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自修与胜人新青年转 作文指导.docx
- 文档编号:6040310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64.96KB
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自修与胜人新青年转 作文指导.docx
《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自修与胜人新青年转 作文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自修与胜人新青年转 作文指导.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自修与胜人新青年转作文指导
【原题再现】
四、写作(60分)(2022届深圳六校第二次联考)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材料一:
在刚刚落幕的东京奥运会上,我们致敬“勇夺首金”的杨倩,为她备赛阶段不断稳定心态、专注于提高自身而动容;我们亦致敬“无冕之王”的苏炳添,为他持续改进技术、执着于超越自我而喝彩;而此届奥运会中金牌榜的比拼更是激烈:
中国代表队一度以34金领跑奥运金牌榜首,“中国第一”的求胜强音奏起;比赛收官之日,当美国队在金牌榜首以39:
38反超中国时,“功亏一篑”的失落声阵阵。
材料二:
《曾国藩家书》云:
“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何看法?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材料第一层:
在刚刚落幕的东京奥运会上,我们致敬“勇夺首金”的杨倩,为她备赛阶段不断稳定心态、专注于提高自身而动容;我们亦致敬“无冕之王”的苏炳添,为他持续改进技术、执着于超越自我而喝彩;而此届奥运会中金牌榜的比拼更是激烈:
中国代表队一度以34金领跑奥运金牌榜首,“中国第一”的求胜强音奏起;比赛收官之日,当美国队在金牌榜首以39:
38反超中国时,“功亏一篑”的失落声阵阵。
此层材料呈现的是当下社会热点内容:
“勇夺首金”的杨倩、“无冕之王”的苏炳添,我们致敬他们自修处求强,在自胜处求强。
在奥运会金牌榜的比拼中,“中国第一”的求胜强音奏起与“功亏一篑”的失落声阵阵则体现了国人“胜人处求强”之心。
材料第二层:
《曾国藩家书》云:
“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此是曾国藩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语,曾国荃受其母亲影响,生性刚直倔强,处处想胜人一等,曾国藩则告诫自己的弟弟曾国荃不要争强好胜。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强大有两种:
一是将仁义与谦虚集于一身的强大;一个人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圣贤标准的道德品行,这样就能求得真正的明强,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自修处求强”。
二是斗智斗力的强大,这种强大就是逞强或逞能;他认为逞强斗狠,说到底就是要获得对他人的超越感和优越感,从而谋求他人对自我的肯定,服从或尊敬.然而这种优越感的获得往往以压抑他人、伤害他人为代价,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胜人处求强”。
“结合材料”:
一定要联系材料进行思考,不能脱离材料,最好全面结合材料。
结合材料只谈“自修处求强”或只谈“在胜人处求强”,建议不要上二类(48—53)。
结合材料谈“自修处求强”同时又谈及“胜人处求强”(合理性或不可),但流于表面、思辩性不强的,建议不能上一类(54—60);既结合现实材料又评析曾国藩语录,紧密围绕“自修求强”、“胜人处求强”两个核心词展开,能理解到“以压抑他人、伤害他人为代价”的胜人处求强不可;或能指出在“符合正确价值观”(涉及国家荣誉、民族大义、个人尊严等)前提下,我们要以自修之正确求强之道实现的“胜人处求强”,有深度具有强烈思辩性才可以上一类(54-60)。
“感悟和思考”:
可联系材料关注当下,呈现社会现实,反思现象。
可联系材料评析曾国藩儒家重要思想,深析传统文化。
可思辨性思考,可提出建议。
【参考立意】
