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分析能力是怎样炼成的.docx
- 文档编号:6026514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48.01KB
商业分析能力是怎样炼成的.docx
《商业分析能力是怎样炼成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分析能力是怎样炼成的.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业分析能力是怎样炼成的
商业分析能力是怎样炼成的?
提交
我的留言
加载中
已留言
商业分析能力是怎样炼成的?
这是一个全民创业的时代,可无论你是想成为下一个马云还是只想开一家咖啡店,提前告诉你答案:
两年之内,倒闭是绝大多数人的必然命运。
我们日常生活被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所包围,只不过因为那些黯然离场的失败者不曾有人知道。
商业世界就像一朵盛开的罂粟花,充满未知性和诱惑力,而人类有限的认知能力,是无法精确预知将发生、也无法准确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的。
但这并不妨碍:
我们都自以为很懂“做生意”,在评价他人工作成果时,人人都是专家。
雕爷牛腩生意火爆?
营销做得好而已。
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销售几百万?
文艺青年的钱最好骗。
徹思叔叔纷纷倒闭?
产品太单一。
恒大冰泉亏损20多亿?
价格太高。
这些看法并非全部错误,但几乎全无价值。
因为任何商业活动最终成败,都由一系列完整环节的相互作用所决定,把边框上的不锈钢称为“奥氏体304”就能把手机卖到千万台么?
徹思叔叔把产品线扩充到好利来一样长,就能挽救失败的命运么?
答案显然没这么简单。
那么这世界上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生意背后,成功或失败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这篇文章的意义,就是想和那些真正渴望赚钱的小伙伴们一起,深刻而严肃地探讨这个问题。
准确地说,成功商业决策者和普通消费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对同样现象,更能从本质上细致而深刻地理解成因,并知道如何采取相对应措施去改变现象(即使这种判断不是100%精确)。
事实上和工程技术、医学、计算机一样,商业是一门严肃和精深的学问,只因其门槛比较低,而且包含了相当不确定性,所以你的亲戚朋友在你上学选择专业时认为它“比较虚”,身边老一辈“土豪”企业家未必看过什么商业书籍一样把生意做得很大,很多人难免犬儒主义地认定:
经商成功的关键,是运气和机遇而非技术和积累。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传统的渠道经济逐渐转向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越来越多人意识到:
没有公司天生基业长青,也没人天生具备“商业头脑”,唯有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商业能力,才可能在残酷的商业世界的“存活者偏差”现象中成为“幸运”的存活者。
为系统性理解身边的商业现象,而不只是像普通消费者一样地感性认知,结合这些年学习到的经典商业理论和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总结了一个简洁而实用的六步商业模型,帮助自己快速解读那些成功和失败的商业项目的细节。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
分析出自己的生意究竟在哪个环节存在缺陷,如何调整并改进,最终战胜竞争对手,赚钱。
下面,我就把这个称之为TTPPRC的六步商业模型系统分享给你。
全文长得丧心病狂令人发指,大约16,000字,认真读完需要至少30分钟,所以文艺青年读到这里就可以直接关掉或者分享啦。
毕竟我一个下午就能写出来《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为了这篇文章,却准备了好几年。
不敢说才疏学浅,但必有不足之处,只欢迎有一定深度思考能力的朋友交流指正。
从迷男方法到TTPPRC
商学院一般把商业课程分为会计和金融、战略和市场、营运和管理几大类,它们组成商业活动的要素,可以说一家成功企业必然在每个方面做得都很优秀。
