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讲义.docx
- 文档编号:6060087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64
- 大小:70.19KB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讲义.docx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讲义.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讲义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邵颖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
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
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
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三、试卷结构
模块
比例
题型
教育基础
20%
单选题
简答题
学生指导
30%
单选题
简答题
材料分析
班级管理
学科知识
50%
单选题
材料分析
教学设计题
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
教学评价
合计
100%
单选题约27%
非选择题约73%
(注:
可根据当前小学教师培养和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的具体情况,在材料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中分别设置语文、数学等科目的选考内容,考生可任意选择一个科目作答)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D.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2)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
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复习、做练习等活动,对照新内容,发现新问题,明确学习任务来导入新课。
这种导入方式称之为
A.直接导入B.练习导入C.事例导入D.温故导入
2.简答题
(1)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小学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3.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有一位班主任在介绍班风建设经验时谈到:
“在我们学校,校长要求班主任在教室‘盯班’,及时了解班级情况,适时处理突发事件。
只要学生出教室门、宿舍门都要排队,班主任都要在场。
同时还制定了‘班主任十到位制度’:
学生上课要到;课前打了预备铃要到;学生听广播要到;学生做眼保健操要到;学生上室外课要到;学生去宿舍要到;学生去餐厅吃饭要到;学生生病要到;学生看电视时要到;学生打扫卫生时要到。
这一制度的施行,使班风、班纪大为好转。
”可是,有的教师却对这种做法提出异议。
问题:
请运用小学班级管理的有关理论分析“班主任十到位制度”。
(2)一位初任教师在进行《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要求学生归纳课文中描写猎人猎熊果敢的词句,但是,有一名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归纳,反而说猎人很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猎熊行为是违法的。
原本课文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始料未及的。
这位教师并没有因为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而气恼或回避,而是因势利导,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
问题:
请结合所选择的材料谈谈你对小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及其关系的理解。
4.教学设计题
材料一:
“周长的认识”(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二:
“汉语拼音·认识汉字”(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三:
(具体学科及其教学内容略)
问题: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纲分析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教育学绪论)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教育学第一章部分内容)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教育学第十一章)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新加)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育学和心理学)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新加)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新加)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教育学第六章部分内容)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新加)
总体情况
题型:
单选20题,简答题3题,材料题2题,教学设计(语、数各选一)
考题特点:
知识面广,点细
重点考察是:
常规重点
①学习动机②课程类型③教学方法④德育途径⑤课堂问题处理
第一章小学教育基础
第二章
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词源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
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
*孟子说: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
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斯宾塞:
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1.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定义的理解
(1)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
(2)把教育看作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个耦合的过程。
(3)强调教育的“活力性”,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过程中起“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4)强调教育行为发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
2.教育的本质
*《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
*教育是有意识的加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是教育的特征,认识教育的特征是把握教育本质的一个基础。
把握了教育的特点,也就把握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1、学校教育:
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教学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共同的客体。
*包括:
(1)教师
(2)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3)教育管理人员(4)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结论:
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
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
(1)学生的一般特征:
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2)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
教育影响: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1)内容:
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
(2)形式:
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关系
(1)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体系。
(2)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
(3)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
(4)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三)教育的功能
1.个人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四)教育起源与发展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
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观点:
(1)、教育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
(2)、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和天的意志。
评价:
(1)、非科学的
(2)、反映了认识水平的局限
2、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1831-1902)(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代表作:
《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
沛西·能(1870-1944)(英国教育家)代表作:
《人民的教育》
主要观点:
(1)人类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2)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的过程;
(3)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评价:
(1)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2)错误在于未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
孟禄(美国教育家)《教育史》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主要观点:
(1)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2)应当从心理学的观点解释教育起源问题。
评价:
(1)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
(2)没有解释人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限,离生物起源说并不远。
4、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
恩格斯
米丁斯基(苏联)《世界教育史》
主要观点:
(1)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2)制造、使用工具及生产劳动经验——技能技巧——生存与发展——传授给下一代(教育)
评价:
这种观点是对恩格斯思想的曲解;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非所有活动的最充分条件。
5、生活需要起源说
代表人物:
杨贤江、钱亦石
主要观点:
(1)教育的发生就植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
它是帮助人营谋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2)教育只能起源于人于环境互相作用的需要。
评价:
该学说的局限性在于未考虑到从需要到现实的限制因素和中介因素
(教育起源问题的复杂性在于:
有关它的研究既要以哲学上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同时又要以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研究与实地考察为依托,要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五)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1)特征:
①教育水平低。
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史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
②教育没有阶级性。
③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2、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1)奴隶社会及其教育特征:
①古代学校的出现。
最早在埃及,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
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③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结论:
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奴隶社会教育的阶级性表现:
①教育目的:
培养奴隶主治国所需人才②教育对象:
奴隶主贵族子弟
③教育内容:
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④教育方法:
体罚盛行
⑤教师地位:
被赋予很大权利,具有很高权威
(2)封建社会及其教育特征:
①教育目的:
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官吏和骑士;②学校教育具有鲜明阶级性、等级性和宗教性;
③教育内容:
