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学案2套合集.docx
- 文档编号:6008276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6.97KB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学案2套合集.docx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学案2套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学案2套合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学案2套合集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3.2青春有格学案
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第三课
第2课时青春有格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行己有耻”的含义,理解“行己有耻”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2.理解“止于至善”的含义,理解“止于至善”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二、自主预习
1.在行动之前,;在行动之中,;在行动之后,反思与。
2.“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的事情坚决不做。
3.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和,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
4.以,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三、合作探究
唐代诗人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时,带了两块天竺山石回乡作纪念。
一天,他摆弄石块时幡然醒悟:
如果到西湖游玩者都带有几块天竺石走,天竺山的秀美岂不要消失殆尽?
山石虽不值钱,但取之如同贪污,玷污了名声。
于是写下自责诗:
“三年为刺史,引冰复食蘖。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
(1)结合本课相关知识,从白居易带天竺山石回乡作纪念,后来幡然醒悟这件事告诉你什么?
(2)西湖小小的几块天竺山石引发了白居易的一番思考,并写下“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的诗句。
从白居易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四、随堂演练
1.中国古话说:
人无耻,无自立。
这句话是说()
A.因为有羞耻心,人才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的生活
B.自尊心和羞耻心没有联系
C.人要没有任何廉耻心,才能自立
D.没有了羞耻心,就不能独立
2.能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理由是()
A.换位思考B.羞恶之心
C.行为规范D.国家法律
3.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不良诱惑。
对此,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是()
A.可以尝试一下,发现有危害再戒除也不迟
B.只要把握好“度”,沾染不良诱惑并不可怕
C.学会决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D.对不良诱惑要因人而异,有的人可以沾染不良诱惑
4.最近小华很苦恼,原来他的同学小辉经常当面指出他的错误,他感到很丢面子。
对于小华的苦恼应该怎样认识()
A.自己的错误应该由别人指出
B.“自行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C.别人当面指出自己的不足,这是伤自尊的事
D.小华的反映是自尊心强的表现
5.东汉时期,许衡与朋友出游,见路旁有梨,同伴纷纷摘梨止渴,皆曰:
“乱世,梨无主。
”许衡却不为所动,说道:
“梨无主,我心有主。
”摘一个梨,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而许衡却能压制心中的恶欲,这便是所谓“慎独”之人。
下列对慎独理解正确的是()
①慎独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一种境界
②慎独是一种表面现象,没有实用价值
③是指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严守道德准则
④慎独是先天就有的道德品质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
6.青春期是人的生命最旺盛的时期,在珍惜青春的同时,我们要去经历,去经验。
对青春最好的证明是()
①以修身为本界②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③在学习中成长④在成长中收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五、课后反思
【答案】
合作探究
(1)行己有耻;我们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要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2)“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随堂演练
1.A2.B3.C4.B5.B6.D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_3.2青春有格(详细教案)
第三课第二框《青春有格》详细教案
知识目标:
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
懂得如何把握青春。
能力目标:
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
认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重难点:
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复习回顾:
1、自信的作用?
2、怎样做到自信?
3、自强的作用?
4、怎样做到自强?
导入:
笑话一则:
我批评我的学霸同桌:
“你看看你,上课不闹,下课不吵,作业不抄,考试自考,回家复习完就睡觉,你就不能做一点出格的事情?
”同桌说:
“能”我惊奇道:
“是什么?
”同桌淡淡地回答:
“写作文。
”
请问:
这个笑话的笑点在什么地方?
点拨:
同桌眼中的“格”是作文纸上的方格,而笑话中我眼中的“格”则是规则、纪律、品格的意思。
总结:
写汉字需要方格规范,那么我们飞扬的青春需不需要规范呢?
(生答:
需要)青春也需有格。
可见,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第二框《青春有格》。
正课讲授:
环节一:
1、什么是“行己有耻”(含义)?
出示学习目标:
1、什么是“行己有耻”(含义)?
2、知耻之心、羞恶之心有什么作用?
3、怎样做到“行己有耻”(要求)?
4、什么是“止于至善”?
5、怎样理解“止于至善”?
6、怎样追求“止于至善”?
7、好的榜样有什么作用?
过渡:
本节课主要讲两个关键词:
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
什么是行己有耻呢?
这个词是谁说的呢?
生答:
略
孔子说:
“行己有耻”。
意思是说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这个词是个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呢?
