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怎样与学生相处.docx
- 文档编号:6077803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6KB
浅谈教师怎样与学生相处.docx
《浅谈教师怎样与学生相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教师怎样与学生相处.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教师怎样与学生相处
浅谈教师怎样与学生相处
浅谈老师怎样与学生相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那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除了做到以上教师的本职外,应怎样更好的与学生相处呢?
以便在教学中促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学会换位思考
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不应以“教师”自居,抛弃统治者和发令者的身份,多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思想感情。
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
二.与学生交朋友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代表着一种权威,他们希望能够有很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和教师成为朋友。
所以教师不能始终摆出一副冰冷的面孔,让学生生畏,而是积极的走进每一位学生,多与学生沟通,给他们亲切感,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这样反而能拉近师生关系,学生更愿意去接受教师以及对他们的教育。
三.做一个倾听者
很多时候,由于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他们心中会有很多话语想找人倾诉,有很多问题想与人讨论,有很多困惑想得到指引……这时,作为教师,还应当肩负起倾听者的角色。
给他们方向,教他们方法,使他们得到慰藉。
这样,那些有问题、有困难的学生会在教师的倾听后,拥有更多的笑容与自信。
四.参与学生活动
教师除教学之外,还应该多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让师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共同学习与生活。
在活动中,了解学生的情况,启发学生的思维,与学生打成一片,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总之,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需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体会到教育的乐趣。
教师教书育人,自然离不开与学生的相处。
特别是班主任,因为双方的角色不同,所以有着不同的处事方法。
而这种不同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班主任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而学生并不以为然,甚至有可能和你对着干。
所以说,要怎样做到和学生相处恰到好处,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开始时应保持一定的距离,相互适应之后再作进一步的交流。
下面是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六步曲”:
(1)学生很“怕”我,因为我很严厉,会提出各种严格的要求
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怕”实际上是一种敬畏,不是屈服,而是臣服。
(2)学生有“一点喜欢”我,因为我通人情、以理服人
在处理问题时,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顾及孩子的心理特征,充满人情、以理服人,消除了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学生内心的波澜,使他们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
(3)学生能“接近”我,因为我给过他们帮助
(4)学生很“服”我,因为我对学生提出适度的要求
(5)学生犯错误会主动找我,因为他们知道我的眼里不能有沙子
(6)我是“学生的朋友”,会分担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感情上的很多问题
……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知道孩子的世界”。
鲁迅曾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要下河,最好事先学一点浮水的功夫。
”教育过程首先就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
班主任主要是从事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
“精神关怀”更深刻、更准确地反映了班主任教育劳动的意蕴,体现了班主任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表达了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浅谈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法和艺术
阅读提示:
没有人能够否认,沟通是一门艺术,教育也是一门艺术。
当教育遇到沟通的问题时,教师唯有以“艺术”的眼光和方法去应对,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沟通效果。
本期“德育”栏目的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师生沟通的方法、技巧和艺术。
两篇文章各有侧重,前面一篇寓教育方法于理论之中,后面一篇则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沟通“心法”;二者殊途同归,都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指明了道路。
沟通是一门艺术。
一次成功的师生沟通,不啻一次成功的教育。
教育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沟通的障碍。
教育中如果缺乏沟通,则学生的“心事”教师永远猜不明白,教师的“柔情”学生也永远不懂。
师生互相埋怨、指责并陷入苦恼之中,教师失望,学生伤心。
其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通过有效的沟通,教师得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也真正理解了教师;通过沟通,妨碍师生情感交流的心墙才能被彻底拆除,完善的教育共同体才能构建起来,教育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本文中笔者主要谈一谈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方法和艺术。
一、磨去“棱角”,消除学生的防卫心理
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时通常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教师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一种是民主的、平等的态度,教师对学生关怀备至,态度和蔼可亲,双方沟通融洽;另一种是独断专行的、专制的态度,学生常遭到教师的大声呵斥,教师常对学生瞪眼睛、板面孔甚至体罚学生。
采取后一种态度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发生冲突。
有这样一件事:
学生为了在墙上悬挂陈列品而大胆地站在窗台上,教师大喊:
“危险!
你给我下来!
”表面上看教师很“愤怒”,而实质上他是在关心学生,但由于语言生硬,学生很可能不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如果教师这样说:
“危险!
