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后全世界分裂解体的国家.docx
- 文档编号:6006250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7KB
二战以后全世界分裂解体的国家.docx
《二战以后全世界分裂解体的国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以后全世界分裂解体的国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战以后全世界分裂解体的国家
二战以后全世界分裂解体的国家
二战以后分裂的国家:
中国:
1946年外蒙古根据《雅尔塔协定》,在苏联的操纵下进行全民公决,中国被迫同意其独立;1949年,中国大陆革命获得成功,国民党政府退往台湾,共产党政权则统一了整个大陆地区;此后,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和美国的介入,中国大陆的统一进程被无限期推迟,从此开始了两党隔台湾海峡对峙的局面。
朝鲜:
日本投降以后,苏联和美国分别进入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分界线,苏联在北方扶持金日成成立共产党政权,1948年8月宣布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而美国则在半岛南部扶持李承晚成立亲美政权,并于1948年9月成立大韩民国。
此后,南北双方摩擦不断,1950年6月,朝鲜人民军突然南下,发动统一战争,一度攻克汉城,并解放了朝鲜南部90%以上的地区,美韩联军退守釜山防卫圈。
但此后不久,美军在仁川大举登陆,阶段朝鲜人民军退路,战局开始逆转,10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逼近中朝边界,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双方签订《停战协定》,此后,以重新划分的军事分界线作为国界,继续南北对峙。
越南: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越南爆发“八月革命”,9月2日,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即后来的越南劳动党)在越南北方的河内宣布独立,胡志明发表《独立宣言》,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即“北越”)。
同年9月,法国再次入侵越南,越南人民又进行了历时9年的抗法战争。
1945年9月23日,法国殖民军尾随英国盟军卷土重来。
侵占西贡。
9月26日,胡志明主席致函号召南方同胞奋起抗战,号召全国支援南方。
中越两国于1950年1月18日建交,还没从内战中恢复,经济严重困难的中国开始向越南无偿提供了累计达几千亿人民币的资金和几百万吨的物资。
1954年3月13日下午,奠边府战役打响。
5月7日,战役以辉煌的奠边府大捷结束了,捣毁了敌军据点。
越南取得“奠边府大捷”后,法国被迫在日内瓦签订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定,越南北方获得解放,南方仍由法国(后成立由美国扶植的南越政权)统治。
1954年7月21日,有关结束越南、老挝、柬埔寨战争的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协议》得以签署。
《日内瓦协议》规定,越南以北纬17度为界,南北分治,北方由胡志明领导,南方由保大皇帝统治。
1955年7月17日,美国撕毁了《日内瓦协议》,取代法国在越南南方的地位,设定了所谓的越南共和国,吴庭艳发动政变,废黜保大皇帝,自己当了总统,建立南越南共和国,自此,越南南方沦为美国新殖民主义的殖民地。
1961年,越南战争爆发,美国与韩国、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组成联军,介入了这场战争。
中国出动军方和大量民力、免费物质,支持越南,援越抗美。
1973年1月27日《巴黎协定》签订,美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在国际上的法律地位,退出越南战争,同年3月从越南南方撤出全部军队及其同盟者军队和军事人员。
1975年5月,越南南方全部解放,抗美救国战争赢得彻底胜利。
1976年7月,越南南北实现统一,定国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马来西亚:
1942年至1945年日本占领这个地区,给英国在东亚的势力与以致命打击。
虽然日本占领的时期相当短,但是它激起了马来亚和其它地区的反殖民民族主义。
马来人民族主义又激起了华人的反对。
华人惧怕马来人和伊斯兰教的支配地位,许多华人因此参加马来亚共产党。
在英国军方的强烈镇压,以及马来人和华人政治领袖的协商退让下,共产党暴动被扑灭,1957年多民族的马来亚联合邦宣告独立。
1963年8月31日,英属的新加坡和北婆罗洲宣告独立,1963年7月22日,砂拉越宣告独立,并与马来亚联邦以同等伙伴身份(即国家身份)于9月16日组成马来西亚联合国。
1965年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被迫退出联合邦,并宣布独立建国,因为当时的马来族精英惧怕新加坡的华族人口会削弱马来族占多数的人口比例,并主宰马来西亚的政治及经济环境。
马来西亚克服了这个危机,也克服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冲突的危机,但其内部的矛盾导致了1969年的种族冲突。
马来西亚进入紧急状态,政治生活和国民自由受到限制,这个措施维持至今。
从1970年开始,马来西亚全国巫人统一机构(巫统)在华人和印度人领袖的协助下组成国民阵线,在马来西亚几乎达到一党制的地步。
印度尼西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投降,而盟军东南亚战区最高统帅路易斯·蒙巴顿则命令日军不得将权力交给印尼任何党派。
在日本投降仅两天后,深巨影响力的印尼领导人苏卡诺宣布印尼独立,并出任总统职务。
1945年9月29日,依据波茨坦会议决定,同盟国派出英国登陆印度尼西亚接受当地日军的投降,而荷军则在10月中重返印度尼西亚。
然而10月28日,英军于泗水与印尼“青年组织”发生严重的武装冲突。
在1946年11月下旬,英国军队从印度尼西亚完全撤退。
在1947年1月,荷兰军攻击了东面爪哇。
同年7月21日,12万的荷兰军在印度尼西亚全境进攻,宣称其为恢复殖民地秩序的“警察行动”(AksiPolisionil)。
印度尼西亚军放弃了都市部,在农村部进行游击战。
在1948年12月19日,荷兰军在印度尼西亚全境再次进攻,让临时首都日惹陷落,并逮捕苏卡诺、哈达等共和国领袖。
