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 综合检测卷 Word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6102034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5.80KB
最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 综合检测卷 Word版含答案.docx
《最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 综合检测卷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 综合检测卷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综合检测卷Word版含答案
综合检测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尤其是在早期传统中,“道”和“德”最早是分开来讲的。
“德”观念的产生当在原始社会,与氏族有关。
巴新生先生认为“德”观念的发展有四个阶段:
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殷商时期的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西周君主的祭祀征伐、视察巡行即统治者的政行;春秋时期的道德观念即普遍的道德判断标准阶段。
“道”观念的出现当晚于“德”观念。
从原始语义上来分析,“德”观念最早为一种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为部族成员所共有。
而“道”观念的原始意义是所行的道路,也是一种普遍的观念。
可见,“德”观念同“道”观念在其产生的初始意义上,就有一种成长为普遍性的趋向,都具有成为普遍观念的可能性,这是它们最终走向抽象范畴的一个前提。
从字义上来考察,“道”从首从行,点明了人在“行”时,要时时抬头,或“仰首”“向外”,以“观察”或“体会”那高高在上的“天”或“天意”,从而保证天命得以践履;“德”从行从十目从一从心,点明了“德”之行首先乃是有“心”之“行”,应该时时注意问“心”,注意“向内”求索,反观自己的“行”是否是出自“内心”对“天”或“天命”的洞察。
相比起“道”观念,“德”观念更具体,距离人更近。
作为文化现象,在演变过程中,“德”观念逐渐成为“道”观念的体现。
如《国语·晋语》中载,晋厉公六年,范文子率晋军在鄢陵打败楚军后,针对晋厉公的“无德而功烈”,说:
“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
”天道是没有偏私,只把福命授给有德的人。
可见,天道的得以体现就是通过“德”。
西周时期“德”观念的使用总是与宗教的天命观相结合,“以德配天”即是其最有代表性的表现。
可是到春秋后期,随着天命观的不断遭到怀疑,“天”的神学观念也不断被怀疑和剔除,逐渐向自然天道观转化,与之相配的“德”也便具有了天道自然的意义。
“德”逐渐成了“道”的体现。
于是,“道”是高高在上、供个体效法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德”则是“道”在个体身上的凝结和体现,“德”和“道”的关系套用柏拉图的话说是“分享”的关系。
也就是所谓的“月映万川”,即“一切水月映一月,一月摄一切水月”。
“道”成为统一的、普遍的,而“德”是个别的、分殊的。
最早将“道”和“德”连用,见于《易传》及《荀子》。
《周易·系辞》中也是道、德分言,惟《说卦》云: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在这里“阴阳”、“刚柔”虽然是连着用的但表达的是两个词意,所以“道德”在这里也应是两词并举。
《荀子》中:
“故学止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这里道德连用,可能本指道与德,连用成为一词。
汉代以后道德成为常用的名词。
(摘编自薛江谋《中国传统伦理视域
下的“道”“德”关系探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传统伦理中,“道”和“德”最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含义不同,产生的时间也不同。
B.从原始语义上看,“德”观念和“道”观念都是普遍的观念,这决定了它们最终走向抽象的范畴。
C.从字义上考察,“道”注意“向外”求索行为是否践行天命,“德”则把目光引向人自身,比“道”更具体。
D.春秋后期,“以德配天”的情形发生了改变,“德”具有了天道自然的意义,“德”与“道”的关系更近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B项,“道”和“德”原始语义中的普遍性“是它们最终走向抽象范畴的一个前提”,不是决定因素。
【答案】 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德”观念是发展变化的,例如巴新生先生将“德”观念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德”的内涵有所不同。
B.文中引用范文子的话“天道无亲,唯德是授”,是为了证明“德”观念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成为了“道”观念的体现。
C.在作者看来,“德”与“道”的关系就是所谓“月映万川”,这里“月”相当于“德”,“万川”相当于“道”。
D.“道”“德”在《易传》及《荀子》中连用,此时还应该是两个词,汉代以后才成为一个常用的名词。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C项根据原文,“月映万川”中“月”相当于“道”,万川之中的“水月”相当于“德”。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德”观念最早为一种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为部族成员所共有,由此可知,“德”观念当产生于原始社会,和氏族相关。
B.“道”从行从首,“德”从行从十目从一从心,这说明“道”观念和“德”观念都与“行”有关,但“德”更倾向于关照人的内心。
C.春秋后期,由于人们科学认知水平的提升,天命观不断遭到怀疑,“德”观念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德”衍化成了“道”的体现。
D.“道”是高高在上、供个体效法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德”是“道”在个体身上的凝结和体现,二者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解析】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由于人们科学认知水平的提升”于文无据。
【答案】 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百家落
马卫巍
老于闯当前最想干的一件事就是写本《百家落村志》,这个想法他在三十年前就已酝酿好了。
老于闯对自己的文笔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他是百家落村公办小学的首任校长,当然,也是最后一任。
在他将要退休的前一年,这所学校被迁到山下与另两个村子的学校合并了。
三年前老伴去世之后,老于闯最喜欢做的就是看山、看云。
孩子们在外面城市里安了家,这个催那个催的让自己去城里享福。
老于闯心想:
百家落就不能享福?