比如我认为上课不听讲、说话是可耻的,所以我上课认真听讲、全身贯注。
所以,这是个褒义词,我们要做到行己有耻。
朱熹对这四个字做了进一步解释:
朱熹说: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意思是说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可耻的,才知道什么事不能做。
过渡:
大家知道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可耻的吗?
请从旅游中、社会中、学校中、家庭中、其他等方面进行列举。
生答:
略
旅游中的可耻行为:
图片(攀折树木、践踏花卉、骑在雕塑的头上、某某到此一游)
社会中的可耻行为:
图片(不给抱小孩的乘客让座、翻越护栏、乱丢果皮纸屑、占用盲道)
学校中的可耻行为:
图片(欺凌弱小、学生抽烟、上课睡觉、抄别人作业)
家庭中的可耻行为:
图片(与父母顶嘴、偷钱、不孝敬长辈)
总结:
大家认为这些行为可耻,望你们能做到行己有耻。
环节二:
2、知耻之心、羞恶之心有什么作用?
过渡:
知道了行己有耻,怎样做到行己有耻呢?
我们要从以下四个情境讲起。
情景一:
蜗牛奖
蜗牛奖你想不想要?
它是个什么奖呢?
来看材料:
2016年年初,泰州市政府新设立“蜗牛奖”,明确将给那些推进重点项目不得力、履行行政职能不到位、解决群众关切问题不及时的责任人发放“蜗牛奖”。
“蜗牛奖”虽不算处分,但比处分尖刻得多,足以刺痛任何获奖者的神经,从而唤醒羞耻心,让官员知耻而勇,主动作为。
(无独有偶,我市也将黑旗颁给那些卫生不合格的商铺,以唤醒它们的羞耻心,让它们知耻而勇,主动作为。
)
请问:
泰州市政府新设立“蜗牛奖”的目的是什么?
生答:
为了唤醒官员的羞耻心,让他们知耻而勇,主动作为。
总结:
A、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情景二:
马桶盖风波
2016年10月17日晚,某中国旅游团入住日本名古屋某酒店,18日酒店工作人员向领队反映某房间的备用马桶盖丢失。
后经领队询问,游客李某承认其误以为是前一位住客遗落物品,抱着贪小便宜心理将此物带出酒店。
给大家介绍一下日本的马桶盖:
确实智能,能加热、按摩、唱歌等,所以许多中国游客到日本旅游,回来时都买回一只马桶盖。
可这位李某却......
请:
评价李某的行为?
生答:
李某的行为是缺乏知耻之心的表现,打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脸,也是国人的脸。
总结:
B、“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过渡:
大家是否有知耻之心呢?
进入自测小剧场:
思考:
中学生能不能与异性交往呢?
为什么?
课间上厕所的途中,你在学校草丛里捡到了100块钱。
请问:
1、你会如何做?
2、是什么促使你做出如此行为选择?
生答:
略
师总结:
能面对百元大钞,在四周无人的情况下,确实会有一闪而过揣自己兜里的念头,但我们的知耻之心或者说羞恶之心不允许我们这么做,可见,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2、知耻之心、羞恶之心有什么作用?
①“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
②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环节三:
3、怎样做到“行己有耻”(要求)?
过渡:
行己有耻,要知廉耻,有所为;要有知耻之心。
行己有耻,还需做到什么呢?
请看情境三:
情景三:
公交车投币
人民网2016年10月25日报道:
公交车投币箱里,几乎每天都会出现游铁圈、一角硬币、一元假钞、残币甚至冥币等“无效”钱币,简直没有底线。
现在能做的,只能是依靠驾驶员更细心一些。
请问:
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你有何建议?
生答:
让民众刷卡乘车;加大处罚力度;最根本的还是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树立底线意识。
总结:
C、“行己有耻”意味着我们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
“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补充:
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
发现了自己的过失,也就最终到达了学习礼仪的时候,当我们感到羞耻的时候,就会有勇气改正错误。
请举出做到闻过而终礼的历史人物:
如廉颇,发现自己的过失后,负荆请罪改正错误。
请举出做到知耻而后勇的历史人物:
越王勾践,越国战败后,勾践给吴王夫差当奴隶,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富国强兵,打败吴国。
补充:
两个底线:
道德底线;法律底线
道德底线——“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
图片:
勿恶语伤人;不随地吐痰;不破坏公务;不逃票。
法律底线——“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图片:
不酒驾;不考试作弊;不在网络上散布谣言;不欺凌弱小,实施校园暴力。
情景四:
小刚的眼睛
小刚:
前天数学考砸了,爸爸念完妈妈念。
今天又考数学,真是烦死了,我已经很努力地做题了,结果还是有两道题不会做。
小明是我们班数学科代表,这两道题他竟然都会做,虽然我知道考试作弊是可耻的,可我的眼不自觉地往他卷子上瞟……
请问:
小刚该怎么办?
