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三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实录.docx
- 文档编号:6003153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56
- 大小:136.78KB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三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实录.docx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三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三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实录.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三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实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三年级下册
数学
教学设计全集
1.位置与方向
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统计
4.年、月、日
5.两位数乘两位数
6.面积
7.小数的初步认识
8.解决问题
9.数学广角
10.总复习
《方向与位置》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学会根据给定东南西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2、能在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有关方向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受到爱学校、爱家乡的教育。
教学重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
同学们,一年级我们学过方向的知识,你们还记得吗?
谁向我们介绍一下东南西北?
(学生介绍)
师:
光在教室里介绍不算什么,你能介绍出操场上东南西北方向各是什么吗?
生:
操场的东面是老师食堂,西面是学生食堂,南面是居民楼,北面是大门。
师:
看来同学们对我们学校的布局了如指掌,说起咱们的学校我很自豪。
我们鲸园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许多人都很想到我们学校来参观,其中还有不少外国朋友。
前不久,有几位英国朋友还特地来参观了呢!
瞧:
这是他们与校长的合影(课件出示)同学们,作为鲸园小学的小主人,你们欢迎他们吗?
生:
欢迎。
(相信学生听了我的介绍也会为自己的学校感到自豪,而“作为鲸园小学的小主人,你们欢迎他们吗?
”的简单问话就使学生对自己---百年老校的小主人的身份有的充分的认识,热爱学校的教育就这样润物于无声。
)
二、了解平面图上的方向规则
师:
光嘴上说可不行,你能不能为这些外国朋友画一幅简单的学校地图呢?
注意,在你的地图上标清东西南北和每个方向的建筑物。
全班交流,有的同学将北设在左边,有的设在右边,有的设在上面,没有统一。
师:
同学们画得都不一样,外国朋友来我们这里本来就不熟悉,再一看同学们画的这些地图,更糊涂了。
为了我们看地图方便,通常地图都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
我们一起把它记在黑板上。
(师生一起说,师板书)
师:
现在按照规定的方位修改一下你们的地图好吗?
(学生修改)
全班交流。
师:
这次外国朋友就能看明白了。
(这一环节我通过自由制图---交流----按规定制图----交流,使学生在对比中清楚地了解绘制地图的时候规定方向的重要性。
)
三、解决问题。
师:
学会看地图对我们的帮助可大了。
有几位小朋友就带着地图去郊游了,我们跟他们一块去好吗?
师:
大家看(出示课件)这三位小朋友遇到什么困难了?
生:
他们不知道到桃花村怎么走?
师:
怎么解决这个困难?
生:
看地图。
师:
对,看地图能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把他这幅地图放大一点(出示课件),你能帮他们找到到桃花村的路吗?
同学们交流一下,看看你们能找到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学生交流不同路线的走法。
)
集体交流
生1:
他们可以先往上走……
师(往上看看跳了一下):
上面是天,上不去。
生1(笑了笑):
往北走到树林,再往东走到桃花村。
(数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数学语言表达不准确会造成很多误解,因此这里老师装糊涂,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语言表达的失误,从而认识到准确表达的必要性。
)
生2:
我的方法是先往东走到竹林,再往北走到果园,再往北走到桃花村。
生小声议论:
这种走法远。
师:
有同学说这种走法远,你们认为呢?
生1:
我觉得第二种远,因为他要到好多地方去,很麻烦。
生2:
我觉得两种走法都一样远,因为第一种走法先走的是竖着的路它挪过去和第二条路里竖着的路是一样长的,第一条路里后走的横着的路挪下来和第二条路里先走得横着的路一样长,所以这两条路一样长。
师:
听了他们的意见你同意谁的说法?
生3:
我同意两种走法一样远,因为他说的很有道理。
生4:
我还是觉得第一种走法近,不过我觉得第二个同学说的也很有道理。
师:
同学们看,这两条路围成了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
长方形中相对的边长度相等,所以这两条路一样长。
第二种走法经过的地方多,就是我们觉得路远,其实并不远,只是有点麻烦。
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能单靠眼睛来判断问题,而要靠头脑来思考。
(两条路谁远谁近这个问题并不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内,但当学生出现了“第二种走法太远”这种说法时,我并没有简单的将问题略过,二是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来交流、辩论,我觉得这一环节学生的收获是非常多的,首先他们对以前学生的长方形的一个重要特征“相对的边相等”这一知识的应用有的更深的了解,另外他们还学到了更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判断问题要靠头脑思考,而不应靠眼睛来看”
)
师:
还有什么不同的走法?
