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 文档编号:6099159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66.57KB
秋季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秋季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季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沁县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答题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
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
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呵护乡村物质文化记忆的工作包含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
D.活化乡村记忆使之在新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C.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D.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黎明前夜
陈德鸿
大勇说,娘,回吧。
娘抓住大勇的右手说,到西风口寻找到你弟,就让他回家来。
一时走不脱,也让他寻机跑回来。
娘顿了顿,又说,你爹这一没,日子眼瞅就过不下去了。
大勇抽出手,揩了揩娘脸上的泪说,娘,我知道了。
外面冷,回吧!
娘蹒跚着回了屋,一会儿又跑出来,冲走远的大勇喊,路上千万当心,寻不到,就早点回家。
走到村外一片收割后的田野时,大勇停下来,在地头找到一个写着父亲名字的木橛,就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攥在手里,嘴里喃喃自语,小勇啊,咱家有地了,是政府分的,哥使不上力,你回来帮哥种吧!
第二天傍晚,大勇赶到西风口时,长长的队伍仍在不停地过着,土道旁,挤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
大勇挤进人群,看着队伍中一张张稍纵即逝的脸,犯起愁来,这可上哪儿找小勇啊!
听说兵是从昨天开始过的,小勇也不知过去了没有。
大勇想了想,也学旁人从队伍边拽出一个兵问,同,同志,我向你打听个人?
兵停住脚,叫啥名,是哪个部队的?
叫赵小勇,是,是3纵的。
不认识,兵摇摇头,3纵还没过来,你再等等吧。
大勇舒了口气,刚在离土道不远的一个土墙边坐下来,一个40多岁的男人便挤坐在他旁边。
大勇往边上挪了挪,男人又挤过来,说,兄弟,俺姓韩,刚才你和那个长官的话俺都听到了,俺儿子也是3纵的。
那敢情好。
大勇说,我是赵家堡的,你是哪的?
男人说,俺家在马家洼。
那地方我去过,有个牲口市。
大勇问,那边的地也分了?
分了,分了。
我这次找儿子,就是告诉他这件事。
这回家里有地了,俺再倒腾点牲口啥的,日子就更好了。
家里还有啥人,能忙过来?
大勇问。
家里还有个小的,不顶啥事。
他娘病在炕上好几年了。
男人说,俺一个人,多点辛苦就是了。
看着男人满足的笑意,大勇忽然想起来,前年在马家洼买骡子时,曾经和这个男人打过交道。
那时,大勇相中了一头骡子,这个男人要价15个大洋。
大勇磨了半天,男人死活不吐口。
眼瞅着太阳快落山了,一个年轻人突然把男人拉到一边,互相把手伸进对方的袖子里……大勇急了,拽过男人说,15个大洋,这骡子我要了。
到家没几天,大勇发现这骡子走路爱往右边去,找来八爷一看,说是骡子左眼受过伤。
听大勇讲了买骡子时的情况,八爷说,你这是让人唬了,那是爷俩,专好下扣子。
见大勇不吭声,男人说,我儿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功呢!
大勇愣了愣,问,你这次来,是想把儿子叫回家去帮你?
男人撇了撇嘴说,那哪行啊,俺就是想儿子,让他对家里放心,告诉他在部队好好干,全国都解放了再回来。
大勇尴尬地笑了笑,不吭声了。
半夜时,许多汽车和马拉的炮车驶过之后,又开始过起长长的队伍。
男人问了几个兵,高兴地对大勇说,这是3纵的,咱俩精神点,互相帮衬着打听。
天快亮时,男人找到大勇说,兄弟,你慢慢打听着,我,我回家了。
咋?
大勇一边盯着队伍,一边问。
俺儿,俺儿他没了。
男人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
大勇不知怎样安慰男人,只是用右手轻轻拍着男人的肩膀。
过了好久,男人站起来,擦了擦脸上的泪,踉踉跄跄边走边说,兄弟,管咋,俺儿这是光荣,没给俺韩家丢脸。
走了几步,男人又折回来,对大勇说,兄弟,那事对不住了。
等回去,俺给你寻头好的送家去,换回那头痛骡子……
男人的身影在黑暗中消失了很长时间,大勇才回过神了,泪水早已湿了眼睛。
快中午时,大勇终于看到了扛着机枪的小勇。
小勇吃惊地摇着大勇的右手问,哥,你的左手呢?
