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1第三篇路基路面S207.docx
- 文档编号:5970945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46.97KB
S31第三篇路基路面S207.docx
《S31第三篇路基路面S20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31第三篇路基路面S207.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S31第三篇路基路面S207
第三篇路基、路面
1、路基设计
1.1设计原则及依据
路基设计原则是根据沿线自然条件,结合本路段特点及难点,以及路线总体设计的要求,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照通畅、安全、环保、耐久、节约的设计指导原则,借鉴项目区其它工程设计、施工的成功经验,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建设生态公路的指导思想,以实现路基构造物设计的安全性、自然性、人性化的设计要求和特点,选择合理的路基横断面结构形式及边坡坡率,侧重于路基边坡的生物工程防护,采取经济有效的排水工程措施和病害防治措施,防止路基病害的产生,确保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尽量减少工程实施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关系的影响和破坏。
设计依据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
(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
(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
(7)《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
(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9)《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
1.2路基横断面
S207平塘县城至西凉公路改扩建工程路基宽度采用了8.5米和12米。
8.5米路基(K0+000-K18+800、K21+940-K52.618.921)横断面布置为:
0.75米(加固土路肩)+2×3.5米(行车道)+0.75米(加固土路肩);
12米路基(K18+800-K21+940)横断面布置为:
0.75米(加固土路肩)+1.75米(硬路肩)+2×3.5米(行车道)+1.75米(硬路肩)+0.75米(加固土路肩)。
1.3路拱横坡
本项目行车道、加固土路肩路拱横坡采用2%。
1.4坡口及坡脚处理
为了使路堑边坡与周围地形更加协调,避免坡口及坡脚的折线连接而产生的生硬感觉,在边坡与边沟之间采用弧形过渡设计,弧形半径取值1.0m;路堑坡顶与原地面,当挖方坡顶为泥岩等软质岩石或土质时将坡口修整为弧形,坡顶切线水平投影长度取2m。
1.5用地范围
本项目为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全线用地范围:
路堤为排水沟外缘以外1m,无排水沟时为路堤坡底或构造物外缘以外1m;路堑为截水沟外缘以外1m,无截水沟时为路堑坡顶以外1m,桥梁上部构造水平投影外缘以内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本项目主线占地共计1579.36亩,包含老路635.47亩,支线占地69.0亩,含老路40.28亩。
1.6路基加宽、超高方案
根据本项目的公路等级,平曲线加宽采用第3类加宽值,加宽渐变率为1/15;设置护栏路段路基加宽50cm,渐变段为1米。
路基设计标高为行车道中线标高,超高过渡方式为绕路中线旋转,超高过渡段设在缓和曲线内,超高渐变率应不大于1/150,不小于1/330。
