责。
古:
指责议论今:
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
古:
偏爱今:
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
古:
身边大臣今:
方位名词
莫:
古:
没有一个今:
不,不要
9.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
古:
长,原文指身高今:
改正
10.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
古:
即使今:
虽然
中心思想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
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
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课文研讨
一、关于课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
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
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二、内容分析
第1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
身材修长,仪表堂堂。
“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
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
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
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
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
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
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
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
“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
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3段,进谏的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
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
“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
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需要指出的是,“无可进者”“皆朝于齐”均与史实不符,是作者的有意夸张。
结构图示
三、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
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
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
‘善。
’”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
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
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
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
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
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丛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
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的接受。
5.全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
【设喻说理】
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是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的富有机智幽默情趣比较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
它往往是一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个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词,喻意较含蓄,让读者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有时有“意在言外”之感。
讽喻的使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
无论是哪种形式,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教学建议
一、这篇课文情节曲折生动,语言上的障碍也不太大。
课前可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并让学生试做练习一,让学生初步弄懂课文大意。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节省课堂讲授的时间。
二、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常用词较多,而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教学中,应着重对这些常用文言词语进行辨析。
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古今词义的不同。
知识点总结(见上文"古汉语现象")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标题中的“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全文共4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课文先介绍邹忌的身材、相貌,肯定他是一个美男子,作为他自美和被别人赞美的基础。
下面便分别向妻、妾、客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想通过第三者的鉴定,来验证自己“美”到什么程度。
而妻、妾、客的回答,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直到他亲眼见到徐公,才“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既然远不如徐公美,为什么人家却说自己比徐公美呢?
显然有各自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事实的真相。
三人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
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
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
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邹忌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
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
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
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精练含蓄,意味深长。
有关资料
一、作者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西汉时期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
依次是:
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邹忌讽齐王 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