大勇含糊着说,我这只右手也啥都能干,不耽误事儿。
小勇问,爹娘都好吗?
都好,都好,地也分了,咱家分了20多亩呢。
大勇说,爹妈特意让我来告诉你,家里不用你操心,在部队上好好干,不解放全国不许回家。
大勇往家走时,觉得自己的脚步比来时坚定了许多,也踏实了许多。
1950年4月,赵小勇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光荣牺牲。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精心设置主场景,安排大勇与韩姓男子在西风口寻找亲人巧遇,巧妙地绾结了两个
家庭的故事,使情节更集中、更有戏剧性。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多次写大勇使用右手,暗示他在战争中受伤导致残疾,独自承担家庭生活有困难,使大勇寻找弟弟回家情节更符合生活逻辑。
C.大勇目睹曾下套坑自己的韩姓男子的变化,听完他对儿子的夸奖和期盼,大勇的“尴尬一笑和不吭声”表明他的情感是复杂的。
D.大勇受到身边人物支持革命的精神感染,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被唤醒,克服了小农意识的局限性,毅然决然鼓励弟弟留在部队。
5.小说以“黎明前夜”为标题,有何寓意?
请简要分析。
(4分)
6.小说以赵小勇光荣牺牲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
文化旅游1.0时代主要依托的是老祖宗留下的资源,文物发掘、遗迹保护、古建修复、文化恢复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开发形式。
文化旅游2.0时代不以有限资源而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无中生有、变废为宝”是主要特征,文旅产业的智造业属性得以彰显,不断迭代成为必然的选择,“永远建不完的迪士尼”即是文化旅游2.0的典型代表。
值得高兴的是,国内一些优秀的文旅企业,如无锡灵山、华强方特、宋城演艺、华夏文旅等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创意和科技为驱动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文化旅游2.0时代的先行者。
可以说,未来,谁拥有了创意和科技创新能力,谁就是文化旅游2.0时代的赢家。
(摘编自肖建勇《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17》)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2016-2022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材料三:
大众旅游的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不都期望以旅游来“阅读”中国文化这部恢弘的历史长卷。
所以,在依据资源本身的文化类型进行产品组合时,应考虑到资源的功能性转换,使整个线路切合场景活动特点和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否则就可能脱离市场。
毫无疑问。
文化旅游产品应该具备相应的主题。
主题越鲜明,越典型集中,越富层次感,就越有利于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文化旅游是一段时间有限、场景集中的经历与体验。
旅游者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文化旅游的体验和感知,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就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去展现文化,才算是选位得当。
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观赏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介入和文化参与活动。
崇尚参与和亲身感受是现代旅游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亲自参与的机会的有效措施,以便旅游者进入体验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角色当中。
(摘编自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
材料四:
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以感知异域文化特色、体验异域文化氛围为目的的个性化旅游正在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旅游目的也从单一的观光活动向更富于知识性的文化旅游转变。
因此,选择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要结合区域特色、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以及业态的发展趋势,开发出特点鲜明且具有体验性、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
但是,由于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多城市开始竞相开展文化旅游,这其中出现了效仿现象,更有甚者,为了文化旅游利益而争夺历史文化发源地。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让历史文化遗产沦为金钱的附庸,那文化旅游也就失去了意义,更无特色可言。
(摘编自桑彬彬、黄敏《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持续增强,有大众旅游兴起和全域旅游加速发展助力的因素,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
B.从2015年旅游主题类型选择来看,50.7%的中国在线自由行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以21~40岁中青年群体为主。
C.文化旅游产品必须用典型、形象、通俗、有趣的形式去展现文化,使旅游资源的文化类型符合大众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否则就会脱离市场。
D.文化旅游产品越能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设计和展示,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也就越能切合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依靠传统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并非新型旅游业态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未来的文旅产业更彰显其智造业的属性。
B.文化旅游崇尚文化参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有必要进行研究,为旅游者提供亲身感受和参与的机会。
C.因为大众旅游的兴起和全域旅游加速发展,所以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内容的文化性需求提高了,旅游目的开始转变。
D.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历史文化遗产,不能以赚取金钱为唯一目的,否则,文化旅游就失去了意义和特色。
9.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解决中国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
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
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
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
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
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
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象甚夥③。
世兵,逃乱在多此焉。
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
望之窅④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
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
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⑤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
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
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
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
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
如是,仅里所。
既会,有泣者,恚⑥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
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
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
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
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尝疑许事未必有。
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
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⑦,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⑧。
其为戒,讵⑨止殁身不可忘!
