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
- 文档编号:5999240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148.53KB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2020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学科试题
1.下列物质或结构中含有糖类的是( )
①ATP ②DNA ③染色体 ④细胞膜 ⑤脂肪 ⑥淀粉酶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⑥C.①②③⑥D.②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ATP中A代表腺苷,包括腺嘌呤和核糖。
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其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细胞膜的外表面含有糖被,即糖类和蛋白质结合而成的糖蛋白结构。
脂肪的基本单位是甘油和脂肪酸。
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因此含有糖类的物质或者结构是①②③④,A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糖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下面是三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以上这三种氨基酸的R基依次是—H、—CH3、—CH2OH
B.将这三种氨基酸(足量)置于适宜条件下,经脱水缩合可形成的三肽化合物最多有27种
C.甲是最简单的氨基酸
D.从上式可看出,只要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的化合物就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每种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需要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并且两者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氨基酸的不同取决于R基的不同,甲、乙、丙的R基依次为—H、—CH3、—CH2OH,所以甲最简单。
而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化合物时,3种氨基酸形成的三肽有33=27种。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必需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C原子上。
因此选D。
考点:
氨基酸结构通式
点评:
记住并规范的写出氨基酸结构通式是解题的关键。
3.下列关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说法,正确的是( )
A.蓝藻、大肠杆菌和酵母菌都属于原核生物
B.蓝藻无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C.硝化细菌无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D.蓝藻细胞具有细胞核且DNA分子呈环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原核细胞不具核膜,其DNA以环状形式存分布于拟核区域。
部分原核细胞虽不具叶绿体,但有藻蓝素与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部分原核细胞虽不具线粒体,但具有呼吸作用相关的酶可进行呼吸作用。
【详解】蓝藻、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A错误;蓝藻无叶绿体,但有藻蓝素与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硝化细菌无线粒体,但有有氧呼吸相关的酶,能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C错误;蓝藻是原核细胞不具有细胞核,DNA分子呈环状,D错误;故正确的选B。
4.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细胞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结构支架
C.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
D.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考查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
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详解】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结构支架,B正确;蛋白质在生物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C正确;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信息交流无需受体,D错误;故错误的选D。
5.下列有关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分泌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不属于分泌蛋白
B.分泌蛋白的修饰加工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同完成
C.造血干细胞中合成的细胞膜蛋白运输的途径可能是:
高尔基体→核糖体→细胞膜
D.蛋白质类激素经囊泡运输分泌到细胞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泌蛋白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
囊泡移动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详解】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在细胞内起作用,是胞内蛋白,不属于分泌蛋白,A正确;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形成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B正确;造血干细胞中合成的细胞膜蛋白运输的途径可能是: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C错误;蛋白质类激素是分泌蛋白,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D正确;故错误的选C。
6.下列有关渗透作用和细胞吸水与失水叙述,正确的是( )
A.原生质层是指细胞膜,液泡膜和细胞质所共同构成的一个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B.半透膜和生物膜对物质的选择透过性原理是相同的
C.在U形管两侧装入等量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间隔半透膜,渗透到平衡时,两侧溶液浓度是相等的
D.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能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必要条件是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渗透作用和细胞吸水与失水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具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原生质层由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详解】原生质层是指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A错误;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能否通过半透膜往往取决于分子的大小,而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由于膜上具有载体等结构,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因而对物质的吸收与及吸收多少具有选择性,B错误;在U形管两侧装入等量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间隔半透膜,渗透到平衡时,两侧溶液浓度是不相等的,液面高的一侧溶液浓度大于液面低的一侧溶液浓度,C错误;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能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是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D正确;故正确的选D。
【点睛】在U形管两侧装入等量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间隔半透膜,达到渗透平衡时,液面高的一侧溶液浓度大于液面低的一侧溶液浓度。
因为液体会产生压强,当液压等于浓度差产生的压强时,不会发生渗透现象,但是两边溶液浓度不相等。
7.如果用32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下列被标记的部位组合正确的是()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同位素示踪法的使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35S元素标记氨基酸的R基,32P元素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团。
【详解】从图中可以判断出:
①是氨基酸的R基,R基上可含有S元素,如半胱氨酸;②是磷酸基团,是DNA中含有磷酸的部位,③是脱氧核糖,④是含氮碱基。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应该用35S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R基,即①,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中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团,即②;故选A.①②。