1.自修处求强 自胜者谓强/做更好的自己/和自己过招/为自修而求索
2.贤于自修 强非胜人
3.求强之道/以自修胜人/胜人有方自修求强
……
只要能围绕“自修求强”、“胜人处求强”两个核心词展开的都属于符合题意。
【名师解析】
本题属于双材料作文,需要考生综合两则材料进行立意。
第一部分呈现的是东京奥运会热点内容:
“勇夺首金”的杨倩、“无冕之王”的苏炳添,我们“为他持续改进技术、执着于超越自我而喝彩”,这呼应了材料二的“自修处求强”;与此同时,在奥运会金牌榜的比拼中,“中国第一”的求胜强音与“功亏一篑”的失落声则体现了国人“胜人处求强”之心。
第二部分是《曾国藩家书》中一段话。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强大有两种:
一是个人通过“自修”获得的强大。
一个人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养成圣贤标准的道德品行,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强大;第二种是通过“胜人”获得的强大,“胜人处求强”说到底就是要获得对他人的超越感和优越感,从而谋求他人对自我的肯定,服从或尊敬。
获得他人的肯定本来也属常情,但如果这种优越感的获得要以压抑他人、伤害他人为代价,那么终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如何获得真正的、长久的强大,“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给予青少年成长的启发。
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是对“自修处求强”和“胜人处求强”的理解。
考生要在行文中阐明“自修”和“胜人”的内涵,明确自己的态度。
写作时除了有对东京奥运会新闻的分析外,考生还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适当延展,如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互联网平台相互屏蔽网址链接的“垄断”行为。
【热点素材】
奥运观赏和参与方式的丰富与变化,也与人们“奥运观”的重塑在同步进行。
在很长时间里,我们的奥运观都是被“金牌主义”所主导,它对应的更多是宏大叙事、国家叙事,而非个人的、个性化的。
但现在,在丰富而多元的个体参与中,很多观念也在悄然松动。
尽管我们很难说,到底是先有观念变化还是先有观看方式的变化,但不容否认的是,变化的确在发生。
比如,在今年的奥运会上,面对中国运动员输掉比赛的遗憾,“运动员首先是人”“比赛就是有输赢”等理性言论和理解态度开始多了起来;甚至,随着苏炳添创造了历史,刘翔的经历也被旧事重提,网友集体发声:
“我们欠刘翔一个道歉”。
这背后其实是奥运会从宏大走向个体,从“盛会”走向体育本身的一种回归。
不管是新的追奥“三部曲”,还是观众对于运动员个人的理解在提升,它都预示着“人就是目的”这一常识在得到更多的尊重。
而这本身也更契合奥运精神的追求。
(摘自澎湃新闻)
【病文分析】
于自修处求强
现在,人们常以分数、排名来衡量一个人的好坏。
诚然,这的确有一点道理,但实际上,我们真正在意的,应当是学习过程中对自我品行的修养。
近来,东京奥运会成为众人关注的话题,从杨倩落后于对手,却以沉着冷静一击勇夺首金,到三跳满分的全红婵否认自己靠天赋而是依靠每天四百跳的努力,再到苏炳添持续改良技术一次次超越自己的精神。
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为追求极致与超越自我的不懈努力,他们从未因自己的排名欣喜,而是因为自己的超越自豪。
而排名,不过是对他们不断磨炼自己的奖励。
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赋予我们的是为达到自身修炼而不断奋进求索,而不是为站上巅峰而使尽千方百计。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双减”政策的实施,为了让孩子能摆脱学习上的压力,花更多的时间培养兴趣,拥抱大自然,培养他们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修养,培育健全的人格。
越来越多的人终于开始想起来,每一位智者所终生追求的,不是那些虚无缥缈的功名,而是那些闪烁着的真理,他们不止地培养着自己的修养与认知,企图窥探到更多的真理。
而这些,才是我们需要向智者学习的真正的内容。