生:
向北走到树林,再往西走到杏花村,再往南走到湖,再往东走到竹林,再往北走到果园,再往北走到桃花村。
还没等他说完学生已经小声议论“太远了”、“太麻烦了”……这位学生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师:
同学们都说这种走法不好,可是我非常喜欢,你们猜猜为什么。
生1:
走的路多可以锻炼身体。
生2:
走这条路可以看到很多地方的景色。
师:
瞧,走这条路有这么多好处,我当然喜欢了,得谢谢这位同学帮我找到了这么好的一条路。
(原来低下头的同学这下也自豪的抬起头来)
师:
你们喜欢那种走法,为什么?
生:
我喜欢第一种走法,很近,能很快就到了,而却也不累。
生:
我喜欢第二种走法,也很近,也能很快就到了,比第一种走法还能多看一个地方。
师:
条条道路都通向桃花村,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
(第三种走法确实远,可使学生能想到这种方法多么不易,老师及时的一问“猜猜我为什么喜欢这条路?
”既使得学生立即转变想法找到了这种方法的优点,初步感受到要辩证的看问题,又保护了这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
四、巩固应用:
师: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朋友们顺利地到达了桃花村。
接着他们要去几位好朋友的家(课件出示练习:
课本页),你能帮他们找到家吗?
生1(用手指着屏幕):
张小兰的家在池塘……池塘那儿。
师(指着池塘):
张小兰家在池塘?
(学生笑)同学们都笑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一定要清楚,不然会引起别人的误会,别人听了还以为张小兰是青蛙呢!
(学生笑)
生1:
(不好意思地)张小兰家在池塘的南面。
师:
这次表达得多清楚,我们就不会误会了。
(我看到了学生指着张小兰家的位置,这时如果我作出尊重学生的姿态,“哦,你指的是这吗?
”
那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不会有进步。
东西南北上下左右是重要的数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表达,这个时候我们“善解人意”
了,学生就没有发展了,我们“糊涂”了,学生就变得聪明了。
)
继续交流其他几位小朋友的家的位置。
师: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
从王明家怎样走到刘华家?
生2:
从王明家向西走到丁字路口再向北走经过十字路口再向北走到图书馆在向西走就到刘华家了。
师:
看来学会看路线图能解决生活中的不少难题。
瞧,这是什么?
(课件出示山东地图)这是山东地图,快看,你最想找到哪个城市?
(威海)真是热爱家乡的小威海人。
看看我们威海周围分别是什么?
生:
威海的北面是黄海,南面是黄海,西面是烟台,东面也是黄海。
师:
原来我们威海是一座三面环海的美丽城市。
再找找我们山东的省会城市济南在哪儿。
它在威海的什么方向?
(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热爱家乡,怎样热爱家乡,我想对家乡有了更多的了解才能更热爱自己的家乡,长大后走到哪里也不忘了自己三面环海的美丽家乡。
)
生:
济南在我们威海的西面。
师:
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
在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济南在左边,所以是在威海的西面。
师:
这节课刚学的知识你就会灵活运用了,看来你的收获很大啊!
五、课外延伸:
师:
我们威海是一座很美的城市,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如果有外地朋友到威海来玩,你想让他到哪些地方去玩?
生:
刘公岛。
师:
全国著名的历史教育基地,挺好。
生:
海水浴场。
师:
是个好地方。
生:
威海公园。
师:
绿树、碧海、蓝天,美!
生:
成山头。
生:
环翠楼。
……
师:
这些地方都很美,值得一看,那么他们在威海的什么方位,要游览这些地方应该向什么方向走呢?
同学们课后查查资料制作一幅简单的平面图,好吗?
“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9-2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除数是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2.让学生经历探究和交流的过程,提高分析、思考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学会笔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一、复习导入
师: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口算除法,你能说说40÷2可以怎么算吗?
生:
可以看成4个十除以2,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
二、探索新知
1.屏幕呈现文字:
有42根小棒,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根?
师:
可以怎么列式呢?
