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教案讲义.docx
- 文档编号:6101463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38.83KB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docx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概论教案讲义.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
《哲学概论》讲义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哲学概论》
学时学分:
72学时。
4学分。
开课对象:
哲学专业本科学生。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的与任务:
哲学概论是哲学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这门课程以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课程,在大学四年级开设。
哲学专业在本课程之前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列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中国哲学系列课程(包括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原著、中国近现代哲学等),西方哲学系列课程(包括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原著、现代西方哲学等)。
这些课程都是哲学的具体形态。
此外,在此之前,还开设了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等课程,这些都是哲学门类下属的课程。
在这个基础上,学生需要掌握和更深入地理解什么是哲学,也就是理解一般意义上的哲学。
本课程就是研究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哲学基本含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哲学的思维方式与常识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区别、哲学发展历史上的主要流派、哲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哲学观。
学时分配:
课堂授课27学时;讨论7学时;辅导2学时。
课堂授课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讲授、解答学生的问题等内容。
课堂讨论由教师事先命题,并指定学生准备,在下次课堂上由被指定的学生作主发言,其他学生发问,学生之间辩论,最后由教师总结。
辅导答疑由学生事先准备问题,由教师作出解答。
作业与考核方式:
作业:
本课程需要完成两份作业。
第一份作业2000字,是课堂讨论的问题。
第二份作业3000字,在教师命题的范围内选择。
考核方式:
以提问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闭卷考试成绩为依据。
成绩计算:
平时占10%,以出勤情况和讨论发言结合计入成绩,以百分制折合为10分计算;期中占30%,以作业经课堂讨论后修改的其中论文为依据记入成绩,以百分制折合为30分计算;期末占60%,以第二个作业的水平和质量为依据。
总成绩为三部分成绩之和。
课程教材:
孙正聿著:
《简明哲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由于本课程在各个高等学校哲学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这本教材是目前水平最高的教材,也是各个大学哲学专业通行的教材。
参考书目:
张世英著:
《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本书是著名西方哲学史专家在多年研究西方哲学史的基础撰写而成,对与研究一般意义上的哲学也很有参考价值。
其他研究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的书没有超出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和本参考书的。
第一章哲学的自我理解
教学要求:
深入掌握哲学概念的含义以及哲学与社会和实践的关系。
课时安排:
2学时。
重点:
什么是哲学。
难点:
哲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思考题:
1.如何智慧与爱智慧之间的关系?
2.如何理解哲学史上各种哲学观?
3.如何理解黑格尔对哲学的比喻?
4.哲学与人类存在的关系?
5.哲学与人类实践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进入哲学的思考
一、“爱智”的哲学
1.智慧与爱智
(1)智慧
智慧是人的精神活动。
包括理性的和非理性的。
人的全部精神活动都是智慧。
(2)智慧所创造世界
人的精神世界,包括常识、神话、艺术、伦理、宗教、科学、哲学及相应的世界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的。
(3)哲学是爱智
哲学是一种智慧,更是对待智慧的一种态度。
即爱智。
爱智是对智慧的追问和追求,是把智慧作为反思的对象。
2.爱智的大智慧
(1)哲学是大智慧
哲学是回答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相比之下有小智慧。
(2)哲学历史本身的看法
中国哲学、西方传统哲学、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3)使人成为人
哲学是使人作为人并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哲学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智慧。
(4)哲学智慧的特点
哲学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
3.智慧的激情
(1)抑制不住的渴望
激情决定哲学的主题。
(2)探索宇宙奥秘的渴望
(3)探究历史谜底的渴望
(4)求索人生意义的奥秘
二、对“自明性”的分析
研究哲学是每个健全人具有的能力。
1.熟知与真知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2)语言、符号、文化、意义
(3)真善美
(4)全球问题
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从而变革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2.名称与概念
熟知是对世界的名称式的把握,真知是对世界的概念式的把握。
