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建筑地理文化元素.docx
- 文档编号:6084361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85KB
贵州建筑地理文化元素.docx
《贵州建筑地理文化元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建筑地理文化元素.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建筑地理文化元素
2.1贵州地域及地理环境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做支撑的省份,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全省土地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河流顺势分流。
西部海拔1500—2800米,中部1000米左右,平均海拔1000余米左右,距最近的海岸线1000余里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
2.1.1贵州地域环境
贵州地处西南中部,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在国内处于“不边不内”的地域位置。
也即是说贵州既不是边疆,不以毗领我国的域外接壤,也不属内地。
由于地域环境的因素,贵州受内地主流文化和毗领我国的域外文化影响均较少,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在这种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地域内的生活,包括居住和建筑文化都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风格。
2.1.2贵州地理环境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其主峰娄山关高1444米。
中南部有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
东北部有武陵山,由湖广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
西部乌蒙山高耸,主峰韭菜坪海拔2900.6米。
韭菜坪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
贵州境内的大娄山为乌江和赤水河、綦江分水岭,苗岭为长江、珠江分水岭,武陵山为乌江、沅江分水岭,乌蒙山为牛栏江和乌江、北盘江分水岭。
域内河流多发源于中、西部,向南、北、东方向呈扇状放射,苗岭以北属长江流域,面积11.57万平方公里,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面积6.04万平方公里。
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共65条。
全省地理环境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高原山地占87%,丘陵占10%,盆地占3%,域内河流在体呈西部、中部河床下切严重,激流峡谷居多,北部、东部和南部河床开阔,水流相对平稳。
因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习俗,也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文化。
2.1.3贵州气候环境
贵州距最近的海岸线1000余里,处于大陆性气侯与海洋性气候的交界线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贵东部在全年湿润的东南季风区内,西部处于无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的东南季风区向干湿西南季风区的过渡地带。
由于地处低伟度、高海拔,离海洋较近,加上山脉纵横,河流交错,致使地形地势甚为复杂,从而形成了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但由于处于大陆性气侯与海洋性气候的交界线上,贵驯气侯总体呈现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状态。
贵州雨水充沛,光、热、水变化基本同步,多阴雨,少日照。
气候的地域和垂直性差异显著。
2.2贵州自然性地文符号
贵州地形参差多变,地质结构复杂,喀斯特地貌发育完整,形态类型齐全,分布范围广泛,西部地区尤其典型,北部则为丹霞地貌。
由于地质、地形的原因,使得贵州各地区的地文符号各具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地域性文化形成与地形、地物造成的交通以及信息交流密切相关。