生:
42÷2=21。
师:
大家都同意他的列式方法。
那么21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1:
十位上的4除以2得2,个位上的2除以2得1,合起来是21。
生2:
十位上的4是4个十,除以2得2个十,就是20;个位上的2除以2得1;20加1等于21。
其他学生都表示同意生2的说法。
师:
大家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呀?
(课件演示4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的过程:
先4捆平均分成2份,再2根平均分成2份)
【评析:
在复习40÷2后,直接让学生口算42÷2,顺利地实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正迁移。
通过口算,使学生初步感知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程序,同时,通过课件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有效沟通了算理和算法之间的联系,也为学习笔算(列竖式计算)作好了铺垫。
】
2.师:
那么48÷4可以怎么想呢?
学生都能正确回答。
3.师:
如果这42根小棒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根?
(1)列式:
42÷3
(2)感悟口算之难。
师:
谁也能来口算呢?
看得出,多数学生碰到了困难,他们紧皱眉头苦苦思索,举手的学生屈指可数。
生1:
个位上的2除以3不够,要向十位借1,作十,12除以3得4;十位还有30,30除以3得10;10加4等于14。
听了生1的发言,多数学生似懂非懂,露出疑惑的神情,有学生提出“这道题不太好口算!
”
(3)用实践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
课件呈现42根小棒的图。
师:
大家看着银幕,在脑子里想一想,怎样把42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
(学生独立想)同桌间可以相互说一说。
指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演示分小棒的过程,要求边摆边说分法。
生1:
先从4捆中拿出3捆,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1捆,就是10根;再将剩下的1捆和2根合起来是12根,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4根,10加4是14根。
生2复述(略)。
【评析:
让学生口算42÷3,这也是教师精心创设的一个数学教学情境。
正是因为学生在口算过程中感受到口算之难,才自然地产生了“能否列竖式计算”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头脑中分小棒、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直观演示分小棒的过程,能使学生较为清晰地建立“怎样把42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的相应表象,从而进一步为研究竖式计算方法作好了准备。
】
(4)学生尝试笔算,暴露各种思维。
师:
如果每一道题都要靠小棒摆出来,那就太麻烦了!
今天,我们要学习用竖式来计算。
你能用竖式把刚才分小棒的过程清晰地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收集到几种不同的列竖式方法,让学生逐一板演在黑板上,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评价。
生1:
(→ → )
生1刚写完,马上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
这不行,你还没有算,就把答案写在上面了,要是不知道答案那怎么办呢?
生2:
当生2一写完,学生和听课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笑声。
我也同样感到惊异:
除法竖式还有这样写的吗?
生3:
我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他是仿照加减法竖式写的。
师:
这位同学很有创意,想出了一种特别的写法。
但老师告诉你,数学中的除法竖式可不是这样写的。
生4:
师:
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4:
先用十位上的4除以3,商是1,还余1;再将余数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12除以3,就是4。
生5:
他的方法写的步数很多,太麻烦了。
生6:
我觉得他写的步数虽然多一些,但思路很清楚。
(有人附和)
生7:
他一步一步的写法跟刚才我们分小棒的步骤是一样的。
师:
是这样的吗?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竖式的每一步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生结合竖式,联系分小棒的过程,共同探究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同时理解商的定位和十位除后余数的处理方法。
学生充分感受计算过程的合理性,并认同这种计算方法。
(5) 学生再按照正确方法重新用竖式计算一遍。
【评析:
长期以来,除法竖式一直被当作一种程序性知识,完全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写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接受、掌握,并通过联系训练进行巩固。
在研究本节课的教学时,我们认为,教师不应该简单地采用“告诉”的方法,让学生机械记忆竖式书写方法,而应联系分小棒的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竖式的“创造”过程,从而深刻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算理。
这也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最大亮点,不同的方法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争议,从苦苦思索到个性化表达,再到对算理的深层感悟,使计算教学不再刻板,课堂彰显出生命活力。
】
4、尝试练习,沟通联系。
(1)56÷4 75÷5
学生独立完成,投影校对,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呈现69÷3,学生尝试计算后,展示两种不同的写法。
师请第一种做法的学生介绍思路,学生能顺利完整表述。
师:
其他同学对这两种做法有什么想法?
