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疏4.docx
- 文档编号:6128004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8.60KB
摄大乘论疏4.docx
《摄大乘论疏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大乘论疏4.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摄大乘论疏4
摄大乘论疏(4)
2010-12-2504:
21|作者:
佛缘资讯|来自:
佛缘网站
第五由五相修成满十地,及得五果。
无性释云:
『于地地中者,谓诸地非一,故作重言,奢摩他者,谓能对治诸散动定。
毗钵含那者,谓能对治诸显倒慧。
于地地中修此二种,皆由五相数数修习。
五相即是集总修等。
集总修者,谓集一切总为一聚,简要修习。
余骨锁等事境界观亦集一切总为一聚要略修习,为简彼故,说无相,修于离众相真法界中遣事差别而修习故。
虽无相修,或有功用。
为显此修不藉功力任运而转,故次复说无功用修,离作功用任运转故。
虽无功用任运而修,或胜或劣二种不定。
故复第四,说炽盛修。
言炽盛修者,即是增胜。
虽炽盛修或少所得便生喜足,谓且修此余何用为?
故最后说无喜足修,非但无相及无功用炽盛而修。
何者?
为证最上佛果应勤修习销融一切粗重依止者,阿赖耶识名粗重依止,损坏彼聚故名销融,如大良药销诸病块。
离种种想得法苑乐者,离我离法佛等相想。
苑谓于中可以游玩。
法谓法界。
法即是苑,故名法苑。
于此喜悦,名法苑乐。
证此故名得法苑乐。
如王宫外上妙苑园,游戏其中,受胜喜乐,法界亦尔。
能正了知周徧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者,谓正通达十方无边无分量相,显照行故名法光明,如善诵习文字光明。
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者,当来佛果名清净分,此能引彼故名为顺。
无所分别无相现行,如佛轮王鲜白盖等。
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者,谓第十地说名圆满,若在佛地说名成办感此之因最为殊胜说名胜因,前前诸因所招集故说名后后。
如是五修随其数量得五种果。
』
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
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先已说。
后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
二愿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
三力波罗蜜多,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种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故。
四智波罗蜜多,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故。
又此四种波罗蜜多,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后得智摄。
又于一切地中非不修习一切波罗蜜多。
如是法门是波罗蜜多藏之所摄。
第六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度。
云增胜故者,谓十地中地地皆同具修十度,然由增胜故但说初地修行布施,二地修戒,三地修忍,乃至十地修智。
如十地经中作如是说:
初地布施波罗密多最为殊胜,其余一切波罗密多非不修习,随力随分。
乃至第十地中智波罗密多最为增胜,其余一切波罗密多非不修习,随力随分。
云十波罗密多者,前六如先彼入因果分已说,即施戒忍进静虑般若。
后四波罗密多谓方便善巧,愿,力,及智。
所云方便善巧者,谓以少功力成办大果。
如此中言,以前六度共诸有情回求菩提。
所行六度虽复相同,唯以回向方便得果大故。
云共诸有情者,作诸有情一切义利故。
回向菩提者,不希异熟世利,但求佛果故。
世亲释云:
『方便善巧,显示般若及以大悲。
谓以前六波罗密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此由大悲。
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不求帝释等富乐果,由了知故不起烦恼,此即般若。
』无性释云:
『不舍生死而求涅盘,是则说名方便善巧。
若以六度所集善根共诸有情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不舍有情,当知即是不舍生死,若以此善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为证无上佛菩提故,当知即是希求涅盘。
』悲智双运,不舍生死而求涅盘,如是以行六波罗密,是故说名方便善巧也。
所云愿者,谓即欲乐。
于未得事发大誓愿决定证得,故名为愿。
由愿广大故,修行广大,发起精进,一切难行皆能行故。
故能引摄当来波罗密多殊胜众缘,如生善处大生等,所云力者,谓即思择修习二力。
言思择力者,以比量智决定印持、善达因果,善识方便,令前六种波罗密多,无间现行令不退失,令胜进故。
修习力者,谓以现证智任持六种波罗密多,无间现行令不退失,令胜进故。
愿谓希求当来,力乃任持现在,是二差别。
所云智者,谓于诸法决断为性,亦于有情根差别等决定为性,由是故能施设建立大乘教法自受法乐,及能为他诸有情等随机示导说法断疑引摄悟入令得成熟。
又此四种波罗密多应知般若波罗密多无分别智后得智摄者,此就地上七地以往增胜修习,故皆以后得智为体。
若说地前,亦修四者,加行智摄。
如解深密经说此四度助成前?
