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精品教案.docx
- 文档编号:5997624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2.38KB
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精品教案.docx
《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精品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精品教案
21词两首
卜算子·咏梅
陆游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词的主要内容。
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体会到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词中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花中四君子
2.欣赏感受梅花的精神气韵
3.分析题目,深入题意
卜算子:
词牌名,
咏梅:
以“咏梅”为题,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
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
歌颂梅花的高洁品质
4.朗读欣赏
5.走进作者的世界,体会不一样的人生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
一生志在恢复中原,因“喜论恢复”‘受到投降派忌恨,受人排挤,结果被黜免,回乡闲居至死。
陆游是创作力非常旺盛的诗人,《剑南诗稿》共收录9300余首诗词,加上遗稿,有一万多首。
诗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陆游的一生
陆游,自幼聪慧过人,一十二岁便能撰写诗文,最擅长写七律,被称之为奇才。
他的一生坎坷不断,刚出生不久,金兵入侵汴京沦陷,幼小的陆游便随家人颠沛流离,21岁奉母命休爱妻(唐婉),2年后再娶王氏为妻,曾先后几次被朝廷削职罢官。
陆游的一生坎坷不平,本是一位爱国的忠心之士却不得重用,因他一再强调抗金的主张,时常受到朝中反派官员的不满和排挤,当他六十五岁再次被罢官后便回到了老家山阴(今浙江绍兴)终老。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
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他一生中的三件后悔之事
郁闷,老婆被老娘赶走了
倒霉,仕途被秦桧给毁了
可叹,儿子成了一方恶霸
6.学生自由朗读
7.试译全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
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9、文本研读
(1)意象感受愁情
(2)自由朗读,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梅的孤独寂寞。
怎样理解“无主”这两个字?
“无主”二字,既点出这株梅并非养尊处优的官梅,也非占尽风流的园梅,而是野生之梅,根本没有什么主人对之护持与青睐。
又突出了它独立荒野,孤芳高洁的品格。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愁”字是上句“寂寞”的承接和深化“独自”是上句“无主”的演变和强化“更著风和雨”这句进一步描绘了一幅凄惨阴沉的画面。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词的下半阙表达了梅的怎样的品格?
从哪里体现的?
8.合作探究。
(1)词中的“梅”、“群芳”的形象各自隐喻什么?
联系本词的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梅:
饱经忧患的词人。
群芳:
当权的投降派。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词又是如何这种手法,用梅花的意象来表现自己情操的?
答:
1.“梅”实际是他人格的化身。
驿外断桥,黄昏风雨,正象征着他一生艰难的政治处境和他所遭受的严酷政治打击;2.争春无意,妒任群芳,正写照了他不屑媚俗邀宠、有别于一般官僚政客们的傲岸性格;3.成泥作尘,香犹如故,正突现出他即便粉身碎骨也还是要坚持爱国理想、民族气节、君子操守的顽强意志。
(3)词中还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写梅花的?
作简要分析。
①拟人。
“寂寞”,表现梅的寂寞开放,孑然一身、孤苦无依、无人陪护、无人理会、无人欣赏。
梅花与诗人的心境融合无间,灵犀相通。
“愁”,是上句“寂寞”的承接和深化。
在如此衰败肃杀、寒气袭人的暗淡黄昏,这枝独自开放的梅花怎能不愁情满怀。
下片的“争”、“妒”大大超脱了草木无情的自然属性,完全赋予了人是思想情感,显示了不同人的不同的精神状态。
写花写人,浑然一体,水到渠成、天衣无缝。
而“苦”和“一任”更强化了品质的深度,增强了感人的力量,自然贴切,妙笔生花。
②反衬(衬托)。
“零落成泥碾作尘”极写梅花寂寞野处、黄昏独愁、风雨交侵、群芳嫉妒深重困境下的悲怆命运——落地陨灭。
同时也为下句作最鲜明的反衬和强有力的蓄势,将全词推向最高处。
“只有香如故”,是梅花的庄严宣告:
我的形体虽然消失,但我的清香——我的精神、我的品格、我的灵魂,丝毫未泯,依然如故。
这宣言是梅花心中的最强音,也充分体现了词人坚贞不屈、爱国不渝的崇高气节,咏物咏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4)有人认为陆游的咏梅词充满了消极悲观、孤芳自赏的情调,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9.小结
这是一首咏物词。
表面看,这首词歌咏的是梅花,实际上,它是通过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和比拟手法,用梅花来表现词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高尚情操。
作者以爱国获罪,在漫长的一生之中屡遭打击。
但他矢志不移,始终坚持抗金报国的远大理想,表现出一种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词就是诗人这一节操的形象化的反映。
10.比较阅读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比较一下这两处梅花在内容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
(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
(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
(4)都以梅花自比。
不同点
(1)梅花的形象不同
陆游:
寂寞凄凉、饱受摧残,象征屡受排挤的主战派。
毛泽东:
傲寒俊俏、积极乐观。
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斗争的精神。
(2)感情基调不同
陆游:
低沉孤高。
毛泽东:
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11.拓展:
你还读过哪些咏梅的诗,喜欢哪一首或哪一句?