8.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
B.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氧结合生成水
C.无氧呼吸能产生ATP,但没有[H]的生成过程
D.人体剧烈运动时,细胞呼吸产生CO2的量一定会大于消耗的氧气的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及物质变化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
【详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A正确;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的[H]在线粒体内膜中与氧结合生成水,B错误;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有ATP与[H]的生成,C错误;人体剧烈运动时,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有氧产生CO2的量等于消耗的氧气的量,无氧呼吸为乳酸发酵,无CO2产生,D错误;故正确的应选A。
【点睛】人体细胞厌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需氧呼吸相同,第二阶段丙酮酸在无氧条件下进一步被还原为乳酸,无CO2产生。
9.下列有关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纸层析法可分离4种叶绿体色素
B.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在滤纸上扩散就越慢
C.分离色素时,蓝绿色的色素带距离滤液细线最远
D.根据绿叶中色素在无水乙醇中溶解度不同,可对色素进行分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及分析的能力。
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原理:
各种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等)中形成溶液,使色素从生物组织中脱离出来。
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原理:
各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但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溶解度大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因而不同色素可以在滤纸上通过扩散分开,各种色素分子在滤纸上可形成不同的色素带。
【详解】根据叶绿体中4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因而不同色素可以在滤纸上通过扩散分开,A正确;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在滤纸上扩散就越快,B错误;分离色素时,蓝绿色的色素带为叶绿素a,距离滤液细线较近,橙黄色的色素带的胡萝卜素,溶解度最大,则距离所画滤液细线最远,C错误;无水乙醇用于提取绿叶中的光合色素,根据绿叶中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对色素进行分离,D错误;故正确的选A。
【点睛】滤纸条上色素带有四条,由上到下分别是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
10.下图所示为甘蔗的叶肉细胞内的系列反应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①消耗CO2释放O2,过程③消耗O2释放CO2
B.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③只发生在线粒体基质
C.过程①产生[H],过程②消耗[H],过程③产生[H]也消耗[H]
D.若过程②的速率大于过程③的速率,则甘蔗的干重必然增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据题意,图所示为甘蔗叶肉细胞内的部分代谢过程,过程①是光反应,A错误;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③是呼吸作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都能产生ATP,B错误;过程①是光反应产生[H],过程②合成有机物,消耗[H],过程③呼吸作用,产生[H]也消耗[H],C正确;若过程②的速率大于过程③的速率,只是说明在白天甘蔗叶肉细胞的净量大于零,而甘蔗的干重未必增加,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1.某密闭温室大棚内CO2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其中B、C两点的温度相同。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经一昼夜后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积累量增加
B.经一昼夜后大棚内O2浓度增加
C.B、C两点的植物有机物的含量分别为最高和最低
D.B、C两点时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速率不等于细胞呼吸的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分析题图AB段和CD段大棚内CO2浓度上升,分别表示在凌晨0时至6时和晚上18时至24时,植物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B点时经过晚上的呼吸作用,在此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此时为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最少。
B点之后,大棚的CO2浓度开始下降,说明BC段,棚内植株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细胞呼吸的强度。
经过白天的光合作用,在拐点C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又相等,该点有机物积累最多。
【详解】由题图可知,经一昼夜后大棚内CO2浓度下降,减少的CO2已合成有机物,故植物有机物积累量增加,A正确;经一昼夜后大棚内CO2浓度下降,说明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作用强度,大棚内O2浓度增加,B正确;B点时大棚内CO2浓度最高,说明植物有机物的含量最低,C点时大棚内CO2浓度最低,说明植物有机物的含量为最高,C错误;B、C两点时CO2浓度保持稳定,植物总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植物体所有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但进行光合作用的只有含叶绿体的细胞,故B、C两点时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细胞呼吸的速率,D正确;错误的选C。
【点睛】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形成原因是解题的关键。
12.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说法,正确的是()
A.在叶肉细胞中,CO2的固定和产生场所分别是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内膜
B.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C6H12O6分解成CO2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
C.净光合速率长期为零时会导致幼苗停止生长
D.适宜光照下,植物吸收CO2的总量等于固定的CO2的总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植物有机物积累量为净光合作用强度,净光合速率长期为零会导致幼苗因为有机物无积累而停止生长。
【详解】在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中CO2的产生场所是线粒体基质,A错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CO2的固定过程是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CO2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B错误;净光合速率长期为零时有机物无积累,会导致幼苗停止生长,C正确;适宜光照下,植物净光合作用吸收CO2,总光合作用固定CO2,适宜光照下,植物吸收CO2的总量小于固定的CO2的总量,D错误;故正确的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清净光合作用速率与实际光合作用速率,CO2的吸收量为净光合作用量,CO2的固定量为实际光合作用量,黑暗条件下植物的CO2的产生量为呼吸作用量。
13.下列有关细胞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叙述,正确的是()
A.着丝点分裂一定导致DNA数目加倍
B.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C.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
D.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分裂期的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具有周期性,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分裂过程中出现纺锤体与染色体。
无丝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详解】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分裂间期DNA复制导致DNA数目加倍,A错误;有丝分裂过程中,间期染色体复制而形成染色单体,染色体出现在前期,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单体消失;无丝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B错误;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无染色单体,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C正确;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分裂期的长,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D错误;故正确的选C。