1.7路基边坡设计
根据沿线岩土类别、物理力学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以及对沿线已建道路挖方边坡及其稳定状况的调查,结合本路段挖方边坡高度,拟定挖方边坡坡度取值,土质1:
0.75~1:
1,石质1:
0.3~1:
0.75,视具体地质情况对软弱或破碎岩层挖方设置1m~2m宽度的平台。
填方路基原则上利用挖方中土、石作填料(其强度CBR值符合规范要求),但有机质土,湿度过大以及高膨胀性的粘土不能用作填料(必要时应作改良处理),填方边坡坡度取值1:
1.5~1:
1.75。
(1)填方路基
(1)填方段坡脚为水田时,设置护脚,当设计排水沟时外侧设1.0m土台充当田坎截水。
根据需要设置填方格子框架或直接喷播植草绿化防护。
若坡脚受水塘或河流的浸蚀时,采用浆砌片石护坡防护,护坡高出设计水位0.5m,并做坡脚处理,并采用全填石方。
(2)填方地面横坡陡于1:
5或纵坡大于12%时,地面应挖台阶,宽2.0m,高1.0m左右,并设置大于4%倒坡,如所处地质为不透水性土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2%~4%顺坡,当挖方区为土质-软质岩石时,应优先采用透水性好的材料进行填筑,同时对挖方区路床进行超挖换填,以有效防止不均匀沉降;当挖方区为坚石-中硬岩石时,应优先使用开挖出的石料进行填筑,对填挖结合处应冲击碾压补强夯实,部分设置土工格栅,消减新老路基拼接处的差异变形。
填方地面为水田时,必须清除地表耕植土,出现软弱地基则应根据地基软弱程度采用抛石挤淤或换填片石、砂砾石处理。
(3)对于填石路基路段应尽可能的使用强度高的石灰岩、砂岩作为填料,为保证边坡的稳定性不能使用膨胀性岩石、易溶性岩石、崩解性岩石、盐化岩石等作为填筑石料。
(4)高填方路堤以及陡坡路堤应特别注意其施工程序和施工质量,应控制好填料质量,根据施工工艺条件及所采用的压实机具铺筑试验路段后合理选用压实参数,以切实保证压实质量。
对于地表横坡过大的陡坡路堤,还应按照规范要求,根据不平衡推力法计算边坡安全系数,结合边坡支挡工程进行处理。
(5)对于填方路堤,在靠山体一侧,有条件时(不占用过多土地),采取填平至坡脚提供景观工程绿化用地。
(6)填挖路段及取弃土场挖除的淤泥、地表种植土是一种难以再生的自然资源,根据情况设置临时弃土场集中堆放,作为绿化工程用土,既保障了绿化效果,又减少了弃方量,一举两得。
沿线部分路段,自然山坡较陡,填方路基坡脚伸出较远或距离河沟较近时,为收缩坡脚,根据需要设置路肩或路堤挡土墙。
对临河沟的挡土墙,为防止水流对挡土墙的冲刷破坏,应加大挡墙尺寸及挡墙埋置深度。
(2)挖方路基
挖方边坡根据坡率、坡高及岩土稳定情况采用上挡墙、菱形网格护坡等防护措施。
(1)全线挖方地段根据地质情况,本着尽量平衡填挖的原则设置挖方边坡坡率。
(2)深挖方边坡设计根据地质情况,对坚石路段本着尽量减少临空面防止后期风化破碎的原则设置折线边坡,并已对高挖方边坡作边坡稳定性验算。
(3)当挖方边坡外汇水面较大时,应在距坡顶5.0m处设置截水沟。
(4)挖方地段路基处于耕地,水田、松软地段,采用换填开山石处理以保证路基的稳定性。
(5)挖方边坡坡度根据岩层的风化程度和开挖深度决定,对于III、IV类边坡岩体(土方)路基,一般采用每8~10米分台阶改变边坡破率,分台阶处做1~2米宽的台阶,各级边坡采用不同的边坡坡率:
一级采用1:
0.5,二、三级采用1:
0.75,四级及以上采用1:
1。
对I、II类边坡岩体挖方边坡可根据边坡的高度情况采用1:
0.3~0.5的边坡坡率,边坡上可不设置台阶,为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可在边坡高8米以上处将边坡放缓0.1~0.2。
1.8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及填料的要求
(1)路基压实技术要求
本项目路基填料主要来源为挖方废弃的土石混合料,路基填料主要有粘土(或亚粘土)、全~弱风化石灰岩、白云岩、泥岩、砂岩、页岩等。
路基填筑前平均清除0.3cm厚的表层土,清表后对基底碾压密实,使基底的压实度不应小于90%。
表层种植土集中堆放,并将其用于边坡绿化以及弃土场复耕等,严禁用于填筑路基和胡乱丢弃。