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④教育方法:
严格的纪律约束,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⑤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思想。
3、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
(1)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特征:
①教育目的:
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同时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②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③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④师生关系民主化;⑤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六)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前制度化教育
这一阶段是形式化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主要是指正规教育,即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教育实体从简单到复杂从游离状态到形成系统的过程,正是教育“制度化”的过程。
3.非制度化教育
库姆斯等陈述的非正规化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想的代表。
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调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及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现代学制受限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
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
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
前者是学术型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
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
当然,双轨学制并不是惟一的学校发展模式,在美国,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
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通,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双轨制:
指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
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深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府,毕业后就可以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
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一般在上中学之后就进入劳动力市场。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特征:
①教育目的:
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③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现代教育的特征
(一)教育的终身化
(二)教育的全民化(三)教育的民主化
(四)教育的多元化(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小学教育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
初等教育、基础教育、第一阶段教育
对象:
6-12岁
内容:
基本技能:
语言技能、运算技能、操作技能;
基本知识:
国家历史、天下大事、文化艺术、道德规范
基本素质:
善良诚实、吃苦耐劳、遵纪守法、社会道德
*小学教育历史:
产生:
殷周时期
西周:
周天子在官府建小学
春秋战国:
孔子兴私学
隋唐以后:
官办小学和私办小学
近现代小学教育
19世纪80年代后,新式小学兴起
近代小学开端:
1878年张焕纶上海创办正蒙书院内设小班-----私立;
最早的公立小学:
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该校四院中外院即为小学;
清末小学:
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5年
民国小学:
1912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初小4年,高小3年,1919年改为小学6年前4年初小,后2年高小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明确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性质
(2)明确“4+2”的小学学制
(3)明确小学教育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4)小学有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教育
(1)普及小学教育:
1986年推行9年义务教育
(2)改革学制:
“4+2”==“5年一贯制”
(3)教学改革试验:
学制退回“4+2”
*义务教育
概念:
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理解:
义务教育≠普及教育义务教育是公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意义:
(1)义务教育标志着经济发展水平,且能促进经济发展;
(2)义务教育体现文明程度,又促进国家文明程度的提升;
(3)义务教育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培养公民法律意识。
*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1)《义务教育法》:
1986年颁布
(2)《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1992年国务院颁
(3)《宪法》有关精神
*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涵:
(1)实施对象:
6岁入学,义务教育9年;
(2)学制:
“6+3”、“5+4”、“九年一贯制”
(3)管理体制:
财政分管(乡)、人权共管(县)、业务统管(县)(4)办学条件:
经费+师资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普及性
(2)基础性(3)强制性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一)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实施中的基础地位
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二)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1)全民性
(2)义务性(3)全面性
四、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小学教育的意义:
小学教育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这一时期的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1)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
(2)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
(3)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
教育理想----《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五、小学教育的组织与运行
(一)学校文化
定义:
它是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1.学校物质文化2.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传统学校仪式学校规章
(二)学校管理
1.定义: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
(1)管理
(2)管理手段(3)管理对象
2.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沟通的作用:
(1)信息传递作用
(2)控制作用(3)激励作用(4)情感交流作用
沟通形式:
(1)正式沟通分为:
下行、上行、平行、斜向沟通。
(2)非正式沟通分为:
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闻(即小道消息)。
3.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1)定义:
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
(2)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依靠领导者的权力,通过行政命令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照行政系统进行管理。
(2)法律方法:
运用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管理;
(3)思想教育方法:
通过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
(4)经济方法:
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的方法;
(5)学术方法:
对学校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应遵循的学术管理方式。
5.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1)小学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1)定义:
小学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
2)作用:
课程计划的行政作用就在于为小学规定基本的内容要求和法定的质量标准,以达到对学校教育事实上的控制。
3)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编制特点:
实行统一、性确定、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
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多项内容,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小学教师的职务制度
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背景
1.课改的意义:
1)适应全球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的呼唤;个人发展的需求;人类生存发展的要求。
2)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力资源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
2.课程内容方面的原因
1)观念滞后2)课程目标过于重视知识传授3)课程知识陈旧,结构单一
4)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5)思政教育实践性不强6)评价过分强调选拔功能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改核心价值追求: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课改的基本任务:
2.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培养四有新人(p32)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四)课程设置
1.小学课程设置的性质:
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2.小学课程设置:
1)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2)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3)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五)我国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考点知识强化—
一、单选题:
1.有学校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兴趣小组和同伙帮扶等课外活动不属于(C)
A、综合实践B、教学计划之内活动
C、教学计划之外活动D、社会实践活动
2.小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跌倒,乞丐擦伤并有少量出血点,教师应采取的正确处理方法(用清洁水冲洗伤口,盖上消毒纱布)
3.张老师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用多媒体播放江南水乡美景,为学生设计真实、具体、生动的场景,采用的教学法时(情景教学法)
4.从课程论的视角开看,教室座位安排,图书角布置等属于(D隐性课程)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
5.有的小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鼓励而学习,有的小学生为了得到家长的奖励而努力学习,有的小学生为了让同学瞧得起自己而努力学习,这类学习动机属于(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6.一位新老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维持自己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上,这表明其成长阶段处于美国学者福勒与布朗提出的生涯关注理论中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 教学 知识 能力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