所以一个区域文化的形成往往也与地域文化相吻合,且一个地域内文化的形成受到地域内地形、气侯、土壤、生产等诸多影响,所以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地文符号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2.1地文景观的类别
贵州地文景观大致可分为地质特征型、高山岩石型、河谷岩石型、平地突显型、地下化石型、地面动物型、地面植物型等地文景观。
这一类景观大多存在于崇山峻岭,以及丘陵地带突出的岩石之上,这一类地文景观基本上是受到山风侵袭、洪水侵蚀或地质塌陷造成,具体形态有岩石、洞窑等。
2.2.1地质构造型地文景观
地质特征是由地质在长期演化中的演变,以及地质形成的原因有关。
贵州的地质构造基本上分为喀斯特地质、丹霞地质、火山岩地质以及沉积岩地质等几大类别。
喀斯特地质以地下溶洞为主,由于地下溶洞中溶岩形成的原因及条件不同,所以形成了千奇百怪的溶岩景观,由于贵州西部是世界喀斯特地貌的中心地区,所以溶岩也就成为贵州西部的地域性地文特征之一。
贵州中部喀斯特地形由于受水、风侵蚀严重,形成各种不同形态的石林,而中部石林的自然绿化状态较好,所以绿色石林就成为贵州中部的地域性文化特征之一。
贵州北部以丹霞地貌为主,丹霞地貌地区最典型的特征是绿山赤水,所以这一形态也就成为贵州北部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贵州东部以丘陵兼岩溶地貌为主,河流切割较浅,山林丰茂,这一地形成为这一地区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贵州西北部山高坡突,崇锋叠樟,沟溶纵横,苍茫浩瀚,崇山兼岩溶地貌为主,成为这一地区地域性文化的特征。
贵州南部土壤肥沃,山形娟秀,沉积岩半富,形成了这一地区地域性文化的特征。
贵州西南部山重水复,火山沉积岩丰富,从而形成这一地区地域性文化的特征。
2.2.2高山岩石型地文景观
高山岩石型地文景观因其所处地域位置突显,极易引人注目,从而在地文景观中的影响力也相对的深远。
这一类地文景观多以溶岩型岩石、沉积型岩石自然风化而成。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梵净山天书、蘑菇石,安顺红岩天书等。
2.2.3河谷岩石型地文景观
河谷型地文景观因其所处地域位置常处于交通要道,因而广为人知。
河谷型地文景观又分峡谷型和滩涂型两类,峡谷型多处于贵州西部、中部河谷深切地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马岭河峡谷、南江大峡谷等。
滩涂型自然景观主要分布在贵州东、南及北部,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清水江沿岸滩涂、都柳江沿岸滩涂、赤水河滩涂等。
2.2.4平地突显型地文景观
平地突显型地文景观因其常处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集中地区,所以对地域内的影响也较为突显。
平地突显型地域景观大多处于山间盆地与河谷开阔地带上。
平地突显型地文景观又分为平地岩石型地文景观以及平地山丘型地文景观。
平地岩石型地文景观多为溶岩地形经自然风化后形成,如天柱县的天柱、清镇的秀才读书石等。
平地山丘型景观指相对开阔平坦地形上具有特色形状的山丘,如黔西南的双乳峰,贵阳的大人山、贵子峰等。
2.2.5地下化石型地文景观
地下化石型地文景观,主要指沉积岩中因上古地质活动所掩埋的动、植物,经长期石化而形成。
这类化石动、植物经发掘后形成当地特色的地文文化符号。
在贵州较有影响的动物化石群包括关岭贵州龙化石群、顶效贵州龙化石群、瓮安化石群、剑河生物群、凤岗植物群、盘县动物群、平坝恐龙化石群等。
2.2.6地面动物型地文景观
地面动物群地文景观,主要指今天生活于某一地区的特色及独有动物。
贵州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多样性,各地均生活着自己特色的动物群落,这些动物中具有独特地域性或具有极大影响的,也形成了当地地域性的地文文化符号。
如梵净山的灰金丝猴、草海的黑颈鹤等。
2.2.7地面植物型地文景观
地面植物型地文景观主要指今天生长在某一地区的具有特色、独有性以及形态产生重大影响的植物或植物群。
贵州由于降雨量丰富加上贵州气候受地形影响,包含了从寒带至亚热带的气候环境,从而使得贵州植物种类丰富,而独具特点的植物或植物种群就形成了当地地域性的地文符号,如赤水的桫椤树、印江的紫荆树、盘县的竹海、贵阳的兰花、香樟等。
2.2.8地文景观的应用
贵州各地均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各类地文景观,如贵阳的贵人山、南江大峡谷,遵义的美酒河、竹海,六盘水的牂牁江、玉舍森林公园,安顺的黄果树瀑布、红岩天书,毕节的韭菜坪、百里杜鹃,铜仁的蘑菇石、乌江,黔东南的香炉山、雷公坪,黔南的天坑、救星石,黔西南的马岭河峡谷、双乳峰等,均可经过提炼重塑后进入建筑或景观,提炼方法也可分为取形、取意、符号重组等法,在具体应用中还可根据各地区甚至是各县的地文景观进行具体的应用。
2.3.贵州山水文化
