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西来宾市高三教学质量诊断性联合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600396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97.54KB
届广西来宾市高三教学质量诊断性联合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广西来宾市高三教学质量诊断性联合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西来宾市高三教学质量诊断性联合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广西来宾市高三教学质量诊断性联合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0年5月广西高三教学质量诊断性联合考试
理科综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糖类和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单糖的形式存在
B.乳糖及其水解产物都能与斐林试剂反应呈砖红色
C.脂肪不仅能储能、保温、减压,还是一种良好的绝热体
D.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体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答案】A
【解析】
【分析】
糖类的结构单元是单糖,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作为能源物质,如淀粉是植物的能源物质,而糖原是动物的贮能物质。
脂肪(油脂)不仅是储能物质,还是一种很好的绝热体,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哺乳动物,如鲸、海豹的皮下有厚厚的脂肪层,起到保温的作用,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
【详解】A、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A错误;
B、乳糖为二糖,其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半乳糖,它们都具有还原性,都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B正确;
C、脂肪不仅是储能物质,还具有保温、缓冲和减压的功能,同时它还是一种良好的绝热体,C正确;
D、维生素D属于固醇类物质,能有效地促进人体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D正确。
故选A。
2.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氨基酸进出细胞时不一定都需载体蛋白的协助
B.葡萄糖进入人体不同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可能不同
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式与Na+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相同
D.性激素进入靶细胞和氧气进入人体红细胞都不消耗ATP
【答案】C
【解析】
【分析】
方式
跨膜运输
非跨膜运输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胞吞
胞吐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条件
高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低浓度,载体蛋白
高浓度→低浓度,低浓度→高浓度,载体蛋白,能量
能量
能量
举例
水、气体、酒精、苯、甘油、尿素等
K+进入红细胞
小分子、离子
变形虫摄食
分泌蛋白的分泌
【详解】A、氨基酸作为神经递质时,通过胞吐运出细胞,无需载体蛋白的协助,A正确;
B、同一种物质进入同一生物不同细胞
跨膜运输方式不一定相同,如葡萄糖进入人体成熟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进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则是主动运输,B正确;
C、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而Na+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C错误;
D、性激素和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D正确。
故选C。
3.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小鼠细胞内存在转化因子
B.艾弗里运用同位素示踪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C.用32P标记噬菌体时,需在培养噬菌体的培养基中加入放射性32P的核苷酸
D.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沉淀物有一定的放射性,可能与搅拌不充分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探究遗传的分子基础道路上,有很多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其中著名的三大实验为: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分为活体转化和离体转化,活体转化得到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使得R型转成S型;离体转化实验分别将S中的物质转入到R型中,得到DNA是S型菌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用同位素示踪法分别标记噬菌体外壳和噬菌体的DNA,得出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的结论。
③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分别将烟草花叶病毒的外壳和RNA去感染烟草,得出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的结论。
【详解】A、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内存在转化因子,A错误;
B、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未运用同位素示踪法,B错误;
C、对噬菌体作放射性32P标记时,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对其进行培养,C错误;
D、35S标记
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沉淀物有一定的放射性,可能与搅拌不充分有关,D正确。
故选D。
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结构和基因中遗传信息的改变
B.基因E可突变为e及E1,表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的特点
C.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片段重复将造成该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增加
D.人类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数目比正常人多一条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狭义的基因重组包含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广义的基因重组包含转基因技术。
基因突变是指由于基因内部核酸分子上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DNA分子上碱基对的缺失、增添或替换都可以引起核苷酸序列的变化,因而引起结构的改变,如A→a。
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重复、易位、倒位)和数目变异。
【详解】A、基因突变是由于基因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造成的,因此一定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也会造成基因中原有碱基排列顺序(遗传信息)的改变,A正确;
B、E突变成其他的等位基因,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B错误;
C、染色体片段重复只能引起染色体上基因数目的增加,并不能改变种类,C错误;
D、人类21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而不是性染色体多了一条,D错误。
故选A。