百家落的天蓝着呢,水清着呢,空气新鲜着呢!
所以,他还是留在了村子里。
陪老于闯看山看云的还有李老拐。
李老拐一本正经地说:
“你说百家落这些人说没怎么就没了呢?
百家落没人,还能叫百家落吗?
老张头被他儿子接到城里住了,说是等死了之后会烧成一把灰,然后往大海里一撒……他永远也回不来了。
老冯跟着儿子搬出百家落好几年了,不知现在死了没有?
”老于闯有些伤感,眼前的云彩变得模糊朦胧起来,山风吹过,这些云朵便飘远了。
他叹口气说:
“这些人也是云彩啊。
”
两个人默不作声了。
老于闯在想《百家落村志》开头第一句话怎么写呢?
文要开篇,这头一句是最难的。
老段也来了,有些兴奋地说:
“那件事情我想好了,就那么办!
”李老拐也凑过来说:
“咱们哪天把事办了?
”老于闯说:
“后天吧。
”
说来也怪,在百家落举村要办事儿的前一天,老于闯的脑子里突然冒出来开写村志的灵感,说是灵感,其实是一种念头,说念头吧,又像是盼头。
盼什么呢?
老于闯自己也不清楚。
百家落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本来没什么可写的,但真要把村志写好,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短短的几句话,薄薄的一本书,白天思夜晚想,终于小心翼翼地开了头:
百家落,明洪武年三月迁徙而至,时有姓氏四十五家,人口九十有余,故称百家落村。
老于闯的思绪打开了,那些遥远的记忆像洪水一样滚滚而来。
在开笔之前,他到祖坟上烧了纸。
那些打着卷儿的灰屑从坟头上直腾腾升起来。
老于闯突然看见了他早已作古的祖父和父亲,他们的脸颊有些温润,像是在大山深处复活而至。
老于闯觉得要是祖宗有灵肯定也会为有一本百家落村志而欣慰。
一个村子传承四百年,历经了多少风雨坎坷?
一个只有九十来人的小山村能这么多年延续下来,足可证明这是祖先早就选好风水宝地。
老于闯在发黄的笔记本上洋洋洒洒挥毫文字,半天时间至少写了五六千字。
办事儿的日子来了。
赵秀花、老庞头、李老拐、老于闯,几个人结伴到老段家去。
村里只有老段家羊圈里还有一只山羊羔。
老于闯说:
“今年除夕,咱几个老家伙聚在一起杀只羊过个年,也算让整个百家落热闹热闹。
”
这几个人都进了羊圈。
老庞头攥着绳子,慢慢地靠近那小羊羔。
说是小羊羔,其实长得肥壮结实,满身的毛就像盖上了一层雪。
它的眼睛明澈清凉,好奇地看着老庞头。
当老庞头把绳子搭在羊羔身上的时候,它才明白过来怎么回事。
它轻轻一跃,跳起一轮弯弯的月光,轻而易举地挣脱了老庞头,并且一头把老庞头顶出去了。
赵秀花赶紧攥着刀子,会同老段和李老拐慢慢呈合围之势把羊羔包抄起来。
他们猛地往前一扑,但身形尚未落地,羊羔又是一跃,它越过李老拐和老段的头顶稳稳地跳上墙头,然后身形一晃冲到了山路上。
“快追!