六度,方便善巧助成施戒忍,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助般者,如彼广说。
由此四度,有处不立。
以离前六,别无边故。
设但说六者,当知后四皆第六摄。
如是法门是到彼岸藏所摄者,世亲云:
『此中一切大乘教法皆通说名到彼岸藏。
如是所引十地法门,是彼藏摄,非声闻藏。
由彼摄故,一切地中皆修一切波罗密多。
』
复次凡经几时修行诸地可得圆满?
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
谓胜解行补特伽罗,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
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及有相行无相行补特伽罗,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
即此无功用行补特伽罗,从此已上至第十地,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
此中有颂:
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
第七修行诸地时分限量。
世亲释云:
『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者,谓胜解行补特伽罗于胜解行地中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
既圆满已,通达真如,故成就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
此清净增上意乐行徧十地中,此在六地名有相行补特伽罗,在第十地名无相有功用行补特伽罗,此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入第八地,名无功用行补特伽罗,此无功用行犹未成满、若至第九第十地中,无功用行方得成满。
此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
如是唯一补特伽罗,位差别故,建立五种。
譬如预流一来不还。
如说经三无数大劫得佛菩提,无始生死数修施等,数值诸佛,齐于何时名最初修三无数大劫?
故以伽他显释此问。
清净增上力者,谓善根力,及大愿力。
由善根力,应知所治不能降伏。
由大愿力,应知常值诸善知识。
坚固心升进者,谓发牢固心起增进行。
牢固心者,应知所发大菩提心诸恶友力不能令舍。
增进行者,应知现在及生生中善法常增,终无退减。
齐是名为最初修行三无数劫。
』云何菩萨必经如是长远劫量乃修圆满耶?
因大,果大,故修行劫量亦极长大。
增上戒学分第七
如是已说因果修差别,此中增上戒殊胜云何可见?
如菩萨地正受菩萨律仪中说。
复次,应知略由四种殊胜,故此殊胜。
一由差别殊胜,二由共不共学处殊胜,三由广大殊胜,四由甚深殊胜。
上来已说因果及修差别,自下当更显增上戒等三学。
由此三学摄六度故,是即十地之所修故,故云此中。
意谓此因果中,此修差别中也。
学有三种,先说戒学,是二学依故。
三学云增上者,戒学为增上引生心学,心学为增上引生慧学,慧学为增上引证涅盘成满菩提故。
以顺益义,为胜因义,故名增上。
如是三学通大小二乘,为欲了知大乘三学异于声闻,故初问言此中增上戒殊胜云何可见。
答,如菩萨地正受菩萨律仪中说。
意谓欲详知此增上戒学殊胜之相,应如菩萨地中正受菩萨律仪中广说,是即彼地戒波罗密多品中委细所说九种戒相,谓自性戒,一切戒,难行戒,一切门戒,善士戒,一切种戒,遂求戒,此世他世乐戒,清净戒等。
彼已广说,令不具说。
今但略由差别,共不共学处,广大,甚深,四种殊胜,显此戒学殊胜。
差别殊胜者,谓菩萨戒有三品别。
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此中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故。
摄善法戒,应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义故。
饶益有情戒,应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义故。
差别殊胜者,谓声闻乘唯有一种律仪戒,无余二戒三种差别,大乘具三。
由此差别殊胜故,大乘戒殊胜也。
律仪者,谓戒律轨仪,令佛七众弟子别别解脱杀盗等性罪及余遮罪,由是令彼所行所为动合律仪。
故名律仪戒。
云摄善法戒者,摄谓摄持增长,善法谓即诸佛十力等无量善法,由施戒忍等能引摄当来佛果善法,故此施等正行说名摄善法戒也。
又摄谓摄属,施等即善法故,誓行施等即摄善法戒也。
饶益有情戒者,于他有情与乐拔苦,行四摄等,饶益有情即戒,故名饶益有情戒也。
声闻但求自利,故无饶益有情戒。
不求无上菩提,故无摄善法戒。
求涅盘故,有律仪戒。
由是二乘差别,大乘殊胜。
次云此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者,谓此律仪戒为余二戒之所依止,所由建立也。
所以者何?