为什么?
卜算子咏梅
1.教材分析: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是毛泽东读了陆游的同题词后写的,题后注有:
“反其意而用之。
”词的大意是:
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来,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
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寒冷的时刻,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
梅花虽然美丽,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信息。
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感到无比欣慰。
本文在编排上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后面附有陆游的同题词。
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纵横古今,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有利于挖掘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
陆游的原词是他坚贞不屈的品格的写照。
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的现实,他力主抗战,然而遭到的却是投降派一次次的打击和排挤。
词中那株生在荒郊野外的梅花,在断桥边自开自落,无人理睬,同时遭到风雨的摧残,这显然是陆游不幸遭遇的缩影。
但他矢志不移,就像那株梅花一样,不想去争艳夺宠,任凭百花的妒忌与排斥,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坚定的信念和坚贞不屈的品格。
这两首词,虽然写的都是梅花,但由于毛泽东和陆游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心态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
毛词气韵豪放乐观,陆词的基调却是婉约感伤。
这是理解上必须注意的一个方面。
2.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熟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能想象出词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梅花的品质,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花?
你们喜欢梅花吗?
为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
出示课题:
卜算子·咏梅
(1) 卜算子 词牌名。
强调“卜”的发音。
学生介绍词牌名的有关知识,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咏梅 题目“咏 ”是什么意思?
(依着一定的腔调缓缓地诵读)
(2)作者要歌颂梅花的什么品质呢?
二、学习课文
1.一生示范后自由读,组内练读,齐读 2、比赛读,生读生评,师指导并范读。
3、齐读上阕,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什么画面?
生汇报。
梅花的生存环境怎样?
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百丈冰”,看到“百丈冰”让你想到什么?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梅花开得怎么样?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俏”,你仿佛看到梅花怎么样?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梅花依然开得热烈、俏丽,这是什么样的梅花?
学生回答后板书:
勇敢坚强 不怕困难
让我们心里想着画面,再读上阕,读出梅花的坚强勇敢。
4、齐读下阕,你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一幅什么画面?
生汇报。
这时候是什么情景?
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山花烂漫”,看到“山花烂漫”让你想到什么?
在这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梅花怎么样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笑”,你仿佛看到梅花怎么样?
这是什么样的梅花?
学生回答后板书:
谦逊无私
让我们心里想着画面,再读上阕,读出梅花的谦逊无私。
5.介绍毛主席写词背景,再读诗词,体会所蕴含的深层思想感情。
三、总结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了本课,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A:
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B:
其它的写梅花的诗词。
板书:
卜算子咏梅
己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傲霜斗雪,凌寒独放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胸襟宽广,豁达无私。
22跳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语句想象场景,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故事的惊险,并从中受到启示。
3.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跳水这一课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谁能给我们简单讲讲这课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师:
船长的儿子因为受到了一只猴子的戏弄,走上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
那么,男孩是怎样一步一步走上危险的境地的,又是怎样获救脱险的,这节课,我们就这个问题再来进行一些深入细致的学习。
二、深入学习
出示问题:
孩子是怎样一步步爬上横木的最高端的?
