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习题总汇的答案0.docx
- 文档编号:6045553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385.59KB
天然药物化学习题总汇的答案0.docx
《天然药物化学习题总汇的答案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然药物化学习题总汇的答案0.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然药物化学习题总汇的答案0
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D4.D5.D6.A7.E
8.B9.C10.D11.C12.B13.E14.B
15.B16.B17.B18.B19.C20.A21.D
22.B23.C
(二)多项选择题
1.ABD2.BCE3.BDE4.ACE5.ABD
6.BC7.BD8.ACE9.ABDE10.ADE
11.BE12.ACD13.ABCD14.ABD15.ACE
16.BDE17.ABCDE18.ABCDE19.ACD20.BDE
21.ABE22.ABC23.ACD24.ABD25.ADE
26.BC27.ACE
二、名词解释
1.是指在分离过程中,逐渐改变溶剂的pH酸碱度来萃取有效成分或去除杂质的方法。
2.有效成分是指经药理和临床筛选具有生物活性的单体化合物,能用结构式表示,并具一定物理常数。
3.在水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如氯化钠)达到一定浓度时,使水溶性较小的成分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较大的成分分离的方法。
4.有效成分的群体物质。
5.渗漉法:
将药材粗粉用适当溶剂湿润膨胀后(多用乙醇),装入渗漉筒中从上边添加溶剂,从下口收集流出液的方法。
三、填空题
1.两相溶剂萃取法,沉淀法,pH梯度萃取法,凝胶色谱法,硅胶色谱法或氧化铝色谱法。
2.溶剂的极性,被分离成分的性质,共存的其它成分的性质。
3.凝胶,透析法。
4.试剂沉淀法,酸碱沉淀法,铅盐沉淀法。
5.极性,水,亲水性有机溶剂,亲脂性有机溶剂。
6.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
7.介电常数,介电常数大,极性强,介电常数小,极性弱。
8.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9.分配系数,分配系数,大,好。
10.80%以上;淀粉、蛋白质、粘液质、树胶
11.中性醋酸铅,碱式醋酸铅,酸性成分及邻二酚羟基的酚酸,中性成分及部分弱碱性成分
12.硅胶,氧化铝,活性炭,硅藻土等。
13.氢键吸附,酚类,羧酸类,醌类。
四、问答题
1.答:
溶剂提取法:
利用溶剂把天然药物中所需要的成分溶解出来,而对其它成分不溶解或少溶解。
水蒸气蒸馏法:
利用某些化学成分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性质。
升华法:
利用某些化合物具有升华的性质。
2.答:
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与水互不相溶与水相混溶
3.答:
溶剂分为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或亲水性溶剂和亲脂性溶剂两大类。
常用介电常数(ε)表示物质的极性。
一般ε值大,极性强,在水中溶解度大,为亲水性溶剂,如乙醇;ε值小,极性弱,在水中溶解度小或不溶,为亲脂性溶剂,如苯。
4.答:
浸渍法:
水或稀醇为溶剂。
渗漉法:
稀乙醇或水为溶剂。
煎煮法:
水为溶剂。
回流提取法:
用有机溶剂提取。
连续回流提取法:
用有机溶剂提取。
5.答:
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实际工作中,在水提取液中有效成分是亲脂的多选用亲脂性有机溶剂如苯、氯仿、乙醚等进行液‐液萃取;若有效成分是偏于亲水性的则改用弱亲脂性溶剂如乙酸乙酯、正丁醇等,也可采用氯仿或乙醚加适量乙醇或甲醇的混合剂。
6.答:
水提取液的浓度最好在相对密度1.1~1.2之间。
溶剂与水提取液应保持一定量比例。
第一次用量为水提取液1/2~1/3,以后用量为水提取液1/4~1/6.