亏损律仪犯罪过者,莫由摄修善法故。
自身不正,莫由饶益有情故。
摄善法戒应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义故者,谓此摄善法戒为依止故,乃能修集建立诸佛十力四无畏一切佛法故。
饶益有情戒应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义者,谓此饶益有情戒为依止处,乃能建立成熟有情令得信入乃至解脱等事故。
此显三戒业用差别也。
共不共学处殊胜者,谓诸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故,与声闻共。
相似遮罪有现行故,与彼不共。
于此学处,有声闻犯菩萨不犯,有菩萨犯声闻不犯。
菩萨具有身语心戒,声闻唯有身语二戒。
是故菩萨心亦有犯,非诸声闻。
以要言之,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修学。
如是应知,说名为共不共殊胜。
共不共学处者,所应修持所应制止处,名为学处。
共谓大小二乘共学共持。
不共谓大小二乘各别受学各别行持。
由大小二乘所学有共不共故,由斯得见大乘律仪殊胜殊胜。
此中何者为共何者不共,谓诸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故,与声闻共。
相似遮罪有现行故,与彼不共。
云性罪者,如杀盗等,由贪嗔等不善法生,能恼自他,自性是罪,故名性罪。
此是大小等所戒制,故是共学。
云相似遮罪者,如掘生地,断生草等,不由贪嗔等不善法生。
然相似杀等罪,故为遮止世间讥慊等,遮令不作,作已成罪,故名相似遮罪。
如是遮罪声闻乘中一切不应现行,然在菩萨善权利物时可现行,设拘小戒无利有情大功用故。
于此学处以下通明不共。
世亲云:
『有声闻犯菩萨不犯,如两安居,观益有情,辄行经宿。
有菩萨犯声闻不犯者,谓观有益而故不行。
是故菩萨心亦有犯非诸声闻者,谓唯内起欲等寻思,菩萨犯戒,非声闻等。
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学者,谓能饶益而无有罪,如是三业,菩萨应修。
或虽饶益而非无罪,如以女等非法之物授与他人,为遮此事故说无罪。
』
广大殊胜者,复由四种广大故。
一由种种无量学处广大故,二由摄受无量福德广大故,三由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故,四由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故。
种种无量学处广大者,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摄善益他,种种品类无有量故,戒体广大。
摄受无量福德广大者,由此广大无量尸罗,具能修行无量善业,故能摄受无量福德资粮,是为能摄福德广大。
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者,异声闻戒唯求自利,菩萨戒者具能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是故广大。
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者由如是,戒能正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异声闻戒惟得解脱,得大果故是故广大。
由是四种广大,故戒殊胜。
甚深殊胜者,谓诸菩萨由是品类方便善巧,行杀生等十种作业而无有罪,生无量福,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又诸菩萨现行变化身语两业,应知亦是甚深尸罗。
由此因缘或作国王,示行种种恼有情事,安立有情毘柰耶中。
又现种种诸本生事,示行逼恼诸余有情,真实摄受诸余有情,先令他心深生净信,后转成熟。
是名菩萨所学尸罗甚深殊胜。
前云共不共殊胜中但云相似遮罪有现行故与彼不共,虽为殊胜,犹非甚深。
今此乃说行杀生等十种作业,而无有罪,生无量福,速证菩提等,则是性罪可犯,反生功德也,是故甚深。
如菩萨戒品中说: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放,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此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谓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作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
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
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
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如是乃至说于绮语亦尔。
如是种种所以无罪生功德者,谓由如是品类方便善巧故。
云方便善巧者,虽行彼事,而非实由贪等不善心起,乃由悲愿妙智起故,故所作业相似性罪,实应正理,作功德也。
是故甚深。
若尔,应无后三支。
菩萨地但说七支性罪善权不犯,不说十支故。
今云十支者何?
