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docx
- 文档编号:5965419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0.34KB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docx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一、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一)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
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基本标准:
(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
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二)公共需要
1、含义:
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
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
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
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
(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
广义上:
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二、财政极其基本特征
1、含义:
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题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手指活动,已达到优化资源配
置、公平非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十一国家为主题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理解为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
2、基本特征
(1)阶级性与公共性(原因:
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前提的,公与私是对应的)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含义:
1)强制性:
是指财政这种经济行为机器运行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过颁布法令来实施的
2)非直接偿还性:
每一个纳税人都无权要求从公共支出中享受与其纳税额等值的福利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收支平衡是制定财政政策的轴心
三、财政的职能
1、含义:
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手段,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2、意义:
在于使广大财政工作者从日常繁杂的具体中国中解脱出来,开阔视野,从本职工作出发,总揽全局,摆正财政工作在国民仅集中的得为,
充分发挥财政工作应有的作用
3、具体职能:
(1)资源配置:
!
含义:
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
!
帕累托标准:
在资源配置中,如果至少有一个人认为方案A优于方案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刊亦有A
优于B,则称为帕累托最佳状态标准。
!
!
!
衡量指标:
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景气指数、GDP增长率(我国)
!
!
!
!
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
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
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
!
收入分配的目标:
实现公平分配(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
!
衡量标准:
“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0.3~0.4之间)视为合理区间
!
!
!
机制和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的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
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
!
经济稳定含义:
包括重返家园、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
!
!
发展和增长:
1)增长:
是指一个国家产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增加,通常用GNP或者GDP极其人均水平来衡量
2)发展:
是一个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的概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包括消除贫困、失业、文盲、疾病和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发展的总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
!
!
!
机制和手段: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
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四、公共生产
1、含义:
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2、国有经济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国民仅集中以及在公有制经济主体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为基础的,
而国有经济师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他控制这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公共物品提供:
1)提供纯公共物品和某些提供准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应采取国有国营模式(资金来源:
国家预算拨款、按政府规定的项目和标准
向公众收费)
2)垄断性国有企业应采取国有国控模式
3)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应采取公司制改造模式
4)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放开搞活
五、公共定价
1、含义: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给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2、对象:
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政策:
1)纯公共定价:
自然垄断行业
2)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
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
4、目的和原则:
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公共物品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而且是保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
活安定的重要措施
5、一般方法:
1)平均成本定价法2)二部定价法3)负荷定价法
6、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定价(亏损的弥补,部分可以通过财政渠道以补贴形式进行,部分可以通过自身的收费弥补)
7、结论:
政府若要既充分提供高公公物品又要提高有关政府支出的效益,就必须按政府的政策选择适当的定价方法
六、财政支出分类
1、按财政功能:
1)经济建设费
2)社会文教费
3)国防费
4)行政管理费
5)其他支出
按国家职能对财政支出分类,能够解释国家执行了那些职能以及侧重于那些职能,对一个国家的支出结构做时间序列分析,便能够揭示改过的国家职能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对若干国家在同一时期的支出结构做横向分析,可以揭示各国国家职能的差异
2、按支出用途:
(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将社会产品价格构成分为C、V和M三个部分的理论)
财政支出首先用于满足社会消费,剩余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即用于新增投资(净投资)
1)基本建设支出
2)流动资金
3)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
4)地质勘探费
5)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事业费
6)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失业非
7)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
8)抚恤和社会救济费
9)国防费
10)行政管理费
11)价格补贴支出
3、按经济性质: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经济意义分析:
1)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和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
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
此类支出间接影响分配。
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
金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那些商品和服务,已经脱离了政府的控制。
直接影响收入分配,间接影响生产和就
业。
2)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习惯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
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
因此,转移性支出的
规模及其结构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能根据政府同微观经济主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谈判情况而定,显然通过转移性支出体
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3)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对于像政府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说,对微观经济
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
对可以得到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4)总结: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的规
模就大些;反之。
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
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
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
的职能较强
4、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
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1)经常性支出
含义:
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者保障人们基本生活必须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特点:
经常性支出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损
2)资本性支出
含义:
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
七、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1、瓦格纳法则: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2、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代替私人支出,财政支出的比重会增加。
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
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种财政支出上升的规律,被称为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这些投
资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处于早期阶段的国家进入“起飞”乃至发展的中期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发展的中期,政府投资应继续进行,但这是政府投资将逐步转换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八、影响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因素分析
1、宏观因素:
1)经济性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
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证据是否稳定
!