“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陶渊明放弃功名,回归田园以求精神宁静,孔子拒绝君主百金的挽留,于乱世之中修养品行,于敏隐姓埋名几十年,潜心钻研,造就两弹一星。
他们从未因为追求功名而花费精力,他们毕生所做的,是对自身修养的打磨与练就,对真理的探求与发现。
我们身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应学习他们的精神,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品行不懈努力,像人们常说,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享受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把握每一次机会去提升自己。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们应当为了超越自我而不懈奋斗,而不是着眼在击败他人,这是狭隘而不可取的,照耀人类前进道路的,从来不是那些转瞬即逝的排名,而是理性之光。
点评:
考场真实得分:
41分。
这篇作文乍看标题,会让人产生这位考生写偏题的错觉,虽然在行文过程中也点出了“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但作为一道需要“一分为二”的作文题,在标题处和开头段,“自修”和“胜人”两方面都要明确。
篇章结构上,逻辑连贯还稍差一些,比如由中华传统文化过渡到“双减”政策。
有一些地方单独成段有突兀之感,比如“而排名,不过是对他们不断磨炼自己的奖励”,再如“而这些,才是我们需要向智者学习的真正的内容”;语言表达上,具体措辞存在绝对化或生硬之感,比如“他们从未因自己的排名欣喜”等表达就过于绝对。
【考场范文】
当勤于自修求强,勿执于胜人求优
东京奥运会落幕,其间精彩纷呈,许多镜头深深定格在人们心中。
人们致敬强者,也有人为金牌数达不到第一而遗憾。
然而,我们更应当于自修处求强,而不执于胜人一筹、优人一等的虚妄。
于自修处求强,方能成就卓越,以自信、奋进的身姿鼓舞、感染众人。
杨倩稳定心态,勇夺首金,令国人兴奋不已,交口赞叹。
荣誉的背后是多少次的训练,是多少日的坚持?
“无冕之王”苏炳添亦能得到尊重,他改进技术,执着于超越自我,这份坚毅何尝不令人动容?
可见,真正打动人心的不在于荣誉有多高,不在于奖牌有多亮。
而砥砺奋进的志气、磨砺自我的坚韧、勇于拼搏的魄力,才是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于胜人处求优,往往导致喧嚣,被求胜心切的思绪缠绕,扰乱人心。
在中国代表队高居奥运金牌榜首时,“中国第一”的求胜音奏响,在被美国反超后,“功亏一篑”的遗憾之叹,长久不息。
作为中国人,希望中国代表队取得优异成绩,是自然的,这本是我们对运动员的美好期望和祝愿。
然而,不少人被金牌代表的荣誉蒙蔽了双眼,看不到运动员奋力拼搏的努力,看不到运动员追求提升的冲劲,而只被对奖牌的渴望占据了内心,如此焉能享受这场体育盛事的精妙绝伦,又焉能体会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巨大进步?
自修与胜人,是两种不同的追求,其背后是两种不同的心态。
“自修”关注自我。
具体而言,是追求自身能力的提升,是在超越自我中享受突破的乐趣,这有助于我们建立自尊与自信,并不断走向自强。
“胜人”紧盯他人,也就是以胜过他人为目标,与别人比较,以寻求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和虚荣心,这将致使我们迷失,而在虚妄的迷雾中漂流。
自修成就高度,开阔胸怀;胜人引致狭隘,消弭乐趣。
曾经我国为足够强大,努力在世界上处处证明自己。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背负重担出征,而当今中国自信,不执于胜人一筹,女排此次失利,得到众人关切与安慰。
曾经刘翔因失金而被辱为“国耻”,当今苏炳添摘金夺银依然引人致敬。
可见,国人正变得更宽容,胸怀更宽广,同时,我们也更鼓励运动员们自修自强,而非苛责他们必保第一。
如此,体育之趣,众人可享之,乐之。
《曾国藩家书》云:
“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我们正要勤于自修处求强,迎接自我成长,而勿执于胜人求优以致狭隘怨叹。
