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docx
- 文档编号:6037413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721.07KB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docx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1.1、希望你喜欢物理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物理学研究什么
声:
人怎么听见声音?
耳朵内有一层鼓膜,类似打鼓的原理一样,所有的声音都会使空气发生振动,这种震动传到耳朵里的鼓膜,引起鼓膜振动。
这个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耳蜗,再通过听神经将信息传入大脑,这样人就听见了声音。
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光:
影子是怎么产生的?
(手影游戏)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热:
晒衣服时通常把衣服挂在通风向阳处且把衣服摊开,衣服才容易干。
为什么?
把衣服挂在通风、向阳处且把衣服摊开,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从而加快了水分的蒸发,衣服容易干。
力:
为什么用手打击东西的时候,手会痛?
用手打击东西自己会痛,是力的相互作用。
电:
将塑料梳子在尼龙衣服或丝绸上摩擦几下,再将梳子靠近小纸片,会有什么现象?
梳子能够吸引小纸片,原因是摩擦使梳子带电。
物理学就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知识点2:
怎样学习物理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通向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主要学习:
1、物理概念的来源;
2、经历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
物理3、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4、弄清概念和规律的含义;
5、运用学习的知识解释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注:
为了能更好的学习物理,需要结合正确的生活常识帮助学习理解。
1.2、测量长度和时间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长度的测量
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mm=0.001m=10-3m
1dm=0.1m=10-1m
1μm=0.000001m=10-6m
1cm=0.01m=10-2m
1nm=0.000000001m=10-9m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选-看-放-读-记):
(1)“选”: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2)“看”: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3)“放”:
刻度尺要沿着所测长度紧贴物体且不歪斜,如果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量时,要从某一个清晰的整刻度开始。
(4)“读”: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或者说成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误差:
(1)定义:
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
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能够避免。
错误和误差有什么区别?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知识点2:
时间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秒(S);其它单位:
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
2、换算关系:
1h=3600s=3.6×103s
1min=60s=6×10s
1ms=0.001s=10-3s
1μs=0.000001s=10-6s
1ns=0.000000001s=10-9s
3、测量工具:
摆钟、机械表、电子表、秒表等。
4、秒表的读数
机械秒表的长针是秒针,转一周是30s.因为机械表采用的齿轮传动,指针不可能停留在两小格之间;所以不能估读出比0.1 s更短的时间.位于秒表上部中间的小圆圈里面的短针是分针,表针走一圈15 min,每小格为0.5 min。
具体详见右图:
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1、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
2、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以直代曲法”。
3、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即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跑道滚动,记下轮子转过的圈数,可算出跑道的长度。
4、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用刻度尺及三角板等组合起来测量)。
1.4、尝试科学探究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科学探究的七个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
在探究的全过程中,都要注意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2.1、我们怎么听见声音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
1、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人说话时靠声带振动发声的;清脆的蟋蟀叫声和蜜蜂的嗡嗡声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乐器中管乐器是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弦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声的。
知识点2:
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均可作传声的介质。
2、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真空不能传声。
4、单位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5、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不同,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慢些,气体中最慢;在同一介质中,声速还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6、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知识点3:
回声的产生及利用
1、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2、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等,测量方法是:
测出从发出声音至接收到回声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所测距离S=vt/2。
3、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2、我们怎么区分声音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声音的高低—音调
1、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每秒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
2、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可用波形来比较频率,相同时间内,波的个数多,频率高,音调高。
知识点2:
声音的强弱—响度
1、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2、用波形来比较振幅,振幅小,响度小。
知识点3:
声音的品质—音色
1、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
2、在许多人同时讲话时,即使未看到人,我们也可以分辨出熟人的声音,不同的乐器,即使它们发出声音的响度和音调都相同,凭听觉我们也能把它们区分开来,原来,这些都与声音的音色有关。
3、各种发声体,由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即使发出响度与音调都相同的声音,由于音色不同,人对声音的感觉也不一样,它们声波的波形是不同的。
知识点4:
关于声音的常识
1、男低音歌手在高声歌唱、女高音歌手在低声伴唱,这其中男歌手音调低、响度大,女歌手音调高、响度小。
2、弦乐器的音调高低与弦的长短、张紧程度和粗细有关。
