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余秋雨.docx
- 文档编号:6062845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4.07KB
莫高窟余秋雨.docx
《莫高窟余秋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莫高窟余秋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莫高窟余秋雨
莫高窟余秋雨
总结一:
余秋雨《莫高窟》赏析
原文:
1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
《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
可见它是华夏礼貌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
那场战斗怎样个打法,此刻已很难想像,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
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的马蹄声显得空廓而响亮。
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
能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三六六年,一个和尚来到那里。
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枝锡杖,云游四野。
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
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
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
是晚霞吗?
不对,晚霞就在西边,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相对应。
三危金光之迹,后人解释颇多,在此我不想议论。
反正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时激动万分。
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
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
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那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幕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
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
年长日久,新的洞窟也一一挖出来了,上自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这座陡坡凿进。
从此,这个山峦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
工匠中隐潜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
前代艺术家的遗留,又给后代艺术家以默默的滋养。
于是,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2
从哪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到那里,都十分遥远。
在能够想像的将来,还只能是这样。
它因华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
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
我来那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
一路上都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一叠连声地喊着:
“莫高!
莫高!
”声调圆润,如呼亲人。
国内游客更是拥挤,傍晚闭馆时分,还有一批刚刚赶到的游客,在苦苦央求门卫,开方便之门。
我在莫高窟一连呆了好几天。
第一天入暮,游客都已走完了,我沿着莫高窟的山脚来回徘徊。
试着想把白天观看的感受在心头整理一下,很难;只得一次次对着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
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
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代拓抻。
长城,作为一种空间蜿蜒,竟与时刻的蜿蜒紧紧对应。
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
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
成都的都江堰因此能长久保留,是正因它始终发挥着水利功能。
因此,大凡至今轰转的历史胜迹,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莫高窟能够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那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撩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在别的地方,你能够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
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因此,我不能不在这暮色压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必须被震撼了的惊魂。
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
沙漠的月亮,也个性清冷。
山脚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
抬头看看,侧耳听听,总算,我的思路稍见头绪。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
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就应是北魏的遗存。
色泽浓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
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
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
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那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
那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必须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
衣服和图案都变得
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
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
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
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
那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
那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
那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
那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
那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
那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
那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
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那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不管它画的是什么资料,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
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
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
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
应对着它们而持续平静。
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
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哪些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
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沉着。
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最后有点灰黯了,舞蹈者仰首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
仍然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
洞窟外面,辛弃疾、陆游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
大宋的国土,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点阴沉;色流中很难再找到红色了,那该是到了元代;……
这些朦胧的印象,稍一梳理,已颇觉劳累,像是赶了一次长途的旅人。
据说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六十华里。
我只不信,六十华里的路途对我轻而易举,哪有这般劳累?
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
就像端详一个壮汉的睡姿一般,看它睡着了,也没有什么奇特,低低的,静静的,荒秃秃的,与别处的小山一样。
3
第三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
游客各种各样。
有的排着队,在静听讲解员讲述佛教故事;有的捧着画具,在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
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取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depthoffield),让不一样的游客摄取。
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
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
它们为观看都存在,它们期盼着仰望的人群。
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
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
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
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
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如果仅仅为了听佛教故事,那么它多姿的神貌和色泽就显得有点浪费。
如果仅仅为了学绘画技法,那么它就吸引不了那么多普通的游客。
如果仅仅为了历史和文化,那么它至多只能成为厚厚著述中的插图。
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得多。
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
它把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
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
在它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
在那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
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
只要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理解
它的洗礼和熏陶。
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
甚至,没有沙漠,也没有莫高窟,没有敦煌。
仪式从海港的起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账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遗骨中,在长毛飘飘的骆驼背上。
流过太多眼泪的眼睛,已被风沙磨钝,但是不好紧,迎面走来从那里回来的朝拜者,双眼是如此晶亮。
我坚信,一切为宗教而来的人,必须能带走超越宗教的感受,在一生的潜意识中蕴藏。
蕴藏又变作遗传,下一代的苦旅者又浩浩荡荡。
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只是在那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
为会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那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
只是仪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层的蕴藏。
过多地捉摸他们的技法没有多大用处,全心全意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
蔡元培在本世纪初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我在那里分明看见,最高的美育也有宗教的风貌。
或许,人类的将来,就是要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种有关美的宗教?
4
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
我到过另一个佛教艺术胜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
思维机敏的讲解员把佛教故事与这天的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
听讲者会心微笑,时露愧色。
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
一个导游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
。
听讲者满怀兴趣,扑于船头,细细指认。
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
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奥秘?
