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题型古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
- 文档编号:6089098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2.87KB
最新新题型古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
《最新新题型古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新题型古诗词鉴赏教师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新题型古诗词鉴赏教师版
古诗鉴赏绝妙好题汇编(教师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11分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 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 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 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 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
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
生卒年不详。
手痕:
在今山西灵台。
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
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
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
“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
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15.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
是如何表现的?
(6分)
【答案与解析】
14.ABC(A项2分,B项2分,C项3分。
)(A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
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
情感分析不全面。
B项对比分析不严密。
C项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归,一个魂不返 )
15.⑴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
(2分)⑵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
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手法答对两种即可得4分)
在这首诗里,诗人对崇徽公主不仅是怜其远嫁,哀其不幸,而且从政治上指明产生这个悲剧的原因。
这就使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
诗从对比开始。
诗人的眼前出现了当年崇徽公主远嫁时的凄凉清景。
“啁啾”是形容鸟的细碎鸣叫声,白居易《燕》诗: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作者在这里倾注了自己对她的怜惜同情。
“青家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在感情上更进一层,同时,诗人的思绪也回到了现实。
“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
诗人在这里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而用了一个“魂”字,则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同时也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形象,她满眼含着哀怨的泪水在“翠崖遗迹”之间飘荡。
青草年年绿,此恨绵绵无绝期。
接下来作者奇峰突起,发出议论: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诗人发自肺腑地提问:
自古以来,有几个肉食者能为国家的富强而出谋划策?
又有多少美丽可爱的女子遭受远嫁的厄运,成为对外执行妥协政策的牺牲品?
“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诗人寓于这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
此联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文公语录》推崇此联道:
“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对于这样的盛誉,它当之无愧。
末联,作者笔锋一转,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而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
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从怜惜、愤慨直至无可奈何的叹息,在时间上,则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期,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而边境却军备废弛,受到东北部契丹和西北部西夏的不断侵扰。
尽管欧阳修等少数大臣主张选将练兵,巩固边防,可是宋朝还是苟且偷安,忍辱求和。
诗人为国家蒙受的耻辱而感到羞愧、愤慨,但又对此无能为力。
在这痛苦的心情中,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这样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
15.
(1)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
(2分)
(2)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
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手法答对两种即可得4分)
二、古诗词鉴赏(11分)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 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8.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最恰当的项( )( )(5分)
A.“旗梢不动晚波平”,和范仲淹《岳阳楼记》: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都是写俯视洞庭湖之景。
B.”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C.“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
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
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
旗梢,即旗旓。
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运用了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
9.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6 分)
【答案与解析】 8.CD
9.
(1)动静结合。
“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
(2)比喻、对比。
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3)想象。
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3、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 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 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 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谢玄晖:
名谢眺,南齐著名诗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脁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
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15.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什么?
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分)
【答案与解析】
14. B、E(5分)(解析:
B、"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
E、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
15.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人世混浊,知音难遇(或"古来相接眼中稀")。
(2分)李白"长忆"谢眺,含蓄点出"我"与谢朓精神"相接",(2分)抒发了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的感慨。
(2分)(意对即可)
四、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蓦山溪 汪莘①
金风玉露, 洗出乾坤体。
乘兴到前村, 见一片、 清溪无底。
竹篱茅舍, 鸡犬两三家, 寻渔父②, 问湘灵③, 拄杖斜阳里。
青春误我, 白发今如此。
幸自识方壶, 有个人、 神通游戏。
涧边野鹤, 岩上忽孤云, 倾浊酒, 对黄花, 又似东篱子。
【注】①汪莘:
南宋人。
布衣,隐居黄山。
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
徐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
②渔父:
屈原《渔父》中的形象。
③湘灵:
湘水之神。
14.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金风玉露”指秋天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人世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
B.“渔父”作为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诗中,成为隐逸情感的载体。
C.“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将个人情感融入对鹤的描写之中,突出了鹤的沉稳和意气风发。
D.词的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上片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下片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典故。
