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锣鼓巷探寻胡同文化王英坤.docx
- 文档编号:6130776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113.17KB
走进南锣鼓巷探寻胡同文化王英坤.docx
《走进南锣鼓巷探寻胡同文化王英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南锣鼓巷探寻胡同文化王英坤.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进南锣鼓巷探寻胡同文化王英坤
走进南锣鼓巷,探寻胡同文化
设计者:
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王英坤
指导者:
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王凤岭
一、基地环境分析
(一)基地情况分析
南锣鼓巷地区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位列北京市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
南锣鼓巷是此地区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巷,长约800米,在其左右两侧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
南锣鼓巷地区极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存,胡同格局完整,胡同里有各种形制的府邸、四合院、名人故居,为学生了解胡同历史、感受北京胡同文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二)基地环境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北京是古都,历史上曾经有六个王朝在北京建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家乡北京是古都”,从古城历史、百年老店、胡同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四个角度,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
其中《胡同遍京城》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北京从元代以来形成的胡同,并通过对胡同名称、四合院住宅、名人故居的感知,体会北京胡同的文化魅力。
胡同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仅凭有限的常态教学时间、空间是很难让学生了解的。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学生走出教室,跳出课本,在社会大课堂——南锣鼓巷地区,通过在有代表性的胡同中游览、调查、访问获得感性认识,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与同学、居民、老师的交流讨论中形成理性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在游览南锣鼓巷地区的胡同过程中,观察胡同及胡同中的景物,指导学生经历了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获取资料、讨论研究、得出结论的完整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逐步了解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我校的教学部、寄宿部分别坐落在南锣鼓巷地区的黑芝麻胡同和后院恩寺胡同中。
因此,本次活动以“走进南锣鼓巷,探寻胡同文化”为主题,以南锣鼓巷为点,以点带面来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
在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感受胡同文
化的同时,激发学生研究胡同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三)基地环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关系
作为在胡同中学习、生活的学生,他们每天都能在南锣鼓巷的胡同中看到中外游客的身影,他们似乎也感觉到学校周围的这些胡同有着悠久历史,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是,这条胡同为什么会吸引这么多中外游客?
胡同的魅力究竟在哪?
学校周围究竟有哪些胡同?
什么是胡同文化?
对于生活在胡同中的孩子来说,这些问题都是储藏在他们头脑中的尚未解开的问题。
南锣鼓巷为学生提供了探索胡同、感受胡同文化的丰富资源,学生可以在胡同中研究胡同,在研究胡同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锻炼实践能力,激发热爱北京、喜爱胡同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学习内容的重难点
重点:
1.知道南锣鼓巷地区的胡同、四合院蕴含的文化。
2.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和过程性方法。
难点:
从南锣鼓巷地区胡同的历史、胡同名称、四合院、名人故居中感受胡同文化。
(二)三维教学目标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寻、研究胡同的兴趣及热情,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培养他们互相交流、相互合作的良好品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地考查、参观、访谈,阅读书籍、上网查找等方式收集、分析资料,解决问题,形成结论。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南锣鼓巷地区胡同的历史、名称由来、布局、名人故居和四合院院门的规格、样式等情况。
2.在游览南锣鼓巷地区胡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随后的研究过程中,学习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方法了解胡同蕴含的文化,学习与同学合作、探究获取信息的方法,锻炼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次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交流展示阶段
(一)准备阶段
1.教师准备
(1)活动前测: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南锣鼓巷地区胡同的已有认知情况。
问卷调查
班级
姓名
1.你和家人是否在南锣鼓巷附近的胡同里居住?
A.是B.不是
2.你遇到过在胡同中游览的游客吗?
A.遇到过B.没遇到
3.你知道他们来胡同里看什么吗?
A.知道:
他们看
B.不知道
4.你知道“胡同”是什么意思吗?
A.知道:
B.不知道、
5.你知道南锣鼓巷地区有多少条胡同吗?
A.知道:
B.不知道
6.你知道南锣鼓巷地区的胡同有多少年的历史吗?
A.知道:
B.不知道
7.你知道南锣鼓巷地区的胡同一般有多宽吗?
A.知道:
B.不知道
(2)实地考察
游览南锣鼓巷地区所有的胡同;观察、了解各条胡同的具体位置及关系、胡同内的典型景物;设计游览路线。
2.根据学生活动前测的数据确定研究主题
教师出示活动前测的数据,引起学生的思考。
教师提问:
看完这两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数据一:
调查问题①你和家人是否在南锣鼓巷地区的胡同里居住?
数据二:
调查问题②你是否知道游客来胡同里看什么?