1弦的粗细、张紧程度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低;
2当弦的粗细、长短相同时,弦拉得越紧音调越高;
3当弦的张紧程度、长短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高。
3、“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2.3、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声音的利用
1、现代建筑如礼堂、音乐厅等,都有着很高的声学要求,它们通过采用不同的吸声材料,设置不同方向的反射板等,使听到的声音更为清淅、丰满。
2、人通过双耳效应可以判断声源的方位,欣赏立体声。
3、三音石和回音壁都是利用声音的反射原理。
4、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
5、总的来说,人们对于声的利用有两大类:
一是利用声传递信息;二是利用声传递能量。
6、超声波的利用:
①利用超声波定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声呐装置,探测潜艇、鱼群的位置和海洋的深度等;
②利用超声波能够成像的原理可制成B超仪,用来检查内脏器官;
③利用超声波使器物中的污垢产生剧烈振动,可制成超声波洗衣机、超声波洗碗机等;
④利用超声波的穿透力强,可制成超声波探伤仪,用来检查金属内部的裂纹;⑤医学上还用超声波粉碎肾结石,生活上利用超声盲人探路。
7、次声的应用:
4用次声定位系统可以确定火箭发射和着落地点的位置;
5用次声监测系统可以判断出核爆炸的时间、地点、强度和爆炸方式;
6利用“水母耳”次声预报仪可以预报台风、火山和地震活动等。
知识点2:
噪声的来源和控制
1、从环保角度来说,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凡是有规律地振动发出的声音叫乐音,杂乱无章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噪声的危害和等级:
人们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表示声音的强弱(...划分声音的等级)。
15~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噪声的控制:
控制噪声从声音的声源处、声音的传播过程、接收声音的人耳处三方面着手:
即主要在消声、隔声、吸声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①防止噪声产生的方法(声源处减弱):
改造噪声源、在声源处加防护罩、在声源处加消音器;
②阻断噪声传播的方法(传播过程中减弱):
使用隔音或吸音材料、植树造林;③避免噪声入耳的方法(人耳处减弱):
带耳罩、塞棉花、捂住耳朵。
第三章、光和眼睛
3.1、光世界巡行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定义: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分类:
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3、规律: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4、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5、应用及现象:
1
影子的形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2激光准直。
3日食月食的形成。
4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6、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3.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
1:
光的反射定律
1、定义:
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
三线共面,法线分居,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
反射光线(OB)与入射光线(AO)、法线(ON)三者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α)等于入射角(β)。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光的反射的例子:
①潜望镜;②自行车后的反光镜;③水面倒影;④万花筒;⑤镜子使商店的货物看起来琳琅满目。
知识点2: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1、镜面反射是光射到平滑表面所发生的反射,而漫反射是光射到粗糙不平的表面所发生的反射。
这两类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2、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表面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这一物体的表面对光发生漫反射的缘故;我们平常看黑板会“反光”,是因为光在光滑的黑板上发生镜面反射的缘故。
3、雨后的夜晚,路面有积水,若迎着月光走,地面发亮处是积水;若背着月光走,地面暗处是积水。
知识点3:
光反射的应用
1、红宝石激光器利用激光的多次反射形成激光束;人造卫星利用光的反射,在遥远的太空感知地面的矿藏和森林,估计农作物的产量;光纤利用光的反射传输信息。
2、光的反射有时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如玻璃幕墙容易产生光污染。
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平面镜成像规律
1、平面镜成像特点:
等距,等大,对称,虚像
1像、物大小相等
2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物关于镜面对称
4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2、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定理(如图)
3、作用:
成像、改变光路
4、能够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实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用肉眼观察到的像叫虚像。
5、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6、平面镜的作图:
方法一:
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作法如图甲所示,从发光点A向平面镜引一条垂线AO并延长,在延长线上截取A′O=OA,则A′就是发光点A的像。
方法二:
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法如图乙所示,从发光点A分别向平面镜任意引两条入射光线AO1和AO2,再分别作出法线,然后利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它们的反射光线O1B和O2C,再将它们分别反向延长后交于一点A′,就是A点的像。
7、平面镜的应用:
①潜望镜;②万花筒;③梳妆镜;④牙医用的反光镜等。
知识点2:
球面镜
1、定义: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应用:
汽车观后镜、马路边的反光镜)。
3、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应用:
太阳灶、手电筒反光镜、汽车头灯、显微镜中的反光镜)。
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光的折射规律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三线共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更大,光路可逆。
1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偏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偏离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三线合一)。
3、应用:
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知识点2:
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折射现象
1、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
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平面镜成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3.5、奇妙的透镜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透镜
1、
名词:
透镜:
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
(O)即透镜的中心。
性质: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三条特殊光线:
一条是:
经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沿直线传播)。
二是:
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相交于焦点(或虚焦点)。