一般萃取3~4次即可。
用氯仿萃取,应避免乳化。
可采用旋转混合,改用氯仿;乙醚混合溶剂等。
若已形成乳化,应采取破乳措施。
7.答:
轻度乳化可用一金属丝在乳层中搅动。
将乳化层抽滤。
将乳化层加热或冷冻。
分出乳化层更换新的溶剂。
加入食盐以饱和水溶液或滴入数滴戊醇增加其表面张力,使乳化层破坏。
8.答:
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不同的两相中吸附、分配及其亲和力的差异而达到相互分离的方法。
9.答:
凝胶色谱相当于分子筛的作用。
凝胶颗粒中有许多网眼,色谱过程中,小分子化合物可进入网眼;大分子化合物被阻滞在颗粒外,不能进入网孔,所受阻力小,移动速度快,随洗脱液先流出柱外;小分子进入凝胶颗粒内部,受阻力大,移动速度慢,后流出柱外。
10.答:
判断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纯度可通过样品的外观如晶形以及熔点、溶程、比旋度、色泽等物理常数进行判断。
纯的化合物外观和形态较为均一,通常有明确的熔点,熔程一般应小于2℃;更多的是采用薄层色谱或纸色谱方法,一般要求至少选择在三种溶剂系统中展开时样品均呈单一斑点,方可判断其为纯化合物。
11.答:
分子量的测定有冰点下降法,或沸点上升法、粘度法和凝胶过滤法等。
目前最常用的是质谱法,该法通过确定质谱图中的分子离子峰,可精确得到化合物的分子量;分子式的确定可通过元素分析或质谱法进行。
元素分析通过元素分析仪完成,通过测定给出化合物中除氧元素外的各组成元素的含量和比例,并由此推算出化合物中各组成元素的含量,得出化合物的实验分子式,结合分子量确定化合物的确切分子式。
质谱法测定分子式可采用同位素峰法和高分辨质谱法。
12.答:
IR光谱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研究中具有如下作用;测定分子中的基团;已知化合物的确证;未知成分化学结构的推测与确定;提供化合物分子的几何构型与立体构象的研究信息。
13.答:
紫外光谱是以波长作横座标,吸收度或摩尔吸收系数做纵座标作图而得的吸收光谱图。
紫外可见光谱中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吸收曲线的谷所对应的波长称谓最小吸收波长(λmin),若吸收峰的旁边出现小的曲折,称为肩峰,用“sh”表示,若在最短波长(200nm)处有一相当强度的吸收却显现吸收峰,称为未端吸收。
如果化合物具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则可根据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曲线最大吸收峰的位置及吸收峰的数目和摩尔吸收系数来确定化合物的基本母核,或是确定化合物的部分结构。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2.C3.A4.A5.A6.B7.A
8.C9.C10.B11.E12.C13.B14.B
15.C16.E17.A18.C19.A2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D2.?
(我也不知道)3.ABDE4.AD5.ABD
二、名词解释
1.原生苷:
植物体内原存形式的苷。
次生苷:
是原生苷经过水解去掉部分糖生成的苷。
2.酶解:
苷类物质在酶催化下水解生成次生苷的一种水解方法。
3.苷类:
又称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4.苷化位移:
糖苷化后,端基碳和苷元α-C化学位移值均向低场移动,而邻碳稍向高场移动(偶而也有向低场移动的),对其余碳的影响不大,这种苷化前后的化学变化,称苷化位移。
三、填空题
1.α萘酚和浓硫酸,糖和苷,两液面间紫色环。
2.有机相,二相水解法
3.配糖体,端基碳原子。
四、分析比较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1.答:
酸催化水解的难→易程度:
B>D>A>C
理由:
酸催化水解的难→易顺序为:
N-苷>O-苷>S-苷>C-苷
B为N-苷,D为O-苷,A为S-苷,C为C-苷
五、完成下列反应
1.