(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2)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4)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5)真善美的关系
(6)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7)人与世界的关系
3.有知与无知
(1)对有知的批判性反思
(2)哲学不是死板的公式
(3)读书的三个境界
三、品味黑格尔的比喻
(1)庙里的神
哲学是普遍理性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
(2)厮杀的战场
哲学史是哲学家相互批判的历史。
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
(3)花蕾、花朵和果实
花蕾——花朵——果实。
否定过程。
(4)米涅瓦的猫头鹰
哲学是一种反思;哲学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
(5)消化与生理学
思维与逻辑学;逻辑学使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思维运动的逻辑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6)同一句格言
哲学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活体验。
(7)动物听音乐
形成哲学智慧的艰难。
第二节拓宽哲学视野
一、“普遍规律说”
具有深刻的人类思维的根基;既有深切的人类实践根基。
其一,脱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探讨普遍规律;其二,只是从哲学与科学的二元关系理解哲学。
二、“认识论”
古代本体论,近代认识论,现代语言哲学。
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的统一。
三、“语言分析说”
人类必须用语言去理解和表达自己的认识及其所表达的世界。
四、“存在意义说”
哲学的使命是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
五、“精神境界说”
中国哲学弘扬人生境界说。
六、“文化批判说”
哲学以理论的方式集中地表现了人类理性的批判本性。
七、“文化样式说”
哲学是思想共和国的普通公民。
八、“实践论说”
马克思的哲学观。
第三节面向生活之思
哲学观是以各自独特的理解去阐释哲学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特殊价值,并从而说明哲学存在的根据和哲学发展的动力。
一种哲学观具有怎样的深层的合理性与广泛的解释力,就在于何种程度上把握到如的生存方式,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把握到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一、哲学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
1.生存与生活
两者都是生命的存在方式。
全部在于:
生存是一种本能地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生活是一种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
2.意义的世界和无意义的世界
动物的生存方式就是它的生命活动,因此只能形成生存世界,没有意义的世界。
人则把自己的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人的世界是人自己所创造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
因此,人既按照客观规律的去创造世界,又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创造世界。
3.动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
动物按照自身固有的尺度去生存。
人则可以以任何物种的尺度,也可以以自己固有的尺度去生活。
动物只是一代一代复制自己,人的生活世界是有意义的世界,所以,人有历史。
4.自在与自为
人类既是一种自然存在,又是一种自觉的存在,既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又是一种自为的存在。
因为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
5.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类存在的矛盾性,根源于人类自身的特殊的生存方式。
因为人类的存在方式是自己创造自己的生活。
6.我与自然的矛盾
人类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并追求一个真善美的世界。
7.意义与价值
人类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意义,创造价值,去实现自由——意义和价值的统一。
8.理想与现实
人类总是处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
现实规范着理想,理想引导着现实。
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美好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则比人类已经获得的全部成果还重要,因为只有理想才能引导人类为使自己崇高起来而斗争。
哲学的思考就是如此。
二、哲学与人类存在的实践性
人类存在的矛盾性,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存在的实践性。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哲学的生活基础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
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性在于:
1.实践主体的自然性与超自然性
人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又是超自然的存在物。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人的自然性的超自然性是统一的。
2.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3.实践活动的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
人要按照物的尺度规范自己的行为。
4.实践活动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
在实践中,人实现了改造自然与改造自身的统一。
5.实践活动是现实性与理想性
正是这种矛盾性构成了思想自我反思的思想基础。
