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一模冲刺复习之说明文.docx
- 文档编号:6050686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60.37KB
初三语文一模冲刺复习之说明文.docx
《初三语文一模冲刺复习之说明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一模冲刺复习之说明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语文一模冲刺复习之说明文
2019浦东一模
(一)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8分)
情景记忆
①如果你参加了一场同学聚会,几天后再回想,当时的某些情景又会浮现在眼前,这样的记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景记忆”。
②情景记忆有点类似录像。
录像可以把事件的相关信息记录下来,收藏保存后,人们以随时拿出来重放。
情景记忆也是如此,大脑会把与一件事情相关的景象,包括和情景相关的动作、声音、情感等方面的信息捆成一个包,存放在封闭的“记忆盒子”里。
一个盒子存储一段记忆,多段记忆分别存储在不同的盒子里,它们彼此独立,互不干扰。
③通常情况下,这些记忆中的信息被埋藏在大脑深处,不会干扰人们当下的思维活;不过,当人们受到某些线索(如一首老歌、电影里的一个镜头)的启发时,“记忆盒子”会被打开,就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④然而,情景记忆又不像录像那祥真实。
记忆里的情节和图像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渐渐淡化,当人们再次回想时,往往会夸大其词或颠倒次序,使其真实性、可靠性大为降低,甚至对记忆中的情景重新给出解释和评价。
记忆研究之父——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说:
“记忆确实是一种重组。
”
⑤由此看来,情景记忆往往是不靠谱的。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记忆是动态的,会随时间流逝而变化。
当人们重拾往事时,模糊的部分要得到充实,失去的部分要重新修订,其结果常常是,人们按照当下的想法和自己的意愿,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使得描述的情况和原来发生的场景大不一样。
⑥虽然如此,由于情景记忆能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情景记忆的内容常被画家们当作创作的素材。
在照相机发明以前,许多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综合了亲历者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其鲜活场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让观者如临其境,心驰神往。
⑦当你驻足在《清明上河图》前,你必然会被恢弘的画面所感染,也必然会被画中丰富的市井生活和传神的人物表情所吸引,而这一切,不可能仅仅是作家现场的临草,更多的则需要作家融合情景记忆来完成。
⑧西班牙宫廷画家委拉斯凯兹,他的很多作品就是根据他经历的生活情景进行创作的。
其中有一幅画,画面中的核心人物是年幼的公主玛格丽特,周围是她的宫女、弄臣和小丑。
画家精心设计,把场景选在阿尔卡萨王宫的画室里,让阳光从画的前上方射入,这样一来,画中的人物都沐浴在阳光下,包括站立在大画架前的画家本人。
⑨按理说,他站在那个位置上是没有办法作画的,因为从这个角度所见的人都是背光的。
然而根据画家的记忆重组,画面上的人物形象清晰可见,整个画面温馨感人,这幅画作得到了王室成员的一致称赞。
情景记忆的独特性,不仅在艺术领域里能给艺术家们提供创作的源泉,也能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拥有别样的生命印记。
【概括题】14、第②段中的“记忆盒子”有哪些特征?
请作简要概括。
(4分)
【含义题】15、说说你对第④段画线句的理解。
(3分)
【材料放置题】16、以下文字放在哪一段后面比较恰当,请说明理由。
(4分)
三年前,在美国某大学校图内发生枪击事件,在随后的警察询问中,5位目击证人对罪犯的描述竟然各不相同。
第段后,理由是:
【文意理解题】17、下列对文章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景记忆能够保存与情景相关的人物动作、声音和情感等方面的信息。
B从《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来看,情景记忆是画家创作的素材来源。
C情景记忆有不靠谱的一面,通过它还原经历的生活事件都是不真实的。
D画家们根据情景记忆创作的艺术作品,其鲜活场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
【开放题】18、第
段中作者认为情景记忆“也能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请结合生活经历,说说你对“情景记忆”的认识。
(4分)
14、
(1)能把情景事件储存起来;
(2)一个盒子存储一段记忆,多段记忆分别存储在不同的盒子里(3)储存在记忆盒子中的记忆内容,彼此独立,互不干扰;(4)记忆中的事情被埋藏在大脑深处,不会干扰人们当下的思维活动;(5)受到某些线索的启发时,“记忆盒子”就会被打开,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写到任意两点即给全分)
15、当记忆被唤醒时,再次描述往往会夸大其词或颠倒次序,使情景的真实性、可靠性大为降低,甚至对记忆中的情景重新给出解释和评价。
16、放在第⑤段后(1分)理由是:
列举的美国某大学枪击事件目击证人描述罪犯各不相同的事例,具体说明了第五段情景记忆往往是不靠谱的特点。
17、C(3分)
18、
(1)情景记忆也能像录像那样,能让人回忆起过去的事情,真实再现过去的场景。
(2)情景记忆又是人们按照当下的想法和自己的意思,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往往不完全真实的内容。