让我来吧。
”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学生不但会感激教师的关爱,而且会从理智上、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意见。
在与学生沟通时,教师应把“粗暴”的语言磨去些“棱角”,使语气变得柔和一些,这样学生在聆听时会感到自己是被尊重、被信任的。
“软化”语言,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防卫心理,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交流氛围。
二、建立同理心,促进师生间的理解和认同
人际沟通理论指出,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同理心是师生沟通的润滑剂,它能帮助教师有效地实现师生沟通。
心理学家把“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出发来看待事物,使双方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察各自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感受”称为同理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了解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让对方了解到你愿意为他着想的意愿。
这就要求教师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以学生的参照标准来看待事物,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察其思想和行为,了解其独特的心理感受,并有效地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感到被理解、被尊重,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从而建立一种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
在同理心的基础上,师生双方才能相互认同。
我国学者陈枚对师生交往中的相互认同做过较全面的概括。
他指出,师生间要达到相互认同,通常需要在头脑中形成“四个形象”的认知:
一是双方各自客观存在的本来形象;二是双方通过自省形成的自我形象;三是对方在自己头脑中的形象;四是自己在对方头脑中的形象。
一般来说,如果对这“四个形象”的认知比较统一,师生沟通就会顺畅、愉悦;否则就会影响师生间认同关系的建立,甚至导致师生发生冲突。
在正常的情况下,师生间的相互认知或多或少存在脱节。
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师本人不善于或不能正确地表现自己,从而造成学生的误解;其次是学生缺乏洞察能力,对身边现象的推断或归因有误,如,把因自己基础差或不努力所造成的学业失败,归因于教师教得不好、态度不好等;最后是由于人际知觉效应,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刻板印象和偏见。
因此,当师生之间出现认知冲突时,教师要更多地寻找自己与学生间的共同点,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力求达到“四个形象”的认知统一。
试举一例。
近来,我班的小宇情绪不稳,有时闷闷不乐,有时无端发火。
一天上课时,我问他为什么不交作业,他头也不抬,从书包里取出作业本,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把作业本扔在我的脚下。
学生们都愣住了,预感到一场冲突即将爆发。
我感到很难堪,但我想:
小宇平时成绩优秀,尊敬师长,不可能无端在课堂上对教师无礼,其中必有原因(站在对方立场上理解对方并期待了解导致这种情形出现的原因)。
我压住心头的怒火,对小宇微微一笑,然后弯腰拣起作业本,说:
“我帮你拣起作业本,同时也帮你拣起刚才被你扔掉的自尊。
”(让学生知道教师是了解学生的)小宇深感愧疚,幡然悔悟。
下课后他主动到办公室向我道歉。
我顺势了解到,他近来的情绪变化是由于父母闹离婚。
他恨父母,恨每一个人。
我对他进行了一次家访,以告知其父母孩子的近况。
小宇的父母听了我的讲述,深深地后悔,表示真不该为点滴小事就闹离婚,以致影响孩子的学习、成长。
不久,快乐的笑容又浮现在小宇的脸上。
班主任巧妙地运用同理心来感化学生,可使学生从“自己人”的角度去领略教师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去接纳、尊重、理解教师,从而在内心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
三、设置心理沟通信箱,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师生交往中有时会发生对“规范”的冲突情况,这源于学生对规则和规范的理解失当。
学生生活在特定的家庭和社区之中,家庭和社区中一些不成文的规范会影响学生接受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
如,有的学生在家中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常因一些小事而遭到家长的打骂。
打骂损害和侮辱了学生的人格,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和逆反情绪。
学生很有可能把不良情绪转移到教师身上,认为“大人没一个是好人”,不愿与教师谈心。
设置心理沟通信箱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把心里话讲出来,“规范”冲突情况就有可能消除。
同样的道理,对于那些不善交际、性格内向的学生,更要创设条件让他们把“当面不好说”或“说不清”的心事表达出去,这样才能更快地解开他们的“心结”,治愈其“心病”。
如,有个四年级的女生胆小怕事,缺乏自信,不愿与同学、教师交往。
教师常感到当面沟通难于了解她的内心世界,于是鼓励她向学校的心理沟通信箱投信。
有一天,学校心理沟通信箱里收到了她的信,信上写道:
“老师,我想当班长。
我当了班长后,一定能克服性格弱点,以一个全新的形象站在大家的面前。
”这个学生把“当面不好说”的心事传达给了教师。
教师让她当了班长,这个学生果然进步很快,自我教育能力得到了加强。
四、运用榜样激励法,平衡师生关系
教与学是师生进行双边对话并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追求教与学的目标方面都可能出现三种情形:
一是教师与学生追求的目标都很高,而且有特别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二是教师与学生追求的目标都很低,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三是教师与学生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呈一高一低状态。
一般来说,追求高目标的教师和追求低目标的学生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更大,冲突的激烈程度也更强。
尽管教师出于良好的愿望对学生提出了期望和要求,但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超出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承受能力,就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是“造反”。
师生在教学目标上的这些差异,必然要导致师生交往中的冲突。
遇到这种情况,可运用榜样激励法,激起学生“别人行,我也行”的积极尝试成功的欲望,进而使他们产生模仿心理,通过努力达到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
久而久之,这份喜悦就会变成一种自信、一股动力,推动着学生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并持续完善自我。
实践证明,树立榜样、发挥榜样激励作用,可以增强师生沟通的实效。
“角色”一词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在群体中具有的地位和身份。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有经验的教师遇到调皮捣蛋的学生时,通常不会以“清洁工”的角色出现,将学生排除在自己的视野和关怀之外;而是扮演“开发者”的角色,不断挖掘并强化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多谅解、少指责,适当降低要求。
教师也应扮演“合作者”的角色,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信任,思想上不歧视他们,感情上不厌恶他们,态度不粗暴,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了解和分析他们存在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长善救失,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师生沟通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应当专心研究这门艺术。
只有摸清师生沟通障碍的成因,掌握灵活多样的沟通方法,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当代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十分丰富的。
正确认识他们,理解他们,平等的对待他们,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会使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
”由此可见,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氛围。
而新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师生关系,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怎样与学生心灵沟通呢?
