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癌协会原发性肝癌患者指南》主要内容.docx
- 文档编号:5986644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3.69KB
《中国抗癌协会原发性肝癌患者指南》主要内容.docx
《《中国抗癌协会原发性肝癌患者指南》主要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抗癌协会原发性肝癌患者指南》主要内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抗癌协会原发性肝癌患者指南》主要内容
《中国抗癌协会原发性肝癌患者指南》(2021)主要内容
第一章基础知识
1.肝脏功能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也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位于身体右侧肋骨深部,它的功能十分复杂,像是
人体的化工厂,参与糖类、蛋白质、脂类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合成与转化分解,还参与激素代谢转化、药物或其他代谢废物的分解和解毒过程,同时,肝脏还具有分泌胆汁、制造凝血因子、调节血量、在胚胎时期造血等功能。
2.肝癌定义
原发性肝癌是在肝组织内形成的癌症,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常见、最具有危害性的恶性肿瘤之一。
根据癌细胞的类型不同,肝癌的类型也不同,主要包括三种不同病理类型:
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混合型肝癌(HCC-ICC)。
肝细胞癌是肝癌最常见的类型,发生率占85%-90%以上。
因此,本指南中的“肝癌”特指肝细胞肝癌。
3.发病情况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
4.肝癌病因
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是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受饮食和环境双重因素影响。
4.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4.2“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4.3不良生活方式
黄曲霉素与不良生活方式增加肝癌的风险。
持续大量饮酒会增加罹患肝癌和
其他癌症的风险。
接触亚硝胺类物质、吸烟、饮用水污染、接触其他致癌化学物质、生活环境中的部分微量元素含量的高低、肥胖和糖尿病等因素都与肝癌的发生相关。
5.预防措施
5.1疫苗接种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5.2抗病毒治疗
对于乙型或者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抑制或清除肝炎病毒,减少相关肝损伤,从而阻止其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不论是应用核苷(酸)类似物还是干扰素,长期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发生肝癌的风险。
5.3健康饮食
注意减少食物储存时间,加强食品的干燥,避免厨房竹木餐具的霉变,减少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及接触。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减少吸烟饮酒,维持健康体重,提倡以蔬菜为基础的膳食模式,避免接触致癌化学物质。
5.4早期筛查
较早进行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这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
在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
有乙型肝炎病毒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的男性风险更大。
血清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PIVKA-)和肝脏超声检查是早期筛查的主要手段。
对于肝脏超声和血清AFP筛查异常者,动态增强CT和多模态MRI扫描是明确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至少行一次血液AFP、异常凝血酶原(PIVKA-)化验检查及肝脏B超检查,如果出现症状再去检查那么大部分患者都是中晚期了。
ctDNA(循环肿瘤DNA)用于肝癌早期筛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优于血清AFP。
同时检测多个指标的新型液体活检产品,已在肝癌的早期筛查中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第二章诊断方法
1.早期临床表现
肝癌起病常隐匿,多在肝病随访中或体检普查中应用血清甲胎蛋白(AFP)及B型超声检查偶然发现肝癌。
此时患者既无症状,体格检查亦缺乏肿瘤本身的体征,此期称之为亚临床肝癌,如果肝脏肿瘤不是很大,往往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觉,也没有一些特殊的症状,我们想单靠症状来早期发现肝癌是很难的。
2.中晚期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明显的肝癌患者,病情大多已进入中晚期。
常见的症状包括:
肝区持续性或间断性隐痛、钝痛,可随着疾病进展而加重;
食欲减退、进行性消瘦,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状态;
发热,多为持续性低热,无寒战,使用抗生素无效;
出血倾向及出血,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上消化道出血,出现黑便、呕血等情况;
伴癌综合征,如自发性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高脂高钙血症等。
此时常见的体征可见黄疸、肝脾肿大、腹腔积液等。
3.辅助检查
3.1化验检查
肿瘤标志物:
血清甲胎蛋白(AFP)是当前诊断肝癌和判断疗效常用且重要的指标。
血清AFP≥400ng/ml,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以及消化道肿瘤后,高度提示肝癌。
血清AFP轻度升高者,应作动态观察,并与肝功能变化对比分析,有助于诊断。
