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5967371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1.27KB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资料.docx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所有答案)
0绪论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以自然界及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主要内容包括:
自然哲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存在与演化)、科学哲学(以科学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哲学分析)、技术哲学(以技术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哲学分析)、科学技术与社会(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科学技术史(以科学、技术作为对象研究其历史演进)。
1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1系统的涵义是什么?
如何描述一个系统?
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殊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完整地描述一个系统必须包括五个基本因素:
系统的组成(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系统的结构(组成元素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例如:
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数量关系结、相互作用结构——最根本的结构其决定空间时间结构)、系统的环境(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但不属于该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系统的行为与功能(系统整体的性状)、系统的边界(系统与环境之间、子系统与整体系统之间、子系统之间)。
自然界中,万物皆系统,系统无所不在。
不仅自然界形成一个系统,而且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也都自成系统或处于系统之中,系统性是自然界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的基本属性。
2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
科学史表明,人们寻找“不可分割的最后实体”的企图一次又一次失败了。
科学史上,原子和中子等粒子,都曾被认为是最终的不可分割的基元,结果随着科学的发展,都证明是可分的,有组成元素和结构的整体,具有系统性。
虽然今天的科学还不能指出电子是否有它的组成元素和结构,是什么样的系统,但是,它们是作为微观物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于系统之中,因而要对其有确切理解,不能完全抛开系统方式。
3如何理解系统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在自然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加和性关系。
整体与部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部分有赖于整体,整体有赖于部分,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而且在某些属性方面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质的继承性和量的加和性关系,因此,系统的每一组成部分的性质和行为都会影响着系统整体的性质和行为。
(2)整体突现性原理。
由部分构成系统时,有新质的出现,旧质的突然消失,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这就是系统的突现性原理。
系统与部分总和之间的差别,整体具有部分或部分总和没有的性质,是普遍存在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现象。
系统整体突现的性质,一般来说,仅从其组成部分上是不能理解的,也不可能被发现。
若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可比较的同质特性,并且可以度量,那么,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三种情况: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小于部分之和,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中心之点是考察系统的突现性,只有部分对整体存在着某种非加和性关系时,这个整体才能称之为系统,突现性是系统的根本特性,而非加和性。
加和性关系反映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系统与所组成的元素之间在质上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非加和性关系反映了系统与所组成的前身之间质的间断性和量的不守恒性。
4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
在决定和影响系统功能的诸因素中,结构对于系统功能的决定作用最为直接和根本,因为,系统的环境和边界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得以实现的条件,不是决定系统功能的内在依据;系统的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但其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系统组成元素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而系统的功能则是一定结构的外在表现。
2自然界的系统演化
3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
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吗?
生物是从无结构、无组织进化到有结构、有组织的,从较低有序程度的组织进化到更为有序的组织,这就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
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调性或某种默契,而不是按外界特定的干预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他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特定指令而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他组织的实质在于执行指令,自组织的实质在于相干协同。
4系统从无序想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保持对外部环境的开放性,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是系统演化的先决条件;保证系统远离平衡是系统向有序、有组织、多功能方向演变的另一个必要条件;非线性相干或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基础和根本性机制,是系统进化的内在依据;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
5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
涨落在系统进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非平衡系统失稳的“导火线”,它是非平衡有序结构的“胚芽”,是非平衡系统进化的“驱动力”,正是因为随机涨落在系统演化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系统进化的实质是由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相互影响所决定的,即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
12如何理解系统的“突现”性质?
所谓突现,是指由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所生成的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行为、功能和结构,它是高层次事物具有而其要素不具有且事先不能加以预测的性质。
突现具有以下性质:
突现是生成的,不是构成的,突现是自组织的而非他组织的,突现要通过涨落、分叉而达到更为有序的状态;突现是一个由各组成要素经局域相互作用进行到全局相互作用的自发过程;突现是一个受限的生产过程;突现出来的稳定模式的功能是由其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有一种典型的突现现象:
组成部分不断变化,而不改变系统的稳定模式;产生突现现象的规律将导致存在差别的稳定性;突现不仅在整体上具有突现性,而且在微观上也存在突现性。
3人与自然
1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什么?
生态环境问题的人口根源。
生态环境恶化与全球人口剧增直接相关,人类要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总是要消耗自然资源,而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生态环境的问题的经济、技术根源。
工业生产不但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而且,工业社会还有这样的特点,就是整个社会遵循的是“一味追求增长的逻辑”。
同时,人类通过技术制造了自然原来没有的,而自然界本身又很难,甚至完全不能降解的有机物,这些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在环境中的积累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的观念根源。
传统的价值观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它把人看成大自然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是构成一切价值的尺度,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有工具价值。
人类生态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只能是人的利益,人对自然并不存在直接的道德义务,人类没有道德责任去维护非人类的生物的利益。
2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1)人是自然界中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人与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是同属于一个共同体的,生态系统及其成员应该成为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
2)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即大自然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价值。
3)以整体主义的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统一整体,而人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类是生物圈生态大系统中的子系统。
系统整体的利益大于其部分的利益,只有在整体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部分利益才有保证。
3简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持续性原则,包括自然的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自然持续性是前提,经济持续性是基础,社会的持续性是目的,它们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公平性原则,是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着眼的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发展,而是全人类的发展。
4知识的分类与科学的本质
1如何理解科学?