15.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矛盾的心理,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7分)
【答案与解析】
14. C(“沉稳和意气风发”错,“沉稳”与“岩上忽孤云”不符,“意气风发”与词的整体格调不符)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既向往自由自在无为的田园生活,又感叹自己的青春已去,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矛盾心理。
(3分)词人在金秋时节乘兴徜徉于蓦山溪水边,陶醉于竹篱茅舍、鸡犬相鸣的乡野之间,满足于清静无为、远离世俗的高洁之中,(2分)然而,在这大好秋光之中,词人却又感到了自己美好年华的逝去,徒生白发,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突生孤独愁绪。
(2分)
五、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② (元)萨都剌
明月丽长空, 水净秋宵永。
悄无踪、 乌鹊南飞, 但见孤鸿影。
自离边塞路, 偏耐江波静。
西风鸣、 宿梦魂单, 霜落蒹葭冷。
注:
①苏轼初到黄州贬所所作。
②萨都剌被贬官南行途中所作。
1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两首词篇章结构上相似,都是上片在写环境、氛围、时间的基础上引出见孤雁之事,下片集中写孤雁。
B.两篇写作背景有相似之处,都是借孤雁抒写主人公孤寂、幽冷的情感,所写孤雁都是人格化的存在。
C.苏词“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与萨词“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孤鸿影”出现的情境相似,作用相同。
D.苏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出前途未卜的忧惧;萨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高洁孤傲。
14.两首词在意境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与解析】
13.选CD。
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的能力,涉及到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等具体内容。
要理解诗词大意,从各方面吃透诗歌。
注意诗歌五读:
读标题、读作者、读正文、读注释。
读题目。
这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关键是平时要精读诗歌。
C项中,苏词“孤鸿影”出现的情境是“缺月挂疏桐”的夜晚,是幽僻冷寂的环境;萨词“孤鸿影”出现的情境是“明月丽长空”的夜晚,是空阔高远的长空;具体意境不同。
作用可以认为相同,都是与抒情主人公的孤单寂寞相呼应。
D项涉及到诗歌内容的具体解读,苏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高洁孤傲;萨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出前途未卜的忧惧。
14.苏祠:
夜月残缺、梧桐稀疏、树枝寒冷、沙洲寂寞荒冷,营造了幽僻冷寂的境界。
(3分,内容分析2分,点出境界特点1分)萨词明月在天,夜空清丽,江水澄净,秋风呜呜,白霜漫天,蒹葭凄冷,营造了空阔凄清的境界。
(3分,内容分析2分,点出境界特点1分)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和比较阅读的能力。
分析诗歌意境,在点出主要意象的基础上(先描述画面也可以)概括出意境特点,可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苍凉寂寥等。
六、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岑参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
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 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 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 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 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 向月胡笳谁喜闻?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开始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相结合,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
B.中间四句,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出了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C.“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颜真卿走后对诗人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一致。
D.最后一句以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
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壮的气氛。
15.这首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7分)
【答案与解析】
14.C(是诗人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
15《白雪歌》描绘了西北边塞奇异的风光,流露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表现出戍边将士及诗人蔑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3分)
《胡笳》以胡笳声音的悲苦来刻画边关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从对悲壮的胡笳声的描写中,表现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七、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公安县怀古①杜甫
野旷吕蒙营, 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 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 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 长啸一含情。
注:
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
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
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
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
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11.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与解析】
10.选D给2分,选C给3分,选A、B、E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A.“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
B.“用笔着力表现”的不应该是“山野”与“江水”,而应该是“营”与“城”。
E.“次写想象之景”有误,应为“眼前时景”。
)
11.①相同点:
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
(2分)②不同点:
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
(1分)《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1分)《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
(2分)(意思对即可)
八、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11分)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
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
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
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 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15.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6分)
【答案与解析】
14.BD(选B给3分,选D给2分。
B项,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应该是“功业未就”;D项,颔联是叙事和抒情。
)
15.①忧国之情:
“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②对诸弟的思念:
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
③漂泊之悲:
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
(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11分)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⑴, 八月萧关道⑵。
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⑶, 皆共沙尘老⑷。
不学游侠儿⑸, 矜夸紫骝好⑹。
【注释】⑴空桑林:
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⑵萧关:
宁夏古关塞名。
⑶幽并:
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⑷共:
作“向”。
⑸游侠儿:
都市游侠少年。
⑹矜:
自夸。
紫骝:
紫红色的骏马。
8.下面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B“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C“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意思是劝告游侠儿不要只知道自恃勇武,炫耀紫骝,耀武扬威地游荡,而应该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D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
9.说说“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中“寒”的妙处。
(2分)诗人写“幽并客”与“游侠儿”这两种不同的人,用意何在?