(3)情景记忆可以使用在文学艺术创作中。
(三点,写出任何一点都可以。
语言简洁顺畅,表意清楚明白。
)
一、概括题型
(1)特征概括。
要注意抓住文中所讲的说明对象,围绕说明对象进行概括,注意看分答题概括,也要注意分点概括。
找准每段的首末句,还需注意关联词,做好圈画。
(2)原因概括。
原因概括题在记叙文当中比较常考,先是在原文中找出题目要求的句子,一般答题区间都会在其周围,若是题目要求在文章最后出现,那答题区间一般都会包括全文,说明文的结构框架一般都很清晰明确,每段的中心句一般都会出现在句首或是句尾,学生们答题时可以运用到。
(3)信息筛选。
这一类题型,只要找到正确的区间,在说明文中一般很少失分,当然有的题目会很含蓄,或是非常考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在做这一类题目时,首先在要找出文章正确的答题区间,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点概括描述,难度系数不高。
★新题型:
(1)结合前后文,概括文意、填空。
一般出现在过渡句、段,结尾句、段。
2020年上海杨浦区初三一模语文
(一)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8分)
石狮为什么不像石狮
①行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我们常常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石狮,有的面目狰狞,龇牙咧嘴;有的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在很多旧时的宅院、园林、寺庙前,石狮是必不可少的镇宅之物。
可是,当我们第一次看到它们时,往往都不敢确定它们是“狮子”。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②这需要从狮子的来源讲起。
狮子生长在非洲大草原上,对于中原地区来说,狮子是外来之物。
中原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狮子化石,传世文献中也没有任何关于狮子诞生于古代中原地区的记载。
③目前最早能见到“狮子”身影的文献为《汉书》,那时它作为贡品传入中国。
“明珠、文甲、通厚、翠洞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门,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
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从《汉书中可大致看出,在张骞通西域之后,狮子开始传入中国。
当然,在西汉之前没有关于狮子的文献记载也不能说明狮子没有出现过。
④先秦时期有关于“狻麑”这种动物的记载,《穆天子传》中提道:
“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
”《尔雅》也描述了这种动物“狻麑,如貓,食虎豹”。
从这些描述我们可以发现,狻麑与狮子有很多相似之处:
跑得很快、凶猛异常。
但是狻麑又是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所以难以分辨狻麑到底存在于现实中还是只存在于神话中。
⑤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即便有狮子作为贡品进入中原,那么数量也不会很多。
因为古代虽然开通了丝绸之路,但交通仍然极为不便。
要远程运送这么一个庞然大物,避开粮草问题不说,路上需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就是一大难题。
⑥可见,这样的进贡很难发展其规模,再加上这样的猛兽抵达京城之后,民间的工匠、艺术家很少有机会见到一面,所以这与它们存在于传说中,在本质上没有很大的区别。
⑦除了上述原因导致我们现在看到的石狮在外形上更像传说中众多神兽的结合,反而不像狮子之外,随着朝代变迁,石狮的神韵与狮子有所出入也是一大原因。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期间,雕匠们在艺术风格的追求上更注重石狮的神似,于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尽一切可能赋予狮子威武、凶猛的形象。
从四川雅安高颐阙前石狮身上的翅膀便可看出一些端倪。
⑧隋唐时期,虽然狮子除了看守陵墓之外,还用来镇守宫殿、大门,但造型上仍然继承了前代的许多特点。
宋元时期,石狮的形象虽然仍有唐之遗风,但是唐代狮子那种昂扬雄浑的神韵和狞厉威严的宗教意趣大大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温驯柔情的世俗意味。
造型中的狮子挂铃铛,悬带,飘彩巾,吊红缨,体积也日渐缩小,不再使人望而生畏。
⑨到了元明清时期,石狮的雕刻从宫廷走向民间,发展出很多的风格,地方特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这段时期雕刻出来的石狮更加精致,一些细节(比如颈部的项饰)也开始变得多样。
尤其是清代与唐宋狮子相比,神韵不足,精细有余。
⑩清代晚期之后,由于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石狮开始批量生产,失去了它作为工艺品的一些特点,地方特色渐渐消退,神韵大减。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一些石狮甚至像一种宠物,失去了威风凛凛的感觉。
⑪,导致石狮从外形上与狮子相去甚远,,导致石狮在神韵上与狮子的相似之处也有所消减,这些都使得现在看到的石狮与狮子形象差别非常之大。
选自《读写月报》(有删改)
16.联系全文,请在第⑪段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内容,以总结全文。
(4分)
①,导致石狮从外形上与狮子相去甚远;
②,导致石狮在神韵上与狮子的相似之处也有所消减,这些都使得现在看到的石狮与狮子形象差别非常之大。
【答案】
16.①狮子本不诞生在中原,再加上早期传入中国时数量较少,难得一见;
②各朝代在石狮雕刻的艺术风格追求上,有较大的不同和变化(4分)
二、作用类题型(内容+结构)
考点一:
句段作用
(1)开头的作用。
1、内容上概括本段内容XX
2、引出说明对象是XX,说明这个对象的XX特征;
3、形式上主要考虑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说明方法就分析什么说明方法)
4、引出下文对XXX的说明。
5、照应标题。
★特殊情况:
A、开头如果是设问句,设置悬念,引人思考,引出说明对象XX或内容,激发兴趣;
B、引用古诗文:
增强文学性描述性、抒情性语言常用修辞(无论怎样考察大家,都要灵活运用。
)
(2)中间段作用
A.承上启下
B,内容上:
概括句/段意;解释......原因;说明方法及作用。
C,为下文......做铺垫;照应标题。
(3)结尾段作用
①总结全文,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
②补充说明该事物其它方面的特点或注意点,使说明内容更全面。
③照应标题或首尾呼应。
④强调......的重要性,向人们发出**号召,引发人们的思考。
考点三:
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
举了......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2.列数字
作用: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3.作比较
将…和…形成对比,突出强调地说明了……
4.列图表
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例2,2020年上海杨浦区初三一模语文
(一)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8分)
石狮为什么不像石狮
①行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我们常常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石狮,有的面目狰狞,龇牙咧嘴;有的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在很多旧时的宅院、园林、寺庙前,石狮是必不可少的镇宅之物。
可是,当我们第一次看到它们时,往往都不敢确定它们是“狮子”。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②这需要从狮子的来源讲起。
狮子生长在非洲大草原上,对于中原地区来说,狮子是外来之物。
中原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狮子化石,传世文献中也没有任何关于狮子诞生于古代中原地区的记载。
③目前最早能见到“狮子”身影的文献为《汉书》,那时它作为贡品传入中国。
“明珠、文甲、通厚、翠洞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门,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
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从《汉书中可大致看出,在张骞通西域之后,狮子开始传入中国。
当然,在西汉之前没有关于狮子的文献记载也不能说明狮子没有出现过。
④先秦时期有关于“狻麑”这种动物的记载,《穆天子传》中提道:
“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
”《尔雅》也描述了这种动物“狻麑,如貓,食虎豹”。
从这些描述我们可以发现,狻麑与狮子有很多相似之处:
跑得很快、凶猛异常。
但是狻麑又是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所以难以分辨狻麑到底存在于现实中还是只存在于神话中。
⑤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即便有狮子作为贡品进入中原,那么数量也不会很多。
因为古代虽然开通了丝绸之路,但交通仍然极为不便。
要远程运送这么一个庞然大物,避开粮草问题不说,路上需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就是一大难题。
⑥可见,这样的进贡很难发展其规模,再加上这样的猛兽抵达京城之后,民间的工匠、艺术家很少有机会见到一面,所以这与它们存在于传说中,在本质上没有很大的区别。
⑦除了上述原因导致我们现在看到的石狮在外形上更像传说中众多神兽的结合,反而不像狮子之外,随着朝代变迁,石狮的神韵与狮子有所出入也是一大原因。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期间,雕匠们在艺术风格的追求上更注重石狮的神似,于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尽一切可能赋予狮子威武、凶猛的形象。
从四川雅安高颐阙前石狮身上的翅膀便可看出一些端倪。
⑧隋唐时期,虽然狮子除了看守陵墓之外,还用来镇守宫殿、大门,但造型上仍然继承了前代的许多特点。
宋元时期,石狮的形象虽然仍有唐之遗风,但是唐代狮子那种昂扬雄浑的神韵和狞厉威严的宗教意趣大大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温驯柔情的世俗意味。
造型中的狮子挂铃铛,悬带,飘彩巾,吊红缨,体积也日渐缩小,不再使人望而生畏。
⑨到了元明清时期,石狮的雕刻从宫廷走向民间,发展出很多的风格,地方特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这段时期雕刻出来的石狮更加精致,一些细节(比如颈部的项饰)也开始变得多样。
尤其是清代与唐宋狮子相比,神韵不足,精细有余。
⑩清代晚期之后,由于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石狮开始批量生产,失去了它作为工艺品的一些特点,地方特色渐渐消退,神韵大减。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一些石狮甚至像一种宠物,失去了威风凛凛的感觉。
⑪,导致石狮从外形上与狮子相去甚远,,导致石狮在神韵上与狮子的相似之处也有所消减,这些都使得现在看到的石狮与狮子形象差别非常之大。
选自《读写月报》(有删改)
【标题的作用】14.请从简析标题“石狮为什么不像石狮”的妙处。
(3分)
【说明方法】15.