然而作为局外人,想用这种分类方式去理解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直接表现,可以说困难重重。
无论是每一个商业计划书前面都必须装模作样的SWOT分析,还是MBA必读的波特五力,都有自己一套严密的逻辑最终成为一代经典。
遗憾的是:
当我离开学校不用再写论文做PPT之后,我发现当自己只是想知道:
为什么郭敬明电影可以比冯小刚的票房高几倍,为什么海底捞人声鼎沸而味道比它更正宗的川式火锅店门可罗雀时,这些教科书上的经典理论,并不比“郭敬明会营销”、“海底捞服务好”更能给我思考上的帮助。
它们就像告诫单纯的小男生想交到一个漂亮女朋友,你应该真诚善良努力工作温柔体贴一样,离结果太远,可操作性太差。
直到后来,我遇到一本直接奠定我商业思维方式但却不太适合放在书架上逢人推荐的一代商业理论经,它的名字叫做《迷男方法》……
这是本一个屌丝写给很多屌丝教他们泡妞的书,它不再告诉你需要善良真诚温柔体贴,而是从男女相识后,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最后关系的确立,来系统性解释女性择偶决策过程。
这个加拿大屌丝,从决策者的决策过程来分析问题的全新维度令我豁然开朗,我忽然意识到:
一切商业活动的本质,都是对目标客户消费决策的理解和引导,而所有消费活动都遵循一个相似过程。
商业活动的一切组成部分,管理也好,营销也罢,都是为这个过程中的环节所服务。
找到这些环节,也就找到影响最终销售的直接因素。
我因为这个重大发现,导致阅读迷男方法时心情激动地无法平复,以至当年看中的姑娘们都成了人妻也没能背下来M3是什么,但最终却有了这个简单高效的六步商业模型,简称TTPPRC。
它们分别是:
趋势、流量、包装、产品、重复性消费、相应成本。
这个分类方式从逻辑角度上看谈不上精密,因为六个环节之间并非严格相互独立,前五个元素都要考虑相应成本;产品强大会导入更多流量,比如口口相传的高考补习班;有时流量大到一定程度,本身就成为了包装,比如网店热门产品的浏览次数等等。
但它的分析效率之高、适用范围之广、可操作性之强,比我之前钻研过的所有商业模型都好用。
不是所有商业理论都是用来发Phd论文的,TTPPRC是真用来指导商业行为的。
AndnowIamgoingtoshowyouhow.
趋势(Trend)
咱们就先不谈小米和“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的关系了,顺势而为是从事一切商业活动的首要因素。
在趋势前,个人能力终归都是渺小的。
即便史玉柱这般商界传奇重新出山,非要在2015年开一家卖CD和卡带的音像店,成功概率也微乎其微,任何行业领导者在时代滚滚车轮前逆势而为都是螳臂当车,哪怕是乔布斯的iPodClassic,如今也未必是一家二流手机厂商的对手。
对大部分商人而言,扭转趋势和预测趋势都是天方夜谭,也不是必须的。
马云不是第一个做电子商务的,海底捞也不是第一家卖火锅的。
毕竟,一般商业项目生命周期的长度比起金融市场上的波动而言,要长得多得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少数极具长远眼光的天才和运气爆棚的家伙外,风险回报比并不高。
比如时下极其火爆的可穿戴设备,没几人真正看得懂它未来会走向何方,财大气粗如谷歌当年推出惊世骇俗的谷歌眼镜,最终也只落了个不了了之的下场。
如果不是财大气粗或者有一定技术壁垒,现在进入这个行业的风险系数极高。
即使有一天可穿戴设备市场真成熟了,我们身边的人身上都开始绑着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了,不具备专利技术的先入为主,也根本经不起苹果和小米的屠虐。
作为普通创业者,当你的洞察力没高到惊人程度之前,如果发现一个很明显的市场空白,那这个市场,最大可能就是——根本不存在。
事实上对于趋势,别说预测和扭转了,理解它已然极其困难。
才火爆了几年的平板电脑市场,如今已经成为夕阳行业,年轻人开始逛购物中心而不是百货商场,大连一碗牛肉面价格近10年翻了几倍,而在网吧上网却还是3块钱一小时。
与其费尽心思解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趋势,不如时刻留心趋势的变化,紧随时代的潮流。
简单总结,在TTPPRC模型这六步中,趋势是第一环也可以说是大前提,但并不是容易获得竞争优势的环节。
绝大多数商业项目,在这一环的关键原则是不犯大错误,想出彩,实在太难了。
习大大严打公款吃喝了,开饭店就进商场做轻餐饮而非三层的海鲜大酒楼,北京的京东苏宁都当日送达了,就别在中关村租摊位卖手机。
人人网大V都不更新了,就好好研究一下微博和公众号吧。
