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毕业专题复习语文拓展.docx
- 文档编号:6024034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49.80KB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毕业专题复习语文拓展.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毕业专题复习语文拓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毕业专题复习语文拓展.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毕业专题复习语文拓展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全文意思: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
“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词语的理解:
氏:
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之:
助词,相当于“的”。
夫子:
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
摆放,摆设。
甚:
很。
诣:
拜见。
未闻:
没有听说过。
示:
给……看。
惠:
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
就;于是。
曰:
说
停顿的地方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扬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刘义庆(南朝)《世说新语》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绝:
断绝。
鼓:
弹。
曰:
说。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
广大。
谓:
认为。
之:
他。
得:
知道。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全文意思: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倾听)。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便说:
“你弹得真好听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便说:
“你弹得真好听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
”俞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定能从琴声中知晓。
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摔破了琴,弄断了琴弦,决定一生不再弹琴。
停顿的地方: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
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
学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非然也。
全文意思: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地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不在焉,老认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把它打下来。
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难道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说:
不是这样的。
注释:
弈:
围棋,下围棋。
弈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
全国。
之:
的。
善:
善于,擅长。
使:
让。
诲:
教导。
其:
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
虽然。
之:
指弈秋的教导。
鸿鹄:
天鹅。
援:
引拉。
缴:
本课指有丝绳的箭。
“缴”字的另一个读音jiǎo,是交纳、交付的意思。
之:
他,指前一个人。
俱:
一起。
弗若:
不如。
矣:
了。
为:
因为。
其:
他,指后一个人。
与:
吗。
曰:
说。
非:
不是。
然:
这样。
停顿的地方: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中心:
学习不可一心二用,必须专心致志。
或做事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方可成功!
若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是从这篇文中出来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
“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
全文意思: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一些,而中午时要近一些。
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篷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大的道理吗?
”
另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而略带寒意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
孔子也不能判断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
注释:
日:
太阳。
东:
到东方。
游:
游历,游学。
辩斗:
争辩。
辩:
辩论;斗:
争斗
其:
指代两小儿。
故:
原因,缘故。
以:
认为。
去:
距离。
初:
刚刚。
中:
中午
车盖:
车篷,用来遮阳挡雨。
及:
到。
则:
就。
盘盂:
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
是。
者:
……的太阳。
沧沧凉凉:
清凉而略带寒意。
沧沧:
寒冷的意思。
探:
伸手`伸出。
汤:
热水。
决:
判定,判断。
孰:
谁,哪一个。
汝:
你。
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智慧多呢?
(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孰:
谁。
为:
通“谓”。
“知”通“智”,智慧。
乎:
呢探汤:
把手伸进热水里。
意思是天气很热。
沧沧凉凉:
比喻太阳刚升出来时十分凉爽。
知:
知识。
智慧。
停顿的地方: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
中心思想:
一、要有探究自然的精神。
二、要善于观察,独立思考。
三、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五、要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六、片面的看待问题,是得不出结论的,也告诉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文言文训练姓名
刻舟求剑
楚人有欲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0分)
(1)涉江()
(2)遽契其舟()()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是吾剑之所从坠(这)()
(5)求剑若此()()(6)不亦惑乎()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2分)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主旨: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2分)
(1)置之其坐(同“座”,座位)
(2)而忘操之(拿,带)
(3)反归取之(通假字“返”)(4)先自度其足(量度)
(5)吾忘持度(量好的尺码)(6)及反(等到)
(7)至之市(到)(往……去)(8)市罢(解散、结束)
(9)遂不得履(最终)(10)试之以足(指示代词,指代鞋子)(表方式,用)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
3.主旨: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
童仆)追之。
杨子曰:
“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
“多歧路。
”既反,问:
“获羊乎?
”曰:
“亡之矣。
”曰:
“奚亡之?
”曰: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1.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之:
2.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问:
“获羊乎?
”()曰:
“亡之矣。
”
3.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4.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画蛇添足
楚有祠(cí)者1,赐其舍人2卮(zhī)3酒。
舍人相谓4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5酒且6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我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7其酒。
1祠者:
祠者:
主持祭祀的人2舍人:
旧时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
3卮:
古代盛酒的器具。
4相谓:
互相商量,共同议论。
5引:
拿起。
6且:
准备。
7亡:
失掉,指未喝上。
1.字义解释:
成()之()固()终()
2.句子翻译: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1。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lěi)2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3。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1株:
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2耒:
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3笑:
耻笑
1.字义解释:
释()冀()以()治()
2.句子翻译: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1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2。
俄3有老父至曰:
“吾非圣人,但4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5依而截之。
1初:
开始时2计无所出:
计,计谋,策略。
指想不出办法3俄:
不久
4但:
只5遂:
于是
1.字义解释:
执()之()至()截()
2.句子翻译:
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鹬蚌相争
赵且1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2,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3其喙4。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5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6。
渔者得而并禽7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8大众,臣恐9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
“善。
”乃止。
1将要2曝:
晒3 箝:
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4 喙:
嘴,专指鸟兽的嘴。
5即:
就,那就。
6舍:
放弃。
7禽:
同“擒”,捕捉,抓住。
8弊:
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9恐:
担心
1.字义解释:
伐()过()并()愿()
2.句子翻译: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渔者得而并禽之。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曾子杀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之:
往b.顾反,为女杀彘反:
.同“返”
c.妻适市反适:
往d.特与婴儿戏耳特:
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何以战C.必以分人
4.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先誉其盾之坚,曰:
“万物皆有莫能陷之也!
