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提纲科学出版社.docx
- 文档编号:6023529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97.13KB
医学细胞生物学提纲科学出版社.docx
《医学细胞生物学提纲科学出版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细胞生物学提纲科学出版社.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细胞生物学提纲科学出版社
医学细胞生物学
一、绪论
1.细胞生物学是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在整体水平、超微结构水平和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是搞清细胞内各部分的超微结构及分子组成、各种结构的基本功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阐明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生长与代谢、遗传与变异、衰老与死亡等基本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医学细胞生物学则是利用细胞生物学的成果为人类的保健、防病、治病服务的科学。
二、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1.光学显微镜由机械部分、光学部分和照明部分组成
2.显微镜分辨率R=0.61λ/N.A.,λ为入射光线波长,N.A.=nsinα/2,n为介质折射率,α为物镜镜口张角。
注:
R越小,显微镜精度越高。
3.光镜的最大分辨率是0.2μm,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倍;电镜分辨率为0.2nm。
3.荧光显微镜光源为短波光(紫外线),有两个特殊的滤光片,照明方式通常为落射式。
用于研究组织和细胞特异蛋白等生物大分子分布、细胞内物质吸收和运输规律等
4.相差显微镜是可以观察活细胞或未经染色标本的光学显微镜。
(一般生物学实验室里的是倒置的相差显微镜)
5.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能显示细胞样品的立体结构。
6.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作光源,电极或磁极作透镜,荧光屏代替肉眼;由镜体系统、真空系统和电子线路系统三大系统组成。
7.配合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样品制备技术:
超薄切片技术、冷冻超薄切片技术、负染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等。
*8.扫描电子显微镜用来观察标本表面结构,不需要制作切片。
扫描隧道显微镜(由Binning和Rohrer发明)对固、液、气三态物质均可进行观察。
9.差速离心法用于分离大小相差悬殊的样品。
10.移动区带离心法分离体积差别较小的颗粒,要制备有密度梯度的离心介质,介质的最大密度应小于被分离生物颗粒的最小密度。
11.等密度离心法用于分离密度不等的颗粒,当颗粒密度等于介质密度时,颗粒悬浮于介质中不移动。
12.流式细胞技术是对单个细胞进行快速定量分析与分选的技术。
流式细胞仪主要由液流系统、光学系统、电子系统和分析系统四部分组成。
13.原代培养是从生物供体分离取得组织或细胞后在体外进行的首次培养。
原代培养细胞成功传代后成为细胞系。
具有某些特征与标志的细胞群继续培养下去为细胞株。
三、细胞概述
1.细胞对生命体的重要意义
(1)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
(2)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功能单位;
(3)细胞是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4)细胞是生物体的完整遗传单位;
2.细胞的共同属性:
(1)细胞都以DNA储存遗传信息;
(2)细胞通过依照模板的聚合作用复制遗传信息;
(3)细胞都将部分遗传信息转录成RNA;(4)所有细胞都将蛋白质用作催化剂;
(5)RNA翻译成蛋白质的方式相同,核糖体存在于一切细胞内
(6)生命需要自由能;(7)细胞表面均有细胞膜;
(8)细胞的增殖都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
3.支原体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