当然,总会有一批人,像俞敏洪老师那般神出鬼没地在自费留学热潮初期创立了新东方,或是像陈欧老师一样精密准确地在国内电商垂直化爆发的前夜推出聚美优品,别纠结他们究竟是预测到了趋势还是运气好。
毕竟,趋势只是整个商业活动成败中的一个环节,HTC做出Hero时三星和华为还在玩泥巴呢,可以说整个智能手机届除iPhone之外,没有哪家比HTC对趋势的把握更好了,如今,却只剩下吐槽时会被人想起的M9的双下巴。
流量(Traffic)
无论你想卖什么东西,先得让人知道你在卖。
看似平淡的一句话,成就上千亿的谷歌、几百亿的XX,而且他们对普通用户竟然都是免费的。
淘宝上开店不要钱,你倒是不买直通车啊。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人们愈发意识到,流量本身就是一门巨大生意。
世界上有太多企业都在卖东西,而其中绝大多数,我们压根永远都不会知道。
于是为让我们知道他们提供这么一个消费选择,他们花了很多钱。
在TTPPRC中,我把流量简单定义为:
让目标客户了解到他们有这么一个消费选择,而其中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
目标客户。
YY平台上在线语音视频的惊人流量,拓展到在线教育上一塌糊涂,显然,玩网络游戏和看美女跳艳舞的YY用户不会摇身一变,成为坐在电脑前花钱上课的上进青年;人流最大的商场适合优衣库,但不适合香奈儿;你永远都不会在电视上看到劳斯莱斯广告;《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点击量累计上千万,大连的乔东家脆皮火烧也不会多卖出几个……
上述例子看起来很简单,应用起来却没那么容易,实际上流量是否有效,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我自己的一家蛋糕店,处在大连一个二线商场二楼核心位置,每天路过人群川流不息。
虽然该商场定位不高,可我蛋糕价位也算便宜,开店之初我对这个位置寄予厚望,直到后来发现汹涌人群匆匆而过头都不抬才意识到:
并非他们永远都不是我的目标客户,但至少在经过这个位置上时不是。
原来该商场楼上有七八家自助餐厅,家家生意火爆,而我店铺位置是去往这些餐厅的必经之路。
相当大一部分人在我蛋糕店门口路过,是饿了三天后去血洗自助餐的路上或刚从那扶墙出来,与其卖蛋糕不如卖健胃消食片。
为更完整地理解流量概念,下面谈几个发散但具体的例子。
流量不是万能的,它和六步模型中下一步"包装"紧密相连,再优质的流量,如果你商业项目包装不好也是白费,比如腾讯因为入股大众点评,在微信上给点评开了二级入口,巨大微信流量却并未给大众点评的团购带来太高转化率,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微信二级入口的综合体验,比起单独的大众点评App差了很多,目前来看效果一般。
强势品牌可以自发导入流量。
比如如家的位置可以比当地廉价酒店差些,目标客户会顺着导航自己找过来。
这个我们在后文案例中会反复看到,品牌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导入流量。
不同商业项目对流量的具体需求大不相同,一般而言,越是标准化高可替代性高的业态,流量这个环节在整个生意上就越重要,比如在淘宝上卖iPhone,商场里卖奶茶,海淀黄庄卖留学等等。
差异化强的业态,对直接流量需求相对要小一些,可以通过巧妙的宣传手段让目标客户送上门来,比如私家会所、爱马仕Birkin、知名天使投资人。
垄断行业之所以那么赚钱,因为垄断了刚性需求的流量。
例子就不敢举了。
目标客户是企业而非大众消费者的(B2B和C2B),决定流量的是销售团队的力量。
引人入胜的职场小说《圈子圈套》、《输赢》、《做单》,讲的都是获取有效流量的故事。
而很多看似是目标客户是普通消费者的生意,其主要流量,也是通过销售团队而非大众广告导入,比如北京国企大多会发味味美的面包卡作为员工福利,而不是巴黎贝甜。
移动互联网是当下流量之王,之前是PC端的互联网,而再之前则是电视机!
如果没有电视,NBA球员的收入不会比话剧演员高多少。
演艺公司远在互联网时代来临前就懂得炒作的重要性,只因他们生意对大众流量的需求实在是太高。
互联网创业的魅力在于:
网络打破传统行业对与目标客户流量的地域限制。
其实,地域限制的流量虽然有限,却也是天然的保护,繁华商业街不景气的服装店,一天也能卖出几件衣服。
而互联网流量具有马太效应,在网上卖衣服的商户,每天不开张的占绝大多数。
互联网行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是两极分化的,平台级企业更是只有赢家通吃,最多双雄并起,至于老三,老三是神马?