生:
第一种能清楚地看出计算的过程,第二种看不出计算的过程。
师:
这两种写法都是可以的,但一般我们按照第一种写法写。
(3)呈现刚才学生所做三题。
师:
你们觉得69÷3与前面的两道有什么不同?
生1:
这道题目十位上正好分完。
生2:
这道题目十位上余数没有,前面两道十位上还有余数。
生3:
它十位除后余数是0,0写上去也没用,就不用写了,只要把个位移下继续除。
师:
那你们觉得这三道题目做法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1:
都是分两步来计算的。
生2:
都是从高位算起的。
生3:
数位都要对齐。
三、巩固、应用
1.教材“做一做”2,学生自主练习,投影校对,并抽其中两题请学生说计算的过程。
2.解决问题:
小明4分做对了76道口算题,小军6分做对了96口算题。
谁的计算水平更高?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3.数字谜:
方框里可以填几?
商是几?
【评析:
在理解算理后,教师安排了一定量的练习,以保证学生能正确掌握算法,提高教学技能。
从尝试练习开始,教师安排了多组式题让学生独立计算,计算课有了学生静悄悄独立做练习的时间。
教师安排了简单应用练习,让学生在应用算法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到了学生的价值和乐趣。
最后的开放性练习,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和适度的挑战性,有利于不同学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
【总评:
在多数教师和学生眼中,计算一般总是和“枯燥”、“操练”联系在一起。
正因如此,尽管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在各级各类公开教学中,我们很难找到计算课的踪影;也正因如此,学生普遍不喜欢上计算课,不喜欢做毫无生气的计算题。
但在2005年11月举行的“浙江省第十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交流评比活动”中,顾志能老师执教的“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一课,却以富有开创性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使计算课也彰显出无穷的魅力,受到与会专家和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荣获一等奖。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认为,在以下两方面凸现了当前计算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鼓励和引导学生经历竖式的“创造”过程,让学生深层感悟竖式计算的算理。
42÷3,竖式该怎样列?
在成人脑海中,可能只有一种“唯一正确”的答案,这或许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机会自己去思考、去创造。
当顾老师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就创造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
如果教师把让学生掌握算法当成唯一目标,采用简单讲授的办法,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算”,那么,学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自主创造与深层感悟的机会。
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尽管有的教师反复强调竖式书写的格式和顺序,并试图通过训练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算法的目的。
但事与愿违,结果依然有不少学生“将葫芦画成了瓢”。
而有的教师十分重视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鼓励学生自己“创造”竖式的写法,并巧妙地结合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将抽象的竖式计算顺序与形象具体的分小棒过程建立联系。
从表面上看,这样做延长了竖式展现的教学过程,但磨刀不误砍柴工。
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竖式的创造过程,清晰地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才能真正掌握竖式计算的算法。
2.合理安排练习,扎实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技能。
作为竖式教学的第一教时,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顾老师将算法探究和算理感悟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这样的目标定位是十分正确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本节课教学可以不重视算法的训练,在新知探究过程中,算法作为“过程”需要引导学生探究,但在学生理解了算理后,算法应转化为“对象”,需要通过必要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技能。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对算法多样化教学理念的片面认识,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笔者曾经听过“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一课,一位教师围绕“29+4”,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力图展现各种算法,结果仅仅这一题目的教学就用时26分钟!
试想,这样的教学,教师又有多少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呢?
反观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理解了竖式计算的算理后,顾老师又及时通过一定量的训练,让学生熟练地巩固了算法。
显然,扎实有效的教学对学生(特别是中下学生)的后继学习是十分有益的,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缩小两极分化的一项有效措施吧!
】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课堂实录与感悟
今天有幸听了主任的一节课,《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听后本想只写写自己的感受,但又觉得课堂上的确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思考、研究、学习,因而尽自己最大努力回顾主任的课堂上的精彩片段:
一、课前师生交流:
师问学生姓名,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并引领学生大声的说出自己的名字。
师:
当其他学生发言时,你应该怎么办?
生:
不说话
师:
非常好,并且目光要转向他。
师:
听说咱班同学都很聪明,那么肯定都会写“聪明”两个字,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写,哪位学生愿意到前面来写?