5.下列与内环境成分以及内环境稳态维持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糖浓度的变化不一定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B.内环境的各成分间通过相互交换物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C.健康人的内环境中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是稳定不变的
D.寒冷条件下通过大脑皮层产生冷觉的反射活动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多细胞动物绝大多数细胞并不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他们周围的环境就是动物体内细胞外面的液体,叫做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详解】A、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A正确;
B、内环境中组织液和淋巴中的物质不是相互交换,B错误;
C、健康人的内环境中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是处于动态平衡中的不是一成不变的,C错误;
D、寒冷条件下通过下丘脑的调节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A。
6.1913年丹麦植物学家波森·詹森进行
部分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的因变量可以是幼苗是否向光弯曲生长
B.该实验说明尖端产生的物质可透过明胶,但不能透过云母片
C.该实验无法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幼苗尖端,而不是尖端下部
D.该实验可证明幼苗弯曲生长是单侧光导致尖端生长素分布不均所致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是植物产生的、对植物有调节作用的激素之一。
禾本科植物的向光生长,即为单侧光引起尖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导致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因此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详解】A、该实验的观察指标可以是幼苗是否向光弯曲生长,A正确;
B、该实验对照说明,幼苗尖端产生的某物质可以透过明胶,但不能透过云母片,B正确;
C、要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幼苗尖端,实验的自变量是照光的部位的不同,C正确;
D、该实验不能证明幼苗弯曲生长是单侧光导致尖端生长素分布不均所致,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必考题
7.如图表示某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部分物质变化的关系,a~d表示相关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a、b发生在___________(细胞器);d发生在____________(细胞器);这两种细胞器增大膜面积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需要消耗ADP的过程是_______(填字母);过程a产生的[H]不能用于d过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a、b过程的因素除图中所示的因素外,还有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适宜自然条件下正常生长的植物,在突然增大物质乙供应后,短期内C3的含量________________(填“增多”“不变”或“减少”)。
【答案】
(1).叶绿体
(2).线粒体(3).叶绿体以基粒片层(或类囊体重叠);线粒体以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4).a、c、d(5).过程a产生的[H]为NADPH(还原型辅酶Ⅱ),过程d中的[H]为NADH(还原型辅酶I),两种酶具有专一性(6).温度和光照强度(7).增多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这两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直接需要光的称为光反应,第二阶段不需要光直接参加,是二氧化碳转变为糖的反过程称为暗反应。
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反应的场所位于类囊体膜,暗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基质。
光反应的发生需要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色素、酶参与。
光合作用强度主要受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影响。
【详解】
(1)过程a为光反应,b为暗反应,皆发生在叶绿体。
d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
这两种细胞器增大膜面积的方式分别是叶绿体以基粒片层(或类囊体重叠);线粒体以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
(2)能合成ATP的过程需要消耗ADP,a为光反应,c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d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均能产生ATP。
过程a产生的[H]为NADPH(还原型辅酶Ⅱ),过程d中的[H]为NADH(还原型辅酶I),两种酶具有专一性,因此过程a产生的[H]不能用于d过程。
(3)影响a(光反应)、b(暗反应)过程的因素除图中所示的因素(CO2浓度)外,还有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和光照强度。
适宜自然条件下正常生长的植物,在突然增大物质乙(CO2)供应后,RuBP和CO2生成C3,短期内C3的含量增多。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要求学生对重要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8.如图1为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①和②表示神经元的相关结构(甲、乙、丙、丁是神经元上的4个位点),a、b是何结构未知。
图2为神经中枢某一结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2结构的名称是________;B所处的内环境成分是_____________。
(2)兴奋在图2结构处传递方向是________(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若C为某肌细胞的细胞膜,则B作用于C后引起的生理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欲通过实验探究图1中a或b为效应器还是感受器。
某小组同学以微电流计为实验仪器,以结构乙和丙两点的膜外侧为微电流计两个电极搭载的位点进行实验:
刺激位点甲,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_______次,说明局部电流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神经中枢的突触传递到②,则a为感受器,b为效应器;刺激位点甲,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_____次,说明局部电流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神经中枢的突触传递到②,则a为效应器,b为感受器。
【答案】
(1).突触
(2).组织液(3).A→(D→)C(4).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5).收缩或舒张(6).2(7).能(8).1(9).不能
【解析】
【分析】
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和肌肉细胞之间形成的结构,我们称为突触。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形成。
兴奋在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间转化为化学信号。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其对应的突触后膜上的特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西 来宾 市高三 教学质量 诊断 联合 考试 生物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