也无性云:
『爱乐善法,憎恶不善,见诸邪性,说名后三。
依止此故,行杀等七。
……或行前七不起后三,大数言十。
或已伏除,为试彼力,故心暂起,不能招苦,故无有罪。
能助道故,生无量福。
』又诸菩萨现行变化身语两业应知亦是甚深尸罗等者,谓无实事,但以神通变化之力,示现化身化语二业,由此化业故,或作国王示行种种恼有情事。
谓如华严入法界品,无厌足王化诸有情,化现刀山剑树油镬等,令受极大苦恼。
令余实有情见是罪业果报,因生怖惧,不造诸恶,悉造善业。
由是安立余实有情于毗奈耶中。
毗奈耶义谓调伏,即正戒律仪也。
又现种种诸本生事者,世亲释云:
『如毗湿婆安咀罗等诸本生事。
此中菩萨以其男女施婆罗门,皆是变化。
』示行逼恼诸余有情,真实摄受诸余有情等者,谓凡逼恼有情事,皆若犯于菩萨饶益有情戒。
然真实乃是摄受有情,令先生信,后转成熟。
故是甚深殊胜也。
云先令他心深生净信者,示现善恶因果,令他观见,生净信故。
后转成熟者,既得净信修善远恶已,次乃断除见执,证二空理,令得成熟故。
由此略说四种殊胜,应知菩萨尸罗律仪最为殊胜。
如是差别菩萨学处,应知复有无量差别。
如毘柰耶瞿沙方广契经中说。
结显大乘增上戒学殊胜略说四种,广则无量,如瞿沙经说义未尽也。
增上心学分第八
如是已说增上戒殊胜,增上心殊胜云何可见?
略由六种差别应知。
一由所缘差别故,二由种种差别故,三由对治差别故,四由堪能差别故,五由引发差别故,六由作业差别故。
已说增上戒学殊胜相,次显增上心学殊胜相。
如此心学,以何为体?
以定为体。
如下说云:
种种差别者,谓大乘光明,集福定王,贤守,健行等三摩地,种种无量故。
然则何故不言定学,而言心学耶?
解脱道论净行品云:
言心学者,心谓有情所有心识,一切烦恼及诸善法共所依止,以皆是心相应行故。
此心由与烦恼俱故,便尔沉迷颠倒,驰散奔流,造诸恶业,受诸苦果。
由与善法相应起故,便能如理修习世出世间一切正道得彼道果。
世间善业,谓十善四禅四无色定等。
出世间正道,谓即无漏善业,出世定慧等。
故求出世道者,不但严守净戒远离恶业修正身行便已成办,必更伏除心中所有烦恼,令得清净鲜白,纯一无动,不为烦恼之所间杂,然后乃能成就世出世道。
如是伏除烦恼令心清白之学,是为心学。
戒学从行为上禁止,故名戒学。
心学从心行上调治,故名心学。
心行既得调治纯一无动已,便于智慧而得增上,令彼生长,故名增上心学。
此心所以能纯一无动者,必由定力而后得成,又即此纯一无动之境,名为定境。
是故心学,通名定学。
然求定者,为求心行纯一伏除烦恼也。
即此伏除之功调治之用非唯依定,盖必止观并用功行乃成。
故但言定,因行不具。
心行纯一清白无动者,不唯得定,亦发通慧。
故但言定,果用不圆,故瑜伽诸论,通名增上心学。
因既赅于止观,果复通于通慧,而伏除烦恼调练心行之意尤重焉。
所以名增上心学之义也。
为显大乘增上心学异声闻乘,总以六差别相说其殊胜,谓所缘等,自下别释。
所缘差别者,谓大乘法为所缘故。
云所缘者,谓心学所缘,即是止观境界。
由于彼法一心专注审谛思惟不外驰散,久便得定,实证彼境。
故修心学,必先取所缘。
由境界异,得果亦异。
如空,无相,无愿,三三摩地,均由所缘不同而定别故。
如是大小二乘心学差别,最初亦以所缘差别而有差别。
小乘但以小乘教法为所缘故,大乘别以甚深空理广大慧悲诸大乘教法为所缘故。
所缘殊胜故,心学殊胜。
种种差别者,谓大乘光明、集福定王、贤守、健行等三摩地,种种无量故。
心学以定为体。
定有多种,故云种种。
如是种种,与声闻异。