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肝癌血清标志物,AFP与PIVKA-II联合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可显著提高小肝癌的诊断率。
除了肿瘤标志物以外,还有肝功能检查,其中常用的指标有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映肝细胞破坏程度;胆红素反映肝脏分泌排泄功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
3.2影像学检查
3.2.1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因操作简便、实时无创、移动便捷等特点,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除了用于探知肝癌病灶的大小、位置外,也可探知病灶对肝组织的侵袭情况及患者的腹水情况,为肝癌手术和微创治疗提供更多的辅助信息。
3.1.1CT检查
CT(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可提供连续的断层图像,已成为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
3.1.2MRI检查
MRI(磁共振成像)检查属无损伤检查,对人体无辐射伤害,可清晰显示肝癌内部出血、坏死及肝硬化程度。
MRI多序列扫描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可显著提高肝癌的检出率以及对肝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3.1.3DSA检查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一种侵入性创伤性检查,可显示肝肿瘤的数目、大小、血管及其血供情况,对性质难以明确的肝内肿块,在行DSA检查时可注入少量碘油,1个月之后再行CT检查,多数情况下可以明确肿块的性质。
但由于其检查过程复杂,一般需要住院。
3.1.4核医学影像学检查
核医学影像学检查如PET/CT、SPECT/CT、PET/MRI等也应用于肝癌的诊断中,可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及发现肝外病灶。
3.2肝穿刺活检
肝穿刺活检为创伤性检查,一般用于影像学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进行。
肝病灶穿刺活检能够明确病灶性质以及具体病理类型,可以为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章治疗方式
随着医学的进步,肝癌治疗已经进入多种治疗方法、多个学科参与的阶段,需要重视多学科诊疗团队(MDT)
的模式,减少治疗的局限性。
现在,肝癌治疗方法包括肝切除术、肝移植术、局部消融治疗、肝动脉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全身治疗等多种手段。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肝功能情况、肿瘤的数目、大小、位置、是否存在转移、是否有肝硬化等。
1.外科治疗
肝癌的外科治疗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包括手术切除和肝移植。
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肝癌手术切除的安全性、精准性、微创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对于早中期肝癌而言,相比于其他治疗手段,外科治疗更加彻底,患者生存时间更长。
1.1手术切除
手术治疗仍是目前公认的早期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
早期手术能切除肿块,缓解症状,有效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除了开腹手术以外,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科技在肝癌切除中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1.1.1手术前准备
1.1.2术后注意事项
1.1.3术后治疗
1.2肝移植
肝移植是肝癌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尤其适用于肝功能失代偿、不适合手术切除及局部消融的早期肝癌患者,移植可同时解决肿瘤和肝硬化两种疾病。
关于肝癌肝移植的适用人群,常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判断,UCSF标准为单个肿瘤直径≤6.5cm;肿瘤数目≤3个,其中最大肿瘤直径≤4.5cm,且肿瘤直径总和≤8.0cm;无大血管侵犯。
1.2.1移植前的桥接治疗
1.2.2移植后注意事项
1.2.3术后复发和治疗
2.局部消融治疗
局部消融治疗是借助医学影像技术的引导对肿瘤准确定位、穿刺,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直接杀灭肿瘤组织的一类治疗手段。
此类治疗对肝功能影响小,损伤轻,使部分不适合手术切除的患者获得了根治机会。
局部消融治疗也可作为部分不能手术切除患者姑息性治疗或联合治疗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射频消融(RFA)、微波消融(MWA)、无水酒精注射治疗(PEI)、冷冻治疗、高强度超声聚焦消融(HIFU)、激光消融、不可逆电穿孔(IRE)等。
其中RFA与MWA是消融治疗最常用的方法。
局部消融治疗适用于不位于肝脏表面的单个肿瘤(直径≤5cm)或2~3个肿瘤(最大直径≤3cm),无血管、胆管和邻近器官侵犯以及远处转移,肝功能及全身条件允许的患者。
2.1治疗后随访与评估
在消融治疗后1个月左右,需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此时需复查动态增强CT、MRI或超声造影。
如果消融治疗后仍有肿瘤残留,可以再次行消融治疗,但对于两次消融后仍有肿瘤残留的患者,则应改行其他疗法。
对于完全消融的患者,通常每隔2~3个月复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可能的局部复发病灶和肝内新发病灶,从而及时处理。
3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在患者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腕部桡动脉进行穿刺,置入导管,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的透视引导,将导管送到肝内肿瘤的供血动脉,注入栓塞剂、化疗药物,阻断肿瘤的供血并在肿瘤局部聚集高浓度的化疗药物,使其缺血缺氧,抑制肿瘤生长,甚至杀死肿瘤的一种治疗方式,是肝癌非手术治疗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部分患者经过TACE治疗可降低肿瘤分期,获得手术切除机会。