1、充分倾注爱心
面对新课程作为引导者和实施者的教师来说,与学生心灵沟通的首要条件就是给学生以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才能真正的了解学生,也才能爱学生所爱、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把学生的忧虑当自己的忧虑。
一旦当学生感悟到老师真诚地热爱他时,就会激起他们心灵的火花,把教师当做最可信赖的人,并毫无保留地将心灵的大门向老师敞开,告诉你在他幼小的内心深处的秘密。
首先,教师热爱学生,关心是起点,也是沟通的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不管是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都要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差生,更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当学生正待奋起的时候,你能送去的及时的微笑;当他们置身迷途的时候,你能够及时给予指点;当他们失群、深感孤独的时候,你能及时给予关心,送区一份温暖;当学生犯了错误,感到内疚的时候,你能给以语重心长、慈母般的劝慰。
如果抓住了这些有利的教学时机,只要几句话,几分钟就能产生巨大的心灵感应,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收到“心又灵犀一点通”的艺术效果。
微笑的教育往往比批评效果更好。
微笑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
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脸上常常微笑,学生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并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和赞美的话语,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让学生感到你的亲近,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其次,必须尊重和信任每一位。
其中,关键的工作是培养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睁大眼睛发现学生的每一处优点,缤纷给予及时而恰当的鼓励,正确对待处理学生的每一处错误,决不能“上纲上线”,态度生硬,而更应注意批评的技巧,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坚持对学生保持尊重的态度: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有礼貌地对待他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爱还应充分体现出严格要求。
严格要求是较之慈祥、和蔼可亲、关心更为深刻的爱,它将为我们合格地、高质量地培养人才奠定基础。
如果缺乏严格要求,学生就会像一株树苗生出杈枝,不会成材。
当然一味的“严”,往往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我们应根据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心理特征及特殊的环境特点宽严并进,宽容待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创造条件与他们达到心理相容。
2、学会耐心的倾听
倾听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法。
倾听能够让对方倾诉自己的心声,能够把心里的郁闷、压力等不良情绪都发泄出来,从而心情舒畅、精神抖擞。
在多年的工作中,每当有学生向我倾诉,我都要专心倾听。
哪怕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难调教的学生,在我耐心的倾听后,常常会被“软化”而变得通情达理。
可见不管面对一个怎么冲动或愤怒的场面,只要你积极倾听,整个气氛便会缓和。
愤怒和冲动的学生在自由地表达了自己受压抑的感情后,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程度减轻,而且通过你的认真倾听,学生觉得自己的问题已经被老师重视和理解,精神上得到支持和鼓励。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
这就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作具体的分析,掌握学生思想“疙瘩”的来龙去脉,有的放矢地进行疏导。
所谓的心灵感化就是真心实意在进行生活上、学习上去关心学生,让他们觉得老师可敬、可信、可亲,愿意把心里话掏出来。
同他们交谈学习方法,学习技巧。
不仅是我教,更注重学生的感受,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有老师会听,有老师会理解。
这样,在良好的心态下,在心灵的感化下,学生的成绩会平稳的走上去。
3、真正做到理解学生
真正做到理解学生,要注重调查研究,找到学生问题地症结以后,通过与之谈心,让他们放下包袱,迎头赶上。
除理解外,师生之间还要注重平等。
构筑师生之间平等和谐地关系,既有教师地责任,也有学生地责任。
单有教师方面是无济于事的。
但是,在师生关系这个矛盾统一体中,教师无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矛盾性质及其变化的关键作用。
一般来说,教师的平等意识,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理解还要注重心理换位。
由于年龄的不同,认识能力的差异,师生之间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容易一致,这是正常的。
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要把学生的看法摸清楚。
我的做法是学生遇到问题,先不要急于去教训学生,而是首先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对这个问题如何处理。
”这就是心理换位。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迎合学生那些平淡无奇地兴趣,更不是迁就学生地错误观点,而是为了创设更好地教育前提,即理解学生,以便确定用什么方式,从多层次上去对学生进行教育。
4、充分展现民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学校教育中的施教者与受教者,宜倡导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应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真正做到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必须克服以下心里障碍:
首先由所处位置的差异产生的心里障碍。
教师的自尊自爱不要“惟我独尊”,为人师表也不要“师道尊严”。
在课堂上要注重敢于讲真话,敢于提意见,谈笑风生。
5、心灵的感化
所谓的心灵感化就是真心实意在进行生活上、学习上去关心学生,让他们觉得老师可敬、可信、可亲,愿意把心里话掏出来。