99%的互联网创业,注定尸骨无存的原因不用太复杂分析,流量这关根本就过不去。
每当我身边小伙伴激情澎湃地告诉我要做一款手机App,通过移动互联网改变世界时,我都会温柔地陪他们打开AppStore,看着那些陌生名字,告诉他们上百万开发者的App从软件商店跑到用户手机桌面的距离是以光年计算的。
还记得去年年末看了50个有代表性的当年倒闭的在线教育公司榜单,除龚海燕的梯子网,剩下49个,我连听说都没听说过,就被市场扫地出门了。
互联网创业依然是时代最完美的趋势,可是如果你根本没想清楚如何闯过流量这道鬼门关,其他环节根本都不用考虑。
随着互联网流量这门生意本身已逐渐成为垄断行业,网络流量价格也是越来越高。
目前中国性价比最高的全网流量导入方式还是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知乎和豆瓣可以算是第二梯队(本地O2O流量则主要掌握在大众点评和美团手里,微博和微信稍差一点)。
你看传统行业大佬们都喜欢深入浅出闷声发大财,互联网公司或是互联网为主要销售渠道的创始人们却都假装很幸福地和陆琪和留几手们一样卖力气,每天与网友们分享家长里短人生感悟(B2B互联网公司老板不包括在其中),甚至能出现在你父母的微信朋友圈中。
归根结底,一个商人商业能力高低的首要标准,就是看他能为自己生意导入多少流量。
无论是老一辈企业家为拿下一个单子在酒桌上喝到吐血,或是孟兵拜会潘石屹最终在望京SOHO中为西少爷拿下一个黄金店铺,还是郭敬明为小时代造势,情愿让杨幂发微博拿自己性取向开玩笑,都是一流导流能力的体现。
当然,倚靠产品品质过硬、口口相传让更多消费者知道有这么个消费选择的古典方法也并未被淘汰,只是单单凭此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了。
包装(Package)
这里所说的包装,不是包着产品的盒子,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一个商业项目的设计美感、营销推广、品牌故事、定价打折等等一系列非直接产品体验的展示部分。
换句话说,在目标客户得知他们有这样一个消费选择后,你的生意是以怎样面貌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
包装是一个略显平淡的词,我更愿称其为噱头。
在一个线上线下流量价格水涨船高的时代,连噱头都没有的包装就是浪费流量。
事实上,除非你卖的是那种可以在商品期货交易所直接买卖的大宗商品,包装很大程度上是整个生意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产品本身!
看看我们熟知的那些知名企业家,但凡能在多个领域都取得建树的“商业奇才”比如乔布斯、史玉柱、雷军、雕爷、郭敬明等,他们共同特点就在于:
拥有出神入化的“包装”能力。
值得再次强调的是,擅长“包装”,并不是仅仅善于“营销”而已,一个优秀包装,是高超的管理统筹能力、领先的战略眼光、饥渴的销售团队、一流的综合执行力等素养的综合体现,一切在消费者买单之前对于你产品产生的印象,都是由包装质量决定的。
商场上最常见的失意生意人,总是喜欢强调“我的产品是极好的,只怪消费者太傻X没有体验过”,而他们失意是注定的。
事实上,一个商人对商业的理解程度是否算得上入门,最基本划分就在于能否意识到:
包装才真正决定消费者是否会对你产品进行消费!
而不是产品质量的好坏。
产品本身决定的是是否有重复性消费和新流量的导入(口碑)!