4.光镜下,细胞分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
电镜下,细胞结构分为膜相结构和非膜相结构两大类。
*5.细胞内的三大系统:
生物膜系统、细胞骨架系统、遗传基因表达系统。
6.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比较(教材P27)
7.水的功能:
细胞生化反应的良好溶剂;调节并维持细胞内外的酸碱平衡;参与物质运输;维持体温在正常水平。
8.无机盐的功能:
维持细胞内渗透压与酸碱平衡;作为酶的辅助因子;作为第二信使,调节代谢;参与细胞结构的构成;维持细胞内外电位差,保持可兴奋性。
9.一个核苷酸残基上的3’羟基和另一个核苷酸的5’磷酸基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核苷酸与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多核苷酸链。
10.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构成,两条链通过碱基之间形成氢键而互补配对,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四、细胞膜
1.细胞膜是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由脂双层构成基本结构,又称质膜。
2.膜脂主要包括磷脂、胆固醇和糖脂三类,都是双亲性分子(兼性分子),亲水头部和疏水尾部。
3.磷脂主要有甘油磷脂和鞘磷脂两大类。
(1)甘油磷脂以甘油为骨架,疏水尾部为两条脂肪酸链,一条为饱和链,另一条为不饱和链。
甘油磷脂主要有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磷脂酰肌醇。
(2)鞘磷脂以鞘胺醇为骨架,脑和神经细胞膜中特别丰富。
4.胆固醇分子对调节(一般为降低)膜的流动性和加强膜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5.膜蛋白可分为膜内在蛋白、膜外周蛋白和脂锚定蛋白三类。
起机械支持、物质运输、细胞外信号受体、黏附和酶等作用
6.膜内在蛋白又称整合蛋白、镶嵌蛋白或跨膜蛋白,跨膜结构域为1至多个疏水的α螺旋,也有β折叠片层构象。
7.膜外周蛋白又称周围蛋白质,它们不直接与脂双层的疏水尾部相连,一般通过非共价键与跨膜蛋白亲水区或脂类极性区相互作用。
膜外周蛋白主要分布在膜的内表面。
8.脂锚定蛋白以共价键与脂分子结合,分布在膜两侧。
9.糖蛋白和糖脂的糖分子侧链在细胞表面形成细胞包被,称为糖萼。
10.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片层结构模型、单位膜模型、脂筏模型。
11.细胞膜的主要特性包括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12.膜脂的流动性主要有以下几种运动方式:
烃基链的旋转异构、脂肪酸链的伸缩振荡、翻转、侧向扩散、旋转。
13.影响膜脂流动性的因素:
脂肪酸链的饱和度和长度、胆固醇、卵磷脂和鞘磷脂的比值、膜蛋白的影响、温度、酸碱度、离子强度等。
14.膜流动性的生理意义:
物质运输;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细胞识别、免疫;细胞生长、衰老。
15.被动运输指通过简单扩散或易化扩散进行的顺浓度梯度的分子运输,所需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所含的势能,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16.简单扩散是分子由物质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自由运动,又称自由扩散。
17.依赖于转运蛋白(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才能完成的物质运输方式称为易化扩散,或协助扩散。
18.载体蛋白与特定溶质结合,改变自身构象使溶质跨膜;通道蛋白形成水溶性通道,贯穿脂双层,特定离子可经通道跨膜。
19.主动运输是指膜内外的物质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逆向运输的过程,需要借助载体蛋白和消耗能量。
20.ATP直接提供能量的主动运输是离子泵运输。
钠钾泵是钠出钾入
21.ATP间接提供能量的主动运输是耦联运输,又称协同运输,是一种物质以被动运输的方式进行,产生的势能推动另一种物质进行主动运输过程。
同向运输/对向运输
例如: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22.胞吞作用
(1)胞饮作用:
通过小囊泡(150nm)吞饮液体和小颗粒物质;
(2)吞噬作用:
通过大囊泡(250nm)吞吃大颗粒物质;
(3)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通过膜上的受体与被摄入物质结合进而将它们运输到细胞内的过程。
LDL受体不断被内化,又不断被运回细胞膜。
23.胞吐作用的两种分泌形式:
结构性分泌途径、调节性分泌途径
(1)结构性分泌途径:
新合成的分子在高尔基复合体装入囊泡后,随即分泌出细胞。
(2)调节性分泌途径:
新合成的分子储存在特殊囊泡内,在细胞受到外界信号刺激时,才分泌出细胞
*24.细胞表面及特化结构包括细胞外被、鞭毛和纤毛、微绒毛、细胞的变形足和皱褶等。
五、细胞连接和细胞外基质
1.细胞连接是相邻细胞膜和细胞膜间的区域特化性连接结构。
分为封闭连接、锚定连接和间隙连接。
2.封闭连接又称紧密连接,见于体内管腔及腺体上皮细胞顶端,呈带状环绕细胞。
连接区域成“焊接线”样带状网络,相邻质膜紧密结合。
作用:
将上皮细胞紧密连合;封闭相邻细胞间隙,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构成上皮细胞膜脂和膜蛋白侧向扩散的屏障,维持上皮细胞极性。
3.锚定连接是由细胞骨架参与、存在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细胞连接,分布在上皮、心肌和子宫颈等需承受机械力的组织。
4.锚定连接由细胞内锚定蛋白和跨膜黏着蛋白构成:
细胞骨架——细胞内锚定蛋白——跨膜黏着蛋白——相邻细胞跨膜黏着蛋白/细胞外基质
5.锚定连接分类
细胞骨架类型
肌动蛋白
中间纤维
连接类型
黏着连接
桥粒连接
黏着带
黏着斑
桥粒
半桥粒
连接对象
细胞间
细胞与胞外基质
细胞间
细胞与基底膜
细胞内锚定蛋白
α、β黏蛋白、黏着斑蛋白、
α—辅肌动蛋白
踝蛋白、
黏着斑蛋白
plakoglobin、
plakophilin、
desmoplackin
plectin、
BP230
跨膜黏着蛋白
E—钙黏着蛋白
整联蛋白(α5β1)
桥粒黏蛋白、桥粒胶蛋白
整联蛋白(α6β4)
6.间隙连接又称缝隙连接,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的通讯,主要表现为代谢耦联和电耦联。
缝隙连接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连接子,每个连接子由6个连接蛋白组成。
7.细胞粘附分子通过三种方式介导细胞识别和粘附:
同亲型结合、异亲型结合、连接分子依赖性结合。
8.细胞粘附
细胞粘附分子
钙黏蛋白
选择素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整联蛋白
结合方式
同亲型结合
异亲型结合
异亲型结合
依赖性
Ca2+依赖性
Ca2+依赖性
Ca2+非依赖性
Ca2+、Mg2+依赖性
主要成员
E,N,P-钙黏蛋白、桥粒-钙黏蛋白
P-选择素
N-CAM
α1β2、α6β4
9.钙黏蛋白功能:
(1)介导细胞之间的同亲型细胞黏附;
(2)影响细胞分化,参与组织器官形成;
(3)参与细胞之间稳定的特化连接结构(锚定连接)。
10.选择素主要参与白细胞或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识别与黏附,帮助白细胞从血液进入炎症部位。
1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对神经系统的发育、轴突的生长和突触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12.整联蛋白功能:
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黏着、介导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细胞与环境间的信号转导。
*13.细胞粘附分子的结构(唉!
尽量记啦,唔记得就算鬼数啦……妖):
(1)钙黏蛋白分子是单次跨膜糖蛋白,约由700~7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在质膜中往往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
胞外肽段较大,折叠形成5个串联结构域,Ca2+结合在重复的结构域之间。
(2)选择素是是单次跨膜糖蛋白。
由NH2末端的凝集素结构域、表皮生长因子(EGF)样结构域以及补体调节蛋白(CCP)结构域组成。
NH2末端的凝集素结构域可识别特异糖基,EGF样结构域和CCP结构域有加强分子间黏附和参与补体系统调节的作用。
(3)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胞外片段较长,包含几个在纤连蛋白中发现的类似的重复结构域(FnШ)和若干个免疫球蛋白结构域。