(1)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3分)
【句段作用】17.有人认为本文第④段不必放入文中,你认为呢?
请简述理由。
(4分)
【答案】
14.交代了本文主要说明内容——石狮不像真狮子的原因:
以两个表面相同内涵不同的“石狮”有意造成矛盾,引发读者认知冲突,激发阅读兴趣;疑问句形式引发读者思考。
(3分)
15.
(1)以四川雅安有翅石狮为例,具体清楚地说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期间,雕匠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尽力追求表现狮子威武凶猛的特点。
(3分)
17.我认为应该删去。
因为本段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关于“狻麑”这种动物的记载,但从这些描述中发现,狻麑与狮子尽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还是难以分辨狻麂到底是不是狮子。
而本段的上下文为了说明石狮为何从外形上不像狮子,主要分析说明了狮子是非中原原产物,加上进贡少,在中原极为罕见,表述非常明晰,本段的说明对此并无很大的帮助,所以应该删去。
我认为不应该删去,因为本段是紧承第③段最后一句“当然,在西汉之前没有关于狮子的文献记载也不能说明卿子漫有出现过”而展开说明的,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关于“狻麑”这种动物的记载,表明狻麂与狮子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还是难以分辨狻麑到底是不是狮子。
这段说明是对第③段“在张骞通西城之后,狮子才开始传入中国”的说明的有效补充和回应,体现了说明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所以不宜删去。
三,说明文段落位置判断
【知识梳理】
(一):
段落顺序是否可以调整(段落的互换是考试的常考点)★★★
答题思路:
1、看文章分说部分与总起句或者总结句之间的对应关系。
2、看这些段落是否遵循一定的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是考查较多)
(二):
语句或段落放回原文
这种题目考查学生对于说明文整体思路结构的把握,难度较大。
典型考题:
1、把这一段放回原文,应该放在那两段之间?
说明理由。
(主观题或选择题)★★★
2、给出两则材料,选择合适的一则放在文章哪一段?
并说明理由。
★★★
3、结合上下文内容,在某段开头补写一句话。
答题方法:
1、梳理文章整体内容,着重把握题目中规定段落的主要内容,第一遍阅读文章的时候就可以把文章的每段的主要内容圈划出来,方便后面做题时迅速找到答题区间或者也可以先阅读问题带着问题去找到答题的区间,最重要的是能够知道每一段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整体来把握文章;先概括所给材料的内容;找出材料与文章某部分或者段落间的关系(承接、因果、递进等)
2、补写句子的,一般是起过渡作用。
(三):
常考题型
1、两段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给出一段文字放在什么位置?
为什么?
3、填入文中横线处恰当的句子是?
4、下列句、段能否删去?
或删去下列哪一句对文章影响最小?
答题思路★★★
注意上下文的联系性,注意主要的说明内容是什么;
先概括所给的语句或段落;
根据内容分析并找出与原文契合的部分;
再总结与原文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深入、层进、承接、因果);
考虑照应;
不要忘记考虑说明方法(所给段落可能会使用某种说明方法,这也是潜在的考点。
)
容易遗忘的答题要点:
内容+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联,使结构更完整。
)
答题步骤:
1.给出观点
2.概括选文段落内容,注意概括语言需要倾向所符合观点
3.准确说明与符合段落的关系,不可笼统回答逻辑关系
4.注意考虑选文与其他段落或语句是否有照应关系
5.重点关注“由于、所以、除此之外、也、不仅……”等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句子、段落之间的关系
例3,2020年上海宝山区初三一模语文
(一)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18分)
土豆——托起“生命的方舟”
①伴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地球资源和环境资源约束更加明显,饥饿与贫困的挑战异常严峻,人类该用什么来托起“生命的方舟”?
联合国大会决定,把2008年定为“国际土豆年”,人们期待着,土豆在战胜饥饿和贫困斗争的前沿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②其貌不扬的土豆,一向以“朴实的块茎”著称,它能够负担这样沉重的责任吗?
它又是怎么走进联合国的视野呢?