一者体相异,如此所说大乘光明集福定王贤守健行诸三摩地,威德势力甚大甚深,非诸声闻定境界故,此四定差别者,成唯识论云:
『大乘光明定,谓此能发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
二集福王定,谓此自在集无边福,如王势力无等双故。
三贤守定,谓此能守世出世间贤善法故。
四健行定,谓佛菩萨大健有情之所行故。
』二者数量差别,如诸经说菩萨三昧无量无边,非诸声闻所能梦想故。
此中所述,特举上首,等余一切。
对治差别者,谓一切法总相缘智,以楔出楔道理,遣阿赖耶识中一切障麤重故。
无性释云:
『无分别智所缘真如,是一切法共相所显,故说此智名总相缘。
定能发此能对治智,亦名对治。
圣道微妙,故如细楔。
所治种子其性粗重,故如麤楔。
』此中对治与声闻别者,声闻三昧不能发起无分别智故,即不能遣阿赖耶识一切障粗重,彼但能遣烦恼障粗重故,此则能遣烦恼障所知障一切粗重,故二差别。
堪能差别者,谓住静虑乐,随其所欲即受生故。
彼诸声闻已离欲界欲,已生上界静虑,即不复能还生欲界利益有情,由彼静虑与此相违故,无有随欲利生受生堪能。
菩萨不尔,所得静虑最极静妙,虽住彼中而能随欲受生,利益有情,往生欲界,而复能不退静虑乐。
故此堪能,最极殊胜,不同声闻唯趣寂灭。
引发差别者,谓能引发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故。
由定能发神通,大小皆能。
而二差别者,彼所引发威力大小有差别故。
大论云:
『诸佛菩萨以一切世界一切有情界为威力境,声闻但以二千世界及有情界为神通境,独觉但以三千世界为神通境。
』非其境者,彼神通力即不能及,便成有碍。
诸佛菩萨以一切世界为境,故彼神通威力遍于一切世界皆无碍也。
作业差别者,谓能振动、炽然、遍满、显示、转变、往来、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同类,或显或隐,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辩念乐,放大光明,引发如是大神通故。
大乘增上心学能作无量殊胜事业,声闻不能,是为作业差别。
此中略说三种:
一者引发广大神通,能作振动十八变业故。
二者引发揶诸难行十难行业故。
三者引发修到彼岸等四种业故。
此诸神通作业,即是神境智通中能变通也。
更有能化通,及余随念宿住智通,天耳,天眼,心差别,漏尽智通等,此略不说。
此中一振动者,依定自在,普能震动寺馆舍宅村邑聚落城郭国土;地狱,饿鬼,傍生,人,天,五趣世界;一四大洲,一千二千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故。
二炽然,依定自在身上发火,身下注水,身下发火,身上注水,入火界定,举身洞然,徧诸身分出种种焰,青黄赤白红紫碧缘颇胝迦色,是名炽然。
三流布,流布光明,随量大小,乃至无量世界皆充满故。
四示现,随彼所化沙门婆罗门声闻菩萨天龙药叉人非人等,示现下诸恶趣,上诸天界,或余佛土诸佛菩萨种种境界,令悉见闻现证知故。
五转变,或于地起水胜解,或于水起地胜解,如是乃至于火风等起余大解,即随随所欲而转变故。
转变地等为水火风等,转变水火风为地等。
色声香昧触等,随欲转变,亦复如是。
又于大地转变金等,或于金空转变粪秽,转变好色有情令成丑恶,转变丑恶令成姝妙,如是一切皆随意故。
六往来,于诸墙壁山石等中纵身往来无有滞碍,广说乃至往来梵世,上至色究竟天,或复傍于无量三千大千世界若往若来皆无碍故。