科学仅是自然科学吗?
何为人文社会科学?
从科学的本义出发,科学就是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的系统化的知识,通常满足五个条件:
逻辑一致性,经验检验性,解释性,预见性,可错性。
科学的可错性表明,科学内在具有被证伪的可能,科学不等于正确,不能把科学看成是万能,科学需要有人文作为补充,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统称为人文社会科学。
2为何科学的哲学研究成为理解科学本性的主要方面?
科学本性的问题,不可能在科学本身之中得到解答。
而哲学则为这一问题的理解提供了规范性的处理与论证分析,并构成理解科学重要而不可忽视的方面。
科学哲学作为整体的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尝试对一般科学本性进行思考。
5科学观察和科学试验
1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是什么?
现象或事物的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这种作为感性认识对象而客观存在的现象和事物本身,称为客观事实。
客观事实本身不是知识,由于其具有客观性,因而没有真确与错误之分。
经验事实是指人们用科学语言或文字对通过观察、实验而被感知的客观事实所作的描述和记录,也可以说是客观事实在符号系统中的表征。
经验事实同时存在着主观性和可错性。
科学事实是客观事实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结果,是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事实的感知、描述和记录,而且是真实的描述或记录。
在某种意义上说,科学事实是经过语言表述的客观事实,同时具有客观事实本体论和经验事实的认识论的特点。
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区别主要在于:
客观事实是客观的,而科学事实则是属于认识范畴,它作为观察与实验的结果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其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则是主观的;客观事实转化为科学事实不仅与客观事实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还受到人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实践水平的制约。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的区别主要在于:
虽然科学事实也属于经验事实的范畴,但并非所有的经验事实都是科学事实,只有那些经过鉴定,被认为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或正确的反映的经验事实,才能称得上科学事实。
2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吗?
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并非只是感官对观察对象“刺激”的消极机械反应,而是受到观察者的理论的影响和支配的,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对同一对象可能会形成不同观察结果。
肯定“观察渗透理论”这个命题,并不可以随意夸大理论对观察的影响,只是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客体发出的信息刺激;只是指出在如何接受信息,接受什么信息,以及如何整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等方面,观察会受到观察主体的理论结构的影响。
要求观察结果可以重现;消除可能影响观察客观性的各种主观因素;观察中应尽量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观测技术。
3如何正确认识观察试验中的机遇问题?
在观察实验中,由于偶然的事件而提供的有可能导致新发现的机会成为机遇。
大致可把机遇分为两类:
首先是导致与原来研究目的完全不同的新发现的机遇;其次是提供新线索并加速原来的研究进程的机遇。
机遇产生有其客观根源的,能否捕捉到机遇有观察者主观方面的原因。
捕捉机遇的主观条件是:
对机遇产生的客观根源有正确的认识;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
6科学发现的基本方法
1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观点是什么?
由一组公理推导出一个知识体系,或是从一般原理推演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叫做演绎法。
2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观点是什么?
如何正确地看待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一种推理形式。
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推理,前提真不能保证归纳结论一定真,已经经验到的东西不可能确切地证明未经验到的东西;归纳推理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性的结论,大大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在科学认识中,科学工作者不是单独地使用归纳方法,而是把归纳法和其他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克服单独运用归纳法带来的局限性。
总之,归纳法在科学认识中仍然是一种有用的方法,它不但过去是,今后仍然会是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确认的重要方法之一。
3为什么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是科学研究程序的第一个环节,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理论,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与科学研究始于观察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前者吧科学看着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后者把科学研究看作是自发性的、消极的活动。
4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
由某个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而提出的问题;由不同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由理论结构上不符合简单性与普通性的要求而提出的问题;由现有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对经验事实未能作出统一的理论说明所提出的问题;由理论的实际应用与现有技术条件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
5科研选题有哪些基本原则?
需要性原则,评价和选择课题的首要原则,要求课题必须着眼于满足社会的需要或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创新性原则,科研课题应选择别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力求科研成果有新的发现或新的发明。
科学性原则,要求所选择的课题必须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
可行性原则,选择课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备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确定课题。
6回溯推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回溯推理是一种从有待解释的观察出发,利用背景知识和试探性的构想,溯本求原地解释的一种方法。
7直觉思维有哪些特征?
