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案例分析.docx
- 文档编号:6003516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6.09KB
心理案例分析.docx
《心理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案例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案例分析
心理案例分析
篇一:
2013心理案例分析论文姜赟
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姜赟
摘要:
本案例中的求助者由于考试失利,而产生焦虑情绪。
案例采用心理咨询初诊接待程序,充分了解求助者的一般资料和个人成长史,详细了解问题发生发展过程和求助原因,结合临床观察,对求助者心理状态进行认真分析诊断,建立良好咨询关系基础上,采取合理情绪疗法来矫正求助者的心理问题。
经过6次咨询,求助者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都明显改善,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
高中生考试焦虑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求助人:
李琦,女性,汉族,17岁,高二学生
二、个人成长史
独生女,性格文静敏感,做事追求完美,个性要强。
父母均为农民,对求助者要求较高。
求助者高一学习成绩优秀,深得父母和老师的器重。
1、求助者精神状态
求助者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
但意识清醒,思维正常,言行一致,未发现幻觉、妄想及其他障碍。
2、求助者身体状态
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和传染病史,否认有家族精神病史,近期体检无任何躯体异常症状。
3、社会功能
与同学人际关系紧张,上课容易分心,成绩下滑。
4、心理测验结果
(1)SCL-90测试结果:
人际关系敏感2.1,抑郁2.3,焦虑2.8,测验结果显示抑郁、焦虑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其余因子分在正常范围。
(2)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55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3)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8分,提示有轻度焦虑。
三、主述和个人陈述
1、主述
升到高二后求助者感觉学习压力大,近两个月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失眠,无食欲,由于考试失利自信心受到打击。
2、个人陈述
从小学到高中,考试成绩一直很好,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我,父母对自己也很放心。
可是到高二以后,期中考试却只考了班级第18名。
老师和同学也没有以前对我那么好了,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至少应该考进前10名吧,没想到竟然这么糟糕!
我觉得同学都在背后议论我,瞧不起我。
我真失败透了,还特别对不起父母,让他们都失望透了,爸爸妈妈为我花了许多钱,要再考不好不知道怎么跟家里交代,我以后肯定没什么前途了。
马上又要期末考了,我不想读书了,我现在一坐在教室心里就感觉很烦,上课总是走神,也无法专心学习,脑子很乱,吃不香睡不好。
觉得学习越来越吃力,有时候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如别人,比她们笨。
我觉得很难受,所以来找您帮帮我,尽快尽快摆脱目前的状态。
”
四、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1、咨询师了解及观察到的情况
求助者仪表整洁,举止得体,思路清晰,说话流利。
有礼貌,求治心切,合作主动。
自知力完整,无幻觉、幻想。
谈及与考试有关的话题时无精打采,紧张痛苦。
2、求助者同学诉述
李琦以前性格开朗,自从考试感觉没考好后,话明显少了,情绪低落,不怎么搭理人,偶尔和同学交流也会说害怕以后考试还是这样甚至更糟,对不起父母。
五、评估与诊断
1、诊断结果:
该求助者为一般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有以下几点: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且主客观世界统一,无幻觉和妄想,个性也相对稳定,因此属于心理正常范围内的心理不健康。
(2)求助者是由于现实压力(考试没考好)而产生的内心冲突,并且具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3)求助者不良情绪持续两个月时间;
(4)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社会功能未严重受损,但效率下降;
(5)求助者的情绪反应内容尚未充分泛化,仅局限与考试有关的范围内;
(6)心理测量量表测验结果支持本诊断结果。
3、鉴别诊断
(1)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且主客观世界统一,无幻觉和妄想,个性也相对稳定,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鉴别:
求助者心理问题有明显现实色彩,情绪虽然有抑郁和焦虑,但基本局限在与考试相关的部分。
父母方面压力很大,有明显的道德色彩。
(3)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不太强烈的现实刺激即考试不理想引起的,持续时间短,仅一个多月,反应也仅局限在学校,没有明显泛化,对社会功能未造成严重影响,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与其他疾病鉴别:
来访者无家庭遗传疾病,自幼身体健康,可排除躯体疾病
4、来访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1)生理原因:
无明显生理原因;
(2)社会原因:
求助者即将面临高考,对冲刺高考的学习生活不太适应;经历了考试失利事件,自信心严重受挫;很少与其他同学交往,缺乏相应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和指导。
(3)心理原因:
性格敏感,做事追求完美,自尊心强;认为自己本身很优秀,一次考试不理想自己就没有希望了,对不起父母等。
行
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不能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结果,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改善抑郁、焦虑、烦躁的情绪状态,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其自信心。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完善求助者的个性,使求助者正确看待自我,接纳自我的不完美,走向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
心理动力学认为:
考试焦虑与近期考试的创伤性经历和个性缺陷有关。
由于家庭教养的方式,导致求助者性格文静内向,过分追求完美。
对于考试失利的认知产生偏差,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且常常绝对化,以偏概全或糟糕至极,即认为考试失败会导致可怕的后果。
加上父母对其要求较高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由此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的异常。
