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6046259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0.83KB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含答案.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古诗文阅读。
灞上①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②此身。
注:
①灞上:
今陕西省西安市东。
作者早年屡试不第,进身无门,困居于此。
②致:
达到,实现。
1.下面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写作者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渲染了凄清、阴冷的氛围。
B.首联中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C.颔联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再而转到诗中的主人。
“寒灯独夜人”,“寒”与“独”相互映衬,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D.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突出表现环境的寂静:
“孤壁野僧邻”,说自己与闲云野鹤般的僧人为邻,突出诗人的处境的孤独。
E.尾联诗人直接抒发感慨,其中表达的渴望为国效力的豪迈之情与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中的相同。
2.诗人寓居灞上,那么,将“寄卧郊扉久”中的“卧”改为“居”,可否?
请简要赏析。
【答案】
1.DE
2.“卧”更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百无聊赖、寂寞孤单的常态,也更准确地表明诗人未得起身、未获任用的人生际遇。
抒发诗人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而“居”字却没有,所以不能替换。
【解析】
1.D是以动衬静,E与陆游的诗不同。
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表现出陆游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2.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
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卧”比“居”更准确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百无聊赖、寂寞孤单的常态,表明诗人未得起身、未获任用的人生际遇。
总之,“卧”比“居”更充分地表现诗人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失意和忧愤。
2.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元曲中极负盛名,被誉为“______”,作者是元朝的______。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
B.“小桥流水”是游子对家乡的美好记忆。
C.“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游子悲凉的境况。
D.“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
【答案】
1.秋思之祖马致远
2.C
【解析】
1.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作者是元朝的马致远。
2.A“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错。
“枯藤老树昏鸦”:
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B“对家乡的美好记忆”错。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你看眼前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
又是那么温馨。
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
哦,他们还好吗?
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
买了被子吗?
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
“小桥流水”不是描写家乡,是游子眼前的景象。
D“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理解错误。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
极写游子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而不是“亲人因思念游子”。
3.阅读《水调歌头》,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词是①(概括内容)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
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②的情怀。
2.《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结合下片划线语句,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3.
(1)“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月亮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也引发人世间无尽的哀愁。
下列诗句与苏轼所抒之情相似的一项是_________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B.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2)你还能想到关于月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
(写某一首诗的两句话,本题出现诗句除外。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
【答案】
1.①中秋望月怀人②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祝愿。
2.答案示例:
下片开头写月光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
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要乐观看待人生的哲思,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3.
(1)A
(2)(答出含月的诗句即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空,可依据“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概括为“中秋借(望)月怀人”。
第二空,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据此可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这里既表达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抒发了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入议论抒情,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最后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世人发出美好祝愿,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传达出了词人“用乐观、豁达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哲思。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诗词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的是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B.“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抒发了作者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抒发了词人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作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怆心情。
据此,答案为A。
(2)从积累的古诗词中,选择两句含月的完整诗句作答即可。
答案是多元的。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乙)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甲诗中的“________”一句点明标题中的“秋暝”;乙诗中“________”一句交代了“春行”的方式是骑行。
2.下列对两首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B.两首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写景。
C.两首诗描写了相同色彩的景物。
D.两首诗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
【答案】
1.天气晚来秋;浅草才能没马蹄
2.A
【解析】
1.“秋暝”季节是秋天,不难找到句子“天气晚来秋”。
题干中的“骑行”意思是骑着马行走,不难找到句子“浅草才能没马蹄”。
2.B错误,《钱塘湖春行》没有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C错误,两首诗描写的季节不同,因而景物色彩也就不同。
D错误,《山居秋暝》是借景抒情,也就是间接抒情。
5.《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①了却公家事,快阁②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③已为佳人④绝,青眼⑤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痴儿:
指作者自己。
②快阁:
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
③朱弦:
古琴的琴弦涂成朱色,所以又叫朱弦。
④佳人:
知心朋友。
⑤青眼,指瞳孔,即正眼相看,表示喜爱。
1.这首诗颔联中能表现深秋时节景物特征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句,简要谈谈诗人的哪些行为是照应“归”字的?