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
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
前朝。
②劣:
仅仅,才。
③夥:
huǒ多④窅:
yăo深远幽深⑤磐折:
弯腰。
⑥恚:
huì恨、怒⑦较然:
明显的样子。
⑧吊:
悲伤。
⑨讵:
jù岂、怎
10.下列四组中,对文中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
B.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
C.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
D.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是(3分)
A.释家即佛家,在家修佛的人叫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说明他受佛家思想的影响。
B.韩文公在文中指的是韩愈,“文”是他的谥号,谥号是帝王大臣死后得到的称谓评价。
C.延祐是元朝年号,年号一般由皇帝发起,秦始皇登位后,首先开始使用。
D.丁巳是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由十大天干十二地支配合组成,六十年为一甲子。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那一个叫龙洞。
B.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C.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
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
(5分)
(2)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结合句意手法,加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在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整天思考不如片刻的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师说》中,韩愈认为存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
(4)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阅读有些像搏斗。
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
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
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得以发散。
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
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
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
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我们在较量中丰富了自己,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
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同享美味;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
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
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
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
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
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抚慰,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B.你如果不听,他就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C.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D.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们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B.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
C.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
D.虽然他们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千方百计潜移默化顶礼膜拜窃窃私语
B.处心积虑耳濡目染奉若神明窃窃私语
C.千方百计耳濡目染顶礼膜拜窃窃私议
D.处心积虑潜移默化奉若神明窃窃私议
20.请仿照食指《相信未来》诗歌中第一小节,另写一节,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内容健康向上。
(加点字不改动)(5分)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
相信未来。
21.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金庸先生创作武侠小说情况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6分)
作品名称
创作时间
作品历史朝代背景
《书剑恩仇录》(长篇)
1955年
清朝乾隆年间
《碧血剑》(长篇)
1956年
明末清初
《射雕英雄传》(长篇)
1957年-1959年
南宋(蒙元)
《雪山飞狐》(长篇)
1959年
清朝乾隆年间
《神雕侠侣》(长篇)
1959年-1961年
南宋(蒙元)
《飞狐外传》(长篇)
1960年-1961年
清朝乾隆年间
《白马啸西风》(中篇)
1961年
无明确朝代背景
《倚天屠龙记》(长篇)
1961年
元朝末年
《鸳鸯刀》(中篇)
1961年
清朝
《连城诀》(长篇)
1963年
无明确朝代背景
《天龙八部》(长篇)
1963年-1966年
北宋(辽国)
《侠客行》(长篇)
1965年
无明确朝代背景
《笑傲江湖》(长篇)
1967年
无明确朝代背景
《越女剑》(短篇)
1970年
春秋吴越
《鹿鼎记》(长篇)
1969年-1972年
清朝康熙年间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
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沁县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答案
1.D2.B3.C4.B7.C8.C10.B11.C12.B14.B17.C18.B19.A
(以上共十三个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答案】D解析:
A项表述过于绝对;B项“必须完好保存”错误;C项不属于物质文化记忆。
2.【答案】B解析:
“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误,原文没有这方面的信息。
3.【答案】C解析:
“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有变化”错误。
4.B战争中受伤,原文中没有依据。
5.
(1)暗示了人民军队浴血奋战,即将赢得全国大解放的时代背景。
(2分)
(2)意味着翻身做主人拥有土地的农民,思想觉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2分)
6.
(1)呼应开头,交代人物归宿,结构更完整,更有张力。
(2)强调了革命胜利需要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深化了作品主题。
(3)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强化了悲剧之美。
(每点2分)
7.C上下文信息强加关系,原文是可能脱离市场。
8.C强加因果。
9.途径:
①结合区域特色,使文化旅游产品具备相应主题,杜绝效仿,避免重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秋季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中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