如果不及时采用有效的方法加以治疗和矫正,发展下去,求助者将会出现严重的人格障碍。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Therapy,简称RET)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它在许多著作中也被译作“理性情绪疗法”。
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
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
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地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
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
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
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八、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1、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包括: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了解具体的咨询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和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和中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包括: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三)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
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咨询收费:
校内咨询免费
九、咨询过程:
(一)咨询大致分为三阶段
(1)诊断阶段
(2)咨询阶段(3)巩固阶段
(二)具体咨询过程:
篇二: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
案例报告
文章题目: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申请者姓名:
身份证号码: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一例因未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引发的与焦虑有关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过程。
求助者为女性,安徽某大学学生,因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失败而自我评价低,为前途担忧,无法安心学习,出现焦虑、失眠、多梦等症状,持续近一个月。
求助者主动前来求助,迫切希望改变现状,能够正常的学习生活。
咨询师在和求助者商议后根据其个性特征和问题的特点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其进行干预,经过4次咨询,求助者情绪好转,可以正确看待困难,取得了比较好的咨询效果。
通过回访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王某,女性,22岁,大学本科,未婚,安徽某大学学生。
身高1.61米,体重53公斤,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
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无精神疾病家族史。
近期因研究生入学考试失败而心情烦闷,失眠,自己独自来诊室咨询。
目前精神状态:
感知觉、记忆及思维未见异常,注意力不集中。
情绪紧张焦虑,人格相对稳定。
身体状态:
失眠、多梦,躯体医学检查正常。
社会功能状况:
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心理测验结果:
SAS标准分为63分,SDS标准分为54分。
结果提示该求助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但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度焦虑。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
焦虑,失眠,多梦近一个月。
个人陈述:
“我一直属于学习好的,所以这次失败让我的心里难以接受。
”“身边的同学很多都考顺利进入复试,有些同学平时学习成绩还没我好,所以在同学面前感觉抬不起头来。
”“我害怕和同学们
交往,特别是听到他们讨论有关考研的事情心里就特别难受。
”“我独处时,觉得压抑,焦虑,苦闷,也不想与家里人交流。
”“一天的学习结束后感觉没有什么效率,到了晚上,独自想着今后的事情,无穷的烦恼不断涌现,为此情绪更加消沉,会因为小事对母亲发火,经常失眠”。
求助者从小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秀,是父母的骄傲,家庭教育比较严格,从小到大的学习和生活一帆风顺。
上了大学依然如此,在班级里还曾担任班干。
在学校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活动,也多次得奖。
每年因为成绩优异都拿过奖学金,是同学们心中的榜样。
但是由于对自己要求严格,所以在每次考试前夕都会特别紧张,害怕自己成绩不如别人。
据求助者诉说,这次考研的准备工作相当充分,但在考试的前两天,由于心情紧张而未能保证睡眠质量。
考研结果出来之后,求助者未能过初试,而身边的很多同学都顺利进入复试,这让从小成绩优异的求助者难以接受,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尤其是看到学习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都如愿以偿,心里就更加难过。
渐渐地,求助者不愿与人交往,害怕听到别人谈论有关考研的事情,经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家里,不愿与家里人沟通。
王某第一次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信心满满却意外失利,让一直顺利的她觉得很抬不起头来,渐渐地开始否定自己,觉得自己真没用,经常处在无精打采的状态,开始出现失眠、焦虑、疲乏等感觉,学习的专注程度都受到了影响。
学习刚刚开始,就会由于不安而中断。
三、咨询师观察与了解
求助者进入咨询室时,衣着整齐,举止得体,愁容满面,烦躁不安。
说话思路清晰,谈及考试时显得非常不安,精神紧张。
求助欲望较为强烈。
求助者说她对未来毫无把握,对此深感烦恼,最近情况更加严重,经常失眠,易发脾气。
现在学习状态不如以前,经常在学习的时候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发呆。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
求助者提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
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失眠、
多梦等。
资料的可靠性:
可靠。
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求助欲强,态度恳切。
求助者问题的性质:
按照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三原则,求助者的问题不属于精神疾病。
理由是:
求助者主客观统一,表现在问题的出现有一定的诱因(考试的压力),自己对症状有良好的自知力,并因内心冲突感到痛苦,主动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其紧张焦虑的情绪表现和认知、意志三个方面的表现都是协调一致的。
其人格特征相对稳定。
另外,时间只有1个月,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但不严重。