同他们交谈学习方法,学习技巧。
不仅是我教,更注重学生的感受,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有老师会听,有老师会理解。
这样,在良好的心态下,在心灵的感化下,学生的成绩会平稳的走上去。
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这就需要我们要俯下身看学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交流的方法很多,我们只有使用合理的沟通方法,与学生的沟通从外化转到内化,从单纯的说教转化为实践活动,让情感与认识相互作用,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数学教师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几点方法
在昨天的作业中我们谈了数学教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几点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只有兴趣还不行,还要有好的学习行为与方法。
对于数学学习,有的学生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下了很多工夫,但数学还是学不好。
那么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
在实行素质教育的大趋势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呢?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教师授课应该注意以下点。
1、给学生表演的机会和思考的机会。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2、数学需要记忆。
记忆力是认识过程的能力成份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特别是对数学公式、法则、定量、典型方法、重要数据的记忆、保持与再认识的能力,短期与长期的记忆能力,数学的记忆,既要强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知其所以然。
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知识和方法,还要教会他们如何记住这些基本知识和方法。
如可以采取形象记忆、联想记忆、类比记忆等灵活方式。
3、注意提问的艺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
一节课要从提问开始,设问题于重点和难点,教材易出错之处,也要以问题结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4、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宏观、微观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以上观点是自己的一些总结,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批评指正。
敬上!
数学教学教师应交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要使学生更娴熟更有效地“合作学习”,就必须教给方法,不断提高其合作能力。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首先,必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精神、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合作学习是培养这一必备素质的重要途径。
其次再教给合作学习的方法。
1、学会自主:
任何的合作学习都是以自主学习作为基础,学生不会自主学习,在组内就不会有应有的作用。
让他们讨论吗?
他们没有体会又能讲出什么呢?
如果全组的学生都不懂得自主的学习,讨论时大学就只好冷场。
传统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不适应或出于不放心的心理,往往把本应由学生探究的活动变成教师自编自导甚至自演的活动,他们预先规定好每一步的探究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只能充当配角,常常出现千篇一律的教学现象。
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在学生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进行合作学习。
所以在合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会分工:
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面对组内应当解决的问题,组内的分工必须明确。
组员应根据各自认知的实际情况、操作能力和不同的操作材料,进行合理分工。
首先小组讨论确定完成任务所需的角色,然后由组员自由选择适当的角色完成任务。
遇到困难,互帮互助,共同解决问题。
组长是关键的人物,都是应当协助组长合理地搭配人力,使学生都能参与。
即使是画得差一点儿的或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尽其所能,使他们能积极地完成个人承担的任务,感到自己同样能为集体做出贡献。
3、学会表达:
“相互交流”是沟通个体活起来与群体活起来的桥梁。
学会表达就是要求在合作学习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与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伙伴进行交流。
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索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
4、学会讨论:
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不轻易放弃一个方案和想法,不迷信要权威,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5、学会倾听:
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要学会倾听老师的提问,同学的发言;要倾听操作要点,也要倾听小组分工要求;要倾听表扬之词,也要听得进批评之词,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6、学会尊重:
合作意味着心灵的交融,意味着彼此的尊重。
让学生学会尊重是合作学习获得成功的保证。
要学会尊重,首先,教师必须示范尊重学生,尽可能使举手投足都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与老师平等的、受重视的。
其次,学生间学会认真倾听,沙里淘金,努力挖掘他人身上的闪光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教师 怎样 学生 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