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浅析.docx
- 文档编号:6083644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3.22KB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浅析.docx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浅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浅析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浅析
近年来,我国就业面临许多困难,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很严峻。
据有关资料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而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9年达到611万人,2010年达到创纪录的630万人,2009年普通高校女毕业生人数占总毕业人数的48%左右。
而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由此引发的社会和谐乃至性别和谐问题不容忽视。
在这庞大的就业大军中,女大学生并不享有男大学生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许多用人单位不能对男生和女生一视同仁,甚至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启事中直接打出“限招男生”的字样,有的用人单位以种种理由拒招女生。
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持并委托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作的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
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感觉更困难。
理工科女大学生已成为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她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远远大于男生,这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使她们产生了一些心理障碍,由此产生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
因此,准确把握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的主要表现,重视女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和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经济社会改革中,进步与落后,希望与失望,机遇与危机的挑战面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种:
1.就业危机产生的失衡心理。
绝大多数女大学生都是怀着很高的期望值走向社会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与社会中所得到的社会评价往往低于自我评价。
于是,她们在心理上就产生一种不平衡感,这种不平衡感给她们带来的首先不是对自我认识的重新把握,而是产生一系列走向社会的不适应,对未来感到失望,对自己失去信心。
2.生理特征产生的畏难心理。
女性特殊的生理状况妨碍了女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多样性。
首先,女性体力弱,某些工作她们无力从事或效率不如男性;其次,女性面临“三M”障碍,这就是“Marriage”(结婚)、“Matemity”(生育)和“Movement”(改行)。
由于结婚、生育、家庭责任等原因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频繁中断和总的工作时间较男性短,加之中断期间工作被他人所代替,而后专业被迫改行等因素,因而,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常常是同等条件的女生一定竞争不过男生,条件好的女生可能竞争不过差一些的男生。
女大学生也由此产生了畏难心理,怕竞争,怕担就业风险。
3.价值观的困惑产生的依附心理。
作为知识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一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一直引人注目。
女大学生尽管出于自强的心理肯于为自己的才能而奋斗,但内心深处依然会不由自主地听从某种声音的暗示,而这种暗示常常会潜移默化地成为阻碍的力量。
于是追求“功利”产生的依附心理,追求“安乐”产生的依附心理就会油然而生。
一种时下流行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嫁个好老公,少花十年功”寻找富翁、款爷做就业之石或全职太太的心理,体现了部分女大学生对功利的价值取向。
此外,女大学生在择业中常常感到的是社会现实结构不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型,甚至差距很大,而且在学校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定势、行为规范都受到了新的撞击。
4.个人角色定位偏差产生的畏惧心理。
长期以来,社会强调女性应同时扮演好家庭主妇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期待女性应首先是“贤妻良母”式的传统女性,其次是事业成功的知识女性。
在现实生活中,男性只要职务升迁、专业晋升或发财致富,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成功者,而女人在取得了类似的成就之后,还要接受传统的“贤妻良母”的家庭标准的衡量。
当女性为了事业而忽视家庭时,就会遭受来自家庭与社会的指责,当二者出现矛盾时,社会压力常促使女性放弃事业而成全家庭。
社会对女性的这种带有理想期待的、不公正、不易冲破的传统偏见和价值观念,致使女大学生惧怕职业成功给家庭带来负面效应,这种“成功恐惧”的心理制约了她们职业发展的成功动机。
5.长期被保护所产生的依赖心理。
从小到大都在被保护的环境中成长的女大学生,面对就业中的种种困难,普遍会产生依赖心理,一味地期待家长、老师、学校为其承担就业责任。
这种等、靠的心理,延迟了她们就业准备期的到来。
寄希望于家人帮她们谋取一份好工作,希望得到某种社会关系的帮助,从而放松了自己的主观努力,放弃就业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的准备。
这种依赖心理继续发展下去就会使她们彻头彻尾地变成依附者,不去了解就业信息,不懂求职技巧,严重影响自己的就业状态。
二、解决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加大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力度。
在就业指导中应加强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她们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败,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参与竞争,引导她们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2.增强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改变传统角色定位。
各级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强化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主体行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各大媒体和社会团体的宣传和监督,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性别公平、男女平等的氛围,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升女性的“半边天”角色,打破“女子不如男”,“女人天生就是家庭主妇”的传统观念,鼓励让男人分担家务,带孩子,让女人挑战工程师、计算机、企业管理者等从前几乎由男人统治的职业。