”老于闯大喝一声,率先追了上去。
紧接着,老段、李老拐、老庞头都跑出了院子。
赵秀花一手拿刀也紧赶了过去。
这只羊羔简直把老于闯这帮人的肺给气炸了。
“追!
咱跟着它一直向山上跑。
”于是,老于闯带领大家向山顶爬去。
他们来到山顶时,羊羔正对着远山怔怔出神。
路在脚下,而世界却在远方。
羊羔它回头看了看,眼睛里漾起溪水般的一抹清澈,然后冲着太阳沉落的地方奋力一跃。
老于闯扑通坐了下来,不知道为什么,他终于松了一口气。
大家伙静静地站在那儿沉默不言。
山头飘来夕阳的火红之色,映照着每个人的脸颊。
老于闯说:
“过了年大伙都散了吧……”他心里想,《百家落村志》是写不成了。
大家都不言语。
“再住在这里就没什么意思了。
”老于闯站起来拍了拍老庞头、老段和李老拐的肩膀,又冲着赵秀花说:
“走吧,咱下山!
”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布局精巧,先写几个老人家商量定下“百家落举村要办事儿”,后文才表明原来是要宰羊过年,这里制造悬念,使情节波澜起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人物描写惟妙惟肖,生动逼真,灵活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百家落村有谋略、有使命感的“领头羊”老于闯的形象。
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富有乡土气息,如“百家落的天蓝着呢,水清着呢,空气新鲜着呢”写出了百家落的幽美宁静,这正是几个老人不愿离开百家落的原因。
D.小说语言富有意蕴,耐人寻味,如文中老于闯感慨“这些人也是云彩啊”,这里的“云彩”暗喻那些离开百家落,不得落叶归根的老人们。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A项文中制造悬念并没有起到“使情节波澜起伏”的作用;B项“有谋略”过于拔高;C项文中只说老于闯爱看云,其他几个老人是否因环境幽美而不愿离开百家落,于文无据。
【答案】 D
5.小说重点叙述了百家落几个村民追杀“羊羔”的情节。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羊羔”这个物象的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的作用,“羊羔”这个物象的作用,需要结合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文本的谋篇布局等方面分析。
如从情节的角度,小羊羔奋力逃脱追捕,与老人留守百家落的艰难处境作对比,突出老人们的无奈。
从情节的角度看,“羊羔”是“追杀羊羔”情节的核心物象,小羊羔的三次“一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答案】 ①从形象的角度,小羊羔肥壮结实,眼睛明澈清凉,反衬几个老人年老体衰;②从情节的角度,小羊羔奋力逃脱追捕,与老人留守百家落的艰难处境作对比,突出老人们的无奈//从情节的角度看,“羊羔”是“追杀羊羔”情节的核心物象,小羊羔的三次“一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从主旨的角度,羊羔的“一跃”使村民热闹过年的愿望落空,预示百家落日益衰败的命运;④从环境的角度,村里只剩一只小羊羔,烘托百家落的萧条景象。
6.小说最后一段写到“他心里想,《百家落村志》是写不成了”。
老于闯是否应该放弃写村志?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
“老于闯是否应该放弃写村志”,首先,需要明确观点,结合观点和文本内容分析。
不应该放弃,可以围绕村志的作用,百家落自然环境幽美,提醒后人代代守护等。
应该放弃,可以围绕百家落存在的意义,村人并不关心村志的撰写;老于闯个人的原因等。
【答案】 示例一:
我认为不应该放弃。
①写村志留下村落历史,可以告慰祖宗;②百家落生生不息的传承值得记录下来让后人铭记;③百家落风景幽美,生态良好,是一块风水宝地,值得写入村志,提醒后人代代守护;④写村志是老于闯在贫乏乡村生活里的精神寄托,值得坚持。
示例二:
我认为应该放弃。
①百家落偏僻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最终会消亡,村志存在的意义不大;②大部分人离开,村人并不关心村志的撰写,村志难以传承下来;③老于闯年岁已高,精力不足,靠一己之力难以完成村志;④放弃写村志,老人家的晚年生活或许会更轻松自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
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
25日12版,有删改)
材料二: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
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
目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
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
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18.77%,由语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5.6%,没有配备书法教师的占28.45%。
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
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冯善亮、周凤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节选)》,2015年1月)
材料三:
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
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
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
据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所中小学抽样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
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
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
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
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
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
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
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艺术报》2017年03月06日7版,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则材料都发表在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之后,三者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方针和政策,并及时献言献策。
