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总体规划.docx
- 文档编号:6044573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630.64KB
宁波市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总体规划.docx
《宁波市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市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总体规划.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波市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总体规划
宁波市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总体规划
前言
“十一五”以来,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宁波扎实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工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并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宁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全面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作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导,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既是工业领域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体现,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宁波工业竞争力、实现工业由大变强的根本途径。
《宁波市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宁波工业转型升级,要进一步发挥工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引擎作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为目标,以自主创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围绕“4+4+4”的现代工业体系构建和“一核三带”的空间布局,深入实施加强创新驱动、融合引领和开放带动及建设重大项目、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和低碳工业等主要任务,并制定或采取一系列政策与措施。
本规划根据《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宁波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编制,是指导未来五年宁波工业转型升级的行动纲领,是工业领域编制其他规划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由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牵头编制,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宁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扎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主要表现在:
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继续保持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2010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57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0.1%,与“十五”期末相比增加1.7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在全省跃居第一位;“十一五”期间,按不变价格计算,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7%,比同期生产总值增速高0.9个百分点;同期工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6%。
至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2404家,是“十五”期末的1.41倍;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达到180.6万人,是“十五”期末的1.28倍。
至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148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幅达到20.8%,其中,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54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幅达到20.7%;至2010年底,全市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1.3万元/人•年,比2005年提高68%。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十一五”以来,宁波技术创新投入显著加大,创新载体建设、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05%,比“十五”期末提高0.12个百分点。
“十一五”以来,全市分别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41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63家,累计分别达到7家、207家和500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
至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7.1%,比“十五”期末提高了7.7个百分点;专利授权量达到25971个,是“十五”期末的6.47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209个,是“十五”期末的7.70倍;“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驰名商标292个、中国名牌28个,累计分别达到303和61个,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一,并三次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切实成效。
“十一五”以来,宁波积极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行业结构、企业结构和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十一五”以来,宁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比重逐步下降,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占比稳步上升;至2010年底,全市纺织服装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4%,比“十五”期末下降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6.8%,比“十五”期末提高4.1个百分点。
大企业数量明显增多,至2010年底,全市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到11家,比“十五”期末增加7家;全市年销售产值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达到39个,占全省10亿元以上块状经济数量的12.5%,居全省第一位;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销售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61%。
生态工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十一五”以来,宁波围绕石化、钢铁、能源等重大产业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和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积极构建生态型临港工业产业链、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农产品加工循环产业链等,实现了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梯级利用,工业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建设成绩斐然。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实施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000余项,累计形成年节能能力410万吨标准煤,截至2010年底,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万元GDP能耗下降任务;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7.3立方米,比“十五”期末下降72.9%;“十一五”期间,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每年都在95%以上。
2009年,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评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示范试点;2010年,在全省工业循环经济“733”工程中,宁波北仑区(开发区)和万华工业园等2个园区(开发区)被评为首批“浙江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宁波华缘玻璃钢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被评为首批“浙江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专栏1 “十一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分类
主要指标
“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年
实绩
完成情况
发展规模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9000
10868
超额完成
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
2300
2570
超额完成
全市工业投资(亿元)
1200
685
未完成
工业出口交货值(亿元)
2500
2780
超额完成
工业结构
“510”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
75
80
超额完成
高新技术产品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40
19.5
口径变化
工业园区化率(%)
75
——
缺乏数据
规模以上企业数(家)
11000
12404
超额完成
年产值达100亿元以上的企业数(家)
11
11
完成
创新能力
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家)
600
——
口径变化
其中:
国家级(家)
120
——
创市级以上名牌产品(个)
650
700
超额完成
其中:
中国驰名商标(个)
25
297
超额完成
中国名牌(个)
60
61
超额完成
资源消耗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18
36
超额完成
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下降(%)
20
72.9
超额完成
“十一五”以来,宁波工业发展的实践证明: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坚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走内涵式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走优化升级发展道路,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坚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立足点。