原来,从安第斯山脉走向世界六大洲的土豆,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并逐渐成为了世界人口膳食中的一种主粮,这种主粮已经成为了全球粮食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在加强世界粮食安全和减轻贫困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③土豆是一种营养丰富且适合人类的食物。
新鲜土豆含有大约80%的水分和20%的干物质,在干物质中有60%—80%为淀粉,土豆的蛋白质含量与谷物大体相同,要比其余块根和块茎的蛋白质含量高许多,并且土豆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模式与人类的需求非常匹配。
④土豆的脂肪含量比较低,并富含多种微量营养物质,土豆是维生素B1、B3、B6、C
及铁、钾,磷和镁等矿物质的良好来源,而且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
比如,土豆维生素含量比苹果还高,它的维生素C比西红柿要高一些。
作为主食和蔬菜,土豆的制作和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因此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欢迎。
⑤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进入到21世纪以后,世界土豆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20世纪比90年代初,大多数土豆产自欧洲、北美等地区。
2005年,发展中国家土豆产量首次超过了发达国家的产量。
粮食专家们呼吁,要重新认识这个“被埋没的宝物”的价值,应对包括饥饿、贫困及环境威胁在内的全球性挑战。
⑥在世界性的淡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减少农业用水强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类淡水使用量的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其中农业用水占到了70%以上。
有资料显示,在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中,土豆每单位用水量生产的粮食更多,使用同样数量的水所生产的膳食能量也更多。
这说明种植土豆可以大幅度提高每单位用水量的粮食产量,从而保证在生产足够粮食的同时,减少对地球淡水资源的消耗。
⑦土豆,正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词语的含义】13.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朴实”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材料放置题,提问方式新颖】16.下列这段文字,应该放在原文中哪一段后面?
请从“写什么”和“怎样写”两个角度简述理由。
(4分)
资料显示,在耕作使用1立方米的水,土豆可生产5000卡路里的膳食能量,而玉米、小麦和大米生产的卡路里分别为3860、2300和2000。
同样数量的淡水,土豆可生产出的蛋白质是150克,为小麦的2倍,产出的钙540毫克,是大米的4倍。
17.【句段作用】首段画线句的作用有哪些?
请分条简述。
(4分)
【答案】
13.(2分)其貌不扬(或者“外表不引人注目")
16.(4分)⑥这段文字通过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了使用同样数量的淡水资源,土豆比其它粮食的能量以及营养更多,与第⑥段“种植土豆在可以保证粮食产量足够的同时,减少地球淡水资源的消耗”内容相符。
17.(4分)其一承接文章标题,以设问的方式引发读者对本文的阅读兴趣;其二,引发人们对人口增长导致后果严重性的思考;其三,引发读者对土豆作用重要性的思考(写出两条即可。
每条2分)
五,说明文语言
常考题型
【题型一】——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
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1)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2)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3)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二】——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答题技巧】: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题型三】——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技巧】: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
“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题型四】——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答题技巧】:
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
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变式题型
【题型一】——赏析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赏析加点字的语言特点。
【答题技巧】:
(1)判断考说明文语言的哪个角度
(2)词语的含义。
(3)词语表达了事物......特征
【题型二】——分析画线句的语言特色。
【答题技巧】:
(1)从两个角度考虑1.准确2.形象生动或平实
(2)抓住句中能体现语言特点(准确性或生动性)的词语,再从字的作用分析。
【题型三】——句中用了“估计”“大约”等表推测的词语,是否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相矛盾?
【答题技巧】:
(1)表态(不矛盾)
(2)词语放在文中的意思
(3)尊重科学的态度,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述方式
【题型四】——删去加点词,对句子的表达有何影响?
【答题技巧】:
实质还是考的词语作用
六,词语的含义
此部分的题型基本在2到3分,主要考察学生对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理解,做题思路先理解本义,再找到词语在文中位置,看前后句,推敲。
词语的指代义,即“xx在文中具体指的”需理解文章内容,用文中语句
作答。
例5金山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9分)
金合欢树的关系网
①在非洲东部的大草原上,有一种叫哨刺金合欢的金合欢树,它除了像其他金合欢树一样长满了锐利的刺,还长着一种叫哨刺的空心刺。
②金合欢遍布锐刺,是为了防止食草动物吃它们。
但长颈鹿等大型食草动物能够小心翼翼地躲开刺,去吃金合欢树上的嫩叶。
哨刺金合欢还有第二道防线,在哨刺里面住着一种叫褐色的举腹蚁,长颈鹿吃树叶时扯动树枝,举腹蚁察觉到了,便会蜂拥而去,拼命地叮咬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三 语文 冲刺 复习 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