贵州北有大娄山斜贯,中有苗岭横亘,东北有武陵山蜿蜒,西有乌蒙山高耸。
加上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纵横交错,形成了贵州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
贵州的山水文化从隐性与显性两个方面对贵州文化形成重大影响,其中显性方面以山、水的形态形成贵州自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隐性方面则因为龙从水凤归林体现为贵州民族文化中的龙凤文化。
2.3.1大娄山文化特征
大娄山位于贵州北部,在仁怀县以北,习水县以东,绥阳正安以西,道真县以南的广大地区。
大娄山山势险峻,奇峰突起,从而形成大娄山地区强悍不屈、勇于进取的文化特征。
这一地区的建筑也多以抬梁式、穿斗式为主,干栏式为辅。
建筑风格线条分明,棱角突显。
2.3.2苗岭文化特征
苗岭位于贵州东南部,包括玉屏以南,都匀以西,榕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苗岭山势娟秀,风光旖旎,从而形成了苗岭地区丰富多彩、性格分明的文化特征。
这一地区的建筑以干栏式、穿斗式为主,抬梁式为辅。
建筑风格造型古朴,因地就势。
2.3.3武陵山文化特征
武陵山位于贵州东北部,介于贵州铜仁以北,沿河以东,松桃以西的广大地区。
武陵山山势宏伟壮观,植被丰满,从而形成了这一地区自强自律、隐忍勃发的文化特征。
这一地区的建筑以穿斗式,干栏式为主,抬梁式为辅。
建筑风格线条隐忍,门庭开阔。
2.3.4乌蒙山文化特征
乌蒙山位于贵州西部,处于水城以西,天生桥以北,赫章以南,云南昭通以东的广大地区。
乌蒙山山势苍茫,石重土薄,从而形成了这一地区彪悍强健、自强自律的文化特征。
这一地区建筑以穿斗式为主,抬梁式为辅。
建筑风格开阔明朗,气势勃发。
2.3.5水系流域文化特征
贵州水系主要包括长江上游的乌江水系及其支流,珠江水系的南、北盘江及其支流。
主要河流有长江水系的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
以及珠江水系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
贵州河流大体上均为山区雨源型河流,川流不息数量较多。
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因贵州境内水系流域与山系间纵横交错,所以水系文化与山系文化相互影响,融入山系文化之中。
2.3.6地理环境对贵州建筑的影响
贵州地理环境以山地为主,中间掺杂以河流平坝,在长期的生活中,贵州各民族建筑依山就水,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其中居住于坡地的东部民族以干栏建筑为主,包含半平台干栏和全干栏式,局部地区也有筑台干栏式。
半平台干栏式和全干栏式在黔东南苗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筑台干栏式在黔南水族地区最具代表性。
同时,居于坡地的西部少数民族,则以穿斗砖瓦建筑和穿斗夯土建筑为主,其中穿斗砖瓦建筑在毕节彝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穿斗夯土建筑在黔西北、黔西南均有大量存在。
邻水而居的民族以筑台干栏式为主,局部地区也有木构穿斗建筑,其中筑台干栏式以黔南、黔东南侗族、水族地区最具代表性,木构穿斗建筑以贵阳、安顺苗族、布依族地区最具代表性。
居住平坝的民族以穿斗砖瓦庭院式建筑、木构穿斗建筑为主,其中穿斗砖瓦庭院式建筑以贵阳、遵义、安顺的汉族、苗族、布依族地区最具代表性,木构穿斗建筑则广泛分布于省内平坝及其它地形地区。
1.3贵州地质及建材
贵州是以山地为主的地区,地形地质复杂,岩石的成因和植被也各自不同,在传统建筑中,当地民族往往就地取材,从而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的不同也直接影响了建筑的风格。
在贵州中西部喀斯特地貌严重,缺少大型的植物且当地岩石以页岩为主,所以当地的建筑以穿斗式石板镶嵌建筑为主,从而形成了以石为墙、以石为瓦的特色石头建筑。
贵州南部和东南部喀斯特地形不显著,相应的土壤比较肥沃,而且土层较厚,使得当地的山林发育充分,林木资源丰富,从而形成了当地的木质化干栏建筑。
贵州西北部及西部的局部地区植被稀少,且缺少页岩,所以当地建筑多以穿斗式块石垒建式建筑或穿斗式夯土建筑为主。
1.3.1贵州建筑石材
贵州石材类型齐全,色彩丰富,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建筑材料。
贵州中西部盛产页岩,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页岩成为中西部地区墙面及瓦面的主要建筑材料,从而形成了特色的石板建筑。
而在东西部地区石材以块状为主,成为墙体与屋基的主要建筑材料。
除此之外贵州还盛产各种色彩花纹各异的石材。
如锦屏的绿色杂深绿纹理块石、灰色杂深灰纹理块石,以及石阡的海贝化石、桃花石以及遍布全省的白棉石、大理石、青石等均可作为建筑墙面装饰用石。