6.实践活动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所蕴涵的理想性是一种无限的指向性。
三、人类把握世界的哲学方式
人类创造性的生活活动,是在实践基础上,以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实现的。
1.神话
神话方式是一种幻化的方式,是对人和世界的双重的幻化。
它既以宇宙事件来看待人的行为,又以人的行为解释宇宙事件,从而构成了神话意义的世界。
神话表现了人对生命意义的寻求。
在神话的意义世界中,生命活动具有了宇宙事件的意义,生命的消失具有了灵魂转移的再生意义。
2.宗教
宗教以神圣的形象使人的存在获得了神圣的意义。
3.艺术
艺术是为人类展现了一个审美的世界,一个表现人的感情深度的世界,一个深化了日的感觉和体验的世界。
在艺术世界中,人的情感体验本身获得了自足的意义。
4.科学
5.哲学
哲学是意义的普照光。
哲学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最高形式。
第二章哲学的思维方式
第一节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通常理解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元论
4.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形态
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二、探索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不是关于整个世界的学说,也不是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
(注意:
世界观、认识论、逻辑学的统一)
近代这些的认识论转向就是从人的认识出发去反省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等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的再抽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本源问题,是一个时间先在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逻辑先在问题。
存在包括物质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
(如果把思维与存在作为一对范畴理解,精神的存在是否为存在)
思维不仅指意识的对象,而且也指意识的形式;不仅指对象意识,而且也指自我意识。
3.不能把辩证法排除在外
必须把辩证法同哲学基本问题统一起来,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去定义和解释辩证法的理论,真正揭示辩证法理论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
三、近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1.本体论哲学
离开思维对存在的关系,直接断言某种经验的或超经验的存在作为万物的本源,并以此说明经验世界和关于经验世界的知识。
2.认识论转向
明确意识到哲学基本问题,并把这个认识论问题作为哲学的根本问题。
(近代哲学意识到,凡是事物,都是我们的意识之内的事物)
3.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内容与形式
(1)意识外的存在和意识内的存在。
从内容上考察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意识内容与意识形式。
从形式上考察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完全意义是认识论意义上实现的。
4.思想的客观性问题
近代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想的客观性问题,也就是人的思想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是反映论。
唯心主义认为思想的对象就是思想的内容(意识界的存在),思想通过自我认识而形成的思维规定,也就是思维对象的规定性。
四、现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1.实践转向
人的思维最本质的基础是人类自己的实践活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所蕴涵的全部矛盾关系都植根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历史演化和历史发展都展示在人类实践的历史中。
(人类的历史就是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历史)
2.语言转向
哲学家必须把语言作为研究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出发点。
人类只能用语言解释世界和自己的意识。
3.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在当代
(1)从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展开哲学基本问题
(2)从认识的结构、机制、功能上展开哲学基本问题
(3)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哲学基本问题
4.
第二节哲学的反思活动
一、反思的维度
1.反思
反思就是思维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或对象来思考。
思维与存在之间具有无限丰富的矛盾关系。
人类以常识、神话、宗教、艺术、伦理和科学等各种方式把握世界,从而构成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经验的、幻想的、直觉的、体悟的、审美的、逻辑的等等无限丰富的矛盾关系。
并以这些关系为自己的对象。
2.两种维度
(1)构成思想的维度
思维以人的认识活动和时间活动为中介二实现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纬度。
(2)反思思想的纬度
思想以自身为中介实现的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而予以反思的纬度。
3.两种维度的特点
(1)构成思想
以某种具体的方式去形成某种认知的、价值的、审美的关于存在的思想,并这种思想作为某种目的性的要求,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获得某种方式的现实性。
以世界作为对象,历史地构筑属人世界。
(2)反思思想
以人类把握世界的诸种方式及其全部成果作为反思的对象,去追问思维与存在统一的根据,实现人类思想在逻辑层次上的跃迁。
以思想为对象揭露思想的内在矛盾,为人类思想敞开自我批判的空间。
当然哲学本身也是构筑的思想。
4.前提
(1)科学等