细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划一划,读一读。
1.“哭笑不得”是什么意思?
孩子为什么会哭笑不得?
(理解:
猴子的举动令人发笑,但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又有些生气的尴尬的样子。
)
读一读描写猴子举动的语句,你有什么感受?
想像当时的场景,读出猴子的放肆及孩子的尴尬。
2.随着猴子放肆程度的加深,孩子的情绪又有什么变化?
“孩子气得脸都红了”,孩子为什么气得脸都红了?
可见,这只猴子的确是太放肆了。
孩子生气是因为这只猴子太放肆了,孩子的生气还跟什么有关?
为什么?
(水手的笑,水手的嘲笑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自尊心受到伤害。
)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
(追上猴子,夺回帽子,挽回自尊。
)
3.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
读相关的段落。
此时此刻,孩子的情绪又是什么样的?
(气极了)
气极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人在气极了的时候会怎样?
孩子在冲动之下失去了理智,做出了什么样的举动?
此时此刻孩子的处境怎样?
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1从水手的表情看:
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起来,
2只要一失足,就会跌倒甲板上;即使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回身来
3孩子:
摇摇晃晃
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指导朗读:
读出孩子处境的危险。
师:
当孩子由于气愤爬上桅杆站在横木上时,才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时,他的两腿发抖了,想象一下,站在几米高的窄窄的横木上,船本身也是摇晃的,四周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头顶是茫茫的天空,你能不害怕吗?
此时此刻,你心里怎样?
4.在这千钧一发、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孩子又是怎样获救脱险的?
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讨论交流: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孩子跳水?
当时情况非常紧急,孩子两腿发抖,几秒中就会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
而跳水虽然也会有危险,但毕竟还有一线生还的希望。
思考:
如果你在场,还会想什么样的方法救孩子?
讨论分析理解:
其他方法虽然也能救孩子,但所有的方法在时间上根本来不及,孩子在窄窄的横木上摇摇晃晃,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
多一秒钟孩子的生命就会多一份危险,用枪逼孩子跳水的还有生的希望,节省了时间。
读船长说话,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坚决,不容置疑的,命令的)
师:
孩子明白了船长的话,还有谁也明白了船长的话?
5.读最后一段,理解为什么说“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体会人们对孩子的担心,救人心切。
三、总结全文
1.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
佩服他什么?
船长:
经验丰富,机智果敢,头脑冷静
2.从这个故事里,你又受到了哪些启示?
从孩子方面:
做事不要冲动,不顾后果。
从水手方面:
不要嘲笑别人,和别人开玩笑不要过度。
从船长方面:
做事要冷静,要机智果敢。
四、作业布置
《跳水》这课,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引人入胜,是一篇经典的课文。
希望同学们课下把这个故事多读几遍,并将好的词句积累在积累本上。
附板书设计:
22跳水
挂气极了
笑更凶脸都气红了
摘、戴哭笑不得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23清贫
教学目标:
1、体会并学习文章运用描写方法来展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通过把握关键的语段(语句)来了解文章的主旨。
学习复述的方法(详细复述与概括复述)
3、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把握关键的语段(语句)来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
1教时
预习要求: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人物的人生经历。
2、熟读课文,结合资料复述课文(可以概述、详述),也可补充一些查找的资料,使大家更好的认识人物,走近人物
教具学具:
投影仪
说明:
对于当今远离了贫穷和战争烽火的孩子来说,要真正理解革命年代革命志士的壮志情怀很容易流于空洞、概念化,因此通过学生自己对课文的朗读,在读中体验和感受,在读中理解和升华,从而激励自己,于是确立目标一。
另外,从文学的角度看,文中的生动的人物描写,尤其是语言、神态、动作的对比描写,使人物活了起来,值得学习和借鉴,因此确立了目标二。
教学环节:
一、导入:
解题:
“清”——清廉;“贫”——贫穷“清贫”:
贫穷清廉,贫穷而守节。
正是为了表现了方志敏为革命坚贞不屈以经历苦难为荣的崇高气节。
二、新授:
初读:
一、教师明确详细复述的要求:
1.认真阅读课文,把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2.要能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特别是“趣事”一段。
3.要求复述时,语言要有连贯性,条理性,也要有一定的速度
二、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参与班级交流,比一比谁复述得最好。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针对复述要求进行点评和反馈)
三、扣住前面的要求简单小结
设计说明: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人物的经历,从而加深对其精神世界的理解。
四、学习概括复述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详细复述的基础上进行取舍,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最主要的内容)
研读:
突破口:
为什么国民党士兵会认为方志敏有钱?