!
整体结构和行政效率
!
!
!
政府干预政策
3)社会性因素:
包括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
2、微观因素:
(福利经济学)采用效用最大化的分析方法,将市场有效供给原理运用到政府公共物品的供应中,通过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变量,
来分析和研究财政支出规模
3、政治决策程序(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变化以及最终形成最佳的相对稳定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
必须晚上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机制和专家咨询制度,实行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形成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九、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
1、属性:
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
就其本质,社会消费型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
所提供的服务就可以为全体公民共同享受,具有明显的外
部效应。
2、意义: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一国政府不仅要为公民提供国家防务和社会安定,还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社会
管理处理和协调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维系正常的社会关系以及商务关系。
3、社会消费性支出项目:
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工交商农等部门的事业费
十、文科卫支出
1、经济属性:
非生产性支出。
2、卫生支出:
(1)政府介入卫生医疗领域的理论依据:
1)减少贫困(最直接)、2)公共物品的外部性、3)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
(2)卫生医疗领域中的公共服务范围:
1)公共卫生服务2)基本医疗服务
(3)当前卫生医疗体系的缺陷:
政府投入不足,干预不力,市场化过度,导致效率和公平失衡
(4)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P129
十一、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标准
1、特点:
1)政府局域宏观调控的主体地位,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微利或不盈利,可以极大的提高国民经济的整
体效益
2)资金来源多半无偿,可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
的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2、政府投资(指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
P134~135
2、政府(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
1)资产——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
2)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
3)就业创造标准
十二、基础设施投资
1、性质:
是支撑已过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
2、特点:
大型、资本密集型、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回收投资慢
3、作用:
弥补“市场失灵”、部分的充当着社会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
4、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1)提供方式的特点:
2)方式:
a)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b)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观部门筹资、定期收取补偿成本
c)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d)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e)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
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手绘投资兵营里,协议期满,
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十三、财政投融资的概念、意义和特征
1、概念:
是以国家的制度、信用为基础,以邮政储蓄、年金等各种公共资金为来源,为实现国家的政策目标,并以国家整体的角度,对应由受益
者负担的领域,有偿、统一、有效的分配资金的政府投融资活动。
→政策性金融
2、意义:
财政投融资,是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作用的最佳途径。
a)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
根据“经济发展阶段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财政投资
在国民总投资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飞”奠定了基础。
我国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化改革的时间还不
长,“市场失灵”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因而运用财政投融资手段调节资金的运行是必不可少的
b)财政投融资填补了财政无偿投资和商业金融投资的空白,填补了准公共物品投资的空白
c)财政投融资可以形成对企业和商业银行投资的有套机制。
财政投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表现为短期内“苏亮的增加”,更表现为长
期内“质量的提高”。
3、基本特征:
a)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
b)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c)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d)财政投融资的管理是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e)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十四、社会保障支出P156~171
十五、财政收入分类
1、含义:
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即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国民总收入;又可以理解为一个分配过程,这一过程使财政运行的
第一个阶段或第一个环节,在其中形成特定的分配关系或利益关系
2、依据:
1)财政收入的性质2)各国实际情况
3、我国分类:
1)按财政收入形式:
!
税收、政府收费、债务收入、铸币收入和通货膨胀收入
!
!
经常性收入和非经常性收入
2)按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
预算内、预算外
3)按财政收入来源:
!
所有制结构:
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中外合影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或外商独资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等!
!
部门结构:
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收入、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收入,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收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部门和第三产业
部门收入等
十六、财政收入形式构成和预算外资金分析
1、我国财政收入形式构成分析
1)税收和收费
税收: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收费:
辅助形式。
包括:
专项收入、行政事业型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
2)收费的性质:
a)收费与政府提供的特定商品和服务有直接联系,专项收入,专项使用
b)收费往往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
c)全国性收费纳入预算内,部门性收费或地方性收费可以作为预算外收入,按预算程序管理,形成政府性基金或由部门和地方自收
自支
d)税收的法制性和规范性相对较差,容易诱发滥收费现象,因而法制性不抢的发展中国家应避免收费项目过多,并应强化管理
3)收费的作用
a)弥补市场失灵
b)有利于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2、预算外资金分析
1)含义:
是指国家机关、失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
用而为统计在财政收入之内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预算外收入也属于政府收费,不过是预算外收费,因而预算外手指的性质是财政性资金。
2)现状
3)管理
十七、税收
1、含义:
1)马克思主义定义:
!