六、问答题
1.答:
苷键是苷类分子特有的化学键,具有缩醛性质,易被化学或生物方法裂解。
苷键裂解常用的方法有酸、碱催化水解法、酶催化水解法、氧化开裂法等。
2.答:
苷键具有缩醛结构,易被稀酸催化水解。
水解发生的难易与苷键原子的碱度,即苷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及其空间环境有密切关系。
有利于苷键原子质子化,就有利于水解。
酸催化水解难易大概有以下规律:
(1)按苷键原子的不同,酸水解的易难顺序为:
N-苷﹥O-苷﹥S-苷﹥C-苷。
(2)按糖的种类不同
1)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
2)酮糖较醛糖易水解。
3)吡喃糖苷中,吡喃环的C-5上取代基越大越难水解,其水解速率大小有如下顺序:
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糖醛酸苷。
C-5上取代基为-COOH(糖醛酸苷)时,则最难水解。
4)氨基糖较羟基糖难水解,羟基糖又较去氧糖难水解。
其水解的易难顺序是:
2,6-去氧糖苷﹥2-去氧糖苷﹥6-去氧糖苷﹥2-羟基糖苷﹥2-氨基糖苷。
第三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3.A4.C5.A6.C7.A
8.B9.C 10.C 11.C12.B 13.A14.C
15.B16.D17.D18.C19.D20.E
(二)多项选择题
1.DE2.ADE3.ABCD4.BD5.ACDE
6.ACD7.CD8.AD9.ABD10.ABDE
11.ABC12.BD13.AB14.AC15.BCE
16.ABD17.BC18.BC19.BCDE20.ABCD
21.BDE
二、名词解释
1.香豆素:
为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具有苯骈α-吡喃酮基本结构的化合物。
2.木脂素:
由二分子的苯丙素氧化缩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木部和树脂中,故名木脂素。
三、填空题
1.蓝色,碱性。
2.碱性,异羟肟酸,异羟肟酸铁,红色。
3.内酯环,碱水,酸,内酯。
4.苯骈α-吡喃酮,
5.简单香豆素,呋喃香豆素,吡喃香豆素,异香豆素,双香豆素。
6.简单木脂素,单环氧木脂素,双环氧木脂素,木脂内酯,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
7.伞形科,芸香科,含氧基团,秦皮,补骨脂,前胡,岩白菜,仙鹤草。
8.五味子,连翘,厚朴,鬼臼,牛蒡子。
9.溶剂法,碱溶酸沉法,水蒸汽蒸馏法。
10.七叶内酯,七叶苷。
11.蓝色,碱性。
12.7-O-7’,9-O-9,7-O-9’。
13.936cm-1,Labat试剂。
14.联苯环辛烯型,五味子素,五味子酚,五味子酯。
15.挥发性。
16.β构型。
四、鉴别题
1.分别取6,7-呋喃香豆素和7,8-呋喃香豆素样品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加碱碱化,然后再加入Emerson试剂(或Gibb's试剂),反应呈阳性者为7,8-呋喃香豆素,阴性者为6,7-呋喃香豆素。
2.答:
A、B分别用Gibb's试剂(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鉴别,如果反应生成蓝色化合物是A,化合物B不产生颜色;或用Emerson试剂(4-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反应鉴别,A生成红色化合物,B不产生颜色。
3.将上述四成分分别溶于乙醇溶液中,加α-萘酚—浓硫酸试剂,产生紫色环的是七叶苷。
将其余二成分,将七叶内酯和伞形花内酯分别进行碱水解后,用Gibb′s试剂,产生蓝色的是伞形花内酯,另一个为七叶内酯。
五、问答题
1.答:
香豆素类化合物结构中具有内酯环,在热碱液中内酯环开裂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盐,溶于水中,加酸又重新环合成内酯而析出。
在提取分离时须注意所加碱液的浓度不宜太浓,加热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破坏内酯环。
碱溶酸沉法不适合于遇酸、碱不稳定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
2.答:
试剂:
盐酸羟胺、碳酸钠、盐酸、三氯化铁
反应式:
反应结果:
异羟肟酸铁而显红色。
应用:
鉴别有内酯结构的化合物。
3.
