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ocx
- 文档编号:611201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9.17KB
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ocx
《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事实上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
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的很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
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
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
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
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综上所述,我们这样认为,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认为:
演示实验主要发挥演示教学的“示和范”作用,演示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
学生实验的操作者主要是学生,学生验证性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探究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借助实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从新课标可以看出对学生实验技能目标大大提高,不仅包括以往教学大纲的基本技能目标,还包括科学探究技能,要求学生不仅会动手做实验,而且要向科学家那样思考和研究问题。
新课标创造性的将以往隐藏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技能充分挖掘出来,在高中阶段大力培养。
化学实验设计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分析近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对实验的考查,已从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逐步过渡到能够根据实验目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合理利用实验材料,得出科学结论。
这对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需要学生具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要求学生分析、运用文字和图表中蕴藏的信息,通过各种信息的转换,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表述能力,能用恰当的词语准确、清晰、流畅地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表述出来。
这些要求的提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可以说,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许多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一、演示实验--课堂有效性策略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实验。
演示实验能紧扣课堂教学环节,以其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灵活多变的实验方式,有效的配合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重要的是演示实验能发挥演示教学的“示和范”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实验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演示教学的效率,为达到演示实验的最大效率,我们做到“二高三重”。
“二高”:
成功率高、可见度高。
首先,演示实验成功要高。
因此,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演示实验,在演示前,要认真备课,明确该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并围绕目的要求处理好实验和讲课的关系;精心设计好演示的程序,适时地科学地选择好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准确的实验时机及对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和思考问题。
在课前事先进行实验,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研究和摸索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确保课堂中实验现象明显,以及教学时间的计划掌控。
其次,教学过程中,可见度高。
操作要面对学生,尽量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过程,同时要注意实验的教学性,操作过程中结合所教知识点进行适当加以解释说明。
要注意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
“三重”:
重视实验思想的渗透、重视实验过程的分析、重视实验方法的培养。
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教师最好走下讲台,让学生更清楚的进行观察现象。
最后,实验现象出现后,教师引导提示让学生分析说明,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思考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方法及思路,从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例如,“Fe(OH)2制备”演示实验。
在演示实验开始前先提出要求,认真观察:
(1)反应物的加入顺序及方法。
(2)实验现象如何变化。
结果分析讨论,教师设疑:
(1)为什么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胶头滴管要深入液面以下。
(2)沉淀的颜色为什么会有一个过程的变化:
白色——灰绿色——红褐色?
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注意力,在加深知识印象,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学生分组实验
课堂有效性策略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材料亲自动手,独立操作的实验。
这类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又是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一种途径。
实验课是最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主导,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动手”能力训练,结合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注意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真正做到规范操作。
这有利于提高实验成功率,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在自行设计时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为达到实验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和效能。
我们做到“三戒一导”。
“三戒”:
“一戒”课前不预习。
每次实验前教师应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好准备。
预习并不是简单的浏览。
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通过预习来解答。
实验课内容多而时间少,有的实验原理复杂,学生对实验仪器很陌生。
如果在课前对实验不做好充分的预习,实验时必将会难题百出,障碍重重。
学生们或束手无策,或忙乱一团,或只能呆板的按教师列好的程序机械的操作。
其结果,只能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难达到实验课的教学目的。
基于此,在进行每个分组实验前,都让学生充分认真地做好预习,甚至到实验室对照仪器进行预习,尽量使学生对实验应该达到的结果,所用的实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收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二戒”课内不动手。
实验课突出的特点是个人活动。
如果学生对实验无兴趣,或是因人多仪器少而无机会动手,或是教师对实验施加过多的干预,剥夺学生个人操作的机会,造成学生假参与等,都将影响到实验课的效果,丧失实验的意义,因此,必须设法避免和防止不动手和假参与现象的发生。
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构思好学生观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置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维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
“三戒”课后不总结,实验课并不单单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因此实验后可进行讨论与小结。
多数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后往往答不上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每个实验完毕后,要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原因。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活动,实验后各小组汇报实验方案及实验现象,小组间进行讨论。
有些学生对某方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要求汇报的同学给予答辩。
讨论后教师进行评析、小结,并展示方案。
这样的“汇报与答辩”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和组织能力,分析问题和解释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审慎细密,条理清晰的思维习惯。
在质疑、修正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
“一导”正确指导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
实验证明,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比教师唱“独角戏”要好得多。
首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一些具体的观察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对学生进行长期培养,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各种有启发性的问题,加以具体的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观察的习惯。
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
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该现象相关联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
其次,教师在实验中要经常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Fe(OH)2制备”演示实验完成后可继续提出: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制得的Fe(OH)2存在更长的时间?
。
通过经常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 结束语
目前的实验教学,其基本过程是:
按照安排的内容,先由教师按实验要求准备好实验过程所需的仪器药品,学生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上课时教师将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等详细地写在黑板上,先由教师讲解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最后得到“预期的结果”,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这种教学,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基本上不需要进行思考,所以,在实验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时,学生往往也不能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同时,实验结束,学生对实验内容就开始淡忘。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必须改变。
否则,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教学评估的规范化;有针对性的对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进行探究,提出实验教学改革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实验课堂教学高效益。
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浅议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
教师很累,学生很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
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1.高中生物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一词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
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即艺术”。
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
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化学 实验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