【点睛】熟记细胞有丝分裂与无丝分裂的区别,有丝分裂中各物质的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有丝分裂过程中,间期DNA分子复制使DNA含量加倍,但染色体没加倍,而是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加倍发生在后期着丝点分裂时。
14.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B.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在发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能产生四种类型的精子
C.绝大多数精卵细胞的识别具有物种特异性
D.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导致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受精卵中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由于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细胞一分为二,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A正确;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在不发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能产生2种类型的精子,在发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能产生四种类型的精子,B正确;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的作用,精子、卵细胞的相互识别保证了同一物种的精卵结合,C正确;受精卵中细胞核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来自母方,D错误;故错误的选D。
【点睛】受精作用:
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提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15.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用豌豆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
B.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C.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D.人工授粉后,就不应套袋了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实验方法及操作的知识,孟德尔关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母本的处理,应该在雄蕊未成熟时即花蕾期进行,对杂交结果采用了假说演绎法进行了推理,并对杂交结果大量的统计来减少实验误差。
【详解】进行人工杂交时,必须在豌豆花未成熟前除尽母本的雄蕊,防止豌豆自花传粉,A错误;豌豆的自花传粉和闭花受粉的特性,保证了自然状态下豌豆是纯合子,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结果可靠,且易于分析,B正确;研究花的构造,必须研究雌、雄蕊的发育程度,以利于确定去雄和传粉的时期,C错误;人工授粉后,应套袋处理,防止外来花粉对实验的干扰,D错误;故正确的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以及豌豆杂交的情况。
孟德尔杂交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取材正确,即选取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一般是纯合子,可使杂交实验结果更可靠。
进行人工杂交时,必须在豌豆花未成熟前除尽母本的雄蕊,防止豌豆自花传粉。
16.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的过程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在孟德尔的研究过程中,“演绎推理”的步骤是指()
A.完成了豌豆的正、反交实验
B.提出假说,解释性状分离现象
C.设计测交实验,预期实验结论
D.完成测交实验,得到实验结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的过程中,通过豌豆的正、反交实验,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A项错误;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假说,解释解释性状分离现象,B项错误;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即设计测交实验,预期实验结论,C项正确;完成测交实验,得到实验结果,属于对“演绎推理”的验证,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7.关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叙述正确是()
A.F1(基因型为YyRr)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
B.F1(基因型为YyRr)产生基因型YR的卵细胞和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
C.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4种卵细胞可以自由组合
D.若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得到的后代中表现型与亲本不相同的概率为9/16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
两对相对性状的黄色圆粒豌豆实验,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黄色圆粒豌豆YyRr,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能产生4种配子。
【详解】F1产生的精子中,共有YR、yr、Yr和yR4种基因型,比例为1:
1:
1:
1,所以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
1,A正确;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数量比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少,即雄配子多于雌配子,B错误;基因的自由组合是指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随机结合是受精作用,C错误;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的表现性四种A-B-和A-bb和aaB-和aabb后三种和亲本的表现型不同,第一种的几率是9/16,所以后四种的就是7/16,得到的后代中表现型与亲本不相同的概率为7/16;D错误;故正确的选A。
18.关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C.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D.男性的性染色体可能来自祖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性别决定、伴性遗传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性染色体上有控制性别的基因,所以能控制性别,但也有与性别无关的基因,例如色盲基因等,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是伴随着性染色体遗传的。
【详解】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其与性别决定无关,A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传递,B正确;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或雄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C错误;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Y染色体来自父亲,D错误;故正确的选B。
19.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B.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C.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D.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考查考生对教材实验的理解掌握情况,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噬菌体属于病毒,必须在宿主细胞内才能代谢和繁殖,模板是亲代噬菌体的DNA,原料是细菌体内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能量是细菌提供的ATP,场所是细菌的核糖体。
【详解】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其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A正确;,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然后用这两种细菌分别培养噬菌体使其做上标记并侵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省 本溪市 一中 学学 年高 学期 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