荷兰当局则试图重建政权,但面对国际压力及谴责,且与印度尼西亚战争消耗了荷兰的经济,冲突于1949年12月结束并承认印度尼西亚独立(不包括荷属新几内亚,该地区由于1962年的《纽约协定》及1969年《自由选择法》而并入印度尼西亚)。
自建国后,苏卡诺一直实施独裁统治,借由平衡军方反对势力及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维持其权力[74]。
1965年9月30日印度尼西亚发生了“九·三〇”事件,部分印度尼西亚军方高层意图推翻苏加诺政权,后事情败露被处决,军事强人苏哈托镇压叛军后掌握大权,此后苏哈托组织部队进行反共清洗和推翻苏加诺,印度尼西亚共产党被指控策动政变而受重创,包含华人和印尼共产党员在内约有50万人受害。
1967年2月,苏加诺被解除总统头衔,苏哈托出任代理总统。
1968年,军队司令苏哈托正在出任总统一职。
1997年,印尼于亚洲金融风暴经济遭受重创,引发大规模对“新秩序”政策的不满,并引发大规模排华动乱,苏哈托被迫于1998年5月下台,结束32年执政。
1999年,东帝汶举行公投决定独立,也结束了25年来印度尼西亚备受国际谴责的军事占领。
苏哈托下台后,民主化进一步巩固,包括地区自治,并于2004年进行首次总统直选。
政治及经济上不稳定、社会动荡、贪污及恐怖主义延滞了民主化进程,但于近年来经济情况有所好转。
虽然在不同宗教及种族间尚称和谐,但仍有各教派间的不满及暴力事件发生。
与亚齐分离主义的冲突也于2005年告一段落。
印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1919年4月13日发生英军屠杀印度群众的阿姆利则惨案。
这些事实使已经成为国大党主要人物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转变了对英政府的态度,并于1920年改组国大党。
国大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多次领导反英斗争,其指导方针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民族运动继续发展。
1944年甘地与真纳的会晤以失败告终,而印度穆斯林已经广泛支持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教国家。
二战结束后,英国实力急剧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不可能维持。
1946年发生印度皇家海军起义。
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
根据该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结束。
巴基斯坦:
1757年后,巴基斯坦随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使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冲突加剧。
赛义德·阿赫默德·汗领导了阿利加尔运动,其继承者于1906年成立了“全印穆斯林联盟”,曾一度与国大党合作,共同争取印度的民族独立,但1928年合作破裂。
1940年3月23日,穆罕默德·阿里·真纳领导下的穆斯林联盟在拉合尔召开全国会议,通过了建立巴基斯坦的决议。
1947年6月,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同意印巴分治。
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土。
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改自治领土为共和国,定国名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巴基斯坦独立后,与印度因领土纠纷(即克什米尔问题)于1948年、1965年、1971年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三次印巴战争。
第三次印巴战争直接造成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
1972年7月,双方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实现停火。
此后双方多次会谈,但未达成任何协议,1989年起,双方不断交火,1998年5月巴基斯坦继印度之后进行了6次地下核试验,使紧张局势加剧。
2003年4月,印巴两国先后表达了重新进行对话的意愿,11月25日在实际控制线停火。
格鲁吉亚:
公元前6世纪,在现格鲁吉亚境内建立了奴隶制的科尔希达王国,公元前4—6世纪建立封建国家。
公元6—10世纪处于伊朗萨珊王朝、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统治之下。
公元6—10世纪基本形成格鲁吉亚民族。
8—9世纪初形成了卡赫季亚、埃列季亚、陶-克拉尔杰特三个封建公国以及阿布哈兹王国。
12--13世纪产生伟大的艺术与哲学文化,成为欧亚文化共创的奇葩。
13—14世纪蒙古鞑靼人和帖木儿先后入侵。
15—17世纪初,格鲁吉亚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公国和王国。
16—18世纪格鲁吉亚为伊朗和奥斯曼帝国两国的争夺对象。
18世纪求助于新兴强国俄罗斯,1801年—1864年格鲁吉亚各公国先后并入俄罗斯帝国,改为梯弗里斯和库塔伊西省。
1917年俄国革命,格国即宣布独立。
1918年德国、奥斯曼帝国和英国军队侵入格鲁吉亚。
1921年2月25日成立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12月,阿布哈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格鲁吉亚。
1922年3月12日,格鲁吉亚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并于同年12月作为该联邦成员加入苏联。
1936年12月5日,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
俄国—苏联时期许多党政领导人出身于格鲁吉亚,包括1812年卫国战争的猛将巴格拉季昂亲王、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贝利亚元帅等一大批人。
在苏联反法西斯战争中,共有30万格鲁吉亚军人阵亡,90名格鲁吉亚军人获得苏联英雄称号(为阵亡将士修建的巨型纪念碑在2009年12月19日晚被格政府下令炸毁)[2]。
1989年人民示威要求独立,被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亲自带兵镇压下去。
终于1991年苏联瓦解,格国才真正独立,第一任总统街头政治家加姆萨胡尔季阿很快被政变推翻,进入内战,后来请出隐居的前苏联外长银狐谢瓦尔德纳泽出山才得实现全国和解。