日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就应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德蒙》(NarzissundGoldmund),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划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
不管怎样说,这块土地上就应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赏析一:
如果说《道士塔》揭示的是中国古代礼貌史上的一页杯具的话,那么,《莫高窟》则告诉我们:
尽管中国古代礼貌曾屡遭不幸,但我们这个民族毕竟有着世界礼貌史上最伟大最灿烂的文化。
这种文化凝聚成的生命精神,孕育了它的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因此,《莫高窟》所代表的中国古代礼貌至今仍然笑傲世界。
《莫高窟》全文四个部分。
作者用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尽情讴歌了伟大的敦煌艺术,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第一部分交代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开凿时刻,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地说了乐樽和尚在三危山对面筑窟造像,发誓使之成为圣地的宏愿,以及这个宏愿实施的过程。
喻示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在历代学者、艺人、工匠、僧人的吸收、融合、改造中,产生和构成了伟大的中国佛教艺术。
第二部分充满激情地勾勒了莫高窟艺术各个不一样历史时期的特点。
作者用艺术史家的眼光和诗人的语言在我们面前展现出莫高窟艺术傲视异邦、吐纳百代的独特魅力。
开头用外国游客呼喊“莫高、莫高”和闭馆时迟到的游客苦苦央求的情景渲染了莫高窟的魅力,之后用“呆了好几天”、“沿着莫高窟的山脚来回徘徊”、“对着这堵山坡傻想”来表达自己受到莫高窟艺术强烈震撼的情形。
随后,点出莫高窟艺术的伟大而独特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由于这种历史的层累性,因而至今仍然轰传。
作者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上述道理之后,之后用抒情的语言,简洁而明快地勾勒了遗存在莫高窟的一幅幅生动的壁画,不仅仅仅是宗教艺术,而且是历史的画卷,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
它们描绘了当时的现实社会,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也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骄奢淫逸,同时显示出我国古代彩塑匠师们的高度智慧和卓越的创造才能。
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的感受。
开头就说自己“第二天一早”又去莫高窟,主要是想“探寻莫高窟的底蕴”。
作者指出,莫高窟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它呈现的是多方面的生命,因此,在莫高窟,“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
之后,作者用排比的方法,充满哲理的诗化的语言来集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说明伟大的莫高窟艺术是“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的融合,它是超越宗教的宗教,是具有宗教风貌的美,又是美的宗教,作者举中国国画大师张大千和甘肃省歌舞团创作的歌舞“飞天”的例子,深刻地、令人信服地深化了这个道理,同时又照应了前文所说的莫高窟艺术“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在这一部分里,作者表达了自己意犹未尽、无以忘怀的感情。
人离开了敦煌,离开了莫高窟,但情绪却无法平静。
到另一个佛教艺术胜地旅行,仍然罹莫高窟,进一步点出莫高窟艺术给自己带来的强烈的震撼。
作者浮想联翩,带出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日本作家写的《敦煌》,德国作家写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并非文外之笔,而是作者对莫高窟艺术辗转反侧、难以忘情的表达,也是作者对莫高窟艺术在“飞天的后人”生活的土地上继续吐纳“富有现代精神”艺术的期望。
赏析二: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我们看惯了标榜散文的精巧灵活之作后,它呈此刻我们眼前一道亮丽清新的风景线,如一股罡风劲吹。
。
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此刻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在丰富的文化联想与想象中完成对所表现的对象的理性阐释,融合了庄子哲学散文的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思维与两汉赋体铺叙夸饰,华美凝重的修辞方式,从而表现出浸润了理性精神与内在理趣的诗化特征。
落笔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间灵性激溅,有博雅的文化内涵,笔端饱蘸着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字里行间充盈着越迈千年的睿智哲思。
总结二:
阅读下方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莫高窟(节选)
余秋雨
莫高窟能够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那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在别的地方,你能够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
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
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
那就应是北魏的遗存。
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
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
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
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那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较易,拔剑而起。
那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
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必须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
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
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工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
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
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
人世间能有的色彩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
那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
那里边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
那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
那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
那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
那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
那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
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那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不管它画的是什么资料,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
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
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
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应对着它们而持续平静。
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
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那些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
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沉着。
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
最后有点灰黯了,舞蹈者仰首看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
仍然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
洞窟外面,辛弃疾,陆游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
大宋的国土,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点阴沉。
色流中很难找到红色了,那该是到了元代。
……
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
我到过另一个佛教艺术胜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
思维机敏的讲解员把佛教故事与这天的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
听讲者会心微笑,时露愧色。
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
一个导游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
听讲者满怀兴趣,扑于船头,细细指认。
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
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奥秘?
日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就应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德蒙》,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划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
不管怎样说,这块土地上就应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小题1:
第一段中“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句中,“标本”是指什么?
“一千年的生命”又是指什么?
(4分)
小题2:
纵观全文,
(1)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几个朝代的壁画,分别用了怎样的色流概括各朝代壁画的特点,请选其中三个朝代作答。
(2)根据第四段的资料,概括出唐代洞窟艺术创作的三个特点。
(6分)
小题3:
阅读最后一段,
(1)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心目中莫高窟的与众不一样之处。
(2)作者在文章最后表达了怎样的心愿与期望?
(4分)
答:
(1)。
(1分)
(2)
。
(3分)
题型:
阅读明白与欣赏难度:
中档来源:
不详
小题1:
(1)仅供观瞻的沉寂千年的古迹。
(或“沉寂千年的历史”或“莫高窟壁画中累聚的色彩陈迹”)
(2)中华民族艺术的恒久而鲜活的魅力。
(或“千年历史的变迁”或“莫高窟画中力与美的奔涌活力的展现”)
小题1:
(1)北魏——色彩深沉(清褐浑厚,笔触奔放豪迈),隋朝——色流柔美,唐朝——涡旋卷涌的色流,五代——色流趋于精细,宋朝——色流灰黯,元代——难找红色。
(答出3个朝代即可)
(2)1、色彩绚丽2、线条流利3、形象生动4、神态逼真5、场面宏伟,没有重复(答出3点即可)
小题1:
(1)美。
(1分)(原文:
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
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2)作者期望我们能继承飞天的精神(1分),创造出“富有现代精神”的艺术(1分),像古代莫高窟艺术一样照耀当今世界艺术之林(1分)。
(意思对即可)
小题1:
本题考查“明白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潜质层次为B,侧重“明白”潜质的考查。
小题1:
本题考查“评价思想资料和观点态度”考点,潜质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潜质的考查。
小题1:
本题考查“评价思想资料和观点态度”考点,潜质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潜质的考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莫高窟 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