与此同时,宁波工业经济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
主要表现在: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高端创新要素有待进一步集聚;
二是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仍然相对不足,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待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三是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仍较为粗放,资源环境约束与工业增长之间的矛盾有待进一步破解;
四是开放带动能力仍相对不足,对内对外开放的范围、层次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是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仍较为明显,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十二五”时期是宁波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工业仍将在“十二五”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支柱和主导作用,也仍将对“十二五”全市社会发展继续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依然是“十二五”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二)发展形势
“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技术发展将出现一系列新的趋势,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将发生重大变化,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也将步入新的阶段,工业发展将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形势,但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是宁波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增长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各国抢占产业和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日趋激烈,跨国公司对全球价值链的掌控日趋强化,工业转型升级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
尽管目前全球经济已开始稳定和恢复,但各国复苏的进程并不均衡,引发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尚未从根本上化解;贸易保护主义日趋活跃,针对我国工业品的贸易争端和摩擦不断增加;全球治理结构及市场供需面临深刻调整,全球经济呈现增速减缓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重特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可能加剧,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正在酝酿新的突破;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发展战略,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并加快推动形成“碳交易”等新的国际规则。
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全球化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凭借其资本实力和技术优势,以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控制着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整合与布局。
国际环境深刻变化既为宁波加快企业“走出去”、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局部跨越等带来了良好机遇,也为宁波稳定工业品出口、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国内形势看,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长三角区域加快融合,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工业转型升级的国内环境总体有利。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协同推进必将有力地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
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随之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政策取向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挥重要的拉动和促进作用。
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推进,要素市场逐步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坚实步伐,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
同时,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的制定实施,长三角地区将加快、加深融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梯度转移速度将明显加快,作为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试点省,转型升级在我省将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内展开;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全面实施,全省海洋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宁波工业发展的国内、长三角区域内和省内环境总体有利。
从宁波区域形势看,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和全域都市化将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加速发展,但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的制约趋紧,传统产业加速转移,工业转型升级将步入战略机遇期和关键阶段。
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使得宁波面临在新一轮发展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发展水平的难得机遇;全域都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加快推进,产业空间布局将逐步从“沿江”向“沿海”转型,产业空间布局将进一步优化;智慧城市建设,智慧技术和智慧产业发展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保障;作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的核心区域,随着《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实施,海洋经济将在宁波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将加快建立;进出口大港和运输物流大港、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的构建,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将加快发展,将进一步推进制造业的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融合。
资源约束日益明显、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长期紧缺,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结构性污染、酸雨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制造业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源制约会加速转移,宁波工业转型升级将步入战略机遇期和关键阶段。
总之,“十二五”时期宁波工业将进入一个多重约束条件下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外部环境深刻变革给宁波工业发展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宁波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十二五”时期,宁波工业必须切实推进三大转变,即发展基础由过度依赖土地和劳动力向依靠人才、科技、金融和品牌等高端要素转变;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导向由规模与速度主导向质量与效益主导转变。
“十二五”期间,只有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才能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市委市政府“六个加快”战略部署,进一步发挥工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引擎作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为契机,以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为目标,以自主创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和大企业建设为重点,突出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创新链,加快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驱动型、“两化”融合型、开放带动型、效益提升型、产业集群型、绿色低碳型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宁波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确保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与质量效益提升相结合。
既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工业,加大工业投入力度,确保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继续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又要注重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突出抓好工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突出抓好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
既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信息化进程,推动信息化应用全面渗透;又要坚持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相结合。
既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通过加快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又要通过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分工细化和服务外包,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加有力的支撑条件。
——坚持创新驱动与投资拉动相结合。
既要坚持创新驱动,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引导企业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切实增强工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又要高度重视投资对工业发展的拉动作用,积极建设大项目,着力增强工业转型升级的后劲。