其生理功能也基本正常。
因此,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正常范畴。
原因分析:
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1、生物学因素:
无。
2、社会性因素:
考试失利。
3、心理行为方面因素:
(1)认知因素:
“一次考试不能通过就证明自己整个人很失败”的错误观念。
(2)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自己因考试着急却不知怎么解决。
(3)个性因素:
个性特征好胜,比较挑剔。
(二)诊断及诊断依据
初步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求助者出现焦虑、紧张等是由现实因素(考试失利)激发的。
2.焦虑、紧张情绪持续时间短,只有一个月。
3.其正常生活、学习受到一定影响但不严重。
4.焦虑、紧张情绪主要局限在学习过程中,情绪反应尚未泛化。
鉴别诊断:
求助者没有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自知力完整,社会功能并未受到严重影响,故排除重性精神病。
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时间与表现形式与心理因素联系紧密,有具体明确的对象和固定内容,焦虑症状并没有泛化,社会功能尚保持较好,故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求助者问题的持续时间短,只有1个月,社会功能未受到严重影响,不良情绪体验在控制范围内,故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评估、诊断和心理咨询目标的七项原则(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同求助者协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减轻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改善认知,消除不合理信念,代之以合理信念,重新树立信心,改变认知模式,从而使求助者能够正常学习与生活。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达到人格完善,增强其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学会自我心理调整。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根据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及强烈的求助动机,该案例宜采用认知行为疗法。
该疗法的原理是:
这种方法旨在改变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式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并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进而消除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正确运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倾听等咨询技术,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二)双方权利和义务
咨询方案实施前告知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
要求求助者积极思考,提出问题,配合咨询师的工作。
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
(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3)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
(3)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
篇三:
《心理学》案例分析题举例
案例分析题举例,供参考!
1.我们在听一场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报告时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而在有急事等公交时却觉得过得非常慢,这是为什么?
其原因是:
(1)因为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与性质是影响知觉的因素。
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发生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
一个报告,如果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人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快。
(2)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也是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及能引起积极情绪体验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出现对时间的低估。
相反,对厌恶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出现对时间的高估。
在期待某种事物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时间的高估。
在有急事等公交车时却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就是这个原因。
2.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我们在看电影时,为什么眨眼和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
记忆系统由三个成分,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保持感觉刺激的瞬间映像,其保持时间不超过一秒或两秒。
虽然信息的感觉记忆中保存的时间很短,但却很有用。
我们看电影时,眨眼很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就是因为我们有感觉记忆在起作用。
3.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一个非常熟悉的事物,用时却怎么也记不起来,可过一会时间以后,却又突然想起来了。
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为什么?
从心理学上讲,遗忘可以分两种:
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永临时性遗忘,这是一种假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永久遗忘,这是真遗忘。
平时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在一个特定时刻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过一会以后却又突然想起来了,这种现象就是一种临时性遗忘也称为假遗忘。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干扰或紧张,过了一会,当紧张被解除或干扰被排除后,回忆或再认自然也就顺利实现了。
4.当被问到钥匙的用途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它能开锁,而想不到钥匙还可以做导线等其他一些用途。
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是怎样解释的?