表现的突发性,主要表现为无意识性和不自觉性;结构的跳跃性,主要是指直觉思维的非逻辑性;结论的或然性,主要指结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或然性。
7科学假说的检验和科学理论的评价
1科学假设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假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科学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并在某些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能解释有关的事实,并与引以为据的理论相一致;假说具有猜测性,假说的核心内容是靠推测、靠想象、靠逻辑的跳跃得到的,它已超越了它所依据的经验事实的范围,包含尚未经验到的,或者在原则上不可能经验到的内容,所以假说具有猜测性。
假说是科学探索的重要手段,它对观察、实验起引到作用,是科学认识的基本环节,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假说及假说间的争论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术繁荣,假说间的争论,可以互相揭露对方的缺陷,暴露矛盾,可以启发思想,互相取长补短,起了相互促进、繁荣学术的作用。
2在科学假说的检验中证实、确证与证伪之间的关系怎样?
如果假说的检验蕴涵与观察实验结果相符,通常人们就认为这个假说被证实了;确证只是对过去的判断,即表明在过去的检验中,检验蕴涵与观察实验证据是相符的,证实则不仅是对过去的判断、也是对将来的保证;如果假说的检验蕴涵与观察实验结果不相符,该假说不成立,被证伪了,或者被否定了。
3证伪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吗?
证伪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检验蕴涵与观察实验结果不相符时,不能唯一地得出假说被证伪了的结论,有可能是辅助性假说或观察实验的错误造成的,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假说已经被驳倒了。
5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
客观性,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都是科学的;理性,理性是科学研究的最高原则之一,伪科学提出的命题、原则和假说等,都以信仰为前提,是理性还是信仰是区别科学和伪科学的试金石;可检验性,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是判断真伪科学的准绳,不可检验和以假冒真的欺骗性构成了伪科学的本质特征;可重复性;逻辑完备性;批判性,科学欢迎合乎理性的批判和自我批判。
8技术观的基本问题
1技术的基本界定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作为客体的技术,一方面是通过技术人工物的阐述得到理解的,另一方面,技术的一个直接目的是创造人工物;作为知识的技术,包含技能、技术规则、技术理论、技术规则的系统化;作为活动的技术,是知识与人类目的结合起来使人工物得以存在或使用人工物的关键,技术就是制造和使用人工物的过程。
2技术人工客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对于理解技术设计有什么意义?
技术人工客体具有物理的和意向的二重性,一方面,它是带有特定物理结构的物理客体,其行为是由自然规律来支配的,另一方面,也是技术客体的一个本质的方面,就是它的功能,一个技术客体的功能是以目的论的方式被描述的。
技术客体二重性的知识对于技术设计来说是很重要的。
设计的概念,首先的意思就是对一个物体客体做出完整的描述,使得在这描述的基础上这个客体能制造出来,但是,一个设计不仅仅是被设计事物的物理性质的完整描述,而且还包含了关于这一物理系统怎样能够实现所要求的功能的理解,即技术设计需要表明一个技术客体如何在物理结构的基础上实现特定的功能。
3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理解?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核心是什么?
技术与科学的融合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5——19世纪中叶,技术与科学开始相互融合,但是技术的发展主要动力还是来自生产与实践,进入15世纪以后,科学实践活动开始融入科学研究,为科学与技术的相互融合创造了重要条件,直至19世纪中后期,技术的进步才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第二阶段:
19世纪中叶之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高技术发展需要以科学的重要发现为前提和基础,进入19世纪,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愈趋密切,进入了技术与科学联姻时期,20世纪之后,随着工业实验室的发展,新技术革命对科学依赖,使得技术与科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虽然科学是现代高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技术都是以科学为基础,也不意味着技术知识就是科学知识。
研究目的不同,科学的首要目的是“求知”,技术的基本目的是“求用”;研究对象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工自然系统;研究核心不同,科学追求万物之理,技术知识则告诉我们如何做;社会规范不同,科学无国界,技术有国界。
技术的行为包含特定的目的,这是与科学的根本区别,技术评价的一个核心标准就是效应标准,即采取的行动是否有效,是否实现了目的。
9技术方法
1常规技术设计中哪些方面的知识使之可以区别于科学知识?
作为技术知识核心的基本概念,它所包含的运行原理与常规构型使得技术知识得与科学知识区分开来,并体现出技术活动自身独特的知识范畴。
2技术规则有什么特点?
其评价的核心是什么?
技术规则告诉人们“怎么做”,是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的某种普遍性的技术行为序列,用规范的陈述表述,科学的规律并不能直接推导出技术规则,技术规则的成效还必须结合具体的环境才能够实现。
技术行为与技术规则无评价上的真假之分,只有有效用或无效用之别,有技术价值或无技术价值之别。
技术规则的评价,一方面,需要根据一定的因果规律来为技术行为规则提供合理性支持;另一方面,技术规则评价的一个核心指标,就是要看能否实现所规定的目的。
对于手段能否达成目的,则必须进行独立的技术实验,必须通过行为才能够得到价值与效应的评价。
10技术的演化发展
1社会需求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吗?