自修求强,吾辈自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福建省四地市(厦门、南平、龙岩、宁德)2022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1916年9月1日,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
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有:
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以上论述对新时代的青年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陈独秀《新青年》一文,指出了新青年的标准问题:
在生理上应强壮,在心理上应自立自强,力图有所贡献。
这一标准是陈独秀对当时的新青年的衡量标准。
因此,本题给与我们的写作任务,就是让我们思考这些当初的标准在今日是否仍然适用,若适用,我们应当怎样践行好这些标准。
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应当围绕何谓“新青年”这一材料的核心问题,以发展的眼光观照两个时代之差别,提炼“新”的内涵并有条理的展开论述。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适当阐述“生理健康”这一标准后,还是应当重在从心理内修的层面,阐释分析新青年当“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并观照现实,将个人的发展与家国担当的大我情怀关联思考,体现新时代青年所应担负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立意:
1.“生理强健”已有实现之丰厚土壤,“心理健康”仍任重道远。
2.旧时的青年标准仍适合当代青年。
3.青年标准不仅要内修于心,更要外放于行。
身心俱壮,兼顾家国,方为新青年
文/宁德第一中学高三余泓毅
早在百年之前,陈独秀就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定义新青年标准的铿锵之言。
跨越百年,这些声音仍在21世纪的中国上空回响。
循此引领,吾辈青年当强壮自体与心灵,内顾个性发展,外顾国家兴衰,于新时代担任好新青年之角色。
曾经有这样一种论调:
中国已经走向新时代了,旧时的青年标准不再适合当代青年,而当代青年只需遵循现代思维方式而活。
此言谬矣!
时光已飞逝百年,但青年的朝气,青年的韧性,青年的勇气何曾改变?
时代可以变化,但青年的特性不会变化,那么青年的标准就有了跨越时代的意义。
难道智能机器取代繁重的劳动,新青年就无需体格强健以摆脱病痛?
难道国家权力不断下放,新青年就可以以权谋私损人肥己?
难道新时代个性张扬,新青年就“圈地自萌”,不再关注共同体之命运?
难道人权保障不断进步,新青年就能够精致利己,难管洪水滔天?
……既然这诸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我们即可由此总结:
无论何时,新青年都不会变质,新青年的标准也不会变质。
在此回荡百年的标准之下,作为“青年”这一宏大团体的一份子,我们正应踔厉奋发,将青年之身份加以“新”的光荣头衔。
排挤对手的内卷达不到这个终点,消极放弃的躺平也难企及此等高度。
因为新青年的强健,不专靠学识,不取决于口号。
培养强健体魄的,只有适时而持久的锻炼;凝铸光明之心理的,只有对贪欲的摒弃;发展完善之个性的,只有多元的经历;贡献辽阔之国家的,只有心中的深情;自力创造幸福,只靠不依不附的日常品性培养;不使个人凌驾国家利益之上的,只为小我与大我关系认识。
在这样的旅程中我们会遇到困难,会有放弃,会有一丝的不坚定闪过。
可一人达到那终点,便成就了一个城市可靠的人;一群人达到那终点,便成就了一个强盛屹立的国。
唯有更多青年完成向新青年的转变,中国的当下才能顺利过渡,中国的将来才熠熠生辉。
【名师点评】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通过驳论,得出“无论新旧历史时期新青年的标准永远不变质”的观点。
这在绝大多数的立论赞美声中独树一帜。
把自我的成长与生命价值的实现放在具体的时代语境下去思考,体现了作者较开阔的视野和胸怀。
从智能机器取代繁重劳动、国家权力、人权保障、个性张扬这几个方面驳论得出新青年要强健体格,贡献社会、关注共同体命运等主张。
接着以此标准,指出如何成为新时代新青年。
通过极有气势的排比,呼应以上标准。
从成就一个新青年到一群新青年,从而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伟大目标。