TACE适用于不能切除、肝肾功能无严重障碍的中晚期肝癌、巨块型肝癌、多结节肝癌、肝癌术后复发、肝癌破裂出血的肝癌患者,也可用于控制局部疼痛、出血,栓塞动静脉瘘等情况。
3.1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TACE术后的常见不良反应是发热、疼痛、恶心呕吐等。
发热、疼痛是由于动脉栓塞后局部组织缺血坏死所致,恶心呕吐则与化疗药物有关,其他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肝脓肿、急性肝肾功能损害及栓塞剂异位栓塞等情况则较少见。
3.3随访与治疗间隔
3.3在第一次TACE治疗后4~6周,患者需进行肿瘤标志物、肝肾功能等化验及影像学检查。
根据肝脏肿瘤存活
情况、患者对上一次治疗的反应、肝功能和体能状况的变化决定是否继续进行TACE治疗。
3.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主要适用于肿瘤可切除但肝功能受限、肿瘤侵犯重要解剖结构而无法手术、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或肝外转移的部分肝癌患者。
放射治疗可以作为部分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方法。
对于中晚期患者,它可减轻疼痛、梗阻和(或)出血症状,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
4.1不良反应
肝癌放射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放射性肝病,是正常肝组织受到一定剂量射线照射引起的肝损伤。
在放疗治疗过程中,射线会直接对肝细胞产生损伤,由放疗产生的自由基也会进一步损伤肝组织。
其他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症状、骨髓抑制、周围神经毒性等。
5.系统治疗
对于中晚期肝癌患者,有效的系统治疗可以减轻肿瘤负荷,改善肿瘤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
间。
5.1肝癌一线治疗药物
5.1.1系统化疗
全身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传统方法。
5.1.2靶向治疗
随着分子生物学与基因技术的发展,靶向药物逐渐应用于肝癌的治疗中。
分子靶向药物能针对性地阻断肿瘤细胞的特异靶点,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控制肿瘤发展及转移的效果。
(1)索拉非尼
(2)仑伐替尼
5.1.3免疫治疗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即大家习惯所称的“免疫治疗”在各个瘤种当中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代表着肿瘤治疗领域最前沿、最先进的治疗技术。
在不可切除的肝癌患者治疗中,免疫治疗也逐渐崭露头角,其联合用药治疗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更大的希望。
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主要通过T细胞对肿瘤进行攻击,T细胞在进行免疫攻击前,会通过免疫检查点等机制,确认对方“是敌是友”,从而进一步对“敌方”进行杀伤。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T细胞的一种重要免疫检查点。
肿瘤细胞可以利用PD-1与其配体PD-L1的相互作用,伪装成“自己人”逃避T细胞的攻击,肆意生长。
针对PD-1的免疫治疗机制就是针对PD-1或PD-L1设计特定的蛋白质抗体,阻止PD-1和PD-L1之间的相互作用,让T细胞恢复对肿瘤细胞的杀伤。
T+A方案
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联合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方案简称为T+A方案。
在安全性上,传统的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会连同正常的细胞一并杀死,选择性较差,副作用较大。
靶向治疗药物基本都是多靶点阻断,副作用也相对较大。
而免疫治疗药物不是直接杀伤肿瘤,而是通过激活自身的T细胞,让自身的免疫性T细胞来杀灭肿瘤,副作用相对更小。
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内分泌功能紊乱、自身免疫样炎症反应和一般不良事件如乏力、腹泻、结肠炎、皮肤瘙痒皮疹等。
相关不良反应可以出现在治疗开始后的任何时间,多为轻中度,重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除了T+A方案,还有一些其他的免疫联合方案,比如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该方案被称为“可乐组合”。
5.2肝癌二线治疗药物
除了一线治疗药物,瑞戈非尼、阿帕替尼、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卡瑞利珠单抗等药物在肝癌晚期患者二线治疗中也可发挥较好的疗效,部分药物已经在我国获得批准用于肝癌的二线治疗。
6.其他治疗
6.1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既包括传统辨证论治的口服汤药,也包括针灸、中药外敷、熏洗等外治疗法。
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合理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内服与外治并施,能够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改善临床症状,减轻其他治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6.2抗病毒及保肝治疗
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特别是病毒复制活跃的肝癌患者,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应贯穿治疗全过程。
在肿瘤治疗的同时开展规范化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病毒学指标,对于减少肝癌复发转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远期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肝癌患者在病程中或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肝功能异常,需及时适当地使用具有抗炎、降酶、抗氧化、解毒、利胆和肝细胞膜修复保护作用的保肝药物,以保护肝功能,提高治疗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6.3支持治疗