若用硅胶色谱分离三者,Rf值大小顺序为:
脱氧鬼臼毒素>鬼臼毒素>脱氢鬼臼毒素
第四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A2.E3.D4.B5.C6.B7.B
8.B9.B 10.B 11.C12.C 13.C14.A
15.C16.B17.A18.A19.C20.A21.E
22.B23.D24.E25.E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2.AD3.AD4.AB5.BCDE
6.ABCD7.BCD8.ACD9.ABCE10.ACDE
11.ABD12.BCD13.BCE14.BCD15.DE
16.BE17.ACDE18.ABC19.BCE20.AD
二、名词解释
1.指具有醌式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包括邻醌、对醌。
常见有苯醌、萘醌、蒽醌、菲醌。
2.大黄素型蒽醌指羟基分布于两侧苯环的蒽醌。
三、填空题
1.2、24~38
2.蒽酚、蒽酮、蒽醌。
3.苯醌、萘醌、菲醌、蒽醌
4.蒽醌、萘醌、菲醌
5.大黄素型、茜草素型
6.将苷水解成苷元
7.硅胶、大黄酚
8.230、240~260、262~295、305~389、400以上、苯甲酰基结构引起、醌式结构
9.M-CO、M-2CO
10.COOH、β-OH、α-OH
11.对亚硝基而甲基苯胺
12.虎杖、番泻叶、芦荟、决明子、何首乌、泻下、抗菌、抗癌
13.邻二酚羟基、对二酚羟基、两个苯环各有一个酚羟基或有间位酚羟基
14.
羟基蒽醌、蒽酚蒽酮、二蒽酮
15.酚羟基、碱水
16.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
17.4.1
18.苯醌和萘醌
19.碱性、活性次甲基试剂
20.COOH、β-OH、α-OH
四、鉴别题
1.上述成分分别用乙醇溶解后,分别在滤纸上进行无色亚甲蓝反应,样品在白色背景上与无色亚甲蓝乙醇溶液呈现蓝色斑点是B和C,无正反应的为A;再分别取B、C样品液,分别加Molish试剂,产生紫色环的为C。
2.答:
将A、B分别加5%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后溶液显红色的是B,溶解后溶液不变红色的为A。
3.答:
上述成分分别用乙醇溶解,分别做:
①无色亚甲蓝反应,产生正反应的是C和E,无正反应的为A、B、D
②将C和E分别做Molish反应,产生紫色环的是E,不反应的是C
③将A、B、D分别加碱液,溶液变红色的是B、D,不反应的是A
④将B、D分别做Molish反应,产生紫色环的是D,不反应的是B
五、问答题
答:
醌类化合物分为四种类型:
有苯醌,如2,6-二甲氧基对苯醌;萘醌,如紫草素;菲醌,如丹参醌Ⅰ;蒽醌,如大黄酸。
萘醌
2.答
蒽醌类分为
(1)羟基蒽醌类,又分为大黄素型,如大黄素,茜素型如茜草素。
(2)蒽酚.蒽酮类:
为蒽醌的还原产物,如柯亚素。
(3)二蒽酮和二蒽醌类:
如番泻苷类。
3.答:
因为β-OH与羰基处于同一个共轭体系中,受羰基吸电子作用的影响,使羟基上氧的电子云密度降低,质子容易解离,酸性较强。
而α-OH处在羰基的邻位,因产生分子内氢键,质子不易解离,故酸性较弱。
4.
答:
酸性强弱顺序:
B>A>C>D
5.答:
(1)将二成分分别用乙醇溶解,分别加Molish试剂,产生紫色环的为大黄素-8-葡萄糖苷,不反应的为大黄素。
(2)将二成分分别加5%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后溶液显红色的是大黄素苷,溶解后溶液不变红色的为番泻苷A。
(3)将二成分分别用乙醇溶解,分别滴于硅胶板上加无色亚甲蓝试剂,在白色背景上与呈现蓝色斑点为苯醌,另一个无反应的是蒽醌。
六、设计提取分离流程
1.