衡量一个创业者商业能力高低最重要的标准,除导入流量外,最重要的就是打造包装的能力。
包装对生意的影响为什么可以比产品本身还重要,我们需要从人们消费决策是如何做出的来具体分析。
一个消费者决定是否对你产品进行消费,不是基于产品的实际体验如何(因为他还没用上),而是基于他头脑中对该次消费的预期体验是否超过所需要付出的货币价值。
这种期待不但感性,而且是极其容易被引导的。
更具体地说,人们对短期吸引和实际体验的感受其实完全是两回事,但消费决策主要是由短期吸引决定的,也就是这里所强调的“包装”;而产品本身提供的是实际体验,决定的是:
是否重复消费和向别人推荐。
举个例子,一个消费者第一次决定购买新款的iPhone手机,并不是因为IOS系统的优雅和高效,也不是因为它待机状态下不容易掉电,更不是因为半年后不像三星一样卡成狗。
而更多是出于:
“这个手机真漂亮啊”、“高富帅们都在用它啊”、“哪来那么多理由这TM是苹果啊”这种短期吸引力。
相比之下,iPhone产品本身优秀的实际体验,决定的是iPhone用户极高的忠诚度,也就是后面要说到的重复性消费。
相反,三星手机在包装这个环节在手机届可谓首屈一指,几乎不输给苹果,率先采取的大屏幕、超强的配置参数、海量的广告和韩剧植入,促成大量首次消费,不幸的是,产品糟糕的用户体验导致了消费者忠诚度较低。
但真正令三星遭遇滑铁卢的S5,还是因为包装本身已经在市场竞争中落后,硬件参数不再像S2和S3那般惊艳,不变的外观设计配上万年的大塑料和突起的摄像头,可以说是毫无噱头可言。
虽然从专业角度看,S5产品本身的实际体验其实有相当进步,尤其是在续航时间和拍照效果上,比起S3,S4有本质飞跃,但还是成为三星近几年来销量最糟糕的一款产品。
包装影响消费决策,产品影响二次消费,更常见例子发生在婚恋市场上。
绝大多数情况下,握有决策权的女性,消费决策的核心依据是短期的感性吸引,比如男性风趣而神秘,浪漫而帅气,有权有财钱等等,都属于包装范畴,她们是否愿和对方进入一段恋爱关系,基本上都由包装决定。
而宅男们认为自己事业稳定,孝顺父母,勤于家务,忠心不二,会是一个好父亲等等属于产品本身的优点,并非不重要,而是必须在已经开始一段恋爱关系之后,对方才有机会体验到。
遗憾的是,他们和那些强调“我的产品是极好的,只怪消费者太傻X没有体验过”的笨商人一样,都没弄清影响消费决策的关键是包装!
不是产品!
继续谈几个发散例子。
对于有些极端的商业模式,是完全没什么产品的,整个生意核心就是包装,比如微商卖面膜这样的金字塔骗局。
产品溢价,主要是由包装决定,包装最终成就一个品牌,而品牌就是终极包装。
Roseonly的玫瑰花可以卖到999块钱一朵,光靠那个漂亮盒子和玫瑰花的产地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那个“一生只能送一人”的恶俗但有效的包装。
无论是海底捞还是小米Note还是你们学校的女神,他们都深深明白:
世上最厉害的包装,就是排队。
而能把排队玩明白的企业家,都是顶级包装高手,无论是真排还是假排。
人们喜欢从众的天性是基因决定的。
B2B行业的包装,和B2C思路完全不一样,企业客户的平均智商,比普通消费者可能要高50个点以上,但主要还是两者诉求不同,而且企业中有自成体系的利益关系。
简而言之,包装思路要华为而不是OPPO。
越是产品没核心技术的行业,越是企业包装能力的终极比拼,比如商场里的水吧。
快乐柠檬,都可茶饮,贡茶的配方都谈不上秘密,但如今各大城市的中高端购物中心里,很难见到本土品牌的奶茶能和上述品牌竞争,都是清一色的全国加盟品牌,它们优势完全在于包装而不是产品。
包装要和流量衔接好,同样品牌的餐厅,开在购物中心和社区里,店面设计甚至菜单内容都是有区别的。
同样的电子商务品牌商,淘宝上的店铺包装应该以简洁高效地提高转化率为首要任务,官网上的包装则要提升品牌形象为主。
过度包装,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伤害到产品口碑(因为人倾向于过度期待),但未必会伤害到整个生意的整体效果。
后面案例探讨中我会提到:
雕爷牛腩如果没有雕爷前期那些出神入化的宣传,而只是像鹿港小镇这样的商场连锁餐厅默默开起来,口碑一定要比现在好很多,甚至可能成为那种口口相传的神店,但整体销售情况一定不如现在。
过度包装导入的惊天流量和促成的首次消费,远远比后期那些消费者过度期待导致的差评更重要。
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同理,只是锤子品控上的硬伤太多了,而且手机作为标准化的硬件,也容易被抓到把柄。
总而言之,包装这个环节是创业者商业能力的核心展示,非一日之功。
但入门却也不难,在我看来只需要认真读懂读透三本书,就可以大概领略这门艺术的精彩,它们都属于严密性不高但可迅速上手的短平快作品:
邓德隆《2小时品牌素养》,SallyHogshead的《迷恋》和MartinLindstrom的《品牌洗脑》。
产品(Product)
商业的本质,是提供产品换取相应的回报。