在心理学中,上述心理现象被称为功能固着。
即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种物体以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其他功能的一种倾向。
具体说就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一种习惯用途后,就很难堪出它的其它用途。
因为钥匙最惯常的用途就是开锁,所以人们看到钥匙时最先想到的是它能开锁,而不易想起它的其它功能。
5.有些有关狼孩或者猪孩的报道,当小孩出生后,被狼或野猪等刁走,在狼群或野猪群中长大,等他们被解救出来以后,发现他们的智商比正常环境综长大的同龄孩子低得多。
请从心理学上分析这种现象。
心理学研究证明,影响智商发展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不仅遗传是影响智商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实践都是影响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早期干预对于促进儿童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作用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在不同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丰富的舰艇刺激、母亲的抚爱等都会促进儿童早期智力的发展。
学校教育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
其中最明显的方式就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影响智力的发展。
智力的发展更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
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
遗传因素为智力的正常发展提供了一个自然的物质基础。
先天就有脑缺陷的儿童,他就不可能有超常的智力。
先天的遗传只是提供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最终实现还要受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实践的影响。
狼孩或猪孩又正常德遗传因素,他们具有智力正常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但他们脱离人类社会以后,在狼群或野猪群中长大,失去了家庭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实践环境影响,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和社会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也不能参与实践,
所以他们的智力发展就要受到严重的阻碍,当他们被解救出来以后,智商会远远低于正常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6.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
请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
答题要点:
(1)《内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说明情绪情感具有健康的功能,能够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2)情绪的左右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
例如,许多心因性疾病与人的情绪失调有关,如溃烂、偏头痛、高血压、哮喘、月经失调等。
有些人患癌症也与长期心情压抑有关。
积极而正常德情绪体验尸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7.小娟生性柔弱,又在一个宠爱她的家庭中成长起来。
当有一天老师因为它做事磨蹭而批评她后,小娟无法接受,哭了很久,并不愿上学。
请分析小娟的人格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小娟这种人格类型学生的教育意义。
答题要点:
1.人格特征分析。
小娟的人格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类型的特征表现为天性脆弱,心里敏感度高,易多愁善感,小心眼儿,畏惧退缩,行为缓慢等。
2.人格影响因素分析。
气质类型体现小娟人格发展的先天因素,在家庭因素中,父母对她的宠爱也会强化她性情脆弱的特点,自身做事迟缓使得老师批评了她,进而诱发了她多愁善感的负面情绪,产生了回避学校的退缩行为。
3.教育策略。
首先,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
把握每种类型学生的人格差异,使用针对性教育措施。
如小娟生性脆弱,小心眼儿,老师注意批评方式要婉转,最好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她。
其次,要培养小娟做事麻利`意志坚强乐观人生的积极人格品质。
再次,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帮助小娟发扬其人格优势,克服其不足。
8.某学生平时学习成绩表现很好,能理解和掌握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
但一到考试却经常紧张、头发懵、心跳加快,思维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最终形成对考试的恐惧感。
请分析这位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哪些心理障碍?
应该如何帮助他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这位同学出现的心理障碍是考试焦虑。
克服考试焦虑的办法:
(1)改变错误认识:
探求学生考试焦虑的原因,如,是因为考前复习准备不足,自信心不强,还是自己的期望过高,担心临场发挥不正常,考上不理想的学校而影响自己的前途;抑或是老师或家长的期望过高,施加的压力太大。
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办法消除或降低这些焦虑源的影响。
不少学生是因为脑子里存在一些对考试不正确的认知,如“一次考试决定人生的命运”、“考不好无法对自己的父母交待”,而增加了对考试的畏惧感,一种解决办法是帮助学生澄清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可以帮助他们把焦虑的具体原因写下来,然后一条一条地分析、辩驳、推翻、重塑正确的考试观。
(2)调整竞技状态:
帮助学生认真做好考前复习,指导学生注意科学用脑,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劳逸结合,避免题海战术,疲劳轰炸
(3)掌握考试方法:
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应试技巧,如由易到难,切忌死绞难题,合理分配时间等。
(4)调控紧张情绪:
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如自我暗示法(积极地暗示自己“我对自己有信心”、“我会成功”、“我很轻松”等),焦虑转移法(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轻松的活动,转移注意力),肌肉放松法,系统脱敏法(利用对抗条件反射的原理,在放松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使神经过敏反应逐步减弱,直至消除),模拟训练法(实际模拟考试情绪,让学生切身体会)等等。
《心理案例分析》出自:
百味书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 案例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