税收史禺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政府及其来已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即政府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基础
!
!
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是国家参与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
!
!
国家在征税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即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因而税收的性质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和国家的性
质
2)现在经济学关于税收的学说:
!
托马斯?
霍布斯:
利益交换说:
把税收解释为人们享受政府提供公共事业服务而付出的代价,是商品交换法则引入公共经济活动的结果,
把税收看做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一种利益交换关系,强调的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
!
!
社会契约说、利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
!
!
!
20世纪30年代以来,认为国家征税除了为公共物品的供给筹措经费之外,还发挥调节经济的功能,如纠正外部效应、协调收入分配、
刺激有效需求、有话产业结构等。
总之更侧重于从弥补市场失灵和调节宏观经济的角度,来阐明税收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
2、三性: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1)强制性:
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军人和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2)无偿性:
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无偿性和财政支出的无偿性是并存的)
3)固定性:
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4)税收的三性可集中概括为税收的权威性。
十八、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一)税收术语
1、纳税人:
又称纳税主题,是指税法规定的富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1)自然人:
一般是指公民或居民个人
2)法人:
是指依法成立并能独立行使法定权利和承担法定义务的社会组织
2、课税对象:
又称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1)税目:
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和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规定了税种的征税范围。
反应了征税的广度。
2)一般来说,一个课税对象往往包括多个税目
3、课税标准:
指的是国家征税的时的实际一句,或称课税依据。
4、税率:
是指对课税对象征税的比率。
课税对象与税率的乘积就是应征税额,反过来说,应征税额与课税对象纸之比即为税率
1)比例税率:
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
a)行业比例税率
b)产品比例税率
c)地区差别比例税率
优点:
鼓励生产、计算简便和有利于税收征管,一般应用于商品课税
缺点:
有悖于量能纳税原则
2)定额税率:
也称固定税额,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
优点:
在计算上更为简便,不收价格变动影响,具有累退的性质
缺点:
负担不尽合理→只适用于特殊的税种
3)累进税率:
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可会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
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a)全额累进税率:
把课税对象的全部按照与之相对应的税率征税,即按课税对象适应的最高级次的税率统一征税
b)超额累进税率:
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
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率
4)名义税率:
税率表所列的税率,是纳税人实际纳税时适用的税率
5)实际税率:
纳税人真是负担的有效税率,在没有税负转嫁的情况下,它等于税收负担率
6)边际税率:
是指按照边际效用相等原则设计的一种理论化税率模式,其主要功能是使社会福利牺牲最小,实质上是按
照纳税人收益多寡分等级课税的税率。
西方国家往往视为累进税率
7)平均税率:
实纳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往往低于边际税率
比较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的差额,是分析税率设计是否合理、税制是否科学的主要方法。
一般来说,平均税率接近于
实际税率而边际税率类似于免疫税率
5、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
1)税收能力:
是指应当能征收上来的税收数额。
包括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和政府的征税能力。
2)税收努力:
指税务当局征收全部法定应纳税额的程度,或者说是税收能力被利用的程度,税收努力决定了潜在的税收
能力中有多大比例能转变为实际的税收收入。
取决于税制的完善程度和税务部门的征收管理水平
6、起征点与免征额
1)起征点:
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2)免征额:
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3)相同点:
当课税对象小鱼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
4)不同:
a)当课税对象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采用起征点制度的要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采用免征额制度的仅对课税
对象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b)起征点照顾低收入者,免征额照顾所有纳税人
7、课税基础:
简称税基,是指建立某一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税基宽窄问题:
税基宽则税源厚,税款多,但也会产生较大的副作用;税基窄则税源薄,税款少,但对经济的不利影响也较
小。
正确界定税基,是保证税收作用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
如果仅从税基宽债角度考虑,税基大题相当于征税范围,即征税广度
(二)税收分类
1、按课税对象性质:
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
2、按税负能否转嫁:
直接税(能)、间接税(不能)
3、按课税标准:
从量税、从价税
4、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
价内税、价外税
5、按税种的隶属关系:
中央税与地方税
十九、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
1、公平类税收原则
1)受益原则:
是指各社会成员应按照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相拥的利益来那谁,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应按各社会成员相拥
的份额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 物品 需要