而铜仁的紫袍玉带石、灰绿石、红木木纹石、灰色隐纹石、珊瑚化石,毕节地区的草莓石、彩色大理石、金墨玉,黔东南的木纹石、金星石,黔西南的龙须石,黔南的毛南石、七彩石、虎皮石,遵义的黑底白纹石,安顺的马场石,六盘水的珊瑚化石,贵阳的雄精石等均可作为建筑室内装饰用石。
1.3.2贵州建筑木材
贵州南部、东部土肥林茂,其他地区也具有一定的林木资源,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木材成为建筑的重要材料之一。
各类抬梁式、穿斗式、干栏式以及更为古远,目前仅在东、南部有极少量存在的丫叉建筑均是以木材作为建筑结构中的承重性、骨架性材料。
干栏式建筑更大多采用木材作为墙面材料,都柳江流域地区至今仍保留有利用树皮做瓦面材料的习俗。
1.3.3贵州建筑土材
泥土作为建筑材料,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贵州也不例外。
泥土作为建筑材料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竹木等作为筋架,直接夯土构建建筑,另一类是把泥土经过成型、干燥、烧纸后成为青砖、青瓦以及红砖,将具作为建筑材料。
在现代建筑中也大量使用岩石粉碎煅烧而成的水泥。
1.4气候环境对贵州建筑的影响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但域风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湿度大。
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多样性。
1.4.1贵州雨雪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贵州降雨量大,但积雪天气不多,从而在贵州民间建筑的屋顶结构上一般坡度不大,能满足排水量即可。
在建筑配套设施上,受降雨量大的影响,建筑排水系统发达,建筑顶面及屋面防渗透性要求高。
1.4.2贵州山风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贵州局部地区,特别是西北部因为风速较快较大的原因,屋顶迎风面对坡度的要求更是较严,坡度过大造成的风阻过大,对建筑不利,坡度过小排水量不足,同时瓦面容易被风揭掉,从而在民间形成了对屋顶瓦面坡度的严格要求。
1.4.3贵州地理条件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贵州地形以山地为主,大小河流纵横其中,从而直接影响到贵州民间建筑的形式和式样,从而形成了因势利导、因地施建的建筑特点。
如建于缓坡上木质地板一半置于铲平的坡地之上,一半置于木柱之上的半台式建筑,建于陡坡处木质地板全部置于木柱之上的全台式干栏建筑,以及河滩凹地上的垒台式建筑,均是受地理条件影响形成的建筑形式。
1.4.3贵州地质条件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贵州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下溶洞众多,地下水资源丰富,从而影响到贵州传统建筑缺乏高层建筑,以减少地面承重力。
同时传统建筑中防潮功能要求较高,这也是贵州建筑中干栏式建筑、垒台式建筑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1.5贵州传统建筑
1.5.1平地型建筑
贵州地理上虽缺乏平原作为支撑,但在山谷河流间均存在大大小小的平地,习惯上民间把这种平地称为坝子。
贵州的坝子又分为山麓坝、河谷坝。
山麓坝位于高山左近,是由山麓经长期水冲积而成的坝子。
河谷坝则分布在河流沿岸,多呈狭长宽带状。
山麓平坝型建筑多以抬梁式、穿斗式为主,建筑群平缓开阔,在视觉上缺乏立体、层次感。
河谷平坝型建筑多取垒台式,以减少洪水期对建筑的伤害。
1.5.2山地型建筑
在贵州山地建筑中,多取干栏式建筑,在坡地建筑中,遇坡度不大时,往往在坡地上铲出一块平地,在铺设地板时有一半置于平地之上,另一半悬空以木柱立于坡地之上,形成半台式干栏建筑。
遇坡度较大时,则整个地板设置于坡地之上的立柱上,另建一小型引桥连通房屋与山道,形成全台式干栏建筑,这两种建筑的门户均面向山坡,由正面或侧面进入门户。
1.5.3河谷型建筑
河谷型建筑指沿水而建的传统建筑。
河谷型建筑大都取两种方式,在河谷沿岸较为宽阔的河谷地区以垒台式建筑为主,以石块垒出高于地面数米的屋基,并在屋基上建造干栏建筑。
与河谷坝建筑不同的是河谷垒台式建筑均由开阔的道路通向高处,以解决洪水期的通行问题。
这种通道或依山就势而建,利用自然地形抵御洪水破坏,或以竹木搭建,减少对洪水的阻力。
在河谷沿岸较为陡峭的地区,则多取全台式或半台式干栏建筑,与山地干栏式建筑不同的是这种支柱的下端侵水部以石材建成,起支撑作用的木柱镶嵌其中,有的地区甚至采用全石料垒造的石柱进行支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州 建筑 地理 文化 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