免疫球蛋白结构域间由二硫键连接。
(4)整联蛋白是异二聚体跨膜粘着蛋白,其α、β亚基都只跨膜一次,俩亚基胞外区组成的球状头部区是整联蛋白分子与配体结合的部位;胞内区较短,通过连接蛋白与细胞骨架相互作用。
14.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组分为氨基聚糖与蛋白聚糖、胶原与弹性蛋白、非胶原糖蛋白三大类。
15.氨基聚糖能维持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细胞过早分化和参与蛋白聚糖的构成,其中的透明质酸是唯一不硫酸化的氨基聚糖。
16.蛋白聚糖是核心蛋白与硫酸氨基聚糖的共价结合物,具有空间填充、机械性能,赋予软骨良好的弹性和抗压性,参与构成基膜。
17.胶原蛋白是细胞外基质的骨架;弹性蛋白赋予组织一定的弹性,又限制其伸展程度,防止组织撕裂。
18.纤连蛋白调节细胞黏附和细胞行为,为胚胎发育中细胞迁移和运动提供底质,参与凝血、伤口修复、细胞吞噬过程。
19.层粘连蛋白是基膜的主要功能成分,在早期胚胎中对保持细胞间黏附、细胞极性、细胞分化有重要作用。
20.基膜在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之间起结构连接作用,对大分子和细胞的移动起选择性屏障作用,对组织的再生和创伤愈合也有重要作用。
21.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学作用:
(1)影响细胞的存活、死亡;
(2)决定细胞的形状;(3)调节细胞的增殖;
(4)控制细胞的分化;(5)参与细胞的迁移。
六、内膜系统
1.内膜系统是位于指细胞质内,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有一定联系的膜相结构的总称。
包括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过氧化酶体、溶酶体以及等。
2.内质网是一种封闭的扁平囊状、管状、泡状结构,其外表面称为细胞质基质面,内表面称为腔面。
扁平囊、小管、小泡是内质网的“单位结构”。
PS:
内质网对细胞的生理变化敏感,如饥饿、缺氧、辐射、胆碱缺乏、肝炎、激素或药物等影响,均可使内质网囊泡化。
3.将细胞离心后得到直径为100nm的球形封闭小泡结构,称为微粒体,是破碎的内质网。
4.葡萄糖—6—磷酸酶为内质网的标志性酶。
5.粗面内质网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修饰、折叠与装配、转运。
6.粗面内质网合成蛋白质的信号肽假说(很重点):
①游离核糖体上合成信号肽;
②细胞质基质中SRP识别信号肽,形成SRP—核糖体复合体,翻译暂停;
③核糖体与粗面内质网结合,形成SRP—SRP受体—核糖体复合体;
④SRP脱离核糖体,再参加SRP循环,核糖体上的多肽链继续合成,并向内质网腔转运;
⑤信号肽被信号肽酶切除,并在内质网腔降解;
⑥蛋白质合成结束,附着核糖体脱离内质网,大小亚基分离,参与核糖体再循环。
7.翻译中的多肽链随着翻译同时进入内质网腔内,这种转移方式称为协同翻译转移。
*8.信号肽特点:
(1)一般带有10—15个疏水氨基酸;
(2)在靠近该序列N—端常有1个或数个带正电荷的氨基酸;
(3)在其C—末端靠近蛋白酶切割位点处常带有数个极性氨基酸,离切割位点最近的那个氨基酸带有很短的侧链。
9.糖基化:
N—连接寡糖(14个糖残基)与内质网膜的多萜醇连接后被活化,当合成中的肽链中天冬酰胺一出现在腔内面,被活化的寡糖就在糖基转移酶的催化下,转移到Asn残基上。
10.分子伴侣:
其C—端末尾具有滞留信号肽KDEL,可与内质网膜上的KDEL受体结合,使之驻留在内质网腔面不被转运。
故分子伴侣属驻留蛋白。
(1)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DI)可以切断错误结合的二硫键,以帮助新合成的蛋白质重新生成二硫键并处于正确折叠状态。
(2)结合蛋白(Bip)同未折叠蛋白质的疏水氨基酸结合,防止蛋白质不正确折叠和聚合,并促使蛋白质重新折叠和装配。
(3)葡萄糖调节蛋白94(Grp94)被蛋白酶激活后可参与新生肽链的折叠与转运。
11.粗面内质网中蛋白质的运输:
(1)以运输囊泡的形式进入高尔基复合体,在高尔基复合体中修饰加工后再输出细胞外。
(2)形成一种浓缩泡,通过胞吐被排出。
12.跨膜蛋白的形成
①停止转移信号与单次跨膜蛋白的形成:
停止转移信号成为单次跨膜α螺旋
②内信号肽与单次跨膜蛋白形成:
内信号肽成为单次跨膜α螺旋
13.滑面内质网的功能:
(1)参与脂质的合成与转运;
(2)参与解毒作用;
(3)参与糖原代谢;
(4)肌细胞中Ca2+的储存场所;
(5)与胃酸、胆汁的合成与分泌密切相关。
14.高尔基体是由扁平囊泡、小囊泡(运输小泡)和大囊泡(分泌泡)三种基本成分组成的高度有极性的细胞器。
其膜含约60%的蛋白质和40%的脂类,厚6~7nm。