”俄而又誉其矛之利,曰:
“吾矛之利,万物莫不陷也!
”市人诘之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1.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誉诘俄而子
2.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3.主旨: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言宣也,呼而问之:
“何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戒辍宣引
2.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3.主旨:
执竿入城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三国魏)
执竿入城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
“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执竿入城启示
“执长竿入城门者”蠢人,做事不会思考,不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老父”自作聪明,好为人师,贻笑大方。
这个故事说明了三点:
1,把三维欧式变换限制在二维,会导致有些事情,即使不是无法解决,也是解决的不那么完美。
2,有些时候,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分而治之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
老父的方法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非均匀分段。
3,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这则笑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编辑本段字词注释
鲁:
鲁国,在山东。
执:
握,持。
者:
代词,可以译为“……的人”
初:
开始时。
不可入:
不能进入(城门)。
亦:
也 计无所出:
计,计谋,策略。
指想不出办法。
俄:
不久,一会儿。
老父(第四声):
老人家。
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至:
来到。
非:
并不是。
圣人:
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
何:
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中截:
从中间截断,“中”名词作状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
但:
只。
以:
用。
而:
连词,表承接,然后。
遂:
于是,就。
之:
代词,指竹竿。
依:
依照。
入:
进入。
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
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
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出自】:
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
“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
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
鹬蚌相争(8张)
注释
①蚌:
生活在淡水里的贝壳软体动物,有两片椭圆的外壳。
②曝(pù):
晒太阳。
③鹬:
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
④箝(qián):
夹住。
⑤喙(huì):
鸟的嘴巴。
⑥渔者:
捕鱼的人。
⑦禽:
同“擒”,捉获。
⑧舍:
放弃;丢下
9亦:
也
雨(yù)——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曰——对..说。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并。
禽——同“擒”,捕捉。
弊:
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熟:
仔细。
得:
得到
【示例】:
肃清日寇吾侪事,~笑列侯。
◎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之三
惠王曰:
“善!
”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编辑本段注释
①赵:
国名,都城在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
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②燕:
国名,都城在现在的北京市。
音yān,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③苏代:
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④惠王:
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⑤易水:
在现在河北省境内。
⑥曝:
pù,晒太阳。
⑦鹬:
yù,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⑧喙:
huì,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⑨秦:
国名,都城在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
⑩渔父:
渔夫。
(10)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11)伐——讨伐
(12)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
(13)禽——音qín,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14)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15)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耕——耕田种地。
耕者——指农民。
株——树木被砍伐后,残留下来露出地面的树根。
触——碰到。
走——跑,逃跑。
折——折断。
因——于是、就。
释——放、放下。
耒(lěi)——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形状像木叉,就是犁耙。
冀——希望。
复——再。
得——得到。
为——被。
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欲——想要。
身——自己。
者——……的人。
几个而的意思:
(1)折颈而死:
表示承接。
(2)因释其耒而守株:
表示修饰。
(3)而身为宋国笑:
表示转折。
编辑本段特殊句子
因释其耒而守株——省略句
而身为宋国笑——被动句、省略句
编辑本段成语辨析
【正音】待:
不能读作“dǎi”。
【辨形】待:
不能写作“侍”。
【辨字】株:
不能写作“猪”。
【辨析】“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都含有“不知变通”之意。
但“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形容人不作主观努力,只是存在侥幸心理,想获得意外成功;而“刻舟求剑”偏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了解情况变化,不知变通而采取错误方法。
守株待兔能用于褒义,只要掌握了规律,在兔子必经之道上栽几棵树等兔子撞,也是可以的。
比如某地是日军必经之地,我们只要在此做好准备,守株待兔即可。
楚国有个祭祀的人,赏给门客一壶酒。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
“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它才差不多。
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
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
“我能够为它画脚。
”他还没有(把脚)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
“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能为它画脚呢?
”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注释
(1)祠(cí):
祭祀。
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
主持祭祀的人。
(2)舍人:
指左右亲近的人。
(3)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4)相谓:
互相商量,共同议论。
(5)请画地为蛇:
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
画地:
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
为蛇:
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
拿起酒壶准备饮酒。
引,拿起。
(7)蛇固无足:
蛇本来就没有脚。
固:
本来,原来。
(8)子:
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
怎能;哪能。
(10)为:
给;替
(11)遂:
于是;就。
(12)赐:
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
给它画上脚。
(14)终:
最终、最后。
(15)引:
拿起。
(16)且:
将要。
(17)成:
完成。
(18)余:
剩余。
(19)足:
脚。
(20)亡:
失掉。
(21)为:
给,替。
(22)乃左手持卮:
却,表示转折
(23)夺其卮曰:
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
那,指示代词
(25)终亡其酒:
那,指示代词
编辑本段成语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
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名著《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
“张翼谏曰:
“将军战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不小心从船上落入江中。
他急在船沿上用刀刻上记号,说: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往前驶过了,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的方法去寻找宝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急遽,立即,匆忙。
4.契--刻。
5.是--指示代词,这里。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
“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
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
他的。
14.遽契其舟,其:
(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
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 毕业 专题 复习 语文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