并可对此建立适当的激励措施,如女工程师可享受优遇等。
3.理工科女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女性在语言能力、思维的缜密性、管理能力和忍耐力方面较之男性有着很明显的优势。
理工科女大学生应该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明鉴自身价值,把握机遇,积极主动就业或创业。
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按照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校配合,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女大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首先,在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计上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契合,同时还针对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科学培养方案,通过夯实专业基础、拓展素质训练、组织职业培训等途径,提高女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其次,各大高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个性化辅导,帮助女大学生认清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及早进行职业规划,适时调整个人的职业定位,同时通过就业技巧、求职礼仪、求职心理健康、权益保护等内容的讲座,增强求职的信心。
5.政府干预,营造良好的就业社会、经济和法律环境。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政府在高度重视就业的前提下,首先,应制订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女大学生就业干预机制,修正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保障平等就业的法律体系;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益;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察力度与管理,减少或消除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适时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上的援助。
其次,分担企业录用女职工时所需的“自然附着成本”,完善支持女性就业的生育保障制度,减少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利。
最后,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理工科女大学生因就业难,无法尽情演绎才智,释放自身的巨大能量,从而限制了与男性同等地承担社会重任。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31万人,比上一年增长了20万人,整体增长趋缓。
、
2003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人;
2004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80万人;
2005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人;
2006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
2007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人;
2008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
2009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1万人;
2010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
2011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人;
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传来消息,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
2009届毕业生签约人数统计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我国2009届高校毕业生签约率达到45%(该数据截至六月份),有275万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总量与去年持平,但签约率比去年下降了三个百分点。
另据国内某第三方教育研究机构公司5月31日发布的“2009大学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5月月度报告显示,2009届应届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目前达到62%,高职毕业生的签约率略超本科生,为64%。
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依然展现出较为明显的求职优势,报告显示,今年大学生签约率最高的专业是能源动力类。
而制造业、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以及建筑业,是今年大学生签约量最大的三大行业。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刷新纪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680万人,创历史新高。
6月以来,首批“90后”高校毕业生陆续离校,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备受关注。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很严峻。
据有关资料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而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9年达到611万人,2010年达到630万人,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2012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刷新纪录,“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
而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由此引发的社会和谐乃至性别和谐问题不容忽视
据了解,截至2012年12月,甘肃省需要就业的高校往届毕业生超过18万人,预计2013年应届毕业生人数达11.7万人。
《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发布
近几年中国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611万,比上年净增52万人,加上历年累计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有710万毕业生需要就业,其中女大学生约占48%。
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她们平等生存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和社会的稳定。
为了解掌握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以及她们的需求和期望,2009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持并委托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开展了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
被访女大学生的求职经历
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通畅。