都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作为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去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
(2)哲学
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进行反思,揭示这个不自觉的前提的矛盾性,从而实现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5.根源
哲学的反思根源于人类的实践本性。
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比如要对前提提出质疑。
哲学是人类最深层次的渴望与追求的理论表达。
哲学的价值在于更新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并引导人类现实地变革自己的生存状态的生活方式。
6.哲学家与其他专家
(1)其他专家可以超出的自己的研究范围探讨哲学问题
(2)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3)哲学作为知识形态,是以概念把握世界
二、反思的思维
1.思辨的思维
精神:
感觉和直观以感性事物为对象;想象以形象事物为对象;意志以目的为对象;思辨的思维以思维为对象。
表象的思维:
完全沉浸在物质材料中而不能独立存在。
形式推理:
脱离内容的思维。
哲学的思辨:
以思想为对象的反思。
2.哲学
哲学是概念性的认识,把概念作为再思想的对象。
不易把握。
三、反思的对象
1.思想和思想的对象
存在:
思想的对象包括:
物理世界、精神世界、语言文化世界。
2.反思与思想
反思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为对象,揭露其矛盾。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多样性决定了反思对象的多样性。
3.哲学的世袭领地的丧失
哲学把自然、社会、思维作为自己的对象的时候,越来越感到无家可归。
放弃了世袭领地感到四海为家。
古代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
思维科学的发展,使哲学被彻底驱逐出传统的领地。
4.哲学反思的对象是无限的
深度上和广度上都是如此。
反思的对象有被构成的思想、构成思想的活动、构成思想的方式。
四、反思的特性
1.超验性
其一,反思的超越经验的性质。
反思的直接对象是关于经验对象的思想。
其二,超越经验但不脱离经验。
即内涵逻辑。
2.批判性
哲学反思是对思想的否定性的思考,把思想作为问题予以追究和审讯的思考方式。
批判有两种形式:
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和物质形态的实践批判活动。
两种批判的关系。
哲学的批判不是一种思想代替另一思想,而是整个思想的逻辑层次的跃迁,是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终极关怀的变革。
3.综合性
哲学的综合性是对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的超越性综合。
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4.前提性
哲学的批判性是对思想前提的批判,而不是对思想内容的批判。
哲学批判的是构成思想的前提,是前提性批判。
第三节哲学的前提批判
一、反思的层次
1.反思的两个层次
一是思想对自己的思想内容的反思,这是普遍地存在于各种思想活动中的思想自我反思。
二是思想对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的反思,这是哲学层面的反思。
在科学发展史上,人们总是通过对科学思想的反思和批判来推进科学的发展。
这是科学思想的自我批判的过程,而不直接是哲学的反思。
2.科学思想反思的两个层次
新的科学理论必须包括:
一是它必须具有向上的兼容性,即能够对原有的科学理论作出更为合理的理论解释;二是它必须具有论域的超越性,即能够回答原有理论没有提出或解决的问题。
前者属于原由逻辑层次上的延伸,扩展和深化已有的科学思想;后者要求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是对科学思想的逻辑前提的批判和变革。
3.哲学的反思
科学思想的第二个层次的反思,属于哲学。
科学思想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所实现的对科学理论的逻辑前提的变革,以及由此产生的公理的转换,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整个生活方式。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科学的论域的超越需要哲学的思考。
4.其他思想形式
以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为对象的哲学反思,存在于一切思想形式中。
它以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价值尺度、审美标准、行为准则、终极关怀等形式而构成思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些隐含在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中,作为一种逻辑力量具有强制性。
因此,变革思想就要变革这个逻辑支撑点。
二、思想前提及其特性
人的任何思想都暗含着构成自己的前提。
对思想的前提批判,既是哲学反思的实质性内容,又是哲学反思的艰巨使命。
1.思想前提的隐匿性和强制性
2.思想前提的可选择性和可批判性
3.思想前提的普遍性
(1)任何思想都有构成其自身的根据
(2)思想的过程总是要遵循思维的规则和运用思维的方法
(3)思想的构成总要以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为前提
(4)最深层地表现为理论思维的前提
三、前提批判的方式和基础
1.哲学反思的根本特点
(1)揭示思想内容中的隐匿的前提
(2)以哲学的反思审视这个前提
2.语言转向
3.以人类生活为坚实基础
四、前提批判的历史发展
1.开始于对常识的批判
2.对科学的批判
3.对语言的批判
4.对实践的批判
五、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人类关于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自我意识
(2)时代水平的把握和解释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统一性原理
2.哲学理念
根植于人类的本性
第三章超越常识的哲学
第一节常识、科学和哲学
常识、科学、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基本方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并由此构成了人类的三个层次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