生答:
让民众刷卡乘车;加大处罚力度;最根本的还是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树立底线意识。
总结:
D、“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增强自控力的方法:
如果你控制不住自己地说些不雅口头禅,可以尝试增强“我不要”的力量这种方法,尝试不说,慢慢地,就会像戒烟一样戒掉它;如果你放学回家总是无法自控地想看电视,可以尝试增强“我想要”的力量这种方法,坚持先写作业再看电视,久而久之,不写完作业,你都无法安心看电视;如果你的零花钱总是超支,请尝试加强自我监控这种方法来增强自控力,记录自己一天或一个月的零花钱支出。
3、怎样做到“行己有耻”(要求)?
A、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B、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C、“行己有耻”意味着我们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
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D、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环节四:
4、什么是“止于至善”?
过渡:
什么是“止于至善”呢?
“止于至善”出现在中国不少高校的校训中,如厦门大学的校训是: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东南大学的校训直接就是:
止于至善;河南大学的校训是: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河南师范大学的校训是:
厚德博学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到底出自哪里呢?
《大学》。
当然,此《大学》非彼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中的这句话是说:
《大学》的主旨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怎么断句?
明德即美德,明是个动词,使明,使彰显,合在一起即使美德得以彰显),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新民,让天下的人日新月新,也即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止是达到的意思,至善也即完美的境界)。
总结:
4、什么是“止于至善”?
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
(我们可以在学习上追求完美,可以在拉二胡上追求完美,可以在体育竞技中追求完美。
)
环节五:
5、怎样理解“止于至善”?
过渡:
知道了什么是止于至善,怎样理解?
怎样追求止于至善呢?
以下的内容,重点由本节课的五位主角来讲述:
第一位,他的名字叫郭明义,标题是:
用鲜血诠释“止于至善”。
郭明义荣获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称号和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他做了什么呢?
来看人物事迹。
【人物事迹】20多年来,老郭累计无偿献血六万多毫升,相当于他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
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只要有患者需要用血,他都随时带头捐献。
【颁奖词】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
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
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看两张他的照片,这是他的献血证。
总结:
郭明义用鲜血来助人,几乎做到了“止于至善”的境界,大家能做到如此吗?
恐怕不能,可见,①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过渡:
第二位主角他的名字叫王锋,他用生命诠释“止于至善”。
观看视频:
王锋:
忠义感乾坤
【人物事迹】2016年5月18日凌晨,河南南阳一栋民宅突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3次冲入火场救人。
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王锋却几乎烧成“炭人”,约五六十米的路上都是他血染的脚印!
尽管各界解囊相助,10月1日38岁的王锋还是永远走了……
【颁奖词】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
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总结:
王锋用生命来助人,几乎也做到了“止于至善”的境界,大家能做到如此吗?
恐怕也不能,但我们让充满敬佩地追随英雄的脚步。
可见,②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虽然不能达到如此程度,但我们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
5、怎样理解“止于至善”?
①“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②“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环节六:
6、怎样追求“止于至善”?
7、好的榜样有什么作用?
过渡:
郭明义以鲜血诠释,王锋以生命诠释,中学生童小勇在用小事诠释“止于至善”:
【人物事迹】童小勇每周都抽空儿去敬老院做志愿者,为几位老人读书读报,陪老人聊天,坚持两年不间断。
敬老院给学校发来一封感谢信。
学校号召大家向童小勇学习。
对此,几位同学有如下议论。
甲:
他能坚持一辈子?
我才不相信呢!
乙:
做好事,就要做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到敬老院做义工微不足道。
丙:
童小勇真棒,换成我,不一定能做到。
丁:
虽然我没做过,不过童小勇能做到,我也可以试试!
请问:
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
生答:
略
师总结:
甲乙两位同学没有认识到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意义。
甲应向榜样学习,乙应认识到“勿以善小而不为”。
丙丁两位同学积极向榜样学习,“见贤思齐”,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
A、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从小善做起,积少成多,会变成大善,大善汇聚,追求至善。
)
过渡:
除了身边的榜样童小勇,生活中还有哪些为众人所知的榜样呢?
观看视频:
身边的好人
请问:
看完视频,你有何感悟?