三是:
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透镜后与主光轴平行
3、
凸透镜:
会聚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
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焰心,凸透镜光心,及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三心同高且三心在同一直线上),目的是:
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
1蜡烛在焦点以内(u<f);
2蜡焰在焦点上(u=f)
3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4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
(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具体见下表(如图):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U与v关系
应用
对应图
倒、正
放、缩
虚、实
u 正立 放大 虚像 |v|>u 放大镜 1 不要求作图 U=f 光线平行射出,不成像 2 不要求作图 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u 幻灯机 3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u=v 4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u>v 照相机 5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一倍焦距定虚实)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定大小)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⑸成虚像时: 3.7、眼睛与光学仪器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眼睛 1、眼睛的结构 (1)眼睛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眼球后部的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物体经晶状体成像于视网膜上,再通过视神经把信息传入大脑,从而产生视觉。 (2)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正立)了。 2、视力的矫正 (1)近视眼: 远处景物的像如果经过晶状体后,不能落到视网膜上,而位于视网膜前,这就是近视眼[见图1-a]。 近视眼可以戴凹透镜做的眼镜,让光先适当发散,使清晰的图像略向后移,准确地成在视网膜上[见图1-b]。 戴上近视眼镜(凹透镜)看到的是缩小的虚像。 (2)老花眼(远视眼): 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近处物体时,经晶状体像却落在视网膜的后面[见图2-a]。 远视眼戴凸透镜做的眼镜,让光先适当会聚,使清晰的像略向前移,准确地成在视网膜上[见图2-b]。 戴上老花眼镜(凸透镜)会看到放大的虚像。 知识点2: 光学仪器 1、照相机 (1)照相机: 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它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镜头折射后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照相机的调焦装置是用来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当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要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量多少的;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时间的。 2、幻灯机(投影仪) 当f 3、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显微镜的物镜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2)、望远镜: 望远镜有反射式望远镜和折射式望远镜两种。 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 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望远镜的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3.8、揭开色彩的奥秘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色彩 1、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得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叫光的色散。 2、色光的三基色: 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 品红,黄,青。 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绿光照到红衣服上,你看到的衣服颜色是黑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透过蓝玻璃板看白纸是蓝色的。 4、光是一种电磁波,除可见光外,还有红外线、紫外线属于看不见的光。 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4.1、从全球变暖谈起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温度 1、温度和温度计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测量温度的仪器是温度计。 2)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里面的液体有汞(水银)、酒精、煤油等。 2、摄氏温标与热力学温标 1)摄氏温标: 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读作1摄氏度。 2)热力学温标: 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用符号“K”表示,它是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 它以-273.15℃作为温度的起点,叫做绝对零度。 3)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两者的关系: T=273+t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用前: 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且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如图4-1中乙正确、甲和丙错误。 4、温度计读数: 如图4-2中甲示数为18℃;乙的示数为-16℃;丙为_13℃_;丁为_-9℃__. 5、体温计: 1 体正常体温是36.8℃-37℃); 2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分度值是0.1℃; 3体温计玻璃泡上部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 4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5使用前应先用力将水银甩回玻璃泡; 6如图4-3中体温计的示数为37.8℃。 图4-3 6、几种新颖的温度计: 气体温度计、辐射温度计、红外测温计、电子体温计、光测高温计、电阻温度计。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1、物质的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2、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汽化有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1)蒸发: ①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蒸发有致冷作用。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2) 沸腾: ①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沸点与气压有关; ③液体沸腾的条件: 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必须继续加热; ④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3)水的沸腾图象(如图)。 从图象可知,BC段表示的是水沸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但需要吸热,此实验所得水的沸点是100℃。 (4)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蒸发 沸腾 定义 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粤沪版 物理 年级 上册 复习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