一学生板演,其他学生拿出练习本,在本子上写。
师巡视,夸奖写字认真的学生。
师讲析“聪明”的含义:
聪的含义:
左边有耳朵,
右边总的上面两点就是两只眼睛,中间有嘴巴,下面还有颗心
明:
由日和月构成,即日积月累
也就是说我们要时刻用耳听、用眼看、用嘴说,这样才会变得非常聪明······
学生听得非常入神。
(课前的交流,教师的目的在于:
了解学生,并引领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真听、仔细看、勤动脑、多动手。
教师由写“聪明”两字引领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引领学生要规范书写
课上如果我们说的话学生感兴趣,他们能不愿听吗?
从学生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倾听的好习惯)
二、师生共同探究:
(一)导入:
直入主题
师:
今天咱们一起上节数学课,数学肯定离不开数,那咱就从数开始。
(二)口算除法练习:
(题卡)
师:
21除以7等于几?
生1:
3
师:
答案对了,但谁还能回答的更完整些?
生2:
21除以7等于3
师:
非常好,我们回答问题就应该向这位学生学习,答案完整而且声音洪亮
口算练习的形式:
先是老师出题,学生回答,又转为学生出题,学生回答。
口算练习过关,师由21÷7这道题引入笔算除法
师:
哪位同学试着列竖式计算一下21÷7这道题?
学生板演后,师让其继续讲析,但学生的语言不规范。
师耐心引领学生:
学数学,必须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21里面有3个7,所以商写在个位上。
(三)笔算练习:
(重点:
总结判断商是几位的规律)
引领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回答问题
小黑板展示:
左右
24÷4=24÷2=
36÷9=36÷3=
64÷8=64÷4=
72÷9=72÷3=
56÷7=56÷4=
师:
咱们班男女生PK一下,男生做左面的题,女生做右边的题,怎么样?
生:
好(声音特别洪亮)
师:
那咱们就看看男生赢还是女生赢?
学生都在积极地做题,唯恐自己组输了。
时间到,师让学生停下手中的笔,根据完成的人数定胜负,结果男女平手。
师:
咱们继续较量,男女生分别派一个代表将计算结果板书在题目后面。
两名学生在同伙的推荐下上了“战场”,其他学生更是紧张了,两只眼睛紧盯着黑板,一是担心书写的速度,二是担心答案正确与否。
师生共同诊断,结果女生全对,男生因抄错题目,答错了一个题,男生有些抱怨,又有些不服气。
师:
不服气咱们继续比。
师:
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男女生的答案有什么不同?
生1:
男生答案简单,女生的难
生2:
老师偏心
师一听,学生的答案不靠谱,引领:
你们再看一下,得数有啥不同?
(师读了读答案)
生3:
男生的答案是单数,女生的是双数
师:
答案已经很接近了,但是,能说它们是单数,双数吗?
生4:
男生的答案都是一位数,女生的是两位数。
师:
非常聪明,但这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
师:
被除数都是两位数,除数都是一位数,为什么商有一位数,有两位数的?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但几分钟过去,仍然没有答案。
师并不着急,仍耐心等待,引领,有学生举手了,师并没有让其说出,而是让他悄悄地告诉了自己,边听边点头,又有学生举手,师采用同样的办法。
其他学生着急了,但他们有办法,知道的说给不知道的,不一会儿就传遍了班级每个角落,没有一个学生不是主动地请教的。
师:
咱们让一位学生到讲台上再给大家讲一遍
生:
先看被除数的最高位,左边的这些题目,被除数的最高位除以除数都不够除,所以商是一位数,右边的被除数的最高位除以除数够除的,所以商是两位数。
师:
你们太厉害了,竟然在几分钟内发现了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
接下来咱们就来试试这条规律好用不好用?
(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采用男女PK的方式,学生激情非常高。
师巡视时渗透“做除法,想乘法”的数学方法
师借题发挥,强调平时做题时一定要非常细心,看清题目
虽然答案离谱,但却让人感觉到学生已经融入到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有啥说啥,敢说敢言师为了突破“判断商几位”这一重难点,采用了“兵教兵”的教学方法,实现一对一讲析,比老师的一对全体学生的效率肯定高,并且将学习的自主权完全放给了学生,相信学生能解决)
“统计”课堂教学实录与分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数学 三年级 下册 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 实验 教科书 教学 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