为了保证路基路面的整体稳定性,路基填料应均匀、密实,经过现场试验确认后方能填筑。
路基的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应分别满足表-2、表-3的要求。
土石可用于路堤的填筑,但路床范围应使用硬质岩石渣填筑。
路床范围内填料粒径不得大于10cm,路堤容许最大粒径为15cm,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用作路堤填料,挡土墙墙背填料必须选用碎石、石屑、石渣等粗粒土填筑。
在填筑过程中应严格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要求进行,通过试验路段确定填筑工艺。
设计最大松铺厚度土质路基施工应不大于30cm,土石混填路基不宜超过40cm,冬季施工松铺厚度应比正常施工减少20%~30%,具体施工时每层铺填厚度可根据试验路结果、压实机械类型和规格确定。
松铺应避免硬质石块(特别是尺寸大的硬质石块)集中;当石料含量超过70%时,分层摊铺时先铺填大块石料,且大面向下,放置平稳,再铺小块石料、石渣或石屑嵌缝找平,然后碾压。
表-1路基压实度要求(重型击实标准)
填挖类型
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
压实度(%)
填方路基
路床
0~80
≥95
上路堤
80~150
≥94
下路堤
150以下
≥92
零填及挖方路基
0~80
≥95
表-2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要求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
(cm)
填料最小强度(CBR)(%)
填料最大粒径
(cm)
填
方
路
基
上路床
0~30
6
10
下路床
30~80
4
10
上路堤
80~150
3
15
下路堤
150以下
2
15
零填及挖方路基
0~30
6
10
30~80
4
10
填石路基:
应根据规范要求,填料最大粒径不超过压实厚度的2/3,路床范围内填料粒径不得大于10cm,对不同强度的石料采用不同的层厚和压实控制指标。
质量控制应采用施工参数(压实功率、碾压速度、压实遍数、松铺层厚等)与压实质量联合控制。
压实检测应采用孔隙率进行压实度检验,孔隙率应满足规范要求。
表-3硬质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
分区
路床底面以下深度(m)
摊铺层厚
(mm)
最大粒径(mm)
压实干重度(kN/m3)
孔隙率
(%)
上路堤
0.80-1.50
≤400
小于层厚2/3
由试验确定
≯23
下路堤
>1.50
≤600
小于层厚2/3
由试验确定
≯25
表-4中硬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
分区
路床底面以下深度(m)
摊铺层厚
(mm)
最大粒径(mm)
压实干重度(kN/m3)
孔隙率
(%)
上路堤
0.80-1.50
≤400
小于层厚2/3
由试验确定
≯22
下路堤
>1.50
≤500
小于层厚2/3
由试验确定
≯24
表-5软质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
分区
路床底面以下深度(m)
摊铺层厚
(mm)
最大粒径(mm)
压实干重度(kN/m3)
孔隙率
(%)
上路堤
0.80-1.50
≤300
小于层厚
由试验确定
≯20
下路堤
>1.50
≤400
小于层厚
由试验确定
≯22
在施工前对各类填方路基应修筑试验工程,以确定路基的施工工艺和控制指标。
详细内容见施工注意事项部分。
(2)路床顶面验收标准:
除满足正常路床填筑粒径、压实度、CBR要求外,地基土基回弹模量设计值应分别大于35MPa和45MPa,按综合影响系数K=1考虑,相应的验收弯沉值小于331.5和237.3(0.01mm)。
(3)构造物两侧路基
桥涵、通道等构造物与路基填土之间因刚度悬殊而产生差异沉降,引起“桥头跳车”。
为减轻“跳车”现象,提高公路车辆行驶的舒适性,设计中考虑对桥梁和涵洞两侧路基进行特殊处理:
其一是采用碎石等透水性材料填筑,降低台后路基填土的压缩性,其二是提高台后压实功率。
处理范围
表-6桥涵构造物台后路基处理范围
构造物类型
底部处理长度(m)
上部处理长度(m)
备注
桥梁
每侧≥3
每侧>(3+H)
含台前溜坡及锥坡,
且需超长0.3m压实。
涵洞
每侧≥2
每侧>(2+H)
注:
H为路基填土高度减去路面及路床厚度。
填料要求
要求采用挖方石渣填筑。
石渣选料时要选择级配良好,级配范围变化不大的石渣,同一层路基采用石渣含量相近的石渣进行填筑。
台背路基与锥坡填土同时进行,要求从填方基底至路床顶面压实度均达到96%。
施工要求
桥台背后、涵洞两侧与项部、锥坡与挡土墙等构造物背后的填土均应分层压实,每一压实层松铺厚度不宜超过20cm。
涵洞两侧的填土与压实和桥台背后与锥坡的填土与压实对称或同时进行。
各种填土的压实尽量采用小型的手扶振动夯或手扶振动压路机。
2、路基支挡、加固及防护工程
本项目砌体防护工程主线共计24.022万方,支线0.97万方。
2.1路基防护设计
本项目为改扩建公路,能否做好路基防护工程的设计,对项目的使用性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路基防护工程主要由:
上边坡防护工程,下边坡支挡工程,下边坡防护工程组成。
(1)上边坡防护工程:
即挖方边坡防护工程;本项目有部分高挖方路段,为保证行车安全,对边坡进行处理。
本项目对于挖方路堑边坡防护的措施主要有:
浆砌片石上挡墙、拱形骨架护坡、植草等防护措施。
(2)下边坡防护工程:
即填方边坡防护工程;为保证沿线路段填方边坡的稳定性,应对填方边坡进行防护。
本项目对填方路段采用的防护措施主要有:
植草、浆砌片石路肩墙、浆砌片石护肩、拱形骨架护坡等形式予以防护。
2.2护肩
本项目为了提高硬路肩、路缘带的使用性能和便于施工,在高度不大于2米的范围内设置护肩,路肩顶部采用30cm采用C25混凝土现浇,以美化路容。
3.3挡土墙
(1).挡墙设计高程为路基设计高程减30cmC25混凝土后高程。
(2).挡土墙位于一般路段采用M7.5浆砌块片石,石料强度不小于MU30(高挡墙为MU40),尽量选用较大的石料砌筑,其厚度不小于15厘米,应敲去其尖锐部分,放置平稳尽量做到分层错缝搭叠砌筑,石间以小石填塞,采用M7.5、M10砂浆砌筑。
(3).填料¢=35°,地基承载力根据不同的墙高确定。
个别软基地段应采取设置夯填碎石层等加固措施以提高地基承载力要求。
(4).挡墙一般每段长10~15米,段与段之间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也可根据地形变化来设置)。
缝宽2~3厘米,自墙顶作到基底。
渗水量大的地段,则宜用沥青麻丝、沥青竹绒等具有弹性的材料,沿墙的内、外、顶三侧填塞,填塞的深度约15厘米即可。
(5).在墙身适当高度设置泄水孔,泄水孔尺寸为10x10厘米的方孔或φ10厘米的圆孔,孔眼间距一般为2~3米,上下排交错梅花型设置,下排泄水孔应高出地面或边沟内水位0.3米。
下排泄水孔进水口的底部应铺设30厘米厚的粘土层,并夯实,以防水分渗入基础,并且在进水口周围还应用具有反滤作用的粗粒料覆盖,以免孔道阻塞。
(6).为保证挡土墙在施工过程中自身的稳定,当圬工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必须按规范要求分层进行部分墙背回填土的填筑。
注意墙身不要受到夯击的影响,墙身仰斜且较高时,可视施工条件沿墙高分段进行砌筑回填。
不合要求的填料如细砂、粉砂、白垩土、肥粘土、盐碱土、腐植土、膨胀土、淤泥等均不可作为填料。
在墙背还应填筑厚0.30~0.50米的石碴作为过滤层,墙背过滤层在最底层泄水孔下部应作粘土层封,其塑性指数应大于10,压实度达到85%。
(7).当地面横坡陡于1:
5时,在墙后填筑填料之前应按规定将原地面挖成台阶和进行必要处理。
挡土墙基础施工完毕后,土质基坑未砌筑部分应用粘性土回填夯实以免积水软化墙基。
(8).基础埋置在基本岩层或碎石土层地基上时,可不考虑冻结深度的影响,但应清除表面强风化层,基础置于弱风化层上,当基础砌筑在坚硬较完整的基岩斜坡上且不产生侧压力时,可将基础切割成台阶式,基础嵌入岩层或碎石土层的尺寸要求如下:
表7
岩层种类
h(米)
L(米)
完整的硬质岩石
0.25
0.25~0.50