B.材料二和材料三显示,专职教师在书法教师中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最突出的问题。
C.“如何加强书法教育”,材料一和材料二重视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作用,材料三更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监督。
D.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
B项材料二显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都缺乏;C项材料二未提到“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材料三不仅“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监督”,也提出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作用;D项“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无中生有。
【答案】 A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合理的一项是(3分)(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迫在眉睫,亟须获得社会高度重视。
B.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书法教育现状,但客观性略为欠缺。
C.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客观;材料三专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
D.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A项“迫在眉睫”于文无据;B项没有调查数据,不能证明“客观性略为欠缺”;D项没有显示“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
【答案】 C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
首先立足文本,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书法教师地位,提高学科地位,寻求社会支持。
【答案】 ①加强师资培训。
加强师范生书写技能训练,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
②提高书法教师地位。
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书法专职教师“入职名额编制”。
③提高地位。
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加大奖励力度。
④寻求社会支持。
与书法团体合作,聘请并培训有专长的人员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从信,字思齐,亳州永城人。
恭谨强力,心计精敏。
太宗在晋邸,令典财用,王宫事无大小悉委焉。
累官右知客押衙。
开宝三年秋,三司言:
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
太祖大怒,责之曰:
“罔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三司使楚昭辅惧,诣太宗求宽释。
太宗既许,召从信问之,对曰:
“从信尝游楚、泗,知粮运之患。
良以舟人之食,日历郡县勘给,是以凝滞。
若自发舟计日往复并支。
可以责其程限。
又楚、泗运米于舟,至京复辇入仓,宜宿备运卒,令即时出纳,如此,每运可减数十日。
楚、泗至京千里,旧八十日一运,一岁三运。
若去淹留之虚日,则岁可增一运焉。
今三司欲籍民舟,若不许,则无以责办,许之,则冬中京师薪炭殆绝矣。
不若暮舟之坚者漕粮,其损败者任载薪炭,则公私倶济。
今市米腾贵,官价斗钱七十,贾者失利,无敢致于京师,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
若听民自便,即四方奔凑,米多而价自贱矣。
”太宗明日具奏,太祖可之,其事果集焉。
太宗即位,迁东上阁门使,充枢密都承旨。
会八作副使綦廷珪,因疾假满不落籍,愈日不朝参,即入班中,宣徽使潘美、王仁赡并坐夺奉一季,从信与阁门使商凤责授闲厩使、阁门祗候,余抵罪有差。
太平兴国三年,改左卫将军,复为枢密都承旨。
七年,坐秦王廷美事,以本官罢。
明年,分使三部,以从信为度支使,赐第于浚仪宝积坊。
九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尉。
(节选自《宋史·陈从信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B.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C.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D.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
注意虚词“乎”,发语词“苟”,结合句意断句。
句意:
国家没有九年的储蓄就叫不足,你平时不计算而使仓库的储粮将近用完,才请求分驻各地的军队搜刮民船来运粮,这可以匆忙送来吗?
如今设你个三司使有何用?
假使粮食有所欠缺,定判你的罪来向大家谢罪。
【答案】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又称“表字”,按照礼制,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取字。
B.太宗、太祖属庙号,庙号与谥号不同,专用于对先代帝王的褒扬。
C.漕运,指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水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公仓。
D.罢,指免去、解除官职,同是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废、黜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庙号也有褒贬之分。
【答案】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从信善于理财,深得信任。
宋太宗赵光义将朝廷中的财务费用交由陈从信主管,宫中大小事务全都委托给他办理。
B.陈从信精明能干,为国解忧。
他周密核算运粮船只往返时间,建议由每年三运增至四运,解决了京城仓储不足的问题。
C.陈从信体察民情,忧民疾苦。
京城米价日益上涨,百姓将要饿死之时,他建议放开米价让百姓自由买卖,问题得以解决。
D.陈从信恭敬谨慎,颇受重用。
他虽历经仕途挫折,但仍得起复,历任东上阁门使、枢密都承旨等,死后还被追封为太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此事发生在赵光义还是晋王时期,让陈从信主管的只是晋王府事务。
【答案】 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良以舟人之食,日历郡县勘给,是以凝滞。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 综合检测卷 Word版含答案 新人 教版高一 语文 必修 课时 作业 综合 检测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