美国与欧洲推动“玫瑰革命”,在格鲁吉亚支持群众示威,将谢瓦尔德纳泽推翻,建立亲西方政府。
然后部署加入北约组织,构成对俄国的半包围。
俄国对此甚不满,于是幕后支持格国的少数族裔分裂,如南奥塞梯及阿布哈兹。
格国也在美国撑腰下,处处与俄为敌。
2008年南奥塞梯投票独立,冲突再起,结果终至奥运会开幕当日,格国出兵镇压,大大违背奥运期间世界停战的全球默契。
而俄总理普京出席奥运时,与乔治·沃克·布什总统同坐,仍谈笑风生,其实已早有部署,俄大军迅即攻入格国多处。
倒是布什仍懵然不知,到战争爆发,布什被迫在奥运中也要发表声明,支持格鲁吉亚抗俄。
但俄国已掌先机,以强凌弱,格国无力顽抗,美国除了出口谴责外,也不会真正出力,因格国仍未正式加入北约,而且美国仍要借助俄国对付伊朗。
看来这次格国的过激行动,玩出了巨熊攻击,而终亦不为西方列强所真正保护。
塞浦路斯: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塞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高涨。
1959年2月,塞与英、希、土三国签订苏黎世~伦敦协议,确定了独立后国家的基本结构和内部两族权力分配。
1960年塞同上述三国签订“保证条约”,由它们保证塞的独立、领土完整和安全;同希、土订立有“同盟条约”,规定它们在塞有驻军权。
1960年8月16日塞宣布独立,成立塞浦路斯共和国,希、土两族组成联合政府,希族人任总统,土族人任副总统,确定每年的10月1日为国庆日。
1961年3月加入英联邦。
1963年,两族发生武装冲突。
1964年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塞岛。
1967年土族另立“行政当局”。
1974年7月,希腊军人集团在塞策动政变,土耳其以“保证国”名义出兵塞岛,占领北部37%的领土,并将土族居民全部北移。
战争中希族约18万人南迁,出现难民问题及失踪人员问题。
自此塞浦路斯共和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状态。
1975年2月,土族宣布成立“塞浦路斯土族邦”,选举登克塔什为“总统”。
1983年11月15日,成立“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塞政府坚决反对土族独立,迄今除土耳其一国外,未获其他国家承认。
自1975年起,为解决塞浦路斯问题,联合国和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干旋,两族领导人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开始时断时续的谈判,但迄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2年12月安南提出了一个全面解决塞浦路斯问题的方案,2003年1月由希土两族进行新一轮的谈判,但未能达成一致,3月11日在海牙宣告失败。
2004年3月双方在安南的主持下恢复有关塞浦路斯统一问题的谈判。
根据安南向塞浦路斯希土两族提出的建议,双方在2004年3月底之前结束有关塞浦路斯统一问题的谈判,4月24日南北塞公民就安南的统一方案分别举行全民公决。
由于南塞75%以上的公民认为安南方案的贯彻执行缺乏安全感,南塞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而投了否决票,南北塞统一新的一轮谈判以失败而告终。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1952年埃及共和国成立后,纳赛尔提倡“泛阿拉伯主义”。
这个政策的目的在于阿拉伯国家的非殖民化,排除美国、英国和法国在中东和北非的影响,以及解放巴勒斯坦。
保守派的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约旦的王室则反对这个政策。
叙利亚当时是埃及唯一的支持者。
1958年春大马士革要求签署一份联合条约。
同年2月1日该条约被签署。
叙利亚要求签署这份条约的原因是土耳其对叙利亚的战争威胁,此前在1957年12月在两国边境上就已经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叙利亚觉得自己受到中部公约组织的威胁。
而埃及则在第二次中东战争后在国际上被孤立。
纳赛尔认为两国联合是联合所有阿拉伯国家的第一步。
作为对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反应1958年2月伊拉克和约旦达成协议也要合并。
但是由于同年伊拉克王朝被推翻这个计划未能实现。
美国派空军入驻约旦来防止约旦发生类似的政变。
政变后的伊拉克却拒绝加入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在黎巴嫩亲西方的基督教徒和泛阿拉伯的穆斯林之间爆发冲突。
美国介入后使得这场冲突没有扩大。
联盟中的两个国家有许多分歧。
埃及把所有在叙利亚从事的企业和银行国有化,并确定开罗为整个共和国的首都,几乎所有的政府成员都是埃及人。
叙利亚觉得自己被欺骗和出卖。
1961年9月27日叙利亚军队军变,次日宣布联盟解散。
叙利亚将其名称改回为叙利亚阿拉伯共和国。
至1972年为止埃及依然自称“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阿联虽然解体了,但是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的国徽和军旗上依然保留有“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字样。
值得留意的是,直至现在,埃及、叙利亚及伊拉克三国的国旗与国徽仍然是非常相似,都是从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国旗及国徽演变出来;就连巴勒斯坦本身的旗帜亦与共和国的国旗式样很相似。
巴勒斯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英、美的支持下,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巴在1948年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后建立犹太国(约1.52万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国(约1.15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国际化。
1948年5月以色列建国后,于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四次同周边敌视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