当然,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内容不够充实,概括性事例较多。
如果能列举当下青年具体奋斗事迹以为代表,则新青年的奋发精神面貌就能更加鲜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2022年高考长沙市高三适应性考试作文题】
材料一为响应国家双减政策,新东方进行业务转型调整。
11月初,董事长俞敏洪表示,将退租1500个教学点,为农村孩子捐献近八万套新课桌椅;不久后又宣布,新东方将成立大型农业平台,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农产品销售,振兴乡村经济。
材料二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疫情防控物资紧缺,汽车民企比亚迪公司响应号召,迅速转产,进入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生产领域,公司创始人王传福集结3000多位工程师,亲自带队盯生产线,不到两周,比亚迪生产的防疫物资开始大批量进入防疫一线。
材料三1931年,钱伟长以物理5分、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
同年爆发九一八事变,钱伟长认识到中国科技水平落后,不能研发高科技武器,毅然决定转系进入物理系;后来留学回国,在火箭等领域为国家做出了伟大贡献。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提示
三段材料是同向的,审题时应寻找其共性。
不难发现,三则材料都指向一个“转”字。
材料一是“转型”,背景是“响应国家双减政策”;
材料二是“转产”,背景是“新冠疫情肆虐”“响应号召”;
材料三是“转系”,背景是“爆发九一八事变“”中国科技水平落后”。
这三个“转”,都是个人(企业)主动做出的变化、选择,都有国家需要、时代召唤的宏大背景,都体现了个人(企业)利益、命运与国家利益、命运紧密相连的关系。
也就是说,此题的核心是:
为国家(时代、社会)需要做出转变(改变、转型、选择)。
相关联的作文角度有:
家国情怀、兼济天下、责任担当、历史使命、回报社会、青年有为、顺应时代发展、响应国家号召、舍小我成大我、提升自我境界……但行文时,要结合材料内容来写。
二、高分标题(均来自48分以上作文):
转变背后,是澄澈的爱国心
以个人之变,为国家赋能
为国转型,与有荣焉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顺势而为,为国而变
为国所需,明智转型
强国有我,愿执长缨
风雨同舟,共济家国
与时俱进,为国所需
国有需,我必应
审时度势,华丽转身
家国常在,转变自我
在时代指引下,调整人生之舵
聆听时代的召唤
心有热血听涛声
舍利取义,心系家国
一己之变开新局
国之所需,心之所向
因势而变,与时偕行
踩准节奏,与时共舞
以我之转型,圆国之愿景
顺应时局,敢于转型
接受时代的挑选
人生的拐点遇见家国
为时代转型,不改中国心
转变,只为万家灯火
转型,此身长报国
为国之需,变又何妨?
以“变”应“变”
“变”亦“不变”
因势转身,勇毅突围
随时而变,因事而制
三、如何开篇
①直接概述材料:
当教培帝国黯然落幕,俞敏洪体面退场,心系乡村教育;当新冠病毒无情肆虐,王传福果断转产助力抗疫;当中国科技一穷二白,钱伟长毅然选择了转系。
有一种转变,肩负使命,心存家国。
无论是俞敏洪的悲壮转型,还是王传福的迅速转产,或是钱伟长的毅然转系,都彰显了一个朴素的道理:
伟大时代的召唤,是每个个体前进的号角。
俞敏洪捐赠八万套桌椅,振兴乡村经济;王传福响应国家号召,进入防疫一线;钱伟长目睹国家贫弱,毅然决定转系……他们的事迹,连同他们的家国情怀,都令人感佩。
提示:
简要概述材料,而非照抄材料,能大大降低偏题风险。
②提出文章观点
家国情怀,无疑是感召无数人的时代热词。
而响应国家号召,适应时代发展的俞敏洪、王传福和钱伟长,都以小我的转型,为家国情怀做出了极好的诠释。
有家有室,是中国人最质朴的愿景。
而很多有情怀的人,为国为民,维护“大家”,则成为这一愿景成为现实的重要保障。
俞敏洪、王传福和钱伟长,这三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有着满满的情怀。
我们所处的时代,成功人士很多,但真正让人敬仰钦佩的,还是那些有责任意识,有使命担当的人。
而有一种责任,就是把国家需求放在首位,并愿意为之真心付出。
提示: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并迅速引述作文材料。
③引用相关名言