七卷,八舒能卷一切雪山王等如一极微,舒一极微令成雪山故。
九众像入身,依定自在能以种种现前大众及诸村邑大地山林内己身中故。
十同类往趣,随彼所化一切有情,若刹帝利,婆罗门等,若天若神,皆随其类同彼色像,似彼言音,如彼名义而为说法,示现教导赞励庆慰,化事既终,歘然隐没,没后时众迭相顾言,不知没者天耶人耶是名同类往趣。
随类现身而应化故。
十一显,十二隐,于大众前隐没自身,或复显现,令人不测,而化导故。
十三所作自在,普于一切诸有情界往来住等所作事中,皆自在转,令去即去,令住即住,令来即来,令语即语,咸自在故。
十四制他神通,谓诸上地菩萨,其神通力能遍制伏下地菩萨,或声回独觉及外道等所有神通。
十五能施辩才,于诸有情辩才穷尽能与辩才令不穷故。
十六能施忆念,于法失念令生忆念故。
十七能施安乐,于听法者令离诸盖身心轻安,能专听法,又能息除非人所作灾厉疾疫,令诸有情离诸损害故。
十八放大光明,身放光明往十方界,或令诸恶趣蒙光息苦,或令威德天人八部蒙光觉悟,皆来集会,或令余方诸大菩萨皆来集会,成办无量有情利益事故,如是种种神通,具如大论菩萨地中威力品说。
又能引发摄诸难行十难行故。
十难行者,一自誓难行,誓受无上菩提愿故。
二不退难行,生死众苦不能退故。
三不背难行,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而不弃故。
四现前难行,怨有情所现作一切饶益事故。
五不染难行,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染污故。
六胜解难行,于大乘中虽未能了,然于一切广大甚深生信解故。
七通达难行,具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
八随觉难行,于诸如来所说甚深秘密言词能随觉故。
九不离不染难行,不舍生死而不染故。
十加行难行,能修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穷生死际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故。
第二摄诸难行十难行业者,谓一切难行,总不越此十种难行。
即此十种行业,能徧摄尽一切难行,故名摄诸难行十难行业。
由依大乘殊胜心学故,于此种种难行能修能行,不以为难。
故为彼定作业差别。
由彼声闻无能行此故。
一自誓难行者,由此定力,于无上菩提誓愿坚固故。
二不退难行者,发宏誓已,复由定力不因生死众苦而退菩提心故,三不背难行者,由此定力普利有情,不因有情行有邪正,心生向背,有所弃舍故。
四现前难行者,于我怀怨有情,以恶意来违损于我,不忿不怒,不报其怨,反能现前与作诸饶益事,他来嗔恼报以慈祥,他来损害施以利乐,如是现前报怨以德最难行故。
五不染难行者,为度有情誓处生死,虽处生死不为世间八法所染污故。
六胜解难行者,于大乘中广大甚深一切教法虽无妙智明了通达,而以淳厚质直至诚信心,决定印持生胜解故。
七通达难行者,补特伽罗无我尚易通达,二乘亦能。
诸法无我,此理甚深,声闻不了。
菩萨具能通达二无我故。
八随觉难行者,于佛所说甚深秘密言词,舍随闻义觉不闻义甚为难故。
九不离不染难行者,二乘厌离生死乐趣涅盘,世间厌舍涅盘染着生死,菩萨不舍生死而亦不染,超越世间,亦超二乘,甚为难故。
十加行难行者,具能加行成就佛法成熟有情,智慧无上悲愿无尽,如是加行最难行故。
如是难行具能行故,是为菩萨增上心学作业殊胜。
复次随觉难行中,于佛何等秘密言词,彼诸菩萨能随觉了?