TTPPRC第四个环节,我们终于谈到产品。
这并非是因为产品不重要,而是作为一个优秀商人,强大的商业素养主要体现在:
可以把自己能力范围内提供的最好产品和其他环节相互结合。
而提供技术上绝对领先的产品,超出了一个“商人”的能力范围。
比如我们都知道卖飞机很赚钱,但开航空公司想赚钱就难多了。
Virgin集团老板布兰森被认为是旷世商业奇才,可以创立Virgin航空在惨烈的AirlineBusiness中连年盈利,但他也做不出来飞机去抢波音和空客的生意。
任何人或是企业,如果能忽然研究出一种根治艾滋病的药物,那确实不需要任何趋势、流量、包装的帮助,也能迅速统治市场,这种极个别案例不具备探讨商业理念的价值。
我们这里所探讨的产品,是有一定门槛、但并非技术壁垒高不可攀市场无人能提供相应产品的RocketScience。
产品的概念也不只是物件本身,包含了服务、保养、售后等等一系列消费行为发生之后,消费者所得到的完整体验。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具体探讨:
1,产品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一个好产品应该包括什么?
上一段谈论包装的环节中曾反复提到,产品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二次消费和导入新流量,而非促成消费决策。
因为当消费者真真切切获得你产品的完整体验时,其实消费过程已经完成,也就是说,这笔钱已经赚到。
如果你的生意模式是一辈子只需要把一个产品卖出去一次的话,产品本身到底怎么样,就是法律和道德上的问题,而非商业利益上的了。
不过,这种生意模式的实际应用一般只出现在诈骗中。
正常商业活动追求想长期发展,需要的是已经有过消费的消费者的重复消费,和新顾客来进行新的消费行为,而这两件事情,就得靠产品本身决定。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前,消费者在进行消费选择时面临高度信息不对称问题。
所以“口碑”一直是企业生死的决定性因素,每个人一定都遇到过朋友推荐的一个小饭馆,隐藏在隐蔽的小胡同里,用我们的TTPPRC模型看,天然流量一塌糊涂,装修平平也不打广告,包装可以说不及格,但生意极其火爆。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回头客”效应,MalcolmGladwell在《引爆点》中把它细分成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来细致研究。
从TTPPRC看,就是优秀的产品体验,促成二次消费,导入了新流量,而且自带和“排队”同样重量级的包装——“熟人推荐”。
而互联网时代到来后,产品的口碑传播不仅仅局限于熟人间而可以遍及全网,很多曾经流量和包装都很局限的生意,因为其优秀的产品体验获得大量全网的高质量流量和包装,彻底改变了企业命运。
宋冬野这样的独立音乐人可以全国巡演,Rovio凭借一款“愤怒的小鸟”举世瞩目的游戏公司,老干妈的辣酱风靡北美留学圈都是经典案例。
反之,趋势、流量、包装都很强大,但产品质量太烂的商业案例也数不胜数,有的干脆被认定为诈骗被诉讼于法律比如蚁力神和毒面膜;有的无法被直接认定为诈骗但也差不太远的比如李阳的演讲、唐骏的书、陈安之的课......它们都无法长期在市场上长期生存。
总而言之,一个优秀产品的威力之大,可以瞬间打通TTPPRC中的四个要素(产品、流量、包装、重复性消费),这是其他任何一个环节做得再好也无法做到的。
所以,对一个打算做长久生意的企业而言,产品质量永远是重中之重。
我们这里探讨的产品包罗万象,但好产品的共性基本一致,这是由人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所决定。
那么究竟什么才算得上是一个好产品呢?
简单说,其实就两条:
第一,要具有一样鲜明的特色;第二,其他环节没有硬伤。
鲜明的特色可以让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而其他环节没有硬伤,则是为不给消费者明显的放弃理由,二者缺一不可。
你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姑娘去相亲,遇到的男人A普通家庭,工作正常,外表6分,但是极其幽默;男人B才华横溢,身家过亿,外表堪比吴彦祖,可惜是个盲人。
相比之下,于绝大多数女性而言,A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对象。
漫咖啡特色在于环境优雅装修别致,饮料的味道平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商业 分析 能力 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