科学理论导向型,对技术创造起着规范和指导作用,技术的发展需要科学研究为技术解决、克服相应的难题。
社会需要型,社会需求在技术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力量,技术的发展有其深刻的内在动因,仅仅从需求的角度还不足以完全揭示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现象发现导向型,从现象发现到真正的技术进展,期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
技术过程本身具有自己的区别于科学的独立生命,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规律。
日常改进型,技术的发明过程表明它还受到来自技术自身的推动。
上述四种发展模式并非平行发展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重叠的复杂过程,构成了技术发展的动力体系,技术的发展包含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因素作用的复杂过程,仅仅从单一的方面考虑技术发展的来源是不足够的。
2是否只有科学有了新突破才带来技术的发展?
如何看待技术发展与科学发展之间关系?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是协调进化的。
一方面,重大的技术革命多半由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带来的,另一方面,以应用研究为目的的研究推动了基础研究的发展,技术发展为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与工具。
科学理论导向型的技术发展为人们理解科学对技术的推动提供了很好的说明,来自科学理论研究的突破,为技术问题的解决、技术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技术对科学的促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技术发明为科学提供可观察材料和实验手段,从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出于解决技术问题的需要引发了相关的科学研究,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3技术创新等同于技术发明吗?
为什么?
技术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是完成一种新设计构想、一种技术方案或一种改进了的装置、产品、工艺或系统的模型,其核心特征是包含着新的构想或新的技术设计方案。
但技术创新却是一个新想法或新的技术方案在商业上的实现,技术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实施,是发明的第一次商业化,技术创新涉及创新成果的社会价值转化过程,要求实现市场价值,是一种经济活动或行为。
发明不一定导致创新,但创新的前身大多是发明。
11科学的社会运行
1什么是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就是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观和共同规范在同一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群体。
2简述莫顿提出的科学家的社会规范的内容?
普遍主义,必须与通过观察获得的科学事实和先前的经过检验的知识一致,而不以任何个人的标准而改变。
公有性,要求科学家把自己的科学成果公开。
无私利性,要求科学家为“科学的目的”从事科学研究,在研究中坚持求真求实的精神,在工作中坚持正直、诚实、对科学负责,对同行负责的品格。
有组织的怀疑,在工作中保持谨慎的态度,对所有的知识,不管它的来源如何,在其成为确证无误的知识之前,都应经过自己的思考,都可以作追问,不应该盲目推崇。
3结合实际谈谈决定科学家在科学共同体内分层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的因素?
科学共同体内的分层与科学家的声望密切相关,科学家的声望是由“承认”决定的,正是在获得承认方面的差异,科学建制形成一个等级体系,形成了科学共同体内的分层现象。
承认由两部分组成:
通过职位获得的承认、通过名望获得的承认,影响或决定科学家所获得的承认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科学家已发表的科学成果、所谓的积累优势。
4运用科学奖励系统理论并结合实际谈谈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
科学奖励系统运作的实质是交换,在大科学时代,既有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科学交换系统的以“信息—承认”模式进行的交换,也有科学家与科学共同体外部的社会组织之间的一般交换系统的以“信息—资助”模式进行的交换。
今天的科学不是一个与社会隔绝的封闭系统,在科学领域活动的人们,不仅是“科学家”也是“经济人”。
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固然重要,外部组织的资助也非常需要。
用市场经济的运作去分析科学的运作,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运行机制。
但是,如果科学完全是按照市场规律来运行的话,则意味着科学家追求的是利益而不是真理,那科学活动的基本特征就伤失了。
辨析题
1只要依靠科技进步就能限制或消除科技应用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错!
首先要看到,造成消极后果的主要原因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在于人类本身,是人类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的问题。
对于社会原因造成的消极后果,必须依靠社会进步来解决,而不能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
至于科学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那更是可以通过发展和完善相应的科学技术来克服。
2科学与技术都是无禁区的
错!
对科学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
狭义的科学指纯粹的基础研究,它揭示自然界的性质及规律,即基础科学;广义的科学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广义的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已延伸到应用(属技术范畴)。
狭义的科学,即进入应用研究之前的基础研究,一般来说无明显价值负荷,与应用关系密切的科学研究才会有较明显的价值负荷,但大多数科学研究,包括一些基础科学,一开始就又与应用密不可分。
科学技术研究的禁区,根据不同的划分有:
第一、康德意义上的禁区:
科学技术与道德信仰被划分在不同的范畴中。
科学技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 辩证法 考试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