(1)答:
药材粉末0.5g置试管中,加入稀硫酸10ml,于水浴中加热至沸后10分钟,放冷后,加(2ml乙醚振摇,则醚层显黄色,分出醚层加0.5%NaOH水溶液振摇,水层显红色,而醚层退至无色。
说明有羟基蒽醌类成分。
(2)答:
提取分离游离蒽醌的流程为:
中药材粗粉
等体积稀硫酸、氯仿水浴回流4h
氯仿层溶液剩余物(药渣以及水溶性杂质)
5%NaHCO3萃取
碱水层氯仿层
酸化5%NaCO3萃取
黄色沉淀
(大黄酸)碱水层氯仿层
(大黄素)(大黄素甲醚)
2.答:
3.答:
虎杖粗粉150g
95%乙醇回流提取3次(500ml,1.5h;300ml,1h;300ml,1h)
乙醇提取液
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
浓缩物
加水30ml转移至分液漏斗中,乙醚萃取,第1次20ml,以后各10ml,至萃取液无色,合并萃取液
水层乙醚液
5%Na2CO3萃取,每次10ml,萃取约4~5次,至乙醚
层色浅
Na2CO3层乙醚层
加盐酸调pH25%NaOH溶液10ml,萃取约
放置沉淀,抽滤4~5次,至乙醚层色
黄色沉淀(大黄素)
NaOH层乙醚层
酸化加盐酸调pH2放置沉淀,抽滤
黄色沉淀(大黄酚、大黄素甲醚)
硅胶色谱分离
4.答:
七、解析结构
(一)答:
该化合物是B。
红外光谱在1626cm-1、1674cm-1两处出现吸收峰,二者相差48cm-1说明是1,8-二羟基蒽醌。
所以是化合物B。
(二)答:
1.5%氢氧化钠水溶液呈深红色:
示有羟基蒽醌类,
2.α-萘酚-浓硫酸阴性:
示有不是苷类物质,
3.可溶于5%碳酸钠水溶液:
示有β-OH,排除了B的可能,,
4.IR:
1655cm-11634cm-1:
示有两种类型的C=O,二者相差21cm-1,示有1个α-OH取代,排除了C的可能。
5.1HNMR,3.76(3H,单峰):
示有一个OCH3,说明是A的可能性大,
6.在4.55(2H,单峰)示有—CH2OH,说明是A的可能性大,
7.1HNMR7.22(1H,双峰,J=8Hz)、7.75(1H,双峰,J=8Hz)、7.61(1H,多重峰),另一个7.8(1H,单峰):
示有4个芳氢,且有一个孤立的芳氢,排除了C的可能。
8.总上,该化合物结构式是:
A。
(三)答:
结构推测如下:
(1)黄色结晶,mp243~244℃,溶于5%氢氧化钠水溶液呈深红色,与α-萘酚-浓硫酸不发生反应,不溶于水,提示为游离蒽醌化合物。
(2)可溶于5%碳酸钠水溶液,提示有β-酚羟基。
与醋酸镁反应呈橙红色,提示也具有α-酚羟基。
(3)IR:
1655cm-11634cm-1为两个羰基峰,1655cm-1为正常未缔合的羰基峰,1634cm-1为缔合的羰基峰,相差21cm-1,示有一个α-酚羟基。
(4)1HNMR示有4个芳氢,其中3个为相邻状态,即7.22(1H,双峰,J=8HZ)、7.75(1H,双峰,J=8HZ)、7.61(1H,多重峰),另一个7.8(1H,单峰)为孤立芳氢,因此,该蒽醌应有4个取代基,分布于两侧苯环上,其中一个苯环上有邻三取代,另一苯环应取代在α位。
(5)1HNMR,3.76(3H,单峰)显示有一个-OCH3,在4.55(2H,单峰)显示有一个-CH2OH
综合分析结果:
该化合物为游离蒽醌,取代基分别为:
1个α-OH,1个β-OH,1个-CH2OH,1个-OCH3,其中3个取代基在一侧苯环相邻位置上,另一个苯环上的取代基在α位上。
因此推测该化合物可能为2,8-二羟基-1-甲氧基-3-羟甲基蒽醌或2,5-二羟基-1-甲氧基-3-羟甲基蒽醌。
结构为:
(四)答:
1.化学反应:
化合物与碱反应变红:
可能是羟基蒽醌类,醋酸镁反应成红色:
至少每个苯环各有一个α-羟基。
2.紫外光谱:
225nm峰:
具两个酚羟基的Ⅰ峰;
279nm峰,logε值4.01<4.1:
表明分子中无β-酚羟基;
432nm峰:
说明有两个α-酚羟基,位置可能是1,5位或1,8位。
3.IR光谱:
3100cm-1:
缔合的羟基峰;1675cm-1:
为游离的羰基峰,1621cm-1:
为缔合的羰基峰,两峰频率相差54cm-1,进一步证明两个α-酚羟基位置在1,8位。
4.1H-NMR(CDCl3)δ:
2.47(3H,brs):
烯丙偶合的甲基。
综上所述,该化合物的结构为B
第五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2.D3.A4.B5.C6.D7.D
8.A9.B10.B11.E12.D13.B14.E
15.E16.D17.B18.C19.A20.B21.B
22.E23.C24.B25.C26.A27.B28.A
29.A30.C
(二)多项选择题
1.BDE2.ABCDE3.ABDE4.ABD5.AE
6.ABE7.ABD
二、名词解释
1.黄酮类化合物:
指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6C-3C-6C)一系列化合物。
2.碱提取酸沉淀法:
利用某些具有一定酸性的亲脂性成分,在碱液中能够溶解,加酸后又沉淀析出的性质,进行此类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三、填空题
1.2-苯基色原酮;三碳链;6C-3C-6C。
2.2位引入苯基;灰黄色至黄色;黄色至橙黄色;交叉共轭体系。
3.交叉共轭体系;助色团;助色团;加深;7以下;8.5左右;>8.5。
4.甲醇;乙醇;醋酸乙酯;乙醚;亲水性(水溶性);亲水性;亲脂性;酚羟基。
5.7,4/-二羟基;7或4/羟基-;一般酚羟基;C5-OH;C4位羰基;ρ~π共轭效应;分子内氢键。
6.橙红色至紫红;异黄酮;查耳酮;四氢硼钠(钾);紫色至紫红色。
7.C3、、C5-羟基;邻二酚羟基;配合物;沉淀。
8.C3;C5;鲜黄色;C5-OH黄酮;C3-OH黄酮。
9.花;叶;果实;苷;苷元。
10.溶剂提取;碱提取酸沉淀;叶绿素;油脂;色素;蛋白质;多糖。
11.活性炭吸附;pH梯度萃取;聚酰胺色谱。
12.酰胺基;游离酚羟基;氢键缔合;羟基数目和位置;水和醇;异黄酮;二氢黄酮;黄酮;黄酮醇。
13.黄芩苷;抗菌消炎;邻三酚羟基;醌类;酶解;氧化。
14.芦丁;槲皮素;芸香糖;1:
10000;1:
200;1:
300;1:
30。
15.调节溶液pH值;保护芸香苷分子中邻二酚羟基不被氧化;保护邻二酚羟基不与钙离子配合而沉淀。
16.离子型,非平面。
四、鉴别题
1.ANaBH4A(-)
BB(+)
2.AZrOCL2/枸橼酸反应A(+)颜色不褪
BB(-)颜色减褪
3.AHCL-Mg反应A(+)
BB(-)
4.分别取A、B、C样品乙醇液,,加入2%NaBH4的甲醇液和浓HCl,如产生红~紫红色物质为A。
再分别取B、C的乙醇液,加等量的10%α-萘酚乙醇液,摇匀,沿壁滴加浓硫酸,试管中两液界面有紫色环出现为C、无上述现象的是B。
五、分析比较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1.答:
洗脱先→后顺序是:
C>A>B
理由:
A、C都具有4个酚羟基,但是C是非平面的二氢黄酮,与聚酰胺吸附力较弱,所以先于A洗脱;B分子中羟基最多与聚酰胺吸附最牢固,所以最后洗脱下来。
2.答:
水溶性强→弱顺序:
C>B>A
理由:
C是离子型化合物,水溶性最大;B是二氢黄酮,分子是非平面结构,且分子中羟基较多,所以水溶性较平面型结构的A大。
3.答:
洗脱先→后顺序是:
B>C>A
理由:
B、C同是单糖苷,但B中羟基少且分子是非平面与聚酰胺吸附力较弱,所以先于A洗脱下来,A是苷元,且分子中羟基最多与聚酰胺吸附最牢固,所以最后洗脱下来。
4.洗脱先→后顺序是:
槲皮素-3-O-葡萄糖苷>山奈酚>槲皮素
原因:
槲皮素中羟基数最多,与聚酰胺吸附力较强,最后洗脱下来;山奈酚与槲皮素-3-O-葡萄糖苷的羟基数相同,后者是单糖苷,因为空间位阻的作用与聚酰胺吸附力较弱,最先洗脱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然 药物 化学 习题 总汇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