谓如经言:
云何菩萨能行惠施?
若诸菩萨无少所施,然于十方无量世界广行惠施。
云何菩萨乐行惠施?
若诸菩萨于一切施都无欲乐。
云何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
若诸菩萨不信如来而行布施。
云何菩萨于施策励?
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策励。
云何菩萨于施耽乐?
若诸菩萨无有暂时少有所施。
云何菩萨其施广大?
若诸菩萨于惠施中离娑洛想。
云何菩萨其施清净?
若诸菩萨殟波陀悭。
云何菩萨其施究竟?
若诸菩萨不住究竟。
云何菩萨其施自在?
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在转。
云何菩萨其施无尽?
若诸菩萨不住无尽。
如于布施,于戒为初于慧为后,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随觉难行其义未了,故复重释。
略以三段文句具显如来秘密言教,余者类知。
此初菩萨十相修行六度密句。
谓诸菩萨凡所修行,已能起过凡未二乘,故彼修行所有行相亦异常情也。
无性云:
『若诸菩萨无少所施等者,谓诸菩萨一切有情摄为己体,通达自他平等性故,彼行施时,即菩萨施,故无少施名能行施。
又以一切所有财物施于一切,是故说名无少所施。
又所施物施者受者皆不可得,三轮清净,是故说名无少所施。
若诸菩萨于一切施都无欲乐者,此既遮言是不乐义,于来求施当施我施先施我施,此等一切皆无欲乐,唯乐攀援安住盘涅而行惠施。
若诸菩萨不信如来而行布施者,谓证法性自了自信而行惠施,非唯信他。
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策励者,谓能任运常行施故,不须自策而能策他劝令施故。
若诸菩萨无有暂时少有所施者,是一切时一切施义。
若诸菩萨于惠施中离娑洛想者,此娑洛言显目坚实,密诠流散,今取密义。
离流散想,即三摩地,是心住定而行施义。
若诸菩萨殟波陀悭者,殟波陀言显目生起,密诠拔足。
今取密义,拔除悭足而行惠施。
若诸菩萨不住究竟者,不同一向趣寂声闻安住究竟无余涅盘。
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在转者,谓令悭等施所治障不自在转。
若诸菩萨不住无尽者,谓得圆满无尽增上究竟佛果而不安住。
何者?
起化,为饶益他常行行惠施。
如于布施,于戒乃至当知亦尔者,类通余五。
谓如经言云何菩萨能具尸罗,若诸菩萨不护少戒。
谓见自他平等性故,他护净戒,即是自己具足尸罗。
』
云何能杀生?
若断众生生死流转。
云何不与取?
若诸有情无有与者自然摄取。
云何欲邪行?
若于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
云何能妄语?
若于妄中能说为妄。
云何贝戍尼?
若能常居最胜空住。
云何波鲁师?
若善安住所知彼岸。
云何绮间语?
若正说法品类差别。
云何能贪欲?
若有数数欲自证得无上静虑。
云何能瞋恚?
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烦恼。
云何能邪见?
若一切处遍行邪性皆如实见。
第二释能杀生等十句密义。
无性云:
『如经中说,苾刍,我是能杀等者,此中显彼所说意趣。
若断众生生死流转者,断是杀义,与问相应。
无有与者自然摄取者,是无他求,自摄益义。
若于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者,谓如实知若境界欲,若分别欲,唯是邪乱。
如有颂言:
佛说贪恚痴,皆从分别起,净不净颠倒,此亦为缘生。
净不净烦倒,为缘而有者,彼自性皆无,故欲身真实。
若于妄中能说为妄者,说妄为妄,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摄大乘论疏 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