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市召开的巴第一次全国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巴解。
1969年阿拉法特担任巴解执委会主席。
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国签署了戴维营协议,被占领土的巴人获得了有限的自治权,巴解组织则拒不接受自治。
1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在巴建立首都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
宣言明确巴接受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的第181号决议(分治决议)。
巴的边界问题留待以后通过谈判解决。
1988年12月,阿拉法特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秘密谈判之后,以巴签署了和平协定,提出了巴自治计划。
1994年5月4日,巴以在开罗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有限自治的协议,5月12日,巴民族权力机构成立。
同年7月12日,阿拉法特结束了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
1995年以来,根据巴以签署的各项协议,巴自治区逐渐扩大,巴控制着包括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约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9月,捷克斯洛伐克在慕尼黑会议中,被英法出卖,1939年,纳粹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1945年4月,在科希策成立了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为领导的民族阵线联合政府,同年5月,捷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获得解放。
1945年,成立各党派组成的民族阵线政府,宣布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946年5月,举行战后第一次国民议会选举,成立了以哥特瓦尔德为首的新联合政府。
1948年,发生二月事件,参加联合政府的民族社会党等党派为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与捷共尖锐对立,后在捷共发动群众的情况下,将其他党派排挤出联合政府,事件以捷共的胜利结束。
1960年7月11日,国民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将国名改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1968年1月,杜布切克接替诺沃提尼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上任后不久,宣布实行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改革,也称为“布拉格之春”运动。
同年8月20日,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苏军“暂时驻留”至冷战结束。
1969年4月,胡萨克接替杜布切克,任总书记,并于1975年就任共和国总统。
1989年下半年,捷发生了天鹅绒革命,政局开始剧烈动荡,捷共失去执政党地位,国名改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ČeskáaSlovenskáfederativnírepublika,ČSFR),并修改国徽,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共和国也取消了其国名中“社会主义”字样。
1991年,政局继续动荡,各派政治力量分化组合,相互斗争激烈,民族矛盾进一步发展,斯洛伐克要求独立的倾向日益明显。
1992年6月,捷克和斯洛伐克政府就联邦国家解体达成协议。
1992年12月31日,联邦解体,捷和斯都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继承国。
1993年1月1日,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正式成立,捷克斯洛伐克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苏联:
十月革命胜利后,到1922年,在俄国大地上先后成立了俄罗斯联邦(苏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4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为了保卫革命成果,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把新生的各共和国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多民族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成为当务之急。
在1922年10月6日俄共(布)中央全会上,列宁提出成立新国家的建议得到通过。
同年12月30日,在莫斯科大剧院召开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会上通过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宣言和联盟条约。
后来,又有中亚的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吉尔吉斯、塔吉克,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东南欧的摩尔达维亚陆续加入,苏联加盟共和国达到15个。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其后继任的安德罗波夫及契尔年科皆在上任不到两年便病逝。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进入戈尔巴乔夫时期。
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特别是停止了武力干预),他的发言人将这个政策戏称为“辛纳屈主义”。
这个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地震”。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受挫,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转向****,在国内实行经济重建和开放性政策。