一般硬质岩石
0.60
0.60~1.50
软硬质岩石
1.00
1.00~2.00
土
≥1.00
1.50~2.50
(9).在松软地层、坍方或坡积层地段,基坑不宜全段开挖,以免在挡墙砌筑过程中发生坍滑;宜采用跳槽开挖的方法。
基坑开挖后,若发现地基与设计情况有出入,应按实际情况调整设计。
3、特殊路段及不良地质路段路基设计
3.1潮湿(过湿)地基处理
路线部分经过水稻田软土路段,地表50~150cm为腐殖土,含水量较高,压缩性大,土质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差,难以达到路基压实度要求。
路线局部挖方路段或低填路段第四系孔隙水发育,土层长期富水形成软土,地下水对路基的稳定影响较大。
潮湿地基指标按此控制:
天然含水量W≥35%,抗剪强度K≤35KPa。
处理措施:
①填方路段,清除表层腐殖土,换填50~80cm碎石、石渣(硬质岩)等水稳定性好的材料做垫层,路基基底及两侧纵横向预埋碎石盲沟引排地下水。
②挖方路段或低填路段,应超挖80cm换填透水性材料,技术指标按路床标准执行。
若仍需处理,可处理深度可加深至1.0~1.5m,并与边沟下盲沟连通共同排除地下水。
3.2低填浅挖路段处理
路堤高度H<1.34m的低填路基,地基土无法满足路床技术指标时,应超挖至H=1.34m(换填透水性材料并进行填前碾压,若受地下水影响,应增设纵横向盲沟。
对于挖方路段,开挖至到位后,若发现路床范围无法满足路床技术指标时,应反馈给设计单位进行动态设计。
处理措施是在路面底面以下超挖80cm,并进行填前碾压,压实度不小于94%,路床换填透水性材料,压实度不小于96%,对应地下水发育的路床换填深度加深至1.0~1.5m,并采取碎石盲沟引排。
3.3填挖交界处理
为了保证填挖交界段路基、路面的整体稳定性,减少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当地面横坡或纵坡陡于1:
5时,路基底部自地面线应开挖宽度不小于2.0m的台阶,并以4%的横坡向内倾斜;对于横向填挖交界处,当填方部分不足一个行车道时,应超挖至少一个行车道宽度。
纵向填挖交界处,地面纵坡陡于1:
2.5时,对挖方区路床80cm范围内土体进行超挖,超挖长度不小于10m,路基底部自地面线应开挖宽度不小于3.0m的台阶,并以4%的横坡向内倾斜。
横向填挖交界处,地面横坡陡于1:
2.5时,对挖方区路床80cm范围内土体进行超挖,超挖长度不小于5m,最多超挖至边沟内侧。
基底部自地面线应开挖宽度不小于3.0m的台阶,并以4%的横坡向内倾斜。
为了行车舒适,超挖边缘不宜在单个行车道内和硬路肩内,挖方一侧的台阶应与每个车道宽度一致、位置重合。
为保证路基处于较好的水文条件,沿填挖交界处设置碎石盲沟把裂隙水或下渗水引出路基,以保证路基安全。
3.4挖方高边坡
虽然经过几个阶段路线平纵面优化调整,消除或降低了多段高边坡,但受地形或地物等条件限制,本合同段仍存在14段挖方边坡高度不小于或接近30m的边坡,14段合计1454m详见下表。
表-8挖方高边坡路段一览表
序号
里程桩号
最大边坡高度(m)
中桩最大挖深(m)
位置
防护措施
1
K10+650~K10+748
31.21
8.27
右侧
主动防护网
2
K26+930~K27+070
32.55
3.93
右侧
主动防护网
3
K37+590~K37+750
35.29
9.98
右侧
主动防护网
4
K40+740~K40+800
29.74
16.68
右侧
主动防护网
5
K50+560~K50+730
32.53
15.24
左侧
主动防护网
6
K52+010~K52+150
28.23
14.95
左侧
主动防护网
7
K58580~K52+619
28.63
/
右侧
主动防护网
8
K1+740~K1+890
42.01
10.23
左侧
锚杆框架植草
9
K13+310~K13+370
30.21
/
左侧
锚杆框架植草
10
K14+210~K14+270
30.21
1.15
左侧
锚杆框架植草
11
K16+640~K16+840
35.79
8.90
右侧
锚杆框架植草
12
K24+040~K24+115
38.20
6.90
右侧
锚杆框架植草
13
K26+790~K26+890
29.53
3.79
右侧
锚杆框架植草