对于晚期肝癌患者,应给予支持治疗,包括积极镇痛、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加强营养支持,控制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防治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及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
要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态,采取积极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调整其相应的状态,把消极心理转化为积极心理,通过舒缓疗护让其享有安全感、舒适感,减少抑郁与焦虑。
7.肝癌分期治疗
肝癌的分期对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评估预后至关重要。
原发性肝癌的分期不同,意味者患者病情早晚不
同,相应的诊疗决策也不同。
第四章康复管理
1.居家护理
肝癌患者往往伴有肝炎、肝硬化等情况,在对肿瘤进行治疗的同时,应遵医嘱对这些伴随情况进行治疗。
针对肝癌导致的其他症状如腹水、黄疸等,也应有序治疗。
肝硬化患者需服用有关药物,原则上谨慎使用保健品或偏方,以免诱发药物性肝损害。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
正在服用螺内酯、普奈洛尔(心得安)等药物防治腹水和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亦需坚持用药,不宜自行停药。
1.2症状处理
1.2.1肝区疼痛
如果肝区疼痛是由于肿瘤增大肝包膜张力增加引起的,那么在针对肝癌治疗之前,可以使用止疼药物处理;如果是肝癌破裂出血引起的急性剧烈腹痛,则需尽快到附近医院急诊就医处理。
1.2.2腹水
平卧休息可以促进血液重新分布,使腹腔内的水分较易进入血管中,并最终通过尿液排出。
对于腹胀较重的患者,适当使用利尿剂可以减轻症状,但要定期复查电解质情况,避免因利尿剂的使用导致的电解质紊乱。
在饮食上,应注意控制盐的摄入量。
在衣着方面,也应选择宽松的衣服。
1.2.4癌性发热
癌性发热是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常见症状,是指肝癌患者在排除感染且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出现的非感染性发热。
它的出现与肿瘤自身发展密切相关,多表现为反复出现的持续性低热或高热。
对此,应该注意室内保暖和通风,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或服用解热镇痛药物等措施。
1.3并发症防治
1.3.1上消化道出血
患者常表现为呕血、黑便甚至血便,可能合并有心跳加快、面色苍白甚至休克等情况。
此时家属应尽量安抚患者,使之保持镇定,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血液或血块造成的呛咳甚至呼吸困难,并需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
1.3.2肝昏迷
肝昏迷常为肝癌终末期的表现,便秘、消化道出血、大量使用利尿剂、电解质紊乱及继发感染等常可诱发肝昏迷。
家属应采取措施保持患者大便通畅,给予患者低蛋白饮食,多加注意患者意识状态,发现患者有意识或情绪障碍时应及时就诊。
1.3.3肝癌破裂
约10%左右的肝癌患者因癌结节破裂出血致死,当患者突然出现剧烈疼痛,伴有出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
时应及时到附近医院急诊就医。
1.3.4继发感染
1.3.5褥疮(压疮)
部分肝癌患者长期卧床及营养不良,容易发生褥疮,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很大,对此家属应定时帮助患者
翻身,减少组织受压时间,保护股骨隆突和身体支撑处,避免摩擦和剪切力导致皮肤损伤。
1.4晚期疼痛护理
需要严格按照疼痛情况,使用镇痛药物,以实现预期的镇痛效果。
2.合理饮食
2.1营养不良危害
肝癌患者容易出现营养不良。
严重的营养不良增加了肝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了肝癌治
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住院时间。
2.2营养状态评估
营养评定就是对患者营养状态进行全面的评估。
2.3治疗期间的饮食营养
患者日常饮食应多样化,少食多餐。
进食新鲜水果蔬菜,保证营养均衡及足够的热量。
避免辛辣刺激、生冷和坚硬的食物。
戒烟戒酒,适量饮水。
2.4特殊患者的饮食营养
2.4.1糖尿病
应以清淡、细软的食物为主,因为糖尿病的影响,要多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要选择清淡、低糖、低钠的食物。
肝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同时也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2.4.2上消化道出血
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要严格卧床休息,必要时禁食禁水,对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尤其重要。
出血停止后恢复期患者的饮食,应由流质逐步过渡到半流质、软食。
避免进食粗糙、过硬的食物,以防止损伤曲张的血管造成出血。
2.4.3肝性脑病
肝癌合并肝性脑病的患者应该控制脂肪及蛋白质的摄入,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同时减少体内氨的产生,减轻肝昏迷的症状。
尚能进食者应多选用精细粮食和含纤维少的水果,以保证热量充足
3.心态平衡
3.1心理特征
3.1.1怀疑心理
3.1.2愤怒心理
3.1.3恐惧悲观心理
3.1.4认可心理
3.2家庭心理疏导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乐观的情绪很重要。
3.3病友交流
4.科学运动
4.1运动方式及强度
4.2注意事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抗癌协会原发性肝癌患者指南 中国 抗癌 协会 原发性 肝癌 患者 指南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