(6分)
【答案与解析】 8、C
9、一个“寒”字,寒冷,突出了边塞的天气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
(2分)
构成对比(1分),作者对保家卫国、献身沙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的讴歌(1分),对只知游荡街市炫耀自夸的“游侠儿”的批评讽刺(1分),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比(1分),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险,以身许国的崇高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2分) 构成对比(1分),作者对保家卫国、献身沙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的惋惜(1分),对只知游荡街市炫耀自夸的“游侠儿”的批评讽刺(1分),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比(1分),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2分)。
十、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 梦游处、 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 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 漏声断、 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 鬓虽残, 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4.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E.“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15.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7分)
【答案与解析】
14.答案DE。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第一题的赏析D项中的“断”是“滴断”的意思。
E项“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
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15.相同点:
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2分)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2分)
不同点:
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但最终突出表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2分)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且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1分)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菩萨蛮
(唐)温庭筠
宝函①钿雀②金鸂鶒③, 沉香阁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 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
芳草江南岸④。
鸾镜⑤与花枝, 此情谁得知?
[注释]①宝函:
华美的梳妆盒。
②钿雀:
雀饰的金钗。
③鸂(xī)鶒(chi):
水鸟名,又称紫鸳鸯。
这里是金钗上的装饰。
④芳草江南岸:
化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升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⑤鸾(lun)镜:
背上镌刻有鸾凤图案的妆镜。
1.下面对这首晚唐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宝函钿雀金鸂鶒”触物生情,女子看到金钗上成双成对的“鸂鶒”时内心充满了一丝喜悦,表现了她内心与之相似的愿望。
B.“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虚实结合,由眼前回忆当年春雨潇潇时和情人驿桥边依依惜别的情景。
C.“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两句实写窗外春景之繁盛、游子无信,反衬内心之思念愁苦之情。
D.“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中“枝”与“知”谐音双关,女子感慨自己的相思之情无人理解,只有妆镜与花枝知道。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情感流程。
(6分)
【答案与解析】
1.选AC。
本题考查诗词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宝函钿雀金鸂鶒”,写女子晨起梳妆,她看到成双成对的“金鸂鶒”,与自己眼前的孤单寂寞恰好相反并形成对比反衬,内心应充满了悲愁苦闷。
所以A错。
同时结合下文,本词主要表现了女子的相思苦闷,“喜悦”与全词格调不合。
C项亦实亦虚,暗用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青青”的典故,写爱人远出不归,音问断绝。
解答本题,既要熟悉诗歌鉴赏必须掌握的各种手法,又能结合诗词内容作恰当的分析。
2.女子晨起化妆,饰物上成双的鸳鸯触起她内心的伤感孤独(1分);于是移目向外,试图排遣,沉香阁外吴山青翠碧绿(1分);杨柳又轻细如丝,使她回想起当年春雨潇潇时和情人驿桥边依依惜别的情景,女子沉浸在回忆的悲伤中(2分);眼前芳草茂盛萋萋,而远去之人无音讯到画楼,女子由回忆回到现实,内心有着春归人不归的隐痛和更加强烈的孤独(2分)。
无限自伤自怜之情使她窥镜自照,感叹自己的心事鸾镜和花都懂得,自己的心事有谁能知道呢?
伤感自己如花的青春在无尽的等待中渐渐逝去(2分,这是全词的高潮,注意。
老师可酌情对点给分,满分6分即可)
本题考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本词中的艺术形象即女子,她内心的情感变化即词的情感流程。
所以关键是细读诗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题型 古诗词 鉴赏 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