14
K40+950~K41+040
28.12
16.68
左侧
锚杆框架植草
挖方高边坡设计将采用施工监测、信息化动态设计方法进行。
设计时将根据岩土类型、成因、性状、风化程度、主要结构面、气象、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必要的岩土物理力学指标,通过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极限平衡法以及数值分析法等进行综合分析计算。
其中对于岩质边坡,加强结构面以及节理裂隙面调查,通过边坡总体稳定性评价、刚体极限平衡及有限元法综合评价其稳定性,对不同的边坡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案。
(1)土质边坡的局部滑塌
沿线的土质边坡主要为表层的残坡积黄褐色粘土—碎石土及全风化的砂质泥岩、泥岩,降雨入渗后,土体吸水软化自重增加,导致抗剪强度降低,极易引起边坡土体产生滑塌。
处理措施:
对一般路段考虑通过放缓边坡、加宽平台、加强防护及排水等措施进行治理,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或仍不能稳定时,将采用路堑挡墙、拱形骨架植草等进行加固处理。
(2)岩质边坡的风化剥落、崩落
沿线部分路段岩石节理裂隙比较发育,岩体较为破碎,在路基开挖后容易造成岩体地表水的下渗和节理面抗剪强度降低,受几组不利节理面的共同影响,岩体容易产生楔形体破坏而产生崩塌、碎落等病害。
处理措施:
提前清理坡面危岩,适当放缓边坡,开挖后可采用挂网、锚杆框架植草等进行加固。
4、路基路面排水系统设计
根据沿线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等条件,结合沿线桥涵、排洪沟渠、天然沟谷分布和设置情况,依据本地区水文特点、暴雨强度、地表滞留系数,经水文计算,分析比较,合理确定排水构造物断面形式和尺寸,采用排水形式及尺寸如下:
4.1排水沟
除部分路段填方边坡及自然坡面水对坡脚没有冲刷不设排水沟外,原则上填方路基两侧均设置排水沟,为减小占地,全路段采用60×60cm的矩形断面。
如果较长路段无天然河流、沟渠等出水口时,适当加大排水沟尺寸,必要时修建横向排水沟,将水流引至附近天然排水系统。
4.2边沟
挖方路段及填方高度小于80cm的路段设置与路线纵坡一致并不小于3‰的边沟,边沟形式采用浆砌片石矩型边沟(边沟尺寸60×60cm)过城镇路段采用盖板边沟。
4.3截水沟
根据地形水文条件,在挖方路段较高一侧山坡距坡口不小于5m处设置截水沟,以减轻路堑边沟的排水压力,降低水流对路堑边坡或路基坡脚的冲刷。
截水沟采用浆砌片石矩形截水沟。
梯形截水沟虽然具有有利于来水汇入的优点,但其占地较大,景观效果差,因此,本次设计推荐采用占地较少的浆砌片石矩形截水沟,当汇水面积较大时断面尺寸采用60×60cm,当汇水面积较小时断面尺寸采用40×40cm,对于石质挖方路段原则上不设截水沟。
4.4平台排水沟
填挖方边坡分级设置时,为拦截坡面水,防止边坡冲蚀破坏,在平台上设置边坡平台排水沟,石质挖方路段平台排水沟采用拦水带形式。
4.5急流槽
在路基边坡、路基边沟或截水沟水进入路基排水沟以及路基排水沟水进入沿线人工河沟或自然河沟时,一般均应设置急流槽,采用M7.5浆砌片石加固。
为了美观及避免溢出,边坡上的急流槽应上下对齐在同一位置。
其他位置急流槽应贴合地表,底部每隔2~3m应设防滑台。
5、取土、弃设计方案,环保及节约用地措施
本项目主线挖方141.69万方、填方53.55万方,弃方88.41万方,无借方,全线设置弃土场14处。
甲茶支线挖方4.72万方、填方1.01万方,弃方3.73万方,无借方,支线设置弃土场1处。
◆弃土场设计原则
本段弃土场均考虑设置在沟谷洼地中,由于废渣松散,易被雨水冲刷,产生水土流失,破坏当地的农田建设及自然环境。
本段弃土场加强了水土保持设计,目的在于减少施工期的水土流失,并在弃土完成后能尽快恢复原有植被。
◆弃土方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S31 第三 路基 路面 S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