被访女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
招聘网站(84.1%)、学校就业指导中心(61.6%)和招聘会(55.5%)。
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offer),“广种薄收”成功率低。
从平均值来看,被访女生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offer);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
20%的被访女大学生用于求职的花费超过2000元。
60.9%的被访女大学生为找工作的花费在1000元以下;19.1%的人花费在1001~2000元;20%的人花费在2000元以上,其中2.4%的人花费在5000元及以上。
这些开支主要包括求职期间必须的交通费、打印复印资料费、购买服装服饰等费用。
这对没有工资收入的女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被访女大学生的求职感受
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
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
被访女大学生中21.1%得人“经常”感觉到性别偏见,25.3%的人“时常”感觉到,45.4%的人“偶尔”感觉到。
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
理学类专业的被访女大学生“经常”感觉到用人单位性别偏见的比例最高(38.6%),工学类其次(26.9%),再次是文学类(22.7%)。
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感觉更困难。
39.7%的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更困难。
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三大困难:
专业不对口(61.6%),用人单位不愿接受没有经验的(61.2%),女生机会更少(56.7%)。
被访女大学生应对就业难的行动
56.3%被访女大学生针对当前就业形势,降低了自己的就业标准。
58.8%的被访女大学生表示,如暂时找不到合适工作便寻找见习机会。
29.1%的人准备“留学/进修/考研/考博”;28.3%的人准备“待业,慢慢找”;25%的人计划“应试城市社区/乡村村官职位”或“去西部”;14%的人打算“自己创业”。
89.7%的被访女大学生愿意到妇联推荐的企业去见习。
74.9%被访女大学生,期望见习期间的生活补贴在1500元以内。
25.1%的人希望补贴为1501~3000元及以上,7.1%的人表示“给实习岗位就干,不考虑生活补贴的多少”。
女大学生创业面临三大困难
女大学生创业面临三大困难依次是:
缺少经验(28.2%)、缺少社会资源(22.3%)、压力大(18.3%)。
被访女大学生对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
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各省也出台了地方的规定。
调查显示:
——93.1%的被访女大学生对政策有所了解,但清楚了解的只有12.5%;
——96.5%的被访女大学生认为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有帮助,但体会深度不一。
被访女大学生需要的帮助
需要政府提供的帮助
政策支持。
制定优惠政策来刺激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民供大学生上学很不容易,应该对农村户口的大学生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对大学生自主择业、就业给予实质性的奖励。
增加就业岗位。
增加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在经济政策上鼓励用人单位吸收应届高校毕业生。
帮助女大学生就业。
提高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认识,良性引导企业对女性求职者的态度,不要有偏见;提供适合女性的就业岗位;出台女大学生就业专门政策;适当扩大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的女性就业比例。
提供创业资金支持。
健全法制。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招聘制度;制裁靠不正当关系找工作的行为;为反对就业歧视立法,且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需要妇联组织提供的帮助
消除就业中的男女不平等,维护女性权益。
多为女大学生提供就业和见习岗位,增加就业机会。
为女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指导。
组织女性就业专场招聘会。
发挥协调和推动作用。
呼吁国务院及各部委制定相关政策;协调有关组织共同维护和落实妇女权益。
需要学校提供的帮助
多提供就业渠道。
多发布就业信息,多联系用人单位,多开招聘会;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见习或工作机会。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提供就业咨询,改变学生就业观念,介绍应试技巧,开展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职前培训等。
对创业的帮助。
组织学习和交流创业经验,多提供些创业项目。
改革课程设置和现有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为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产业结构的失衡与大学生就业需求反差大,不发达的第三产业没有给女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供需总量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女大学生在校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
从就业角度来看,人数和比例增长更快的女生,遭遇到空前的困难。
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与社会需要错位,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造成了就业困难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更难。
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是遭受就业性别歧视
一是就业机会不平等,二是竞争过程不公正,三是就业结果不公平,女大学生就业质量普遍低于男生,使女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动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女大学生就业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急需政府履行职能,积极促进公平就业,积极促进落实相关政策、措施配套,提供可持续的支持行动。
对策建议
将性别平等纳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规划和政策体系,加大社会宣传动员,营造公平、公正、平等的就业氛围;
优化产业结构,落实就业政策,加大服务力度,全面促进女大学生就业;
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维护女大学生的就业权利;
政府采用经济手段,合理消化女性用工成本,促使用人单位为女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全国妇联和地方各级妇联,应在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四成多被访女大学生来自北京高校,其余来自上海、天津、西安等大城市。
来自重点院校的被访女大学生比例高于非重点院校。
被访女大学生学历从大专到博士,其中七成是本科生。
被访女大学生中经济学类比例最高(27.4%),其次是文学类(19.2%),再次为法学类(15.4%),工学类、理学类共占24.4%。
被访女大学生55.3%来自城市,44.7%来自农村。
城市生源高出农村生源10.6个百分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工科 女大学生 就业 心理 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