高尔基体的标志酶是糖基转移酶。
15.高尔基体凸出的一面对着内质网称为形成面或顺面膜囊;凹进的一面对着质膜,称为成熟面或反面膜囊。
16.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
(1)参与蛋白质的加工:
包括蛋白质的糖基化、蛋白质的水解活化;
(2)参与糖类和脂类的合成和修饰;
(3)参与细胞分泌活动;
(4)进行膜的转化功能;PS:
膜流是指细胞内膜系统中,各细胞器的膜性成分相互联系和转化的现象。
(5)参与形成溶酶体。
*17.溶酶体起源的甘露糖—6—磷酸(M6P)途径:
溶酶体的酶类在内质网上合成后,跨膜进入内质网腔,在顺面高尔基体带上M6P标志。
高尔基反面膜囊上存在M6P受体并与之结合,通过该受体将溶酶体的酶包被,再脱磷酸化成为溶酶体。
18.溶酶体按功能阶段分为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和三级溶酶体。
按形成过程不同可分为内体性溶酶体和吞噬性溶酶体。
19.初级溶酶体和细胞内的自噬体或异噬体融合形成的复合体就是次级溶酶体。
次级溶酶体包括自噬溶酶体和异噬溶酶体。
20.次级溶酶体中会残留不能被消化、分解的物质,形成三级溶酶体,又称残留小体。
21.溶酶体中的酶均属于酸性水解酶,反应的最适pH为5左右。
溶酶体的膜有质子泵,将H+泵入溶酶体,形成和维持酸性环境;膜蛋白高度糖基化,防止自身膜蛋白被降解。
22.溶酶体功能:
(1)清除无用的大分子物质、衰老的细胞器以及衰老损伤或死亡的细胞;
(2)机体防御保护功能的组成部分;
(3)消化物质和提供营养;
(4)调节腺体组织和细胞的分泌;
(5)协助器官组织的变态和退化;
(6)协助精子和卵细胞受精。
23.过氧化物酶体又称微体,其标志酶是过氧化氢酶,主要的酶是氧化酶,还有过氧化物酶类。
24.与溶酶体有关的疾病包括:
Ⅱ型糖原积累病、黏多糖沉积病、矽肺、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25.先天性溶酶体病是由于溶酶体中酶相关基因缺陷。
七、线粒体
1.线粒体是除了细胞核以外唯一含有DNA的细胞器。
2.线粒体外膜厚5.5~7nm,允许分子量为5kD以下的分子自由通过,通透性非常高。
内膜厚4~5nm,含大量心磷脂,通透性很低。
3.线粒体超微结构主要包括外膜、内膜、膜间腔和基质。
4.电镜下线粒体内膜和嵴的基质面上附有许多带柄球状颗粒,称为基粒。
基粒由多种蛋白质亚基组成,分头部、柄部和基片三部分。
5.细胞呼吸指在活细胞的线粒体内,在氧气的参与下,胞内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和生成ATP的过程。
6.糖的有氧氧化分四个阶段进行:
①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②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基质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
③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三羧酸循环;
④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电子传递及氧化磷酸化。
7.一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可产生38(新版本为32个)分子ATP。
其中糖酵解阶段2个,丙酮酸氧化阶段2个,氧化磷酸化阶段34个(新版本为28个)。
*8.线粒体的半自主性体现在线粒体有独立的遗传系统
(1)线粒体DNA是环状,裸露,信息量较小,有独立的编码系统;
(2)线粒体DNA可进行自我复制,转录;
(3)有自己的核糖体,能独立合成线粒体蛋白质;
(4)线粒体DNA所用遗传密码和“通用”的遗传密码不完全相同
9.线粒体各部位标志酶
外膜
单胺氧化酶
膜间腔
腺苷酸激酶
内膜
细胞色素氧化酶
基质
苹果酸脱酸酶
八、细胞骨架
1.细胞骨架是指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系统,主要指存在于细胞质内的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
微管靠近细胞核分布,微丝靠近质膜分布,中间纤维介于两者之间。
2.微管是由微管蛋白组成的不分支中空小管,横断面上可见微管是由13条微管蛋白二聚体组成的原纤维。
微管内径14nm,外径24nm,故管壁厚5nm
3.微管蛋白主要有两种:
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占微管总蛋白80%~90%。
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常结合成异二聚体,异二聚体是组装微管的基本构件。