提示:
国民党当官是为了发财
小组合作,学习“趣事”一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
2.圈划:
用 圈划出国方士兵心态的变化。
[板书:
“满肚子热望”——“多么失望”]
用 圈划出国方士兵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
[板书:
“搜——激怒——威吓——坚不相信——低头注目搜寻——抢表和水笔——怀疑而惊疑”]
3.讨论:
在你看来这些心态,这些行为是怎么样的?
[板书:
可卑可笑]
五、朗读“对话”,加深理解。
1.自由读
2.分角色朗读。
3.指导:
哪些词语为不可忽视的重音?
各句该采用怎样的语调?
4.全班分角色朗读,体会兵士和方志敏不同的品质
对方志敏的语言描写:
“哼!
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
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想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
”我微笑着淡淡说。
——一个革命者清廉简朴的崇高品德。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
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
”我再向他们解释。
——清贫、有崇高的信念。
敌方士兵的描写:
语言描写:
“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
“你骗谁!
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
”拿榴弹的兵士坚不相信。
“决不会没有钱的……骗不了我。
”
动作描写:
“摸”“捏”“过细地捏”“低头注目搜寻”“抢”等
肖像描写:
“激怒”“凶恶的眼光”“怀疑而又惊异”等
(这些表现了士兵的凶恶、蛮横、贪婪、失望、迷茫,侧面表现了方志敏清贫的品质,坚定无畏的信念)
方志敏:
对敌人的轻蔑、耻笑、从容自若
兵士:
凶恶、吓唬、贪婪、偏执。
六、学习“传家宝”一段
1、朗读,注意重音。
2、为什么把这些东西叫“传家宝”?
把这段删去可以吗?
3、小结:
表达出方志敏以清贫为自豪,也是对“富翁们”的讽刺。
4、再读,加深体会:
“清贫”的内涵和本质。
七、布置作业:
三、总结
1.质疑:
(1)想一想:
课文第8小节对方志敏“家底”的补叙有什么表达作用?
(2)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2.启发:
辩一辩:
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还需要吗?
四、课后作业:
必做:
有感情地朗读方志敏烈士的语言,并加以背诵。
选做:
1.准备分组演课本剧(4——5人一组,分工:
剧本/三个角色/旁白)
2.读<可爱的中国>,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
敌人:
“满肚子热望”——“多么失望”
“搜——激怒——威吓——坚不相信——低头注目搜寻——抢表和水笔——怀疑而惊疑”;可卑可笑
方志敏:
“清”——清廉
“贫”——贫穷
“清贫”:
贫穷清廉,贫穷而守节。
六、教学后记:
《清贫》是革命传统名篇。
经受款项有数百万之巨的共产党大官身边却“一个铜板都没有”,表现了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美德,“清贫”是革命者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
在二十一世纪,我们的学生逢上了好时代,祖国繁荣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何谓“清贫”?
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眼中所看到的,耳中所听到的,也许和方志敏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
所以如何理解“清贫”在今天的价值?