3.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落木天远大
2.①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③“绝”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④弄长笛、与白鸥盟指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
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归字。
3.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
(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
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能表现深秋时节景物特征的词是“落木”(落叶)和“天远大”(秋高气爽)。
2.要求简要谈谈诗人的哪些行为是照应“归”字的。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的余辉里倚栏远眺。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我从万里之外的远地乘船归来,在船上吹起长笛;我的这颗心,将愿与白鸥结为朋友。
所以可从自称痴儿了却公事,喜欢欣赏自然风物的角度,从对表明已无意仕途“绝”字与“弄长笛”“白鸥盟”等短语的分析,来考虑答案内容。
3.考查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分析是作答的关键。
前两句从“了却公家事”到“倚晚晴”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五六句巧用伯牙、阮籍的典故写出了诗人的无可奈何、孤独无聊;后两句“归船弄长笛”与“与白鸥盟”表明自己意欲归隐。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社日①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②鸡栖③半掩扉。
桑柘④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
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人们通过开展娱乐活动,表达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
②豚栅:
猪栏。
③鸡栖:
鸡窝。
④桑柘(zhè):
桑树和柘树。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二句所展示的画面。
2.结合全诗内容,试分析农人因何而“醉”。
【答案】
1.示例:
春天,鹅湖山下稻粱肥硕,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闭上眼,似乎可以闻到稻花香。
每家的牲畜圈里,猪肥鸡壮;每户的大门都半掩着,村民们都参加社日去了。
2.①因农村生活的美景而醉;②因民风淳朴而醉;③为开怀畅饮而醉;④为丰收在望,生活富足而醉;⑤为来年期盼而醉。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本题要抓住“鹅湖”“山”“稻粱肥”“豚栅”“鸡栖”等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勾勒农村的田园风光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作答。
诗歌中的“醉”既有酒多之醉,更有心情高兴而陶醉。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
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村人怎能不“醉”。
“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
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
诗歌的最后两句叙写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
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
“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据此可概括作答。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述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1.诗中“早莺”、“新燕”、等事物充分体现早春的季节特征。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描绘了西湖早春时节的明媚风光。
B.诗歌表达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C.诗歌以“行”为线索展现西湖的景色。
D.诗歌呈现了早春时节喧闹的游湖场景。
【答案】
1.浅草
2.D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
分析诗歌中描述的景物。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有“早莺”、“新燕”,“乱花渐欲述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中有“乱花”、“浅草”。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BC三项正确。
D项“喧闹的游湖场景”错误。
诗歌没有描写出“喧闹的游湖场景”。
8.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
1.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歌情感。
结合“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分析,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和诗歌明白首、颔、颈、尾四联,确定颈联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结合其意思“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分析:
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霸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意为秋色里,号角声震天动地,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星现出一片紫色。
这两句描写出惨烈悲壮的战地场景。
B.《渔家傲·秋思》首句写出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无逗留之意。
从而突出了塞下秋来天气极其寒冷。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写敌军半夜突袭我军,已到易水,此时天寒霜降,我军红旗半卷,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写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长期守边辛苦,思念家乡,他们白了头发,留下了眼泪。
2.下列各项对两首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首联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渔家傲·秋思》下阙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他们既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又想勒石燕然、建立军功。
C.《雁门太守行》尾联引用燕昭王用重金招揽天下英雄的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D.两首诗词都写出了将士们为国效忠、建功立业的决心,也都暗含了对朝廷软弱、不重边功的不满。
【答案】
1.C
2.D
【解析】
1.C“敌军半夜突袭我军,已到易水”错误,援军赶赴易水。
2.D“都暗含了对朝廷软弱、不重边功的不满”错误。
《雁门太守行》一诗没有这种不满。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唐)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
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
天宝三载(744)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此诗即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
1.本诗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最传神的字是“吞”和“醉”。
“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2.尾联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用典、借代。
用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用“渔竿”来借代隐逸生活。
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解析】
1.本小题属于诗歌炼字题,考查学生对炼字艺术效果的赏析。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吞”、“醉”。
前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后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及情感的分析能力。
尾联“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两句用典这是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除了这首诗之外,岑参还在多首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如“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衙郡守还》)。
“五斗米”不是指实数,而是言其少,意思是借代指“俸禄微薄”。
此诗结尾二句运用了用典、借代的修辞手法,很生动的写景,同时暗喻诗人为了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的矛盾心理。
【点睛】
诗歌赏析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1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属于词,其词牌是“南乡子”,它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样,均属于辛弃疾的“壮词”。
B.上阙前两句用设问的手法,写词人站在北固楼上,极目远眺,由满眼风光兴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意。
C.下阙歌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的英雄壮举,反衬出南宋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D.该词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表达了作者渴望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以及因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愤懑之情。
2.这首词中的加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B
2.该句借用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将词人的愁思和感慨,比作常流不息的江水,委婉含蓄地表明了朝代兴起和衰亡的漫长历史。
【解析】
1.B.“由满眼风光兴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意”错误,作者俯瞰日夜奔流的长江;追思像江水东流、一去不返的“千古兴亡”事,咏古叹今,抒发自己对中原故土的深切眷念,把难以言表的复杂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故选B。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句话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不变。
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
委婉含蓄地表明了朝代兴起和衰亡的漫长历史。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醿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túmí):
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
②婉娩:
亦作“婉晚”,柔美温和,迟暮。
1.下列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歌咏春天的词,词人在歌咏阳春烟景的同时,还流露出了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
在较深居次上还含有对青春老去的喟叹。
B.首句“嫩绿重重看得成”,以“嫩绿”为全词定下了基本色调。
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象唤醒该者对春天的情感。
C.第二句中的“曲阑幽槛”,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
D.上阕前两句写动景,后两句“蟑儿闹”“燕子轻”则写静景,动静结合;以绿叶红花蜂儿燕子为主体勾勒出庭院中醉人的春景。
E.“送了斜阳月又生”,结尾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诗歌 鉴赏 经典 压轴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