4.α微管蛋白位点上结合的GTP通常不会被水解,称为不可交换位点;β微管蛋白上GTP结合位点是可交换位点,在微管蛋白组装微管时,GTP水解成GDP。
5.微管的三种存在形式
(1)单管:
由13根原纤维组成,是细胞质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不稳定。
(2)二联管:
A管13根原纤维,B管10根,与A管共用3根,主要形成纤毛和鞭毛的杆状部分的内部结构,稳定。
(3)三联管:
A管13根原纤维,B、C管各10根,分别与A、B管共用3根,主要分布于中心粒和鞭毛、纤毛的基体中,稳定。
6.微管结合蛋白(MAP)不是构成微管的基本构件,而是在微管蛋白组装成微管后结合在微管表面。
微管结合蛋白有两个功能区域:
一个是碱性结合区,结合到微管表面的区域;另一个是酸性区域,以横桥的方式从微管蛋白表面突出,连接其他骨架纤维。
7.微管的组装分为三个时期:
成核期、聚合期、稳定期
(1)成核期:
α和β微管蛋白聚合成核心结构,微管蛋白异二聚体在其两端和侧面增加使之扩展成为片带状,当片带状加宽到13根原纤维时合拢成一段微管。
(2)聚合期:
聚合速度大于解聚速度,微管延长;
(3)稳定期:
微管的组装与去组装速度相等,微管的长度相对恒定。
8.微管组装的起始点是微管组织中心(MTOC),MTOC包括中心体、纤毛和鞭毛的基体等部位,控制着微管发生的数量、位置和方向,帮助组装过程中的成核。
*9.微管组织中心上有γ微管蛋白环形复合体(γ—TuRC),γ—TuRC可形成一个含10~13个γ微管蛋白分子的环形结构,微管蛋白异二聚体按一定的方向添加到γ微管蛋白环上,形成微管生长的核心
10.装配得快的一端称为(+)端,连接着β微管蛋白;装配得慢的一端称为(-)端,连接着α微管蛋白。
11.微管的正端发生GTP和微管蛋白的添加,同时微管的负端的具有GDP的微管蛋白发生解聚,这种装配方式称为踏车。
12.影响微管装配的药物有秋水仙碱、秋水仙胺和长春花碱。
秋水仙碱、秋水仙胺能结合和稳定游离的微管蛋白,使之无法聚合成微管;长春花碱能结合微管蛋白异二聚体,抑制其聚合。
13.微管的作用:
(形态、运输、特殊结构、细胞器、染色体、信号)
(1)构成细胞内的网状支架,支持和维持细胞的形态;
(2)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
(3)参与中心粒、纤毛和鞭毛的形成;
(4)维持细胞内细胞器的定位和分布;
(5)参与染色体的运动,调节细胞分裂;
(6)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
14.中心粒是由9组三联体微管组成;纤毛和鞭毛的主体部位由两条中央微管和周围的9组二联微管组成(9×2+2),基体部由9组三联体微管组成(9×3+0)。
15.微丝结构的主要成分是肌动蛋白,肌动蛋白在细胞内有两种存在形式,球状肌动蛋白单体和纤维状肌动蛋白多聚体。
肌动蛋白单体中央有一裂口,裂口内部有ATP结合位点和二价阳离子(Mg2+、Ca2+)结合位点。
肌动蛋白还是细肌丝的组成成分。
16.微丝的组装分为三个阶段,成核期、生长期、稳定期
17.肌动蛋白浓度与微丝聚合的速度成正比,能使微丝装配的最低肌动蛋白浓度称为临界浓度。
一般负端的临界浓度高于正端。
18.影响微丝装配的药物有细胞松弛素B、鬼笔环肽。
细胞松弛素B与微丝结合后可切断微丝,并结合在微丝末端阻止肌动蛋白聚合;鬼笔环肽结合聚合的微丝,对微丝的解聚有抑制作用,使微丝保持稳定状态。
19.微丝的功能:
(形态、运动、分裂、运输、信息、肌肉收缩)
(1)构成细胞支架并维持细胞形态;
(2)参与细胞的运动;
(3)参与细胞分裂;
(4)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
(5)参与细胞内信息传导;
(6)参与肌肉收缩。
20.中间纤维的类型(好像肯定会考)
类型
分布细胞
角质蛋白
上皮细胞
结蛋白
肌细胞
波形蛋白
成纤维细胞、白细胞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神经胶质细胞、许旺细胞
神经丝蛋白
神经元
核纤层蛋白
核骨架
巢蛋白
脑神经干细胞
21.中间纤维结合蛋白没有发现切割蛋白、加帽蛋白和马达蛋白等成分。
*22.中间纤维的组装:
形成二聚体:
两个单体的杆状区以平行排列的方式形成双股螺旋结构的二聚体;
组装四聚体:
两个二聚体以反向平行和半分子交错的形式组装成四聚体,没有极性;
形成原纤维:
四聚体首尾相连形成一条原纤维;
组装中间纤维:
8条原纤维侧向相互作用,组装成中空管状的中间纤维。
23.中间纤维的功能(网状骨架、机械支持、分化、信息运输)
(1)在细胞内形成完整的网状支架系统;
(2)为细胞提供机械强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细胞生物学 提纲 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