这是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
它超越了这篇文章本身。
正因为现在社会上还存在一些腐败现象,有些人“死于安逸”,所以更要发扬“清贫”的革命传统。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通过讨论,通过收集方志敏的资料,同学们写下了《清贫是他的财富》、《坚守淡泊》等读后感。
懂得了“问生长久之道,则清心寡欲。
”懂得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真正含义。
24*儿子的采访
教材:
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综合学习五:
生活的启示
课时:
2课时
板块: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儿子的采访》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写爸爸的三个愿望及儿子的反应,其中的生字词较少,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正确理解课文的表层含义,难点在于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的含义和体会父母工作生活的不易。
学生分析
由于六年级的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的层次,阅读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通过自主阅读,他们能正确地理解这篇课文的表层含义。
但学生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所接受的影响和家长老师对他们的期望有关,他们的愿望大多是远大崇高的,至少在他们看来是“严肃”的、像“回事儿”的,这是孩子们学习这篇课文的认识基础和生活基础。
而课文中爸爸的三个愿望却如此“特殊”,这是由于他们缺少相关的生活工作经验,所以他们很难理解爸爸的这三个愿望的含义和体会到父母工作、生活的不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采访的方式了解父母对人生三个愿望的感悟。
3.体会爸爸的三个愿望的含义,明白父母工作、生活的不易,能体谅父母。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的这三个愿望的含义,体会父母工作、生活的不易。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交流预习)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儿子的采访》,那你们知道什么是采访吗?
生:
像记者一样的工作、问别人一些问题并做相关的记录
师:
采访就是搜集寻访。
也专指新闻采访,即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调查、访问等活动。
(二)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做一回记者,对你们进行采访,你们的愿望是什么?
(让同学先想想,再请他们回答)
生:
科学家、老师、医生、每天都不要上学、没有作业等等,他们的愿望大多会是崇高、远大的,至少是像一回事的,这也和他们从小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所接受的影响和家长对他们的期望有关。
师:
同学们的愿望各有不同,说出了对未来的期盼。
有一位爸爸,在接受儿子采访时所说的愿望跟我们的愿望完全不一样。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24课《儿子的采访》,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一)学生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把文章读通顺。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进行自学。
(二)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效果。
(三)带着问题和要求读课文。
思考题:
爸爸的三个愿望是怎样的?
儿子有怎样的反应?
(学生g勾画出关键词句)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一)老师提问:
爸爸的三个愿望是什么?
儿子的想法是什么?
儿子的反应是什么?
(请学生单独回答,教师板书)
(二)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生三人一组,从3—5自然段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段进行分角色朗读(角色:
儿子、爸爸、旁白,一组同学表演一段)
2.请三组同学表演并分别请同学进行评价。
(第一组学生表演文章第一部分)
1.师:
谁能根据文章的内容评价一下他们的表演?
预设:
生:
我觉得既然已经当了爸爸了就应该有成人的感觉,声音稍粗一点儿就更像了。
生:
我觉得儿子演得很天真。
2.师:
他们不仅按原文演,还加进了自己的想象,再创作,很好。
(第二组学生表演第二部分)
预设:
1.师:
谁能根据文章的内容评价一下第二组的表演?
生:
儿子演得不够精彩,应该对爸爸比较尊重,因为他已是二年级学生,已经懂事了。
3.师:
他们说得都很诚恳。
不过,第二组表演得也很投入。
(第三组同学上台表演,学生评价)
(三)通过爸爸的回答以及对儿子三次反应的态度,我们能看出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使其明白,爸爸的回答是真实的,对待采访也是认真的。
)
(四)不过看得出孩子并不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于是他在后面附了一篇作文。
第二天,孩子把作文交给老师,老师会怎样评价孩子的作文呢?
请同学们回去读读后面的片段,我们明天再一起探讨。
四、布置作业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他们家长的愿望和梦想,并让家长谈谈对课文中爸爸的三个愿望的看法。
第二课时
一、学习准备,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4课,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爸爸的三个愿望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
(二)爸爸所谈的三个愿望,儿子的想法是什么?
有怎样的表现?
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说说你的感受(上节课已经了解了,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并齐读)。
(三)儿子能理解父亲的愿望吗?
不能,为什么?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1.预设生:
不容易,因为爸爸工作忙。
生:
不容易,因为他平时工作非常忙,压力很大。
不过我觉得他很乐观。
2.学生说说自己什么时候吃不下、睡不着或者笑不出来的经历。
(四)儿子的做法是怎样的?
写作文批评爸爸
(五)事情的结果怎样?
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冀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第五 单元 精品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