生答:
略
师总结: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
补充: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看见有德行或才能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或才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的缺点。
——《论语·里仁》
过渡:
好的榜样有什么作用呢?
咱们班有没有你学习的榜样?
有没有你打篮球的榜样?
有没有你为人处世的榜样?
请问:
他们对你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生答:
略
师总结:
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
过渡:
榜样还有什么作用呢?
请出第四位人物:
雷锋。
雷锋的一生很短暂,年仅22岁便因公殉职,但他的一生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一生。
他帮大嫂买火车票,大嫂问他:
“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
”他说:
“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做好事不留名。
主动帮战友补鞋补裤子,背老奶奶过马路,背残疾人过河,雷锋同志做了太多的好事。
毛主席亲笔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
每年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我们在班里学习雷锋事迹,感悟雷锋精神,在社会上践行雷锋精神。
请问:
雷锋同志对我们起了什么作用?
生答:
略
师总结:
②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而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过渡:
我们国家也看到了榜样的力量,所以每年都举办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隔几年举办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还有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和最近特别策划的寻找最美家庭活动。
请问:
国家为什么要频频举办这些活动?
生答:
略
师总结:
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好。
7、好的榜样的作用:
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
②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而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好。
过渡:
请出本节课最后一位主角:
杨震。
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
王密说:
“暮夜无知。
”杨震义正词严:
“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羞愧而返。
请:
评价杨震这个人?
?
生答:
略
师总结:
两袖清风,是当代官员的楷模,做到了两个字:
慎独。
慎独,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一种境界,是指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严守道德准则。
考考你:
你能否做到慎独呢?
以下描述是否符合你:
第一题:
有老师监考,能做到诚信考试,没人监考时,便翻书抄答案;
第二题:
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
第三题:
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
师总结:
C、“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
古语有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两位同学形成了如下观点:
观点一:
独善其身,方能“止于至善”。
一个人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行事处世,始终对自己拥有信心、自我激励,无论何种境遇都不弃善从恶,即使他普普通通,我们能说他一事无成吗?
解析:
做到“止于至善”就应该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和善成德。
观点二:
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
一切社会的完善,都是从个人做起,但如果只独善其身而不能“兼济天下”,那么,独善其身的结果未必靠得住,独善其身的价值也未必保得稳。
解析:
一个人要有远大志向,要树立为祖国、为社会奉献的情怀,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结论:
既要独善其身,又要兼济天下。
古语还有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什么意思呢?
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
结论:
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
师总结:
D、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
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6、怎样追求“止于至善”?
A、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
C、“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
D、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
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学以致用:
想一想:
“止于至善”的人该具备哪些品质?
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应该有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
应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应善于寻找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应养成自我省察的和慎独的品质。
拓展空间:
盾牌,有保护自己、应对外界之意。
歌德说: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要主宰自己,需要我们为自己打造一个“青春盾牌”,每天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每晚睡觉之前,回忆一天的所作所为,填写“青春盾牌”:
哪一件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完成?
哪一件事情本应该做得更好?
哪一本该读的书没有读?
发现自己有什么不足?
抵御了哪些诱惑?
在品行方面获得了哪些改进?
课堂总结:
略
课堂练习:
1、(单选)古代有个秀才赶考,路上又饥又渴,然而当他经过一片桃林时,却只淡淡地忘了一眼熟透的桃子便继续低头赶路。
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摘个桃子充饥解渴时,他说:
“桃李无心,我心有主。
”意思是主人不在,桃李是不会管自己的,但要是我去偷吃了,我的善心则不存在了,我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A
A、在独处或没有外部约束和监督的情况下,我们应学会“慎独”
B、古代赶考秀才的生活都很艰辛
C、我们要学习古代秀才艰苦奋斗的精神
D、在古代,道德的约束力比法律的约束力大
2、(多选)某市在新闻媒体开辟“曝光台”“公德岗”“我投诉”“民声站”等栏目,通报卫生状况最差街道,公开曝光违章车辆,评选20种不文明行为,针砭违反公德的行为。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BD
A、做人不可以有耻辱感
B、做人要知廉耻,懂荣辱
C、知耻就会失去面子
D、“羞恶之心”引导人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
3、(多选)2016年10月26日,由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两优一先”特别节目《榜样》,引起山东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榜样》的十位主角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精神风采。
这表明ABCD
A、榜样是一面镜子
B、榜样是一面旗帜
C、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
D、榜样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道德 法治 年级 下册 32 青春 有格学案 套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