通过分析两组数据,学生发现:
片内班走读班80%同学居住在南锣鼓巷地区的胡同里,住校班13%的人居住在胡同里。
对于游客游览胡同的目的,住校班40%的人了解,片内走读班53%的人了解。
学生由此得出结论:
在胡同里学习生活的我们对胡同并不了解,所以要认识胡同、研究胡同。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家乡北京是古都”安排有“胡同遍京城”一课,但是教材资源有限,仅依靠课本中的图片、文字达不到了解胡同、感受胡同文化的目的。
因此,我们需要利用学校周围的资源——南锣鼓巷,亲自做游客,在“游胡同”的过程中来认识胡同、感受胡同的魅力。
至此,同学们明确了研究主题,并产生了研究胡同的兴趣。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由三部分组成:
游览胡同——提出问题;归纳讨论——研究问题;考察胡同——解决问题。
1.游览胡同(游览南锣鼓巷地区胡同)——提出问题
(1)方式:
全班参与。
(2)游览路线:
黑芝麻胡同——南锣鼓巷——地安门东大街——南锣鼓巷——景阳胡同——沙井胡同——南锣鼓巷
(3)观察并提出问题
观察地点
及景物
学生的发现
学生提出的问题
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胡同的布局呈蜈蚣形排列(也有说呈鱼骨形)。
南锣鼓巷胡同的布局为什么呈蜈蚣形排列?
四合院院门
(黑芝麻胡同、沙井胡同、景阳胡同)
一些四合院的大门有门钉。
门上为什么钉那么多钉子,还不把门钉坏了?
有的四合院是门前有影壁,有的是门两侧有影壁,有的是门里侧有影壁,还有一些四合院没有影壁。
①为什么有的四合院有影壁的?
②影壁是干什么用的?
③为什么影壁有在门里的、门外的、门两边的?
四合院院门有的是有门洞的,有的院门却是直接临街的。
①为什么四合院院门样子不一样?
②四合院院门有几种样子?
四合院的门墩有圆的、有方的,上面的图案不一样。
①为什么有的门墩是方的,有的是圆的?
②门墩有什么用处?
③门墩上的图案是什么意思?
四合院院门有大的,有小的。
为什么四合院院门有大有小?
四合院院门门框上有凸出的小柱子(门簪)。
有的门上有两个,有的有四个。
①门框上的小柱子干什么用的?
②为什么门框上小柱子有的是两个的,有的是四个的?
③为什么门框上小柱子的数量都是双数的?
怎么没有单数的?
四合院院门上的砖雕、绘画中有梅花鹿、仙鹤、荷花、梅花、牡丹、竹子等图案。
①四合院院门砖雕、绘画中的图案什么意思?
②砖雕、绘画还有别的图案吗?
植物
(黑芝麻胡同、沙井胡同、景阳胡同)
胡同中的树木大多种植在胡同的北侧。
胡同中的树木为什么种在北侧?
胡同中槐树多。
①胡同中为什么种槐树?
②胡同里还有别的树吗?
2.归纳讨论——研究问题
(1)研究讨论,确立子课题
①讨论。
安排在参观结束后,主要是学生交流游览收获和发现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绘制思维导图,归纳研究子课题。
A.南锣鼓巷地区胡同的布局;
B.四合院院门的种类、规格、装饰;
C.影壁的用途、种类;
D.门簪的用途、数量;
E.门墩的种类、用途、图案;
F.门钉的用途;
……
②教师出示预设课题,进行补充,完善思维导图
A.南锣鼓巷地区胡同出现的时间;
B.“胡同”一词的含义;
C.南锣鼓巷地区著名的胡同;
D.南锣鼓巷地区胡同中的名人故居;
E.“黑芝麻胡同”命名的由来;
从大主题中选择小的活动主题进行研究,这样便于学生进行研究,避免研究的范围过大、研究缺乏深度的问题。
学生通过亲自游览胡同,对胡同形成一定的了解基础上,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确定为研究主题。
思维导图:
(2)成立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围绕学生提出的多个研究子课题,学生自愿结合成研究小组,确立小组研究子课题,制订本小组的研究计划。
学生共分成七个小组:
①四合院影壁
②南锣鼓巷地区胡同出现时间
③门墩
④南锣鼓巷地区胡同里的名人故居
⑤南锣鼓巷地区胡同的布局
⑥南锣鼓巷地区著名的胡同
⑦南锣鼓巷地区胡同名称的由来
在确定“小组分工”时,学生会根据自身的优势承担某一项工作。
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
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还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学会了注意倾听他人发表意见、合理对待别人提出的建议等合作与交流的技能。
(3)交流研究计划
各组依次介绍研究计划;其他组仔细倾听并提出修改意见。
3.考察胡同——解决问题
(1)学生准备
①收集资料:
方式:
小组参与
途径:
上网搜集资料、图书室借阅图书
组员间交流搜集来的资料,再进行分类、筛选、整理。
②采访胡同里的居民:
方式:
小组参与
途径:
采访、交谈
采访前制定采访的计划,明确采访的目的,制定采访提纲,选择采访地点、人物、时间及记录采访信息的方式。
③总结活动体验
学生简要总结参与此项活动的收获。
④撰写研究报告
以小组为单位撰写研究报告。
要求:
能体现研究结果;资料齐全,图文并茂;研究报告的形式可以是演示文稿、网页、小报等。
(2)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完善研究活动计划;协调组员关系,帮助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着重指导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分类、整理。
(三)交流展示阶段——汇报成果
1.成果展示
(1)教师讲解各小组汇报成果的步骤及要求
各组先介绍组员及分工,然后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最后介绍你们的收获或感受。
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各组的研究情况,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及展示和倾听的热情与积极性。