但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
随着开放性政策的日益深入,最终导致了苏共党内和苏联社会的思想混乱。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
苏联开始走向解体。
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
在1991年年底,他联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
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
12月26日,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标志着苏联不再存在。
南斯拉夫:
1878年塞尔维亚和黑山独立,相继成立王国。
1918年12月1日,在贝尔格莱德正式宣布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
1929年亚历山大亲王任国王后,国名改为南斯拉夫王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南斯拉夫的国家名称。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分别被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占领。
铁托领导南斯拉夫共产党和军队,击败法西斯,并于1945年11月29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
1963年南斯拉夫通过新宪法,并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由塞尔维亚、黑山、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6个共和国以及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伏伊伏丁)两个自治省(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由铁托出任总统,铁托执政下的南斯拉夫,与苏联保持距离,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运动,这使得南斯拉夫变成欧洲唯一没加入华沙公约的共产国家。
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使南斯拉夫在东欧国家里成为比较富有的一员。
自苏联分裂后,南斯拉夫走上了一条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的道路,建立了一套符合自己国情的经济工业道路,自50年代政治和经济改革以来,南斯拉夫普通人民生活上明显的自由化,西方的文学电影都被允许传播到南斯拉夫,每年有超过600万游客进入南斯拉夫,直到1976年,全国有36%的人民拥有自己的汽车,每1.8个家庭拥有一台电视,每2.1个家庭拥有一部冰箱,所有7岁到15岁的儿童都可以免费受到8年义务教育,虽然和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是落后了一些,可是相比同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人民的生活是充裕的。
但是南斯拉夫的地区贫富分化问题一直非常严重,最发达的斯洛文尼亚与邻国奥地利、意大利经济水平相近,而马其顿、科索沃则是欧洲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1980年铁托逝世,南斯拉夫开始走下坡路,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
早在七十年代,欧共体(即欧盟)愿意立即接纳南斯拉夫为其成员国,只要南斯拉夫放弃共产党一党执政即可。
西方此举意为改变其一党执政状况为多党制。
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米洛舍维奇依旧拒绝了西方的以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独立为目的的经济诱惑。
西方为了彻底削弱共产党执政的南斯拉夫,采取了外部经济制裁和内部分化瓦解的策略:
在南斯拉夫与邻国边界处增派观察员,监督对南斯拉夫的经济制裁和禁运;支持黑山共和国与塞尔维亚闹矛盾和寻求独立,从内部打垮米洛舍维奇。
因为西方的不断冲击,加上南斯拉夫被迫接受的多党制制度,致使南斯拉夫彻底走向了分裂。
1991年-1992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相继宣布独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2年宣告解体。
原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于1992年4月27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1992年5月3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757号决议,决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实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制裁,以惩罚其派兵支持波黑和克罗地亚境内塞族的武装行动。
由于制裁,前南联盟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退步为欧洲最为贫穷国家之一。
继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之后,塞尔维亚的科索沃自治省成为了联合国的保护国。
虽然从法理上依然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并得到欧盟和美国外交担保,不支持科索沃独立,不会分裂南斯拉夫,但是实际上脱离了南斯拉夫以及塞尔维亚的管辖,并最终宣布独立,并立即得到欧盟和美国外交承认。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议会两院分别以多数票表决通过《塞尔维亚和黑山宪章》,从而标志着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战 以后 全世界 分裂 解体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