一、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
1.在主客体关系中的概念
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形式,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
人以概念的方式去认识人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又要以概念的方式规范自己的行为,还要以概念的方式去建构关于世界的规律性图景以及对世界的理想性、目的性要求。
概念是人在思想中构筑经验世界的方式,也是将思想中的世界世世代代传递下去的社会遗传方式。
人们从历史上承继下来的各种概念体系,直接地和深层地制约着和规范着人们的历史性创造活动、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
2.两个问题
其一,概念必须(和只能)在概念的特定框架中获得意义;其二,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概念具有不同的性质。
概念框架是指人们用以构筑思想中的经验世界并用以整理思想中的概念的方式。
概念框架分为:
常识性质、科学性质、哲学性质三个层次。
在不同的概念框架中,相同的名词有不同的意义,实际上不是相同的概念。
如“物质”。
二、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
概念框架的性质或层次不同,不仅决定着该层次中的所有概念的特定性质,而且决定着人们对人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
1.世界图景
世界图景是指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整体图景。
第一,世界图景是关于经验世界的图景,是现实的图景,而不是幻想或玄想的图景。
第二,关于经验世界的图景,不是自在的世界,而是在人的表象和思想中的图景,因而人的世界图景离不开建构它的概念框架。
注意:
不能把人的世界图景混同于自在世界,导致用常识的方式去理解哲学。
地心说是常识的世界图景,人心说是科学的世界图景。
2.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用以把握、描述、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概念框架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方式。
如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发散的思维方式。
对思维方式的解释中存在的两个问题:
其一,把思维方式当作与思维内容无关的纯粹思维形式,因此没有从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去区分不同性质的思维方式。
其二,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与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代替对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的思维方式的区分。
思维方式总体上区分为常识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哲学的思维方式。
当然,经验常识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现实生活基础,科学和哲学的概念框架是构成自觉形态的辩证法思维方式的重要前提。
3.价值规范
价值规范是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评价和价值践履等等的规范。
存在的两个问题:
其一,没有从常识的科学的、哲学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去看待价值规范;其二,用好与坏或进步和反动等区分方式,代替对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的价值规范的区分。
第二节人类生活的常识基础
一、常识与经验的世界图景
1.常识
常识就是普通、平常但又持久、经常起作用的知识。
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的经验的产物,是人类最实际水平上和最广泛的基础上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一般文化环境的适应。
常识是每个健全的正常人普遍认同的,人人都生活在经验中分享常识、重复常识、贡献常识。
在常识的概念框架中,人们的经验世界得到最广泛的相互理解,人们的思想感情得到普遍的相互沟通,人们的行为方式得到最普遍的相互协调,人们的内心世界得到最便捷的自我认同。
常识是人类把握世界和自我的最普遍性的基本方式。
常识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的经验性。
常识来源于经验,常识符合经验,常识适用于经验。
对经验的依附性是常识概念框架的实质。
因此,在常识概念框架中,概念总是依附于经验表象,围绕经验表象旋转。
常识的世界图景是以人们的经验的普遍性为中介的世界图景。
2.常识的世界图景的特点
首先,由共同的经验构成的常识的世界图景,具有显著的直观性或给予性。
“世界图景”以经验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为内容而给予经验主体,经验主体又以经验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为中介而直观“世界”的存在。
其次,由共同的经验构成的常识的世界图景,具有显著的凝固性或非批判性。
常识的世界图景以共同经验的历史性遗传为中介,而实现其世世代代的延续,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僵化的、凝固的世界图景,即永远是共同经验的世界图景。
常识概念依附于经验表象,概念只不过是表象经验的名称,因此常识的世界图景总是一个混沌的整体。
常识概念依附于经验表象,所以常识自身是非批判性的和非反思性的。
科学的世界图景不是以经验的普遍性为中介的世界图景,而是以概念的规定性为中介的世界图景。
因此它是概念化的、逻辑化的、精确化的世界图景。
科学还有自我批判和自我发展的特点。
二、常识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1.常识的思维方式
常识的思维方式形成于日常生活又适应于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
常识的世界图景就是由常识的思维方式所构成的世界图景。
通过对常识的提问方式和回答方式中隐含着一个思维公式:
要么P,要么Q。
这是日常生活的思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 概论 教案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