鲁迅曾说过: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很多人都希望时代为他而生,很少想过他为时代而变。
而教培界大亨俞敏洪、新能源汽车巨头王传福、大物理学家钱伟长,以自己的一己之变,向我们展示了更高远的成功境界。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双减来袭,俞敏洪决定转型;新冠肆虐,王传福选择转产;国难当头,钱伟长毅然转系。
他们的身姿确实“从容”,他们堪称时代风云里屹立的“劲松”。
戴望舒有一句经典的诗:
“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家国同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个道理并不高深。
而俞敏洪、王传福、钱伟长都用切身行动,走上了与国同行的大道。
曹植有一句流传后世的诗: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国有召,我必应;国有需,我必行。
而助力乡村经济的俞敏洪,转战抗疫一线的王传福,选择转系报国的钱伟长,都真正的把“国忧”放在重要的位置,然后作出了自己的转型和改变。
提示:
选取名句应和作文材料相切合,如果关联不大,要果断舍弃。
四、作文示例
应时顺势,“转”出乾坤
曾经有位伟人这样界定“责任”: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必须做,但你不一定喜欢做,这就是责任的涵义。
这话放在俞敏洪、王传福、钱伟长身上,都再恰当不过了。
自己苦心缔造的教培王国黯然落幕,俞敏洪何尝不痛彻心扉?
但他决定捐赠八万套桌椅,转型做直播带货,助力乡村经济,他的退场真的很体面;从熟悉的新能源领域,进入全新的抗疫生产线,王传福未必真的喜欢,公司转产也并非势在必行,但疫情万分火急,这样做是为抗疫出力,也彰显企业担当;钱伟长擅长的是中文、历史,他应该扬长避短,可他挑战自己的绝对短板,转系学起了物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他这样做,只为锻造出大国重器。
应时顺势,担起责来,做出改变。
这些不可谓不华丽的“转身”,“转”出了风度,“转”出了境界,“转”出了乾坤。
用那句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
我敬你是条汉子!
在俞敏洪们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厚重的履历,耀眼的光环。
我们还看到一份侠肝义胆,就像金庸小说中,郭靖乔峰胡斐们身上,那一股挺身而出、当仁不让的大侠风范。
我们还看到一腔家国情怀,这是千百年来滋养仁人志士们的精神养料,也被视为当代有志青年的标配品质。
而将俞敏洪们推上行业金字塔尖的,不惟才识和胆略,也不止机遇与财力,还有一种超越常人的精神力量吧!
而环顾我们的四周,成功学大行其道,鸡汤喝得众人醉,功成名就者甚众,巨富大亨也不少,“一冰一爽一薇”的故事频频惊掉我们的下巴。
风云变幻的时代,很多人也在“转”,在“变”,不过人们是绕着利益的指挥棒而“转”,随着一己之私的风向而“变”。
而真正有共同体意识、责任使命感和仁爱精神,愿意听从时代召唤的人,似乎越来越少,或者不无落寞。
甚至于,一心为人的“活雷锋”郭明义,被一些精明的人唤做“郭傻子”。
放弃离休安逸生活的杨善洲到荒山种树,被一些不理解的人视为“少根筋”。
而当青年学子喊出“强国有我”时,我们可能瞥见某些人嘴角不无恶意的嗤笑。
也正因为此,相形之下,俞敏洪与王传福的“转”也就更显可贵,尤其是钱伟长“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的大我之境,多少年来都感奋人心。
好在,大江大河总会眷顾那些奋楫者、弄潮儿,他们顺应大潮,调拨航向,“转身”之后,并不会被人们遗忘,不曾被时代抛弃,迎接他们的,是一个于己于人于国家都更广阔的乾坤。
而对这些杰出的“转型者”,我们该给予的,是赞许、嘉奖,或者铭记、纪念,然后,就是学习、效仿。
当年轻的你,也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或人生的拐角处,是否也愿意应时而“转”,顺势而“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立德树人写作素材之自修与胜人新青年转 作文指导 高考 树人 写作 素材 自修 新青年 作文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