——坚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
既要清醒认识到宁波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又要顺应新型城市化总体趋势,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逐步建立健全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功能体系,使工业成为新型城市化的主要支撑,城市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坚持强化政府引导和完善市场机制相结合。
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工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切实加强工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积极强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撑,着力营造有利于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主动开展兼并重组和产业分工调整,推动技术、资本和人才等高端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通过市场调节和行业自律,促进企业走转型升级之路。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目标是:
加快推动从“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加快实现从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基本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全国工业转型升级先行区、国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内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具体目标是: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工业总量位居全省第一,与标杆城市深圳等区域工业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具体指标包括: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要积极扩大工业规模,着力提升工业的质量和效益。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70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以上(按不变价格计算);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24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突破2000亿元,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超过18万元/人•年,十一项综合经济考核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十二五”期间,工业投资力争达到6500亿元,总量比“十一五”期间增长70%。
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推进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左右;专利授权量超过350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500件;国家级技术中心达到12家;力争使一批重点企业在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规上新兴产业产值达到6000亿元以上,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5%;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左右,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6%左右。
产业集聚能力取得新提升。
“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升级,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形成一个年销售产值超4000亿元、两个超2000亿元、五个超1000亿元的大型产业集群。
企业梯队建设跨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加快形成组织结构合理的工业企业梯队。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2000家左右,其中超十亿元的达200家,超百亿元的达20家,超五百亿元的达5家。
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成效。
“十二五”期间,要突出提升工业项目能效水平,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的废水、废气和固废排放达标率完成核定下降目标;年耗万吨以上标准煤的新建和已建工业项目能耗对标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十二五”期间,对列入工信部、省、市落后产能淘汰目录的,按规定期限完成,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展望2020年,宁波工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作用日趋明显;创新对工业发展的驱动能力更加强劲,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区域产业布局更加协调,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宁波基本实现工业现代化。
专栏2 “十二五”宁波工业发展主要指标目标
主要指标
“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
2015年目标值
工业增加值
10%以上(按不变价格)
4700亿元(当年价)
工业总产值
13%(按当年价格)
24000亿元(当年价)
全员劳动生产率
——
18万元/人•年
工业投资
——
6500亿元(累计)
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
——
1.5%
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
——
6000亿元
专利授权量
——
35000件
发明专利授权量
——
2500件
国家级技术中心
——
12家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
——
28%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
——
36%
三、产业发展重点与空间布局
(一)产业发展重点
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紧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两大领域,着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生命健康、海洋高技术、设计创意等四大新兴产业,着力改造提升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电工电器等四大优势产业,加快构筑“4+4+4”现代工业体系。
1、大力发展四大战略新兴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是宁波处于成长期的新产业,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培育一批迎合世界技术革命浪潮、增长潜力大的战略新兴产业,形成未来一段时期的主导产业和长期的经济新增长点,对于宁波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突出作用。
“十二五”时期,要按照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战略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1)新材料产业
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宁波成为国内先进的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基地、国内重要的稀土永磁材料和改性工程塑料基地,成为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研发中心。
发展重点:
以研发为基础、以应用为重点、以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加速新材料科技成果的转化,继续保持在新材料产业的领先地位。
高性能金属材料领域要积极加快基础研究,重点发展铁素体不锈钢、高硼耐磨合金等新型钢铁材料,高品质铜合金、铝合金材料,新型铜钢复合材料,高性能钨基粉末冶金材料等;化工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异戊橡胶等合成橡胶材料,聚氨酯弹性体等高性能树脂和弹性材料,特种环氧树脂等新型硅氟材料,碳纤维、光盘级聚碳酸酯、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等工程塑料;磁性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稀土永磁材料、纳米晶软磁材料、纳米晶钕铁硼辐射取向环形磁体、新型巨磁阻抗传感材料等;电子信息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硅基纳米材料、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纳米晶体材料、半导体硅材料、LED用蓝宝石晶体材料、LED-LCD背光材料等;纺织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芳纶等特种合成纤维材料,超细旦仿羊绒纤维等特种纤维面料,聚烯烃功能膜、高模低收缩涤纶帘子布等新型纺织材料。
(2)新能源产业
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700亿元,宁波成为国内先进的光伏新能源应用示范基地和产业发展高地。
发展重点:
加大技术攻关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进一步加大示范应用和市场推广力度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进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
光伏领域重点发展高效晶体硅、非晶硅和薄膜电池及组件,光伏控制器、逆变器等并网设备,光伏电力系统,多晶硅铸锭炉、多线切割机等光伏类装备;风电领域重点推进3兆瓦及以上海上风电机组研制和产业化,积极推广600千瓦和1500千瓦及以上国产风力发电机组应用;核电领域重点发展核电装备制造、非动力核技术应用等,加快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和核级自主化仪表研究和产业化生产;储能电池领域要积极鼓励太阳能与风能储能用电池的研究与生产,加快新型动力电池的开发与产业化。
(3)新装备产业
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全市新装备产业实现产值1600亿元,宁波成为国内领先的高端机械制造基地及国内领先的海洋工程造船基地。
发展重点:
以提高重大装备集成能力为主线,积极推进机械装备产业的信息化、成套化、集聚化、创新化、国际化发展,全面提升机械装备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力。
数控机床领域重点发展卧式或立式车铣复合加工机床、节能环保型数控机床及高级数控系统、高速精密主轴单元等关键配套部件;塑料机械领域重点发展精密、节能、智能、多功能型注塑机;船舶领域重点开发海洋钻井平台、工程船舶等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及船用大功率柴油机、船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轨道交通领域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配套用关键零部件,动力、通讯、控制装置及关键零部件及施工、养护装备;石化装备领域重点发展大型空分成套设备、深冷成套设备,天然气液化、储运、管道传输设备及大中型化工成套设备等;模具行业领域重点发展大型、精密模具及汽车模具;要积极发展技术研发、系统集成与设备成套、物流与配送等生产性服务。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500亿元,宁波成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宁波市 工业 转型 升级 十二 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