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docx
- 文档编号:6065075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43.01KB
文学概论.docx
《文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文学理论:
文艺学
一、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研究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二)、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三)、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四)、文学理论不像文学批评和文学史那样专门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一个个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一)、文学四要素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的哇著名观点——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要素组成的:
补充:
文学理论的实践品格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且也在于它必须经得起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
一、世界:
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主观世界既包括人的思想情感,也包括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
二、作者:
在文学活动中,作者也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感情,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因而,文学活动也是作者的表现活动;作者,同样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三、作品:
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同时,文学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这两种不同终究要在作品中显现出来。
因此,作品是文学活动又一基本要素。
四、
理式世界理式“床”
读者:
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创作的活动,它还应包括文学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
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因此,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又一基本要素。
柏拉图:
世界的本源为“理念”,存在一个理念的世界。
现实世界木匠“床”
(柏拉图)
三个世界理论
艺术世界画家“床”
五、文学活动的起源:
(一)、巫术发生说:
文学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仪式活动。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代表作《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巫术原理两条:
1、相似律:
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
2、接触律:
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
因此巫术思维认为:
【相似律】:
模仿某物并达到某结果,可使被模仿的事物达到预想中的变化。
【接触律】:
操纵某物可对接触过该物的人施予影响。
知识拓展:
简.艾伦.哈丽逊在《古代艺术与仪式》中提出:
“作为欧洲古代艺术代表的古希腊悲剧是源于酒神节仪式上的纪念,是酒神的诞生、受难、死亡、复活的巫术。
”
【苏门四学士】:
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二)、宗教发生说:
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不可控制;包含人生价值的探讨和道德训诫问题以及哲学思考。
【重要人物言论】:
德国批评学家赫尔德认为:
诗歌是想象的艺术,“唯一通向灵魂的美的艺术”,“灵魂的音乐”,“打动着内在感官,而不是艺术家的肉眼”,诗歌占特殊位置。
同时也把诗歌情感和宗教神秘情感联系起来。
德国美学家格罗塞认为:
无外在目的的艺术要超越诗人个人心灵的限度才能实现,他就同宗教徒虔信宗教并非一定为了长生、发财等实际目相类似。
(三)、游戏发生说:
康德认为:
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艺术是无功利和功利的统一。
(审美的功利性)
席勒认为:
“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动物的嘶吼是为了发泄精力,这是动物的游戏。
谷鲁斯认为:
借鉴了文艺史上古老的模仿说,认为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
(四)、劳动发生说:
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一书中,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批判总结和具体发挥前人理论观点的基础,讲述了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
劳动法生说详尽陈述:
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
魏晋
唐朝
诗歌的两个顶峰
南唐(李煜)
西蜀温庭筠、韦庄
词
文学内容
文学活动的发展
文学形式
加拿大原型批评家弗莱:
就以“循环”作为这一动因。
他认为大到天体运行轨迹,小到原子内部的电子绕核运动,从客体的四季炎凉更替,到主体的血液与呼吸运动,都遵循着循环规律。
他把文学史上的作品类型按照时代分为四类:
喜剧、传奇、悲剧和讽刺文学,周而复始如四季更替。
现在我们认为:
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劳动,但与文学文学发生问题的不同在于,文学发生问题归根结底可以用劳动来阐释,而文学发展则只能说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是最终的制衡力量,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的发生作用。
不平衡关系:
文学伴随着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有时滞后,有时超前甚至同生产的反方向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不平衡之典例展现:
【1】、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具有一定的社会条件,便于文学的创作与发展,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遭遇瓶颈,文学艺术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一节文学的含义
文学的含义:
广义:
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这也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狭义:
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
【也说为文学的审美含义】
注意:
问题的分析要以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
为切入点。
哲学、宗教、道德等一般意识形态。
哲学、宗教、道德和文学艺术等
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
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制度
社会结构
文学艺术审美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
释义:
在现代世界,通行的还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知识扩展:
文学最初是泛指文章和博学。
“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的《论语》中。
孔门四科: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补充:
1747年,查理斯.巴托在《统一原则下的美的艺术》中作出一个意义深远的区分:
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的表现力。
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三、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四、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的本质:
从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分析入手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中区别于政治、法律等制度之外的意识形态,即文学的本质为审美意识形态。
(一)、文学的普遍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二)、生产关系三要素: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劳动关系(是否平等)、劳动产品(如何分配)
(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由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四)、上层建筑就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
(五)、上层建筑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艺术(包括文学)等。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含义:
意识形态的具体形态多种多样,如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等。
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中国美学四家:
蔡元培、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
无功利与功利的统一
形象与理性的统一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情感与认识的统一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一)、功利: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的意识形态。
不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是无功利的,但是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它也体现出掌握现实社会生活这一功利意图。
(二)、形象与理性:
就方式来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
形象,这里指审美形象,即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赋予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
(三)、情感与认识:
从态度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赋予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
文学是情感的。
这里指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如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欢乐与痛苦等。
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文学也是认识的。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
认识在这里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
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
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地。
第三节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本:
供读者阅读的特定语言系统
语言:
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它包含两个方面,即语言系统和言语。
【索绪尔】
言语:
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话语:
语言结构与言语结合而形成的更丰富的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福柯】
索绪尔:
瑞士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可以进一步分为语言系统和言语两种成分,前者指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后者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福柯:
法国思想家,著名的结构主义代表者,以社会性为切入点,将“话语”看做上述语言结构与言语结合而形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文学是一种话语。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文学这种特殊的话语,不过,与哲学、科学等其他话语相比,文学话语有自己的特殊性。
一、文学作为话语的五个要素:
(1)、说话人:
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者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两个主体之一;
(2)、受话人:
是阅读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另一主题;
(3)、文本:
是供读者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系统(有时也称话语系统);
(4)、沟通:
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
(5)、语境:
是说话人与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的社会生存环境。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话语蕴藉概念,是将现代“话语”概念与我国古典文论术语“蕴藉”相融合的结果,来自中国古典文论。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本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义似乎是无限的。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一)、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小中蓄大),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
(二)、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以一生多),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来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
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创见。
第一节文学作为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按照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客观过程的分析,人类活动可以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领域,人类为了满足自身这两种生活的需要,必然要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这就构成了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
工业、商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
精神生产: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
(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和关系
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一)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文学与科学两者相比较,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
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
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
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和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其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人的情绪、情感的形态。
共同点:
文学创造与宗教活动存在着不少相似性。
它们都是对世界的情绪、情感体验,都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等特点。
文学创造与其他艺术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它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和发现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从中得到美的陶冶,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
宗教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以它特有的神秘经验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的价值。
(二)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当然要运用一定的符号,而文学则以语言为符号,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称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文学创造就是以话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文学话语的特征:
首先,作为叙述、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文学话语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因此,文学作品中言语的指涉意义往往是不能一眼看穿的,而且相对于指称明确的科学语言而言,文学话语常常用来表达或激发情感和态度。
其次,文学话语甚至使用“陌生化的语言”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普通的语言被强化、凝练、扭曲、缩短、拉长、颠倒,这些阻拒性的话语迫使我们对语言产生强烈的意识,使对象更加具体“可感”,从而更新对那些日常言语的习惯性反应,更新这个语言所包容的生动的世界
最后,文学语言的虚构性常常制造某种处在变化中的情境,这种叙述会出现多种可能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 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