(2)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
第一小组:
四合院影壁:
影壁的用途、影壁的种类、影壁的建筑材料。
第二小组:
南锣鼓巷地区胡同出现时间:
出现于元代。
第三小组:
门墩:
门墩的用途,门墩的历史,门墩的结构。
第四小组:
南锣鼓巷地区胡同里的名人故居:
茅盾、洪承畴、婉容、荣禄等的生平简介及居住地点。
第五小组:
南锣鼓巷胡同的布局:
南锣鼓巷胡同分布及胡同名称;“里坊”讲解。
第六小组:
南锣鼓巷地区著名的胡同:
黑芝麻胡同、菊儿胡同、后圆恩寺胡同等。
第七小组:
南锣鼓巷地区胡同名称的由来
①“胡同”的由来;
②胡同的命名:
以地形特色、景物命名、以商业故地和商业名称命名、以建筑或遗址命名、以人物姓氏命名、黑芝麻胡同的命名由来。
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合作情况予以评价。
2.引导学生交流参与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与感受
①通过游览、研究南锣鼓巷及周围胡同,你对胡同有什么新认识?
②本次学习采用的方式方法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学生从对胡同文化的认识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方法两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四、教学效果分析
(一)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项目
评价量规
自评
组评
师评
提出问题
A能提出5个以上问题。
B能提出3-4个问题。
C能提出1-2个问题。
调查研究
A主动完成调查研究任务。
B完成调查研究任务,获得家长、教师帮助。
C经过教师较大帮助完成调查研究任务。
小组合作
A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认真倾听他人发表意见,互相支持、帮助。
B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能倾听他人发表意见,互相支持、帮助。
C参与小组活动,互相支持、帮助。
研究成果
A研究问题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成果,有感想,体会出胡同中蕴含的文化。
B研究问题有较深入研究成果,能体会出胡同文化。
C针对研究问题有研究成果。
综合评语
综合评价
()
你很棒(三项评价为A)
你很认真(两项评价为A)
你很努力(一项评价为A)
(二)教学效果反思
1.游览南锣鼓巷地区的胡同活动环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问质疑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孩子自己提问题。
”“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孩子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孩子提问。
”本次活动游览南锣鼓巷地区的胡同活动环节,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实地游览胡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胡同景观景物、发现胡同的魅力所在。
在学生发现胡同魅力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达到课题的深入,并最终形成研究的子课题,使学生观察能力、提问质疑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2.自主活动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习者自主选择,但并不代表可以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应以尊重学生选择的原则,通过学生的讨论分享信息,研究什么,怎么研究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学生自始至终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但教师绝不能袖手旁观,教师要担任活动的组织者,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活动方案。
在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把活动中形成的新问题引向深入,拓宽研究课题,教师还应及时发现困难学生,为他们提供有力的帮助。
点评:
南锣鼓巷地区的胡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作为胡同、街巷本身是呆板的、枯燥的,是胡同悠久的历史、有趣的故事、美丽的传说、经典的建筑、深藏的居士……使这些小巷鲜活起来。
南锣鼓巷地区的胡同就在我们身边,但也正是因为它在我们身边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和关注。
因此,在此次活动中教师立足于学生熟悉的环境和学生的生活来源开发课程资源,拓展了教学的空间,充分挖掘南锣鼓巷地区的胡同使用价值,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走进胡同,了解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寻研究对象,有发现,有研究,有体会,有收获,获得了质疑能力和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北京文化的兴趣,对家乡古城的热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走进 锣鼓 探寻 胡同 文化 王英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